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着课文学作文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tl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鄂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 14 课。
  【设计理念】
  独辟蹊径探索如何利用课文教写法。心动智慧生。积极创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文贵自悟忌耳传。依据课文写作特点,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场景中,唤起情绪,激发情感,体悟生活,寻找生活与文字之间的契合点,激发表达欲望,在自主合作中完成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进行理解,培养学生阅读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了解北宋时期的风俗人情。
  2.课件:一幅滚动的《清明上河图》。
  3.音乐:《清明上河图》《望江南》《故宫三部曲——故宫的记忆》。
  【学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穿越北宋——领略汴京郊野的春光
  (一)游戏导入,进入情境
  1.猜谜语激趣。老师出个谜语给大家猜猜。一个邮差急匆匆地送来了一封信,老师急忙打开它。打一个地名。(开封)——到底是封什么信呢?我看看,原来是一封邀请函。北宋人民邀请咱们六(四)班的同学去汴梁京城游玩。这汴梁是哪里呀?这汴梁就是开封,一千多年前是北宋的都城。同学们想去吗?有人问了,咋去啊?坐时光穿梭机去。由于时光穿梭机的座位有限,不能大家都去。不过,没关系,我们会随时传送信息给留下来的同学。
  2.玩穿越,制造情境。教师设置登机场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我指挥——排队、登机,系好安全带。穿梭机起飞!第一站:民国;第二站:清朝;第三站:明朝;第四站:元朝;第五站:南宋;第六站:北宋。
  3.制造悬念。河南开封曾经是北宋的京城,相当于现在的北京。老师真想知道那时的东京汴梁到底是啥样的。
  (二)领略宁静市郊的春光
  1.播放古曲《清明上河图》,打开课件:《清明上河图》第一部分局部图——汴京郊野的春光。(留下来的学生背对着黑板坐,不可以看课件)
  2.介绍市郊。请同学们睁开眼往下看,下面就是东京汴梁的郊区,把你看到的景色说给没来的同学听听。穿梭机降落,大家到处走走看看。谁愿意给没来的同学介绍一下汴梁郊区的风光?(请学生听完同学的介绍后谈感受,观图后评价一下同学的介绍)
  3.朗读课文,领略春光,学习写法。
  ①教师朗读课文描写郊区的一段,引导学生思考:对比同学所描绘的郊区,你认为是你们说得好还是作者写得好?为什么作者写得好呢?(学生汇报。答案可以不着边际)
  ②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描绘的景色。
  A.课件分组出示四组词语。
  第一组:薄雾 小树林 农舍 农田
  指名学生读,强调“薄”读bo,第二声,少的意思。提问:这组词语把我们的目光拉向了哪里?(板书:市郊)
  第二组:初春 清晨 枝芽萌动 农舍掩映 农田初绿
  请学生齐读词组,感受春光:一读词组,你读出了什么?(生机)再读词组,你读出了什么?(生机)三读词组,你读出了什么?(还是生机)
  第三组:阡陌纵横 条条道路 汴河码头
  指名学生读词组,解释“阡”“陌”的意思,强调“汴”的读音。补充资料:据说北宋已经掌握了精耕细作的技术,粮食产量大大提高。这组词语又把我们的目光拉向了哪里?(田埂上、道路上和水路上)在这条条道路上,有——(引导学生接读)
  第四组:春耕的人们 赶集的人们 搬运工人
  教师提问:想象一下他们都在干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你们看,这条条道路上的这些人,起那么早,他们是带着希望出发的,就像这春天。这路,就是他们的希望之路,这脚印就是他们洒下汗水的印证。
  B.教师引导:这市郊宁静又不平静,为什么?这市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的第一部分内容)一句话,作者就是要告诉你们——(初春的市郊正孕育着无限生机,一切蓄势待发)
  ③浏览课文,体会分号的作用。
  A.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的第一部分内容,思考:这部分有一个标点用得相当好,是哪个?(分号)为什么这个分号用得好?学生汇报。
