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也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爱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那么,处于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如何在教育中实施爱心,把爱洒给每位学生,产生教育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呢?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
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心中的阳光就是一颗爱学生的心。如今的初中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想可塑性大,心理承受能力差,易偏激、易冲动,所以把握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心灵的沟通和疏导,充分关爱、理解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有效途径。
作为班主任,我平时常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曾经,我班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后跟奶奶住在一起,由于缺乏父母的爱,平时较自由散漫,无心学习,我知道后,作了深入了解,并多次找其谈心,发现她行为习惯很差,但是人很聪明,而且在体育方面有一定的特长,于是鼓励她当体育班委,平时我有意识地和她沟通,及时掌握她的思想动态,在课堂上对她的进步进行表扬,激发她的上进心,后来,通过她自己的努力,各位老师的配合,争取了家长的支持,她重新找回了自我,改正了缺点,在各方面均有了出色的表现,并成了老师心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孩子。
二、直面学生的心灵,热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奥秘就是教师热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直面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情绪,热爱学生,学生便会心有所悟,有所收获。
曾经有人用“警察与小偷”来形容师生关系。这让许多人一提到教师,就会产生师道尊严的印象。其实,优秀的教师应该无论是课上、课间都和蔼可亲,都充满爱心,这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南京师范大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就“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中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他的学科兴趣、学习成绩之间成正比关系。这就说明,学生喜欢这个教师,他所教的学科,学生一般也喜欢。可见,爱心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的热爱。”因此,班主任的一句关心问候的话都会给他们带来温暖,给他们增添信心和勇气。但对学生的爱仅停留在口头上是不够的,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如班里有个女同学,头发花白,体质也很差,各科成绩都差,平时沉默寡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我从与她的几次谈话中了解到,她认为自己很笨,老师、同学会看不起她,上课不敢接触老师的眼光,平时不愿与同学接近。针对她的思想,我提出同她交朋友,对她讲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使她懂得“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课堂上有意对她投送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并让她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答对了便表扬、鼓励,还安排课余时间耐心地帮她补习基础知识,经过我的因势利导,使她感受到“老师关心帮助我,爱我”;从而恢复了自尊,对老师从“戒心”变为“贴心”,从“疏远”变为“亲近”,学习成绩有了进步,人也变得开朗起来,课间,能听到她和同学玩耍发出的笑声了。
当然,我的“爱”并不是溺爱,更不是纵容和放弃,我对学生是“宽严有度”,是“严中有爱”,“爱中见严”。不因为是优生就“爱中无严”,也不因为是差生就“严中无爱”。这样,班集体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管理效果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三、掌握学生的个性,宽容学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正是长知识受教育的时候,犯一些错误在所难免。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善于宽容也是教育修养的感情问题。”宽容之中蕴含着对事业、对孩子的诚挚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我班有一名生性懒惰的学生,在平常的任何劳动中都不积极,见了脏的重的就躲开,在一次跑步中,他跑得很快,我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夸他“身体好,体育棒,三好有一好了。”赞美犹如阳光照亮了他的心扉。以后在体育活动课上,老师让他当小组长,他很负责;在劳动课上,我让他分管包干区,他干得不错。后来他的作业也不拖拉了,因此得到了多次表扬。在我的宽容中,他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增强了。
人常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多年的从教,让我感受到,教师只有把学生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从心里爱他们,这样,即使批评他,他也会觉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会接受并真心的改正。
很多时候,我们不必特意去做什么,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天使,而教师就是修补天使翅膀的人。貌由心生,心善则美。愿人人都能做个美丽的人,让我们的教育成为真正的爱心教育!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
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心中的阳光就是一颗爱学生的心。如今的初中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想可塑性大,心理承受能力差,易偏激、易冲动,所以把握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心灵的沟通和疏导,充分关爱、理解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有效途径。
作为班主任,我平时常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曾经,我班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后跟奶奶住在一起,由于缺乏父母的爱,平时较自由散漫,无心学习,我知道后,作了深入了解,并多次找其谈心,发现她行为习惯很差,但是人很聪明,而且在体育方面有一定的特长,于是鼓励她当体育班委,平时我有意识地和她沟通,及时掌握她的思想动态,在课堂上对她的进步进行表扬,激发她的上进心,后来,通过她自己的努力,各位老师的配合,争取了家长的支持,她重新找回了自我,改正了缺点,在各方面均有了出色的表现,并成了老师心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孩子。
二、直面学生的心灵,热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奥秘就是教师热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直面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情绪,热爱学生,学生便会心有所悟,有所收获。
曾经有人用“警察与小偷”来形容师生关系。这让许多人一提到教师,就会产生师道尊严的印象。其实,优秀的教师应该无论是课上、课间都和蔼可亲,都充满爱心,这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南京师范大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就“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中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他的学科兴趣、学习成绩之间成正比关系。这就说明,学生喜欢这个教师,他所教的学科,学生一般也喜欢。可见,爱心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的热爱。”因此,班主任的一句关心问候的话都会给他们带来温暖,给他们增添信心和勇气。但对学生的爱仅停留在口头上是不够的,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如班里有个女同学,头发花白,体质也很差,各科成绩都差,平时沉默寡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我从与她的几次谈话中了解到,她认为自己很笨,老师、同学会看不起她,上课不敢接触老师的眼光,平时不愿与同学接近。针对她的思想,我提出同她交朋友,对她讲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使她懂得“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课堂上有意对她投送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并让她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答对了便表扬、鼓励,还安排课余时间耐心地帮她补习基础知识,经过我的因势利导,使她感受到“老师关心帮助我,爱我”;从而恢复了自尊,对老师从“戒心”变为“贴心”,从“疏远”变为“亲近”,学习成绩有了进步,人也变得开朗起来,课间,能听到她和同学玩耍发出的笑声了。
当然,我的“爱”并不是溺爱,更不是纵容和放弃,我对学生是“宽严有度”,是“严中有爱”,“爱中见严”。不因为是优生就“爱中无严”,也不因为是差生就“严中无爱”。这样,班集体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管理效果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三、掌握学生的个性,宽容学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正是长知识受教育的时候,犯一些错误在所难免。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善于宽容也是教育修养的感情问题。”宽容之中蕴含着对事业、对孩子的诚挚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我班有一名生性懒惰的学生,在平常的任何劳动中都不积极,见了脏的重的就躲开,在一次跑步中,他跑得很快,我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夸他“身体好,体育棒,三好有一好了。”赞美犹如阳光照亮了他的心扉。以后在体育活动课上,老师让他当小组长,他很负责;在劳动课上,我让他分管包干区,他干得不错。后来他的作业也不拖拉了,因此得到了多次表扬。在我的宽容中,他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增强了。
人常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多年的从教,让我感受到,教师只有把学生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从心里爱他们,这样,即使批评他,他也会觉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会接受并真心的改正。
很多时候,我们不必特意去做什么,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天使,而教师就是修补天使翅膀的人。貌由心生,心善则美。愿人人都能做个美丽的人,让我们的教育成为真正的爱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