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挫折教育,增强学生耐挫折能力,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身心健康水平的必要途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承担培养学生挫折教育指导的责任,利用体育教学的活动性、交往性的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但是,当前挫折教育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如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吃苦教育”“失败教育”“痛苦教育”和“速成教育”等,致使挫折教育的实施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要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从人本关怀的角度出发,运用有效的教育手段,有针对性、合理地进行挫折教育的渗透,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乐观的生活态度。
一、 合理安排体育练习、活动的难度,避免大多数学生遭遇挫折
当我们碰到一个很困难的动作技术要求学生掌握,或者一个很困难的目标要求学生达成时,班里大多数学生虽然经过努力练习,但仍然不能掌握动作、达到目标,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严重的挫折感,这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打击了一大片学生。这种情形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以及培养学生体育课兴趣是不利的,很容易导致学生因受挫感引发的厌学情绪。其实这种不必要的受挫情景,是体育教师课前就应该考虑的因素,并且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加以避免。例如,通过分层教学,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利用分解教学,将复杂的动作分步掌握;简化规则,降低目标,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通过努力都能完成任务,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这就是我们实施体育教学时最应注意的让学生避免不必要的受挫感。
二、 当学生因争胜负失败产生受挫情绪时,教师及时进行疏导
争胜负是体育的最大魅力,在体育课中我们经常安排一些争胜负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体育课的兴趣。可是往往有些学生赢得起,输不起,赢了兴高采烈,输了似霜打的茄子或是怨天尤人。这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及时进行疏导,一是教育学生以平常心来看待胜负,“胜负乃平常事”;二是激励学生通过自我努力,来争取胜利;三是教育学生摆正心态,特别是体育比赛失败的学生,更要指导他们分析自己的实力与优缺点,得出取得冠军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志。通过这些方法来帮助他们走出失败的阴影,提高耐挫能力。
三、 对学生合理的期盼值,使学生保持挑战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这次比赛你一定要拿回第一”“这学期1000米测验,你一定要跑到3分30秒”……这些就是我们教师或家长给孩子的期盼。诚然,合理的期盼,能促使学生通过不断努力攀上一个又一个高峰,但是过高的期盼,却是打击学生自信心的黑手。当学生经过一次次艰苦的努力之后,换来的还是教师和家长失望的眼神时,孩子会因自己实现不了父母老师的期望而感到挫败,得出自己“无能”的结论。例如,对一个耐力很差的肥胖学生,提出一定要跑到满分不然就加跑的要求,就会使他每次都不能完成目标受罚,而遭到深深的挫败感,得出“我反正是不行的”结论,最后导致他消极对待长跑练习,甚至逃避练习的厌学行为,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为了避免不切实际的高期望给孩子带来不应有的挫败感,我们应该经常反思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是否恰当。对受挫的同学实行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勤纠正的原则,对其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让学生得出这样一条经验: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不努力就要遭遇挫折。
四、 设置合理的挫折情景,培养耐挫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的挫折,第二次的影响力度和影响广度比第一次要弱得多,若事先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可以有效抑制青少年遭受挫折后的消极心理,培养青少年积极、乐观的精神。老教练都知道,一支没有经历过失败的太骄傲的球队,往往打不了逆风球,被别人领先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手开始发抖、同伴之间互相埋怨等等,最后遭到惨败,并且一蹶不振。对于这种幼稚型的“嚣张”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给他们一个下马威,让他们早点知道天高地厚。这就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经常采用的设置挫折情景,让学生经历挫折体验的教学方法。一是增强危机意识,使学生认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竞争中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加强团结协作,认识到竞争机制协作的效率高于单纯的竞争,重视协作成员之间的思想交流、调整配合和团体的自豪感,进而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 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帮助他们走出挫折
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是高级而复杂的心理现象。在挫折教育中,意志力强的学生往往耐挫能力强,容易走出挫折的困境,相反,意志力薄弱的人,往往容易否定自己。意志力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和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育是磨炼意志的有效手段。体育锻炼中有困难,竞赛中有失败,这就要求学生不惧怕困难和失败。体育锻炼要有持久性。体育运动中形体锻炼和意念锻炼是同步进行的,如在800 m跑过程中要克服途中所出现的生理“极点”现象。体育活动也是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和对抗,需要有极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去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争取最后的胜利。因此,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刚毅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更能有效地克服挫折。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挫折教育,积极营造“磨难励志”的氛围。作为体育教师,对学生既要严格,又要热情帮助,同时要注意严以律己、身先士卒,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也要重视课内课外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内得到教育,在课外得到内化和升华,克服各种挫折和失败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兰溪市第三中学)
