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245例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结果分析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FAB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型与临床诊断的相关性,以提高对形态学分型在白血病分型诊断中的认识.方法 对245例AL患者初发时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组织化学染色FAB分型与WHO分型两种方法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细胞形态学及组织化学染色FAB分型诊断的白血病218例,诊断正确率达89.0%,17例通过细胞形态学难以区分AL的亚型,10例根据WHO分型标准,将原始细胞0.21~0.29,原FAB分型中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化型(MDS-RAEB-t)划入AL范畴.结论 细胞形态学仍是白血病诊断中最基础和重要的一种诊断手段,是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其他多种诊断技术,综合分析,可以有助于提高AL诊断的准确性.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去甲基化制剂地西他滨(DAC)单用或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对NB4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DAC、As2O3以及两药联合作用于NB4细胞,不加药为对照组,采用四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ATRA每天25mg/m2联合As2O310mg/d(联合组)治疗的35例APL患者
临床上 ,常常通过纤维支气管镜 (以下简称纤友镜 )活检所取小标本来诊断肺癌 ,为探讨纤支镜活检小标本组织学类型的准确性 ,作者收集了我院从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间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TO)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98例初发APL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8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 评估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s2O3)、化疗联合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对40例采用ATRA、As2O3、化疗三联疗法治疗的APL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速率法、免疫法检测74
目的 探讨Choi和Hans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有详细随访资料的DLBCL 99例,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bcl-2、bel-6、CD10、FOXP1、GCET1、MUM-1的表达情况.根据Choi和Hans两种分类法分别将所有病例分型.其中35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6基因重排情况.结果 按Hans分类法生
目的 研究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中FGR和TP73的基因改变,验证前期基于芯片的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研究结果,为PTCL-NOS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间期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34例PTCL-NOS(其中19例经过a-CGH检测)中FGR和TP73的基因改变,所用探针为缺口平移法自制的FGR和TP73特异位点探针以及商品化1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
目的 探讨病例引导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在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教学中的可行性.方法 以安徽医科大学2005级、2006级临床医学本科各10个小班为研究对象,每年级各5个小班,分别采用
目的 报道1例血管内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激酶阳性(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提高对血管内淋巴瘤(IVL)的认识.方法 分析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ALK+ALCL的临床资料、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