  B.再读课文,体会分号的作用:好,大家现在回放一下我们来到市郊上空降落的情景——在高处我们向下俯视,放眼望去,一片郊区景色,有小树林、农舍、农田;视线逐渐拉近,然后聚焦到道路上,最后到人。
  分号前部分描写的就是景物,分号后部分主要是抓住人物来描写的。由景及人,有把我们的目光从高处往低处拉近之感。随着镜头越来越近,视线越来越清晰,最后让我们看清了隐隐约约的人。前者让我们感受到了春意,后者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气,一句话,北宋市郊,一片春光。
  ④合作探究,对比之中感悟写法。为什么我们说得不好?我们是看见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作者呢?(学生合作探究后汇报:围绕一个主题,选择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特点,突出主题)
  过渡:这市郊咱们也看得差不多了,这往京城咋走呀?谁知道?听,有铃铛声传来。远处有一队人马驮着大包小包走了过来。穿过树林,走过小桥。哈,原来是范修浪带着队伍去城里赶集。那我们就搭伴和他们一起走吧。
  二、兵分两路——感受汴河码头的繁忙
  (一)兵分两路
  移动《清明上河图》长卷,老师一边走,一边和范修浪他们聊天:你们这大包小包都驮着些啥?(粮食、木炭……)哇,你们看那船,这宋朝人可真勤奋!一大清早就在搬运货物了。唉,那不是吴东昊他们嘛。吴东昊,你们好勤奋啊!你们搬运些啥?准备运到哪里去?原来你们也去京城啊。能不能搭个便船?(没问题)班长杨金玥你带一部分同学跟范修浪“大叔”走这边的陆路,我们跟吴东昊“师傅”乘船走水路。咱们兵分两路,一会儿到城门口集合。   (二)开拔京城
  播放《望江南》,移动《清明上河图》长卷,教师提问: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船向京城驶去。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如何?有何感想?(学生汇报)
  (三)繁忙的码头
  1.远望虹桥。
  ①教师引导:瞧,前面就是汴河码头。远远望去,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桥、船、人、房屋)这座桥叫虹桥,形容一下。知道为什么要做成拱形的吗?仅仅是因为好看吗?宋人真了不起!这个地方叫汴河码头。什么是码头?全国各地的货物都运到这里来,然后城里的东西又运往全国各地。
  请同学们往汴河两边看——人来人往;桥上看——人来人往;桥下看——船来船往。这船上也是人。一句话,人真多。
  大家知道,流动人口多的地方——商机无限。再看桥头、沿路地带,叫卖的,摆摊的,做点小生意;看这些房子,是茶肆、旅店,给这些来来往往的人歇歇脚。原来这来来往往其实就是——忙来忙去。
  ②发挥想象,谈谈对汴河码头的初步印象:你看到的,听到的,由此想到的——(忙碌)
  2.近观虹桥。
  ①打开课件:《清明上河图》第二部分局部图——繁忙的汴河码头。
  教师引导:说着说着,咱们就到京城门口了。大家在附近走走逛逛,想吃点啥自个买。看看来来往往的都是些什么人?都在干什么?看谁观察仔细。一会儿等杨金玥他们赶来,大家再一起进城。(学生观察图片后交流汇报)
  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过桥局部图:同学们看,那只船好大啊!造船的人真是能工巧匠!快看,船要过虹桥了,这么大的一只船能过去吗?
  学生观察局部图后,展开一次模仿秀:你在干什么——放倒桅杆;你在干什么——撑篙;你在干什么——盘绳索;你在干什么——指挥,是个船老大呀;你在干什么——喊号子,加油;你就是那个翻过桥栏杆的人,你要干吗?你就是岸边那个挥手之人,你又在干吗?……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船最后过去了吗?(过去了。因为大家齐心合力!鼓掌!)好紧张啊!
  ②说说此时此刻你的感受——紧张繁忙。
  3.说说汴河码头。
  ①师:你准备如何给没来的同学介绍汴河码头呢?(学生汇报。请没来的学生评价:先对汴河码头的印象用一个词进行概括,观图后再对同学的介绍作评价)
  ②教师请学生回忆“市郊春光”一段的写法,提问:你能举一反三吗?(我们可以按照乘船由远而近的顺序,围绕“繁忙”来作介绍)
  (四)朗读第3自然段,学习作者的表达
  1.第3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句?全班一起朗读前5句,男生朗读后3句,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汴河码头繁忙的景象的呢?
