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段时间,总有一些事情让我反思:到底该做个聪明的老师?还是该做个“笨笨”的老师?
事件1:我到深圳教的第一届学生高考完毕回校来看我,询问之下,有保送清华的,有保送浙大、北外、中大的。参与考试的,有考上人大、中大、厦大等国内名校的。那班学生,还有不少考上美国、加拿大、英国的名校,而这些学校,曾经是我学生时代梦寐以求的学校。
事件2:我从教以来教的第一届学生中有一个孩子现在在深圳的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工作,待遇是我作为教师工资的两倍还要多,并且即将被公司派遣到法国深造。
我想这样的事例,每个老师都可以举出来一大堆,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在我少年时期选择职业时,师范专业也许还是热门,还是可以吸引到一批当时考分比较高的考生。但当时的分数也始终是无法与重点大学(如北大、清华、浙大、武大,等等)相类比。反过来想,其实我们老师教的每届学生必然会产生新的北大、清华学子。
想到这些,我不由得汗涔涔了!
对于我们教的学生来说,我们充其量就是“先闻道”而已!前世今生,哪里敢做一个自认为的“聪明”的老师呢?
回看一下自己的教学,更是感觉着自己“聪明”得很,“聪明”得课堂教学中只剩下自己!
案例1:在2011年6月3日海峡三地儿童阅读论坛上执教《又丑又高的莎拉》时,我设置的问题是:我在读的过程中在什么地方停顿下来了?为什么会停顿下来呢?我为什么又会读下去呢?当我将这些问题抛出去后,学生开始读。学生读后,我让学生就这三个问题来汇报自己的看法。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冷场,竟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事后,我一直抱怨着:可能是这个班的学生不适应我这样的问法吧,可能是这个班的老师从来没有这样训练过或者提问过吧,或许是这些学生习惯了问题暗示,面对无暗示的提问无从下手吧!但独独没有想过,是不是我自己某些方面有问题,让学生无所适从呢?
回想起来,也许我想关注孩子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希望介入一些我想告诉孩子的策略。但我是不是想当然地“聪明”地认为孩子一定可以理解我要什么,或者说我就觉得孩子一定可以跟上我的思路呢?但我恰恰忘记了:我是成年人,不应该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考量着孩子的思维!
案例2:在2011年8月的全国第二届儿童阅读千岛湖研习营上,我执教《绘本阅读之选书》一课时,当我做完封面、作者、奖项、价格等元素的选择后,开始对“内容”猜测时,我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可以很快预知,应该能很快地判断并呈现出来。但我没有想到那么多的孩子无所适从,无从写起。我“聪明”地认为:这是一件好简单的事情,随便都可以写几句靠谱的话,以至于我都不敢叫孩子当场念出自己的猜测来。
林林总总,“聪明”的事情干了很多!
做一个“笨笨”的老师,应该如何让自己“笨”起来?
一、不妨让我们的“提问”“笨笨”的
传统的提问让人诟病,似乎一夜之间让人对“提问”口诛笔伐,似乎我们教学中的问题都出在了“提问”上。刀作为一种目前社会上的“管制物品”,似乎它就是各种违法事件的罪魁祸首。但“刀”本身有何罪?罪在用它的人身上。同样的道理,“提问”何罪之有?“一问一答”何罪之有?错在“问”的人身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提问”都是很好的教学策略之一。我们只是要关注“问”的是什么,“答”从何而来,让“提问”笨起来,我们应注意这样的几个方面:
1.让初始的提问平缓,让我们的提问来自于孩子的生活,来自于孩子的困惑,让孩子对提问没有恐惧,充满安全感。
2.让我们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提的问题少一点,最好集中一些,目标更清晰一些。比如台湾的陈鸿铭老师的儿童哲学思辨课《森林大熊》中的问题只有一个:熊怎么证明自己是熊?
