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轨范》是南宋末年著名爱国文人谢枋得编撰的一部文章选评集。录汉晋唐宋之文凡六十九篇。其中韩文居三十一,柳文居五,入选数量相差悬殊。本文从这一角度切入,综合概括了作者对所录之文的品评鉴赏,深入分析了韩柳二人散文创作的异同,继而从体裁、内容、形式等方面分别论述了谢枋得较为独特的选文标准。
关键词:《文章规范》 谢枋得 韩愈 柳宗元 选文标准
《文章轨范》是南宋末期影响深远的一部文章选评著作,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集共七卷,收录汉、晋、唐、宋名家之古文六十九篇。该书对于前代佳作的取舍和评点,既能体现出谢枋得个人的评判标准,又可反映出宋末文人社会整体的审美风尚和创作取向。值得注意的是,对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又被并举为中唐古文运动领袖的韩愈、柳宗元二人,作者在选文时却出现了明显的偏颇。其中,韩文入选三十一篇,而柳文只有区区五篇。由此,谢枋得在选择篇目时,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融入了主观化的审美意识和个性化的批评理念。从体裁、内容、形式三方面概括而言,其特定的选文标准可概括如下:
一、指导科举,强调实用
隋唐以来,科举一直是士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发展至宋朝,体系制度相当完备,对应考之文的要求也变得更加規范和严格。同时,由于之前古文运动的铺垫,古文创作一时蔚为大观。在此背景之下,人们开始将古文中的技法融入到科举文的写作中,一批由博学鸿儒担当编纂,以指点科举、示人作文之法为目的,并对古文名篇进行品读鉴赏的文章选本便应运而生,风行一时。《文章轨范》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明人王守仁在《文章轨范·序》中说:
宋谢枋得氏取古文之有资于场屋者,自汉迄宋,凡六十有九篇,标揭其篇章句字之法,名之曰《文章轨范》。盖古文之奥不止于是,是独为举业者设耳。[1]
据此,作者并非要在此集中囊括天下妙文,道尽文章精华,而只是择选出一些可供初学者开阔胸襟、扬发志气、增长才识、深厚笔力的文章;换言之,为其开辟一条修文应举的捷径,从而使举业者学习备考时有文可鉴,有章可依,有法可循。
据统计,入选的韩文有书启10篇,赠序12篇,论说7篇,祭文、碑铭各1篇;而入选的柳文有论说2篇,书启1篇,赠序1篇,碑铭1篇,皆为实用类文体。就体裁而论,众所周知,柳宗元笔下创作数量较多、影响程度最大、个性极为鲜明的无疑是游记和寓言。前者多是幽峭凄寒、疏淡峻洁的模范山水之作,借以抒发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重在写意;后者多为想象奇幻、笔法独特之作,以物喻人,揭露时弊。这些文章并不适宜于举业者直接借鉴和学习,因此柳集中有相当数量的佳作不被选录。同样地,使韩愈名垂后世、情挚文工且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也无缘入选。这足可见谢枋得在选文时更多以指导科举为目的,推重宏大的情感和论辩的体裁。
二、义理正大,讽时劝世
《宋史·谢枋得传》载谢枋得“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2]。如此爽直刚烈的气质、热血热肠的性情、好慕忠义的人格必然影响到他的选文与作文。在此集中,作者所列之文皆贯有忠肝义胆的光辉品格和纵横天地的浩然之气,且多能讽谏人主、指刺时事。
谢枋得在韩愈所作之文《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和《送杨少尹序》后评曰:“文有气力,有光焰,顿挫豪宕,读之快人意,可以发人才思。”在《讳辩》一文后评曰:“一篇辨明,理强气直,意高辞严,最不可及者,有道理可以折服人矣。”而对柳宗元所作之文,谢枋得亦有相似的赞语。在《桐叶封弟辨》一文后,作者评曰:“七节转换,义理明莹,意味悠长。”在《与韩愈论史官书》后,评曰:“辩难攻击之文,要人心服。”在《送薛存义序》后又评曰:“谨严优柔,理长而味永。”可见谢枋得主张文章要内容充实、气势雄健、论点高明、论证严谨,思虑深远、回味悠长,其关键在以义理取胜,以义理服人。
同时,谢枋得还充分重视文章的教化功用。他以为一流的文章必须要弘扬君臣大义,要能载道承德、普及教化,要能振奋精神、明豁人心。正如其在第六卷“小心文”卷前所题:“此集才、学、识三高,议论关世教,古之立言不朽者如是夫。叶水心曰:‘文章不关世教,虽工无益也。’人能熟此集,学进,识进,而才亦进矣。”[3]
实际上,谢枋得强调文章义理、重视社会功用的选文标准和韩愈、柳宗元提倡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一脉相承,但韩柳二人阐发的“道”不尽相同。韩愈之“道”宏阔而远大,而柳宗元之“道”则多局促,常为见识所限。如明人茅坤于《唐宋八大家文钞》卷首所言:
唐世文章称韩、柳,柳非韩匹也。韩于书无所不读,于道见其大原,故其文醇而肆,柳自言其为文,以为本之《易》《诗》《书》《理》《春秋》,参之《谷梁》《国语》《孟》《荀》《庄》《老》《太史》,其平生所读书,只为作文用耳。故韩文无一字陈言,而柳文多有模拟之迹。是岂才不及韩哉?其见道不如故也。[4]
再者,韩愈之“道”正统色彩较重,多宣扬封建等级观念,如其在《原道》篇中所言:“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5]而柳宗元突出的却是较为进步的政治革新理论,不畏皇权,坚持真理。如其在《桐叶封弟辨》中言曰:“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6]
谢枋得选韩之文多而取柳之文少,足见其偏重于正大的义理和传统的思想,以为此更有劝世之功,因而更值得举业者参悟体会,学其一二。
三、文法瑰奇,变化万端
