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体位引起的平均动脉压(MAP)变化与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发生的关系,以及不同体位干预对产妇SHS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在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9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均于麻醉前对仰卧位及侧卧位MAP差值进行计算,为分析这种变换体位引起的MAP变化与剖宫产中SHS发生的关系,将变换体位的MAP差值按四分位间距从低到高分为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同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麻醉成功后在转换仰卧位同时,将手术床向左倾斜20°~30°;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软垫将右臀部垫高4~5 cm,并应用子宫托将子宫向左上推离中线3~4 cm。记录固定体位后1、3 min的MAP,术中SHS发生情况以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麻醉前仰卧位与侧卧位MAP差值平均为(9.64±5.87)mm Hg(1 mm Hg=0.133 k Pa),且呈偏态分布,按四分位间距从低到高分为Ⅰ组(MAP差值≤6.34 mm Hg)、Ⅱ组(6.34 mm Hg<MAP差值≤8.51 mm Hg)、Ⅲ组(8.51 mm Hg<MAP差值≤10.67 mm Hg)、Ⅳ组(MAP差值>10.67 mm Hg)。随着MAP差值的逐渐升高,产妇SHS发生率也随之升高。两组产妇麻醉成功并固定体位后1、3 min MAP均较麻醉前仰卧位时明显降低,观察组麻醉后3 min MAP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各时间点对照组MAP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术中SH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发生SHS的产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发生SHS的产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麻醉前体位引起的MAP变化与术中低血压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通过对产妇麻醉前变换体位的MAP差值进行评估,并采取多途径体位干预对预防麻醉后术中SHS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