3.我们的问题尽可能少暗示,尽可能让答案能够多元化。
二、不妨让我们对“讨论汇报”的介入“笨笨”的
也许是受“愉快教育”的多年影响,也许是受西方“成功教育”的启发,我们的课堂上充斥着“你真棒”“你好厉害”“你真是个好孩子”“你的回答让我好满意”等鼓励话语。固然,这些话语给了更多孩子信心,给了更多孩子敢于表达的勇气,让孩子知道“我也可以做得很好”,或者“我也可以跟他或者她一样棒”。但我们的“讨论汇报”往往因为我们的某些鼓励的话语,反倒成了另一种形式上的“一言堂”,孩子的感觉是敏锐的,往往会朝着老师喜欢的方向去思考、讨论、汇报,避开老师不喜欢的方向。所以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这么几种景象:
1.很多孩子顺着第一个汇报受表扬的孩子的思路继续往下不断发展、不断延伸,到最后,说的都是事物的同一个方面或者同一个角度。
2.第一个汇报受表扬的孩子结束发言后,其他孩子不再汇报交流。因为骨子里,他们认为虽然我跟他或者她意见不一致,他或者她受到表扬了,那么我的想法估计是错误的,如果我来发表的话,可能会被批评的。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在介入到学习的“讨论汇报”环节时,也不妨“笨笨”的。我们试着去做到:
1.我们不在过程中评价谁的意见优与劣。
2.我们尝试着延伸他们的意见与想法。
3.我们尝试着从他们的对立面出现新的思辨。
4.我们试着引导孩子吸纳别人的想法。
从而,我们不妨做做如台湾陈鸿铭所言的“交警、乐队指挥、教练、顾问”般的“讨论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三、不妨让我们对课堂效果的感知“笨笨”的。
有时候,我们总不忘对一节课的效果做一个提升的总结。我们很是关注孩子的掌握程度,甚至有些地方、有些学校在听完一节课后,为了体现教师对一节课教学后的效果的考量,不惜以试卷、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考量。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真的可以让课堂有效,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的是:有些孩子对一节课的回味是敏锐的、迅捷的,但也有一些孩子对课堂教学效果的领悟是延迟的、滞后的。不管如何,一节课都会给孩子留下印象,或好或坏。我们有时候不妨对课堂效果的感知尽可能多一些空间,让孩子感觉老师“笨笨”的。
尽管课堂的知识传授是在不同时间内呈现的,但一定要及时让孩子回味课堂学习的过程,总结知识得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不能是老师来代言与梳理,得让获得不同知识的孩子从自己的角度来考量。
在心理状态上,因为老师的角色“笨笨”的,不能帮孩子梳理,那孩子只有在老师回忆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我梳理与领悟。
其实,有时候,做个“笨笨”的人,会得到更多的人的帮助。做个“笨笨”的父母,一定会有能干的孩子。做个“笨笨”的老师,难道不会有聪明的学生吗?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
事件1:我到深圳教的第一届学生高考完毕回校来看我,询问之下,有保送清华的,有保送浙大、北外、中大的。参与考试的,有考上人大、中大、厦大等国内名校的。那班学生,还有不少考上美国、加拿大、英国的名校,而这些学校,曾经是我学生时代梦寐以求的学校。
事件2:我从教以来教的第一届学生中有一个孩子现在在深圳的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工作,待遇是我作为教师工资的两倍还要多,并且即将被公司派遣到法国深造。
我想这样的事例,每个老师都可以举出来一大堆,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在我少年时期选择职业时,师范专业也许还是热门,还是可以吸引到一批当时考分比较高的考生。但当时的分数也始终是无法与重点大学(如北大、清华、浙大、武大,等等)相类比。反过来想,其实我们老师教的每届学生必然会产生新的北大、清华学子。
想到这些,我不由得汗涔涔了!
对于我们教的学生来说,我们充其量就是“先闻道”而已!前世今生,哪里敢做一个自认为的“聪明”的老师呢?
回看一下自己的教学,更是感觉着自己“聪明”得很,“聪明”得课堂教学中只剩下自己!
案例1:在2011年6月3日海峡三地儿童阅读论坛上执教《又丑又高的莎拉》时,我设置的问题是:我在读的过程中在什么地方停顿下来了?为什么会停顿下来呢?我为什么又会读下去呢?当我将这些问题抛出去后,学生开始读。学生读后,我让学生就这三个问题来汇报自己的看法。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冷场,竟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事后,我一直抱怨着:可能是这个班的学生不适应我这样的问法吧,可能是这个班的老师从来没有这样训练过或者提问过吧,或许是这些学生习惯了问题暗示,面对无暗示的提问无从下手吧!但独独没有想过,是不是我自己某些方面有问题,让学生无所适从呢?
回想起来,也许我想关注孩子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希望介入一些我想告诉孩子的策略。但我是不是想当然地“聪明”地认为孩子一定可以理解我要什么,或者说我就觉得孩子一定可以跟上我的思路呢?但我恰恰忘记了:我是成年人,不应该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考量着孩子的思维!
