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为学生主动、和谐、活泼的发展打下有力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传统教学中突出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当作“知识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种状况,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束缚,阻碍着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实践、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领略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获得知识,迈向成功的快乐,这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了创新的动力。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发展能力的条件。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首先,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以亲切、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帮助每个同学树立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继而转换成学生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赏识学生,多鼓励学生。杜绝用批评的语言。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会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尽量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考。
如穿插图片,这既可以缓解疲劳,吸引学生的注意,又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陶冶思想情操。
或者是在教学中讲述历史故事。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我在讲罗斯福新政时,就给学生讲其身残志坚的故事。这些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人格品质的塑造。
第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要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让学生去探究发现问题,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要给予鼓励。因为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才是一个真正学习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敢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最后,教师还要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型的学生。
总之,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我们教师、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中勇.试论历史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7).
[2]伍玉慧.中学历史课中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之感[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7).
[3]王桂玲、孙培兰.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12).
[4]潘昌琴.中学历史课创新教育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5).
【关键词】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传统教学中突出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当作“知识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种状况,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束缚,阻碍着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实践、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领略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获得知识,迈向成功的快乐,这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了创新的动力。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发展能力的条件。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首先,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以亲切、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帮助每个同学树立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继而转换成学生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赏识学生,多鼓励学生。杜绝用批评的语言。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会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尽量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考。
如穿插图片,这既可以缓解疲劳,吸引学生的注意,又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陶冶思想情操。
或者是在教学中讲述历史故事。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我在讲罗斯福新政时,就给学生讲其身残志坚的故事。这些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人格品质的塑造。
第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要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让学生去探究发现问题,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要给予鼓励。因为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才是一个真正学习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敢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最后,教师还要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型的学生。
总之,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我们教师、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中勇.试论历史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7).
[2]伍玉慧.中学历史课中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之感[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7).
[3]王桂玲、孙培兰.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12).
[4]潘昌琴.中学历史课创新教育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