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笨笨”的老师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chen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段时间,总有一些事情让我反思:到底该做个聪明的老师?还是该做个“笨笨”的老师?
  事件1:我到深圳教的第一届学生高考完毕回校来看我,询问之下,有保送清华的,有保送浙大、北外、中大的。参与考试的,有考上人大、中大、厦大等国内名校的。那班学生,还有不少考上美国、加拿大、英国的名校,而这些学校,曾经是我学生时代梦寐以求的学校。
  事件2:我从教以来教的第一届学生中有一个孩子现在在深圳的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工作,待遇是我作为教师工资的两倍还要多,并且即将被公司派遣到法国深造。
  我想这样的事例,每个老师都可以举出来一大堆,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在我少年时期选择职业时,师范专业也许还是热门,还是可以吸引到一批当时考分比较高的考生。但当时的分数也始终是无法与重点大学(如北大、清华、浙大、武大,等等)相类比。反过来想,其实我们老师教的每届学生必然会产生新的北大、清华学子。
  想到这些,我不由得汗涔涔了!
  对于我们教的学生来说,我们充其量就是“先闻道”而已!前世今生,哪里敢做一个自认为的“聪明”的老师呢?
  回看一下自己的教学,更是感觉着自己“聪明”得很,“聪明”得课堂教学中只剩下自己!
  案例1:在2011年6月3日海峡三地儿童阅读论坛上执教《又丑又高的莎拉》时,我设置的问题是:我在读的过程中在什么地方停顿下来了?为什么会停顿下来呢?我为什么又会读下去呢?当我将这些问题抛出去后,学生开始读。学生读后,我让学生就这三个问题来汇报自己的看法。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冷场,竟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事后,我一直抱怨着:可能是这个班的学生不适应我这样的问法吧,可能是这个班的老师从来没有这样训练过或者提问过吧,或许是这些学生习惯了问题暗示,面对无暗示的提问无从下手吧!但独独没有想过,是不是我自己某些方面有问题,让学生无所适从呢?
  回想起来,也许我想关注孩子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希望介入一些我想告诉孩子的策略。但我是不是想当然地“聪明”地认为孩子一定可以理解我要什么,或者说我就觉得孩子一定可以跟上我的思路呢?但我恰恰忘记了:我是成年人,不应该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考量着孩子的思维!
  案例2:在2011年8月的全国第二届儿童阅读千岛湖研习营上,我执教《绘本阅读之选书》一课时,当我做完封面、作者、奖项、价格等元素的选择后,开始对“内容”猜测时,我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可以很快预知,应该能很快地判断并呈现出来。但我没有想到那么多的孩子无所适从,无从写起。我“聪明”地认为:这是一件好简单的事情,随便都可以写几句靠谱的话,以至于我都不敢叫孩子当场念出自己的猜测来。
  林林总总,“聪明”的事情干了很多!
  做一个“笨笨”的老师,应该如何让自己“笨”起来?
  一、不妨让我们的“提问”“笨笨”的
  传统的提问让人诟病,似乎一夜之间让人对“提问”口诛笔伐,似乎我们教学中的问题都出在了“提问”上。刀作为一种目前社会上的“管制物品”,似乎它就是各种违法事件的罪魁祸首。但“刀”本身有何罪?罪在用它的人身上。同样的道理,“提问”何罪之有?“一问一答”何罪之有?错在“问”的人身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提问”都是很好的教学策略之一。我们只是要关注“问”的是什么,“答”从何而来,让“提问”笨起来,我们应注意这样的几个方面:
  1.让初始的提问平缓,让我们的提问来自于孩子的生活,来自于孩子的困惑,让孩子对提问没有恐惧,充满安全感。
  2.让我们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提的问题少一点,最好集中一些,目标更清晰一些。比如台湾的陈鸿铭老师的儿童哲学思辨课《森林大熊》中的问题只有一个:熊怎么证明自己是熊?
