市场竞争格局下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来源 :企业导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校后勤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化浪潮洗礼,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和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作为现代企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建设对增强企业软实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拟探讨市场环境下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构的四条路径,旨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企业文化制度建设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市场竞争;企业文化;高校后勤;建设路径
  
  随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后勤实体与高校母体剥离,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当更多的高校后勤企业进入市场,企业之间的产品与服务竞争必然加剧,因此,如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摆在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面前的课题。
  
  一、根植校园,树立大局观念
  
  高校后勤企业成长于高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受高校人文环境的影响,高校后勤文化带有浓郁的高校气息,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高校后勤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深深扎根于高校土壤,既从高校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又通过自身创新反哺于高校发展。
  1.后勤企业文化需要融入校园文化。高校后勤工作的职能是为高校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高校后勤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可以立足高校实际,在高校文化的总体框架内设计出体现高校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
  2.后勤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服务高校发展。高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后勤企业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舒适环境,同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对学生行为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3.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校企共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实践证明,这场始于上世纪末的改革为缓解我国高等院校迅速发展和后勤供给之间的矛盾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社会效益是联系后勤企业与高校之间的紧密纽带,是实现校企共赢的重要评价指标。建设健康丰盛的后勤企业文化,一方面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思想动力和文化支撑;另一方面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高校的气质品位,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最终实现“校企共赢”的和谐局面。
  
  二、情系师生,凸显人文关怀
  后勤企业的文化建设绝不能忽视情感因素,这是高校独特的人文气质所决定的。后勤企业的服务对象无论在道德涵养还是在文化素养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高校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与师生的情感交流,在“情”字上做好文章。
  1.用真情赢得尊重与认同。良好的公众形象、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企业面貌,这些都是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加强对员工的真情教育。高校后勤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还要时常面对一些误解和偏见,如果员工仅仅把后勤工作当作一项任务,不仅很难出成绩,长此以往也不利于整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反,如果每一个员工都能怀着一颗服务教育、奉献社会的真心,带着对广大师生的真情,再枯燥的工作也有了情感的寄托,再顽固的偏见也有了化解的可能。
  2.用沟通获得理解与宽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师生对学校后勤服务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这对成长中的高校后勤企业来说是一个挑战。高校后勤企业扎根校园,承载着服务教育的重任,如何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兼顾后勤保障的公益属性,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前寻求平衡,也是高校后勤企业需要面对的难题。面对这些现实,做好宣传沟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后勤企业可以通過座谈会、服务满意度调查、师生开放日等活动建立并完善与校方的沟通机制,搭建与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争取学校职能部门和师生员工的理解与支持。
  3.用爱心浇筑光荣与梦想。作为校园生活的一份子,高校后勤企业通过积极参与校园爱心工程和志愿者活动,既可以培养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又能够拉近企业与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例如可以通过设立后勤助学金,为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还可以拿出一些兼职岗位,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实践基地,一方面帮助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后勤工作的特点和难处,加深学生对后勤工作的情感认同,增进起企业与师生间的交流和理解。
  
  三、精于细节,强化服务意识
  
  服务是联系后勤企业与高校师生的纽带,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服务”的这一主题,不仅是企业属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市场竞争格局下的必然选择。
  1.认识服务的重要性。服务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的宝贵资产和核心优势,是维系企业声誉和品牌的根本保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积极营造“质量是生命,服务是品牌”的工作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参观、竞赛等活动强化服务意识。例如可以定期举办学习班,用视频、照片和经典故事的方式,引导员工感受丰田、麦当劳、希尔顿等世界级优秀企业的成功案例,在寓教于乐中对员工进行质量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员工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2.认识服务的科学性。在不少后勤企业的领导和职工看来,高校后勤工作就是简单的“保保卫、扫扫地、做做饭、修修锁”等缺乏技术含量的工作。其实不然,就拿后勤工作中一部分物业服务来说,在欧美国家以及国内很多一线城市,高端物业已经成为高品质服务的代名词,均有一整套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甚至能为整个行业制订标准。在国内,万科物业多年来凭借“专业、规范、学习、创新”的管理理念和优质服务一步步成长为国内同行中的标杆,在客户群中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和口碑,最终成就了万科地产在全国地产行业领跑者的地位。因此,提高高校后勤企业员工对后勤工作的科学认识,建立起专业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工作理念,对整个后勤服务水平的提升和企业品质的打造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3.认识服务的特殊性。后勤工作的特殊性在于其服务对象是特定的师生群体。高校的后勤工作不仅要做到热情、周到、耐心这些对服务行业最基本的要求,还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作息规律、职业心理、教学环境,针对师生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量身打造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后勤服务项目,在细微处体现关怀,在细节中用心经营。
  