  2.读课文,体会点面结合写法的作用。
  ①见过拍照吗?课文第3自然段哪部分是广角镜头?(1~5句)哪部分是特写镜头?(6~8句)这就是点面结合的写法。“面”就是我们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从远处看到的景色,是略写。“点”是我们来到近处看到的一个场面,是详写。近处可写的内容很多,比如抬轿子的与骑大马的过桥时的冲撞,驴拉车人推车下桥奔跑的场景,等等,作者为什么选取了大船过桥洞这一特写镜头?这里为什么要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呢?
  ②师生合作朗读,读出紧张繁忙的气氛,体会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
  过渡:看,杨金玥他们从陆路赶来了。下桥穿街,来到一座巍峨的城门楼前。人到齐了,大家集合进城。
  三、集合进城——目睹市区街道的繁华
  1.播放《故宫三部曲——故宫的记忆》音乐。打开课件:《清明上河图》第三部分——繁华的市区街道,以此感受皇家都城的气派。
  2.逛京城。同学们,这就是宋朝的京城,大家尽情地去玩,疯狂地去购物。(课件出示京城局部图)
  3.请同学们分享购买的物品,并且赞一赞这京城。(繁华)
  4.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知道老师想问什么吗?这里的“繁华”与汴河的“繁忙”有什么共同之处?(热闹)一篇文章里两处都写到热闹,说到热闹自然免不了写到人多,那么该如何写人多呢?
  ①探究汴河码头的“热闹”:顺着汴河,乘船而来,远远望去,相对高大的建筑,人是很难看见的,我们之所以可以看见,是因为人多。那么作者是如何准确表达这一感觉的呢?采用了概括性的语言来描述人多,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而这种模糊的感觉正是远望人多的感觉。
  出示句子,读: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②探究京城街市的“热闹”:来到街市上,我们既可以清清楚楚看见形形色色具体的人,也可以感受到人多的拥挤。因此街市的人多该如何写呢?学生汇报。
  出示句子,读:街市上,士农工商,男女老幼,骑马的,乘轿的,购物的,叫卖的,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小结:作者就是这样写出了变化,写出了人多,写出了热闹。结合第一部分写人,有三处写“人”,我们不难发现,写作角度都是从生活而来。
  ③除了写人多热闹,你觉得都市的繁华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再读第3自然段。解释“鳞次栉比”,再次强调:码头的建筑是“房屋错落”,京城的房屋是“鳞次栉比”,注意表达的准确性。
  5.征集对联,收束本段。同学们,玩得开心吗?玩得尽兴吗?还想玩吗?可是前面戛然而止。想想前面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还是街市,那么可能和这里差不多,无非是货物、房屋和市民游客。还有可能就是——皇宫。皇宫重地,不可入内,因此也就无法看见了。
  这也是我们跟京城告别的时候了,说说此时此刻的心情。同学们,我们就要离开京城汴梁了,临走前,老师想征集一副对联,贴在京城城门上留作纪念。谁来试试?(板书:“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四、纵览全图——珍贵的《清明上河图》
  (一)复述
  1.浏览《清明上河图》三部分内容,画出描写三部分内容的第一句话。
  “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下桥穿街,走过一座巍峨的城门楼,便来到最繁华的街市”,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2.按照这个顺序复述《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板书:市郊春光—码头繁忙—街市繁华)
  说板书:清晨,郊野一片春光,人们带着希望出发了,从条条道路来到喧闹繁忙的汴河码头,然后进入繁华的都市。还未尽兴,画面戛然而止,有种意犹未尽之感。
  这都市留给我们的印象是——
  请给这副对联加个横批:(板书)繁荣昌盛。
  (二)谈收获
  师:通过这样走一趟(这样一幅画卷),你了解到宋朝哪些信息?