案例2:在2011年8月的全国第二届儿童阅读千岛湖研习营上,我执教《绘本阅读之选书》一课时,当我做完封面、作者、奖项、价格等元素的选择后,开始对“内容”猜测时,我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可以很快预知,应该能很快地判断并呈现出来。但我没有想到那么多的孩子无所适从,无从写起。我“聪明”地认为:这是一件好简单的事情,随便都可以写几句靠谱的话,以至于我都不敢叫孩子当场念出自己的猜测来。
林林总总,“聪明”的事情干了很多!
做一个“笨笨”的老师,应该如何让自己“笨”起来?
一、不妨让我们的“提问”“笨笨”的
传统的提问让人诟病,似乎一夜之间让人对“提问”口诛笔伐,似乎我们教学中的问题都出在了“提问”上。刀作为一种目前社会上的“管制物品”,似乎它就是各种违法事件的罪魁祸首。但“刀”本身有何罪?罪在用它的人身上。同样的道理,“提问”何罪之有?“一问一答”何罪之有?错在“问”的人身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提问”都是很好的教学策略之一。我们只是要关注“问”的是什么,“答”从何而来,让“提问”笨起来,我们应注意这样的几个方面:
1.让初始的提问平缓,让我们的提问来自于孩子的生活,来自于孩子的困惑,让孩子对提问没有恐惧,充满安全感。
2.让我们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提的问题少一点,最好集中一些,目标更清晰一些。比如台湾的陈鸿铭老师的儿童哲学思辨课《森林大熊》中的问题只有一个:熊怎么证明自己是熊?
3.我们的问题尽可能少暗示,尽可能让答案能够多元化。
二、不妨让我们对“讨论汇报”的介入“笨笨”的
也许是受“愉快教育”的多年影响,也许是受西方“成功教育”的启发,我们的课堂上充斥着“你真棒”“你好厉害”“你真是个好孩子”“你的回答让我好满意”等鼓励话语。固然,这些话语给了更多孩子信心,给了更多孩子敢于表达的勇气,让孩子知道“我也可以做得很好”,或者“我也可以跟他或者她一样棒”。但我们的“讨论汇报”往往因为我们的某些鼓励的话语,反倒成了另一种形式上的“一言堂”,孩子的感觉是敏锐的,往往会朝着老师喜欢的方向去思考、讨论、汇报,避开老师不喜欢的方向。所以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这么几种景象:
1.很多孩子顺着第一个汇报受表扬的孩子的思路继续往下不断发展、不断延伸,到最后,说的都是事物的同一个方面或者同一个角度。
2.第一个汇报受表扬的孩子结束发言后,其他孩子不再汇报交流。因为骨子里,他们认为虽然我跟他或者她意见不一致,他或者她受到表扬了,那么我的想法估计是错误的,如果我来发表的话,可能会被批评的。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在介入到学习的“讨论汇报”环节时,也不妨“笨笨”的。我们试着去做到:
1.我们不在过程中评价谁的意见优与劣。
2.我们尝试着延伸他们的意见与想法。
3.我们尝试着从他们的对立面出现新的思辨。
4.我们试着引导孩子吸纳别人的想法。
从而,我们不妨做做如台湾陈鸿铭所言的“交警、乐队指挥、教练、顾问”般的“讨论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三、不妨让我们对课堂效果的感知“笨笨”的。
有时候,我们总不忘对一节课的效果做一个提升的总结。我们很是关注孩子的掌握程度,甚至有些地方、有些学校在听完一节课后,为了体现教师对一节课教学后的效果的考量,不惜以试卷、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考量。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真的可以让课堂有效,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的是:有些孩子对一节课的回味是敏锐的、迅捷的,但也有一些孩子对课堂教学效果的领悟是延迟的、滞后的。不管如何,一节课都会给孩子留下印象,或好或坏。我们有时候不妨对课堂效果的感知尽可能多一些空间,让孩子感觉老师“笨笨”的。
尽管课堂的知识传授是在不同时间内呈现的,但一定要及时让孩子回味课堂学习的过程,总结知识得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不能是老师来代言与梳理,得让获得不同知识的孩子从自己的角度来考量。
在心理状态上,因为老师的角色“笨笨”的,不能帮孩子梳理,那孩子只有在老师回忆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我梳理与领悟。
其实,有时候,做个“笨笨”的人,会得到更多的人的帮助。做个“笨笨”的父母,一定会有能干的孩子。做个“笨笨”的老师,难道不会有聪明的学生吗?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