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蜕变”看社会文化环境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除了新词新义大量涌现,旧词新义也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一日,在校园见到一则海报,上面赫然几个大字映入眼帘:“个人蜕变计划现已接受报名”。在我的记忆中,“蜕变”一词,从来都是一个贬义词,总是和不好、变坏联系在一起的。若照此推论,“个人蜕变计划”岂不是教人腐化变质的计划吗?细看之下,原来是大学学生辅导处的一个提升学生个人素质的活动海报。当时对此标题的直接反映就是“用词不当”。为证明我的判断,于是翻查了几本词典、字典。
  下面是一些字词典有关“蜕变”一词释义的对比。
  蜕 《现代汉语分类词典》(下简称《现汉分类》):蜕皮(蛇蜕了皮/虾蜕壳)(鸟脱毛)。《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下简称《现汉》):1.蛇、蝉等脱皮:~化。2.蛇、蝉等脱下的皮:蛇~/蝉~。3.鸟换毛(脱毛重长):旧毛还没~完,就开始长新毛了。《康熙字典》:《说文》:蛇蝉所解皮。……夏侯湛《东方朔苏画赞序》:蝉蜕龙变,弃俗登仙。……郭璞《游仙诗》:吐纳致真和,一朝忽虚蜕。飘然凌太轻,眇尔景长城。《汉语大词典》:(1)蝉蛇等脱皮/蝉蛇等脱下来的皮壳/脱去/变化、变质/道家、佛家谓人死为解脱。(2)(蜕化)变化、演变/道教谓人死亡解脱成仙/比喻变质。
  蜕变《现汉》:1.(人或事物)发生质变:一个优等生~为小偷,这个教训值得记取。2.衰变。是贬义词。《辞海》:1.蛇蝉所解皮也,见说文。按凡虫类所解去之皮,皆曰蜕。2.解也,见《广雅释诂》。《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现代汉语褒贬词用法词典》:动词。人或事物发生质变,多用以贬义。《汉语大词典》:1.性质改变、转化。2.指原子核自发放射一个?琢或?茁粒子同时自身转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也称衰变。《国语辞典》:(原子)放射性核种或基本粒子,自然变成另一元素或基本粒子的现象;又称衰变。
  蜕化 《现汉》:虫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变质。《国语辞典》:蝉、蛇等在生长期间脱皮;也
  指一切事物的变化。
  蜕皮 《现汉分类》:昆虫等节肢动物和爬行动物,在发育过程中,身体表面旧皮因不能随虫体生长而继续增大,从而退去。由新长出的表皮来代替。《现汉》:许多节肢动物(主要是昆虫)和爬行动物,生长期间旧的表皮脱落,由新长出的表皮来代替。通常每蜕皮一次就长大一些。
  蜕化变质 《汉语大词典》:谓腐化堕落,起了质的变化。
  从以上所查词典和字典中的解释来看,“蜕变”“蜕化”一是指自然界的进化现象,二是指一切事物的质变和转化。但是由这些词义引申出的比喻义在中国内地和台湾、香港地区的使用却很不相同。《现汉》第五版和《现代汉语褒贬词用法词典》很明显使用的比喻义为贬义词,而台湾《国语词典》的定义则明显为中性词。这反映出由于各地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很不相同。反映在词语的使用方面,就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褒贬鲜明的感情色彩。
  长期以来,在中国内地“蜕化”一词总是和“变质”联系在一起,用来比喻腐化堕落。“蜕化变质”“蜕变”也一直是作为贬义词来使用的。这与中国革命和在新中国建设的历程中,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人们的信仰、精神面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有很大关系。在推崇集体主义精神、倡导革命大家庭,反对鼓吹个人奋斗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年代,在物质生活贫乏的环境中,争先进,反退步,提倡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已经深入人心,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凡是人们认为不符合那个时代观念的东西都会和“蜕化变质”联系起来,都可以冠以“蜕化变质”的帽子,表现出人们鲜明的喜好爱憎的特点。所以,除了真正意义上的贪污腐败、腐化堕落的现象,凡喜新厌旧、讲究和追求物质享受,甚至喝牛奶吃面包、偷懒耍滑也被视为“蜕化变质”。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词语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化。“蜕化变质”“蜕变”的扩大化使用,从某种程度上看也可以说变成了生活政治化的产物。它不仅影响到生活语言,也渗入和影响到许多文学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现状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
  和中国内地相反,港、台地区由于经济发达,物质极大丰富,追求享受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人的本能。更重要的是人们没有固定的思想模式的压抑。政治生活淡化,更没有政治运动。社会鼓励和崇尚个人主义奋斗的理想,人人可以追求信仰自由。因而人性、生命和自然客观世界受到特别的关注。
  例如“蜕化”词义中虫类脱皮的现象,可以使人联想到不好的东西,用以比喻腐化堕落。也可以使人想到进化与成长。
  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人蜕变计划”里“蜕变”一词的使用,更多是着眼于自蝶蛹蜕掉蛹壳变成蝴蝶的新生意义。“蜕变”象征和寓意要展开新的人生,是褒义词。细想一下,也不无道理。自然界中,无论是蛇、蝉等蜕皮,还是鸟类换毛,每一次的蜕变演化无不是新生和成长的开始,何以只认为“蜕变”一定是向坏的方面变化呢?
  中国内地长期以来对“蜕变”一词的使用,只是取其不好的比喻义,并将其使用得非常充分,而忽视了该词自然属性的一面。而港台地区对该词的使用,更多的是注重大自然中生命的演化过程,如蝶蛹变成蝴蝶等。突出其“成长”形式的改进、新生、积极向上的进取意义。
  这说明不同文化环境和背景下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角度不同,认识取向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用此义还是用彼义,在使用词义的选择中,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观念对人们语言取向的影响。
  网上搜寻的结果也显示“蜕变”一词作为褒义词,使用最多的是台湾地区,其次是香港,内地也逐渐开始使用起来。综观网上搜寻的结果,港、台、内地使用“蜕变”一词,其词义可大致归为近同“改变”“变化”“成长”“新生”“再生”“注入新元素”等。而且,目前该词在词义、用法和适用范围的使用上都有扩大和泛化的趋势。例如:
  “蜕变”中成长的大学新生/一家百年老店蜕变为企业创新典范的真实故事/蜕变中的中国农村学校教育/在蜕变中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企业蜕变全方位指南/蜕变中的澳洲教育与职场/大埔已逐渐蜕变成现代化的都市/8万港商痛苦蜕变 珠三角转型 港资被“逼迁”/医管局组织架构的蜕变及发展/香港巴士种类的蜕变/蜕变中的渔村/容祖儿五官大蜕变疑点重重/瑜伽服蜕变时装/要给脾气蜕变留言/一天一点蜕变/小生命蜕变暑期证书课程/“蜕变”男士成长小组/蜕变行动奖励计划/经典蜕变/自然的蜕变/蜕变人生。
  我们是认同这种用法呢,还是批评、阻止这类语言的使用?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不仅受到文化的影响也受到文化的制约。通过分析词汇使用中的具体文化现象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和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更深刻地理解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国语词典》,台北商务印书馆,1966
  [2]《现代汉语褒贬词用法词典》,张家太、徐彻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3]《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
  [4]《康熙字典》潘本善编索引,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
  [5]《现代汉语分类词典》,董大年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6]《辞海》,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辑,夏征农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7]《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五版
  [8]苏新春《汉语词义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9]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通讯地址:香港浸会大学语文中心)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