  3.我们的问题尽可能少暗示,尽可能让答案能够多元化。
  二、不妨让我们对“讨论汇报”的介入“笨笨”的
  也许是受“愉快教育”的多年影响,也许是受西方“成功教育”的启发,我们的课堂上充斥着“你真棒”“你好厉害”“你真是个好孩子”“你的回答让我好满意”等鼓励话语。固然,这些话语给了更多孩子信心,给了更多孩子敢于表达的勇气,让孩子知道“我也可以做得很好”,或者“我也可以跟他或者她一样棒”。但我们的“讨论汇报”往往因为我们的某些鼓励的话语,反倒成了另一种形式上的“一言堂”,孩子的感觉是敏锐的,往往会朝着老师喜欢的方向去思考、讨论、汇报,避开老师不喜欢的方向。所以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这么几种景象:
  1.很多孩子顺着第一个汇报受表扬的孩子的思路继续往下不断发展、不断延伸,到最后,说的都是事物的同一个方面或者同一个角度。
  2.第一个汇报受表扬的孩子结束发言后,其他孩子不再汇报交流。因为骨子里,他们认为虽然我跟他或者她意见不一致,他或者她受到表扬了,那么我的想法估计是错误的,如果我来发表的话,可能会被批评的。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在介入到学习的“讨论汇报”环节时,也不妨“笨笨”的。我们试着去做到:
  1.我们不在过程中评价谁的意见优与劣。
  2.我们尝试着延伸他们的意见与想法。
  3.我们尝试着从他们的对立面出现新的思辨。
  4.我们试着引导孩子吸纳别人的想法。
  从而,我们不妨做做如台湾陈鸿铭所言的“交警、乐队指挥、教练、顾问”般的“讨论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三、不妨让我们对课堂效果的感知“笨笨”的。
  有时候,我们总不忘对一节课的效果做一个提升的总结。我们很是关注孩子的掌握程度,甚至有些地方、有些学校在听完一节课后,为了体现教师对一节课教学后的效果的考量,不惜以试卷、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考量。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真的可以让课堂有效,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的是:有些孩子对一节课的回味是敏锐的、迅捷的,但也有一些孩子对课堂教学效果的领悟是延迟的、滞后的。不管如何,一节课都会给孩子留下印象,或好或坏。我们有时候不妨对课堂效果的感知尽可能多一些空间,让孩子感觉老师“笨笨”的。
  尽管课堂的知识传授是在不同时间内呈现的,但一定要及时让孩子回味课堂学习的过程,总结知识得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不能是老师来代言与梳理,得让获得不同知识的孩子从自己的角度来考量。
  在心理状态上,因为老师的角色“笨笨”的,不能帮孩子梳理,那孩子只有在老师回忆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我梳理与领悟。
  其实,有时候,做个“笨笨”的人,会得到更多的人的帮助。做个“笨笨”的父母,一定会有能干的孩子。做个“笨笨”的老师,难道不会有聪明的学生吗?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
其他文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毕业离别时。似乎一进入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那种即将毕业、劳燕分飞的感觉就在教室里弥漫开来。走进六年级最后一个主题单元“难忘小学生活”(人教版),这种离别的意味就变得更加浓烈了。教材在这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中设置了“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从各个维度阐发了对学校、老师和学伴的依恋。然而,这些远远不足以表达在这个校园里生活了六年的学生们满腔的赤子情怀,
贾志敏先生说:“当年我为了生活走上这三尺讲台;今天,我离开这三尺讲台则一刻也无法生活。”这话我信。贾先生今年78岁,罹患癌症,动过六次手术,仍屹立在讲台上。上手术台与上讲台,进出于病房与教室,成为他生活之常态。他以信念逾越、战胜病痛,将师道之壮美演绎到极致。  我曾设想将如何死去,我愿死在讲台上。教师死于讲台如同战士死于战场,死得其所。我羡慕胡适先生死于演讲,这是学者之莫大福气。但愿我们都能如愿以
一、品读人物说的话  师:同学们,读懂《钱学森》这篇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个方法,就是先读懂他说的话。快速浏览课文,找到钱学森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  (师指名说画线的句子)  师:找到两段话,我们还要好好品味品味。  (师出示第一段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  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谁来为我们大声朗读  第一段话?  (师指名读)  师:钱
摘 要: 为加强卓越法律人才建设,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华东政法大学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律硕士双导师制,该制度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法律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本文分析双导师制运作过程中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双导师制 法律硕士研究生 双导生制建设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迫切需要,探索发
STEM教育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集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于一身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其培养目的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求。此外,《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强调:注重生物学与数学、技术、工程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和共同发展,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因此,注重STEM教育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是一种
人物主题阅读教学就是围绕某个作家,根据特定的主题展开的阅读教学形式。它立足课堂,围绕既定的人物主题,将教学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让学生通过与多个素材的碰撞交融,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物。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小学高年级人物主题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具体表现在:  一、入境感知,激以趣  只有强烈的求知兴趣,才会在阅读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
辽宁省开原市新华路小学多年来积极开展足球活动,吸引了来自恒大集团恒大足球学校的教练团队的关注目光,在教育局领导的协调安排下,日前,恒大足球学校的教练团通过信息采集,对新华路小学24名足球运动员进行测试,选拔有天赋的足球小队员,为足球发展的后备人才储备提供更好的機会。当天,恒大足球学校的三位教练对队员们的身高、伸拉、跑跳等身体素质和带球、传球、射门等足球的基本技能进行了测试、选拔。在测试、选拔的过程
想象是指对于已有表象进行再加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一种可以经后天培养的能力,是反映了个体特点的重要能力。失去了想象力的人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一样,失去了人生的精彩。  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正值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简单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想象力正处于旺盛时期。想象力作文训练,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作文教学思路,让高年级段的学生有了更加广阔的作文空间。以生活体验为基础,创设情境为手段,巧用
“可视化”(Visualization)原本指的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使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再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本文中指的是利用主题式听课的专题性、研讨性,将教师听课中应当掌握的信息在表格上进行量化体现,并对该表格进行评价,从而达到“控制”和“监测”的目的。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办校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高度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的师生们花式“云”端相见:语文组线上答疑,其乐融融;数学组落实细节,让“空中课堂”落地开花;英语组,教师支招,让学生沉浸在积累的海洋里;物理组项目式学习,实现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化学组,化学视角看新冠,对病毒进行科学探究;生物组,个性化辅导,丰富资源;政治组,隔空探讨时政要闻;地理組,老师陪你看世界;历史组,探究古代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