一、 合理安排体育练习、活动的难度,避免大多数学生遭遇挫折
当我们碰到一个很困难的动作技术要求学生掌握,或者一个很困难的目标要求学生达成时,班里大多数学生虽然经过努力练习,但仍然不能掌握动作、达到目标,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严重的挫折感,这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打击了一大片学生。这种情形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以及培养学生体育课兴趣是不利的,很容易导致学生因受挫感引发的厌学情绪。其实这种不必要的受挫情景,是体育教师课前就应该考虑的因素,并且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加以避免。例如,通过分层教学,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利用分解教学,将复杂的动作分步掌握;简化规则,降低目标,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通过努力都能完成任务,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这就是我们实施体育教学时最应注意的让学生避免不必要的受挫感。
二、 当学生因争胜负失败产生受挫情绪时,教师及时进行疏导
争胜负是体育的最大魅力,在体育课中我们经常安排一些争胜负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体育课的兴趣。可是往往有些学生赢得起,输不起,赢了兴高采烈,输了似霜打的茄子或是怨天尤人。这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及时进行疏导,一是教育学生以平常心来看待胜负,“胜负乃平常事”;二是激励学生通过自我努力,来争取胜利;三是教育学生摆正心态,特别是体育比赛失败的学生,更要指导他们分析自己的实力与优缺点,得出取得冠军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志。通过这些方法来帮助他们走出失败的阴影,提高耐挫能力。
三、 对学生合理的期盼值,使学生保持挑战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这次比赛你一定要拿回第一”“这学期1000米测验,你一定要跑到3分30秒”……这些就是我们教师或家长给孩子的期盼。诚然,合理的期盼,能促使学生通过不断努力攀上一个又一个高峰,但是过高的期盼,却是打击学生自信心的黑手。当学生经过一次次艰苦的努力之后,换来的还是教师和家长失望的眼神时,孩子会因自己实现不了父母老师的期望而感到挫败,得出自己“无能”的结论。例如,对一个耐力很差的肥胖学生,提出一定要跑到满分不然就加跑的要求,就会使他每次都不能完成目标受罚,而遭到深深的挫败感,得出“我反正是不行的”结论,最后导致他消极对待长跑练习,甚至逃避练习的厌学行为,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为了避免不切实际的高期望给孩子带来不应有的挫败感,我们应该经常反思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是否恰当。对受挫的同学实行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勤纠正的原则,对其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让学生得出这样一条经验: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不努力就要遭遇挫折。
四、 设置合理的挫折情景,培养耐挫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的挫折,第二次的影响力度和影响广度比第一次要弱得多,若事先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可以有效抑制青少年遭受挫折后的消极心理,培养青少年积极、乐观的精神。老教练都知道,一支没有经历过失败的太骄傲的球队,往往打不了逆风球,被别人领先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手开始发抖、同伴之间互相埋怨等等,最后遭到惨败,并且一蹶不振。对于这种幼稚型的“嚣张”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给他们一个下马威,让他们早点知道天高地厚。这就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经常采用的设置挫折情景,让学生经历挫折体验的教学方法。一是增强危机意识,使学生认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竞争中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加强团结协作,认识到竞争机制协作的效率高于单纯的竞争,重视协作成员之间的思想交流、调整配合和团体的自豪感,进而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 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帮助他们走出挫折
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是高级而复杂的心理现象。在挫折教育中,意志力强的学生往往耐挫能力强,容易走出挫折的困境,相反,意志力薄弱的人,往往容易否定自己。意志力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和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育是磨炼意志的有效手段。体育锻炼中有困难,竞赛中有失败,这就要求学生不惧怕困难和失败。体育锻炼要有持久性。体育运动中形体锻炼和意念锻炼是同步进行的,如在800 m跑过程中要克服途中所出现的生理“极点”现象。体育活动也是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和对抗,需要有极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去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争取最后的胜利。因此,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刚毅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更能有效地克服挫折。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挫折教育,积极营造“磨难励志”的氛围。作为体育教师,对学生既要严格,又要热情帮助,同时要注意严以律己、身先士卒,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也要重视课内课外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内得到教育,在课外得到内化和升华,克服各种挫折和失败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兰溪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