  四、赢在创新,提升员工素养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服务行业,高校后勤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源自每一位普通的员工。如何为员工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平台,如何帮助职工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实现自我超越,如何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高校后勤企业在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上需要努力的方向。
  1.营造具有归属感的企业氛围。企业氛围包括员工对企业的内在认知和企业对员工的行为影响,是在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不断交流和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后勤服务工作常常遇到误解与投诉,不少员工的精神压力很大。作为高校后勤企业,需要通过集体活动、员工座谈、定向帮扶等形式,为每一位职工构筑具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让他们在失落时有地方寻求安慰,在快乐时有同事一起分享,在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时有组织提供援助。
  2.构建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一整套规范化、系统化的鼓励、考评、奖惩、监督等制度。高校后勤企业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员工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的热情。高校后勤企业要遵循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尊重员工的创造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建设学习型的企业组织。学习型组织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具有持久创新能力的创造未来的组织,它就像具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在内部建立起完善的学习机制,将成员与工作持续地结合起来,使组织在个人、工作团队以及整个系统三个层次上得到共同发展,形成“学习一持续改进2立竞争优势’’这一良性循环。建设学习型组织是企业面对知识经济的崛起所做出的必然选择。高校后勤企业可以依托高校在传播信息和知识方面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高校师资,建设后勤企业员工的学习平台。在具体方式上既可以通过开设现代管理学课程,提升后勤企业员工的理论素养,又可以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课题,引导员工对工作实践的系统思考。
  
  参考文献
  [1]周莉,浅析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创新[J].技术与市场,2009(6)。
  [2]冯风麟,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J].现代企业,2005(5)。
其他文献
近年来,学术欺凌作为新的研究领域,在欧美学界得到了关注和重视.学术欺凌有着涉事主体复杂、隐蔽性强、持续时间久、判定界限模糊等特点,对研究者和学术界有着深远的负面影响.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基于长期实践经验,遵循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跟踪的治理步骤,具体包括明确学术欺凌的定义、规定学术欺凌事件处理程序以及持续跟踪处理结果等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反学术欺凌治理体系.而内部制度建设、教育资源支持、沟通渠道畅通、学术环境系统构建则为保障师生权益,促进学术欺凌事件积极处理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日本“地方大学促进区域创生项目”作为协同配合“地方创生”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引导地方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项目目标,日本地方大学通过建立大学—产业—政府—社会四螺旋协作机制、创建层次化的“地方创生”课程体系、构建校地协同的学生地方就业机制、强化产学研协作对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等举措,确保地方创生项目的有效实施和高质量推进.该项目在目标导向上,立足地方实际,强调应用性;在项目运行上,整合区域资源,突出协同性;在评估上,弱化政府管理,凸显多样性和规范性;在项目进展上,重视具体项目的可持续性,大学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日趋多元化、国际化发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显得愈发重要,新一轮的教学革新也正在酝酿.文章基于四螺旋结构建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型,并分析“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中各主体间的协同机理,进而论述高校教学创新的具体实践方案,最后构建一套通用性较广、实用性较强的高校教学创新绩效评估机制.
自OECD将全球胜任力纳入PISA测试以来,很多国家愈发重视全球胜任力的研究和教育,但全球胜任力框架及测评也引发了争议.在借鉴“最佳实践”或“先进经验”之前,有必要首先澄清这些争议和质疑.因此,在简要介绍OECD全球胜任力框架和测评提出的原因和内容之后,从四个主要方面分析其争议:“全球胜任力”本身存在概念混淆的问题,并带有鲜明的经济导向、精英主义和西方中心的属性.中国需谨慎对待OECD全球胜任力的直接引入,建构适应本国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系,并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共享单车是绿色交通工具,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而且可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文章分析了摩拜、ofo、哈罗等共享单车的现状,并基于物联网技术提出了共享单车在智能锁、政府投入、合法性及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结合物联网技术为共享单车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专业社团依托实验室开展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文章分析了实验室向专业社团开放的必要性,结合工作实际,探讨如何建立实验室开放与专业社团互动的长效机制。
追求教师卓越一直是美国教师教育努力的目标.为使卓越教师教育有章可循,先厘清卓越教师的内涵,继而构建了卓越教师的评价标准.为实现教师卓越发展,美国制定了促进教师发展的举措:强化教师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多部门协同合作;设立卓越教师奖励项目;教师质量提升计划.为保障这些举措落到实处,美国建立了完善的评估与问责制度.美国培养卓越教师的举措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各高校对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展开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教师队伍“主力军”不优、课程建设“主战场”不强、课堂教学“主渠道”不畅,所以各要素之间多数处于分散无序、各自为战的“孤岛”状态,研究生课程思政整体建设水平不高、推广速度缓慢.将圈层结构理论和协同理论引入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作为理论基础,提出构建圈层式研究生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包括构建圈层式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主体、圈层式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课程、圈层式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课堂,充分发挥以教学名师、示范课程、第
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文章分析了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学习策略和测评方式四个方面探讨了大学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旨在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2019年以来,澳大利亚对于其有关幼儿教育的政策和法规进行了新一轮的大范围修改,环境教育作为澳大利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幼儿教育中也始终备受重视.在澳大利亚《幼儿学习框架》和《学龄保育框架》所给出的原则基础上,其幼儿环境教育坚持以儿童为核心,采用体验式学习、游戏式学习和探访式学习的多样实践策略,使儿童能够正确地认知环境、尊重环境、爱护环境.此外,澳大利亚通过严格的国家法规和《国家质量标准》,保障澳大利亚幼儿环境教育的发展质量,形成了完善的幼儿环境教育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