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草对关中平原有机猕猴桃园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来源 :草地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ha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果园生草对关中地区有机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园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采用LEfSe差异分析、随机森林算法分析、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等方法,对秣食豆(Glycine max,GM)、草木樨(Melilotus off icinalis,MO)、一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LP)三种生草处理后的有机猕猴桃园0~20 cm耕层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生草处理组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清耕,草木樨与秣食豆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全钾含量、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含量,说明生草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果园土壤养分.同时,生草提升了土壤细菌β多样性,改变了不同处理间差异代表物种,增加了土壤细菌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能量代谢功能基因丰度,促进土壤养分循环.综上,在关中平原有机猕猴桃园间种植草木樨、秣食豆和一年生黑麦草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是一种适宜当地条件的果园栽培模式.
其他文献
草地灌丛化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驱动因子之一.本研究以川西高寒灌丛化和未灌丛化草地为对象,分析团聚体内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1)有机碳、全氮和全磷主要富集在0.053~0.25 mm团聚体内,灌丛化降低了团聚体内生源物质含量.2)灌丛化后团聚体内C/N、C/P和N/P均呈增加趋势,且C/N最大值出现在>2 mm团聚体中,而C/P和N/P的最大值均出现在0.053~0.25 mm团聚体中,最小值分别出现在
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白茎盐生草、刺沙蓬和雾冰藜是荒漠绿洲过渡带人工防风固沙林草本层的优势植物,在维持过渡带生态功能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的上述3种藜科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大面积取样,对其地上、地下各构件数量性状和生物量进行系统分析,研究3种植物在营养生长期不同阶段的构件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特征,揭示3种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策略,为深入认识其生态适应机理和荒漠生态系统的保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营养生长期间,3种植物的构件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变异程度不同,地上和地下生物量表现
针对中国高寒荒漠草原区牧草种植模式单一、产量水平低下的草业畜牧业生产现状,探究更为有效的灌水模式以提高牧草产量,以实现区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以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对比分析了7种调亏灌溉模式(拔节期轻度亏水BW1:65%~75%,拔节期中度亏水BW2:55%~65%,拔节期重度亏水BW3:45%~55%,开花期轻度亏水KW1:65%~75%,开花期中度亏水KW2:55%~65%,开花期重度亏水KW3:45%~55%,以全生育期充分灌水QW0:75%~85%为对照)对混播草地土壤水分
为探究4种豆科牧草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相互关系.利用Illumina HiSeq PE250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4种豆科植物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u、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蚕豆Vicia fabaL.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真菌优势类群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4种豆科植物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高通量测序共得到267532条有效序列和966个OTUs (Operational taxon
为了揭示蓟马为害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叶片和茎秆细胞组织结构的变化及其与苜蓿耐害性的关系,本研究选用抗、感蓟马苜蓿无性系R-1和I-1,比较蓟马为害后苜蓿叶片和茎秆的显微结构及叶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表明,受害后,R-1和I-1苜蓿的组织结构有明显改变:叶片上下表皮细胞锯齿边缘消失,细胞显著隆起,气孔缩小,单位面积细胞和气孔数显著增加.在茎秆中,维管束间距和直径变小,维管束细胞减少,厚角组织宽度下降;表皮细胞变短变窄,细胞和气孔数明显增加.叶片栅栏组织细胞收缩,液泡变小,叶绿
为解决青海省环湖地区饲草资源与种植方式相对单一的现状,本研究在青海省海北州开展了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与饲用型豌豆(Pisum sativum)同行混播处理下饲草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的差异分析,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该地区最适混播比例,以期为高寒地区饲草生产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在供试的7个混播处理中,混播处理150 kg·hm-2小黑麦+60 kg·hm-2饲用型豌豆处理的干草产量最高,达12307 kg·hm-2;混播处理120 kg·hm-
为探索不同抗虫性苜蓿品种根围土壤线虫群落的特征,本试验以线虫为生物指标,对\'草原2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Caoyuan No.2\')和\'草原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Caoyuan No.4\')根围土壤线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草原2号\'感虫苜蓿根围土壤线虫种类及数量显著高于\'草原4号\'抗虫苜蓿;\'草原4号\'土壤线虫富集指数(Enrichment
针对半干旱区退化紫花苜蓿人工草地饲草产量低、品质差问题,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深松浅旋程度:深松30 cm+浅旋5 cm(S1Q1),深松30 cm+浅旋10 cm(S1Q2),深松40 cm+浅旋5 cm(S2Q1),深松40 cm+浅旋10 cm(S2Q2),深松50 cm+浅旋5 cm(S3Q1),深松50 cm+浅旋10 cm(S3Q2)以及不做处理(CK)对半干旱区退化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生产性能及饲草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评价其改良效果.3年试验结果表
箭筈豌豆是我国重要的肥饲兼用绿肥作物之一,麦田套复种箭筈豌豆是青海等西北地区重要的农牧结合措施.在青海农区,田间条件下分析了47份箭筈豌豆品种(系)分枝期和初花期地上部生物量、氮磷钾累积量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箭筈豌豆品种氮磷钾吸收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适宜青海地区作绿肥栽培的品种(系).结果表明,47份箭筈豌豆资源初花期鲜草产量及氮磷钾累积量分别为21.33~47.31 t·hm-2、100.34~212.51 kg·hm-2、10.31~25.25 kg·hm-2
紫花苜蓿是世界最重要的豆科牧草之一,干旱是影响其产量和地理分布的关键瓶颈.在紫花苜蓿响应干旱胁迫过程中,转录因子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TCP(teosinte branchesd 1/cycloidea/pro-liferating cell factors)为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响应逆境胁迫中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截至目前,该基因家族在紫花苜蓿中的分布以及响应干旱胁迫的生物学功能仍未见报道.因此,为进一步挖掘紫花苜蓿中响应干旱胁迫功能基因,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全基因组水平对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