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我”与长妈妈一起生活的一段经历,以自己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表达“我”对长妈妈无限的怀念与同情之心。
文中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写了九件事,概括如下:
作者以“讨厌—敬意—憎恨—敬意—同情、怀念”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了这九件事,使事件零而不乱,实现了两次情感上的跳跃,如“讨厌—敬意”、“憎恨—敬意”,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两次情感上的过渡的呢?
许多同学可能认为第一次产生敬意是因为长妈妈讲长毛故事很生动,令“我”产生敬意,第二次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这样分析,我觉得是很肤浅、很片面的,特作如下分析:
我认为作者对长妈妈产生“敬意”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
长妈妈没有文化,没有地位,有些封建守旧的思想,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这是客观存在的。如:她对“我”讲的规矩和道理,其中不免有迷信的成分。诸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也有落后的成分,诸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
长妈妈教育孩子,多数是不错的。正月初一,要孩子恭喜,吃福橘,乃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这是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这是讲究形象。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这是避讳修辞。
长妈妈自己没有儿女,把“我”当作了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对待,对“我”倾注了自己的心血,表现出无限的热爱与关心。只不过她不懂儿童心理,许多做法违拗儿童心理,使孩子感觉讨厌、麻烦、憎恨。
但讲“长毛故事”、买《山海经》这两件事满足了孩子的心理与需求。
“长毛故事”有历史资料,但长妈妈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由传说的故事中的人和事,联系到“我”以及长妈妈“自己”,虽然有些地方违背史料,但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表演,使故事生动、神采飞扬,强烈地吸引着“我”,满足了孩子好奇、爱听故事的心理,由此“我”产生了第一次“敬意”。
买《山海经》一事,满足了“我”渴望得到书的需求。长妈妈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她把孩子的心愿挂在心上,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个买书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第一,不识字,怎么选择书名呢?第二,当时书店不多,书籍选择面很小,要买到《山海经》有一定的难度;第三,长妈妈是“我”家的女工,经济收入很有限,要买下《山海经》一书,对于她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试想,如果没有阿长爱“我”、关心“我”作为情感上的铺垫,只写“长毛故事”、“买《山海经》”两件事,对于作者表现对阿长的敬意与怀念,也是苍白无力的。
本文情感上的跳跃很大,但由于情感上的铺垫,使得文章过渡自然,顺理成章。教师弄清这一点,对于理解课文和指导学生作文,很有帮助。
[作者通联:湖北红安城关镇陈升中学]
文中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写了九件事,概括如下:

作者以“讨厌—敬意—憎恨—敬意—同情、怀念”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了这九件事,使事件零而不乱,实现了两次情感上的跳跃,如“讨厌—敬意”、“憎恨—敬意”,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两次情感上的过渡的呢?
许多同学可能认为第一次产生敬意是因为长妈妈讲长毛故事很生动,令“我”产生敬意,第二次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这样分析,我觉得是很肤浅、很片面的,特作如下分析:
我认为作者对长妈妈产生“敬意”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
长妈妈没有文化,没有地位,有些封建守旧的思想,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这是客观存在的。如:她对“我”讲的规矩和道理,其中不免有迷信的成分。诸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也有落后的成分,诸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
长妈妈教育孩子,多数是不错的。正月初一,要孩子恭喜,吃福橘,乃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这是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这是讲究形象。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这是避讳修辞。
长妈妈自己没有儿女,把“我”当作了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对待,对“我”倾注了自己的心血,表现出无限的热爱与关心。只不过她不懂儿童心理,许多做法违拗儿童心理,使孩子感觉讨厌、麻烦、憎恨。
但讲“长毛故事”、买《山海经》这两件事满足了孩子的心理与需求。
“长毛故事”有历史资料,但长妈妈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由传说的故事中的人和事,联系到“我”以及长妈妈“自己”,虽然有些地方违背史料,但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表演,使故事生动、神采飞扬,强烈地吸引着“我”,满足了孩子好奇、爱听故事的心理,由此“我”产生了第一次“敬意”。
买《山海经》一事,满足了“我”渴望得到书的需求。长妈妈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她把孩子的心愿挂在心上,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个买书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第一,不识字,怎么选择书名呢?第二,当时书店不多,书籍选择面很小,要买到《山海经》有一定的难度;第三,长妈妈是“我”家的女工,经济收入很有限,要买下《山海经》一书,对于她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试想,如果没有阿长爱“我”、关心“我”作为情感上的铺垫,只写“长毛故事”、“买《山海经》”两件事,对于作者表现对阿长的敬意与怀念,也是苍白无力的。
本文情感上的跳跃很大,但由于情感上的铺垫,使得文章过渡自然,顺理成章。教师弄清这一点,对于理解课文和指导学生作文,很有帮助。
[作者通联:湖北红安城关镇陈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