  再次观图。数数人物——补充: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数数牲畜——补充:牛、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数数交通运输工具——补充: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数数建筑物——补充:房屋、桥梁、城楼等30余幢,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谈此画价值: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总结
  师:如果让你给本文加一个开头,绾一个结尾,你会如何写?汇报后自读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开头结尾的。
  (四)全班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北宋相关资料,体会《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来的相关信息。
  2.思考作者是如何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卷的,试着为《清明上河图》或其他画写解说词。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五小学 519070)
其他文献
统编教材相对于人教版教材,作了很大的调整与改变。尤其在“口语交际”方面,不仅编排了贴近儿童生活的口语表达内容,还彰显了“技法与内容并行”的教学理念,为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提供了有效的情境与平台。  以二年级上册为例,教材共安排了4次口语交际,分别是交流有趣的动物、介绍自己做的一件手工作品、与别人商量事情、看图讲故事。这类文本看似文字不多,往往由几幅画或是几句提示语构成,却体现了编者极其巧妙的用心。
针对新课改后一些语文课堂重感悟、轻实践的倾向,许多小学语文界专家提出将语文实践“挤”进课堂,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些教师感到困惑,认为在文本感悟过程中加入语言实践练习,会使教学情境被破坏,教学过程不流畅,影响感悟效果,因而在教学中仍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其实,“文本感悟”与“言语实践”并不矛盾,只要找准二者的契合点,将文本感悟和言语实践有机融合,就能使阅读教学向“语言和精神在感悟和运用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时尚速变,层出不穷,于是有人调侃“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其实,所有的“前浪”都未曾死去,他们的精、气、神总会延续在后浪上。所以,正确地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莫忘前浪带后浪,后浪瞬间变前浪,奔涌万代浪打浪”。  回望浙派语文的历史浪潮,袁微子先生无愧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浪峰”。他是浙江桐庐人。1913年出生,明年是他诞辰100周年。1991年他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发病于
【摘 要】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不足。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改善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以体验式阅读为起点,捕捉刹那间的感受与体验”“以诠释式阅读为重心,追究打动自己的内在缘由”“以提升式阅读为目标,把握文本逻辑之推进”是有效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独立且独到理解、实现深度解读文本的序列化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阅读;诠释式阅读;提升式阅读;捕捉感受;追究缘由;逻辑推进
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小男孩马克斯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住在奥地利的一个小城市里。  一个周日的下午,乔纳森——马克斯的叔叔来到他们家。乔纳森的到来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周日一下子变得不可思议。  乔纳森叔叔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脑袋里装满了鬼点子,时常会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因为乔纳森叔叔的出现,马克斯对下一个周日总是充满期待,期待惊喜的到来。在小男孩马克斯眼里,乔纳森叔叔是个巨人——星期日巨人。 
【摘要】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充分发挥好“体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于拓展资源中多维体验,以达成语言与情感共融;二是于形式创新中强化体验,以达到语言与能力共进;三是于文本补白中助推体验,以实现语言与思维共振。从尊重学生出发而进行有效体验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得到充分彰显,学习品质和语文素养自然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体验教学 资源拓展 形式创新 文本补
【摘要】歌词作为“语言的花朵”,能有效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开发“走进歌词学语文”微课程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在课堂上,歌词教学因其自身的语言特殊性,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营造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的类比联想,开展相关的语言练习。在课堂外,歌词教学能与唱、读、写、画、研、演、赛等一系列活动进行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丰富个人情感。歌词微课程既让学生在歌词文化中得到熏陶,又让教师感受到课程研发的意义
虚与实,是常用在艺术领域的一对概念。荀子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由于“粹”,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虚”和“实”辩证地统一,从而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由艺术推而广之到教育,我们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呢?如何让“虚”与“实”相结合、相统一,进而创造和谐的课堂之美?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最近,我读了著名作家肖复兴写的《我教儿子写作文》一书,颇受启发。原以为作家指导作文,一定是满纸大道理,谁知竟是这样的朴实、扎实。虽然是肖复兴在二十多年前指导孩子写作文的方法,但在今天看来仍然熠熠生辉。  一、指导态度重鼓励  肖复兴在儿子肖铁刚学写作文时,让儿子对着录音机介绍印象最深的动物,至于怎么说,可没有要求。由于降低了难度,肖铁把它当成了游戏,对着录音机信口开河。在肖铁上学之后,“说”作文变
小学语文教学有几个本源问题:“教什么”“怎么教”“为谁教”等等,讨论中有一个声音:“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意思是说,小学语文应该“教什么”值得审视、研究。“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问题仍需讨论,这多少让人感叹。  试着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1.“教无定法”被误读。这是一条路人皆知的教学准则,听着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被普遍误以为怎么教都可以。于是,就有了教什么都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