在推重文章的义理与功用之外,谢枋得也十分重视其外在的形式。他提倡作文要讲求法度、工于技巧,要字字经思、句句着意。此中标准表现为:
其一,贵乎涵蓄。 在韩愈所作《原毁》篇后,谢枋得评曰:“此篇曲尽人情,巧处、妙处在假托他人之言辞,摸写世俗之情状。”在《讳辩》一文后评曰:“全不直说破,尽是设疑,佯为两可之辞,待智者自择,此别是一样文法。”在《赠崔复州序》后又评曰:“此序尤涵蓄。”这说明作者主张行文要委婉曲折,要含而不露,力求避免直截了当地点破论点。
其二,富于变化。
在韩愈《送石洪处士序》后,谢枋得评曰:“此一章譬喻文法最奇。韩文公作文千变万化,不可捉摸,如雷电鬼神,使人不可测。”在《获麟解》篇后,评曰:“此篇仅一百八十余字,有许多转换,往复变化,议论不穷。”在柳宗元所作《送薛存义序》篇后评曰:“章法、句法、字法皆好,转换关锁紧。”[7]这足可见作者十分讲究文章结构的开阖、层次的转换、章句的灵活和语辞的锤炼,他要求行文尽力做到笔锋圆活、行云流水、善用譬喻、变化万千,唯此方能使文中议论层层深入、气势强健、惊人眼目、撼动人心。
就此艺术表现形式而言,韩柳二人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韩愈最具阳刚之美,雄奇刚毅,豪宕奔放,气势宏博,莫可捉搦,;而柳文则具阴柔之美,峻拔峭刻,清莹明澈,精密简洁,幽邃沉郁。形容二者之差异最为形象的莫过于明代茅坤于《唐宋八大家文钞》中所言:“昌黎之文,得诸古六艺及孟轲、扬雄者为多,而柳州则间出乎《国语》及《左氏春秋》诸家矣,其深醇浑雄或不如昌黎,而其劲悍汰寥,抑亦千年以来旷音也!”又曰:“吞吐骋顿,若千里之驹,而走赤电,鞭疾风,常者山立,怪者霆击,韩愈之文也。嘘岩尉另,若游峻壑削壁,而谷风凄雨四至者,柳宗元之文也。”[8] 谢枋得多选韩愈之文恰恰符合他崇尚“气势雄健”、“光焰万里”的选文标准。
综上所述,从《文章轨范》选评韩柳之文的差异入手,我们可以比较、分析得出,谢枋得意在为举业者提供行文之借鉴,所选之文皆遵照“偏于实用”、“明于义理”、“富于变化”的特定标准。综览所录凡三十三篇别家之文,亦是如此。
注释:
[1]王水照:《歷代文话·第一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0页。
[2]《宋史》卷425,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2678页。
[3]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一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5—1046页、第1054页、第1042页。
[4]吴文治编:《柳宗元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6页。
[5]《古文观止》卷7,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55页。
[6]《古文观止》卷9,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19页。
[7]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一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4—1046页、第1054—1055页。
[8]吴文治编:《柳宗元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6页。
参考文献:
[1]韩愈.《韩昌黎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1.
[2]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吴文治.《韩愈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4]吴文治.《柳宗元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作者简介:张桂银(1989.1.2-),女,辽宁大连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古代文学(研究方向)。
关键词:《文章规范》 谢枋得 韩愈 柳宗元 选文标准
《文章轨范》是南宋末期影响深远的一部文章选评著作,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集共七卷,收录汉、晋、唐、宋名家之古文六十九篇。该书对于前代佳作的取舍和评点,既能体现出谢枋得个人的评判标准,又可反映出宋末文人社会整体的审美风尚和创作取向。值得注意的是,对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又被并举为中唐古文运动领袖的韩愈、柳宗元二人,作者在选文时却出现了明显的偏颇。其中,韩文入选三十一篇,而柳文只有区区五篇。由此,谢枋得在选择篇目时,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融入了主观化的审美意识和个性化的批评理念。从体裁、内容、形式三方面概括而言,其特定的选文标准可概括如下:
一、指导科举,强调实用
隋唐以来,科举一直是士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发展至宋朝,体系制度相当完备,对应考之文的要求也变得更加規范和严格。同时,由于之前古文运动的铺垫,古文创作一时蔚为大观。在此背景之下,人们开始将古文中的技法融入到科举文的写作中,一批由博学鸿儒担当编纂,以指点科举、示人作文之法为目的,并对古文名篇进行品读鉴赏的文章选本便应运而生,风行一时。《文章轨范》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明人王守仁在《文章轨范·序》中说:
宋谢枋得氏取古文之有资于场屋者,自汉迄宋,凡六十有九篇,标揭其篇章句字之法,名之曰《文章轨范》。盖古文之奥不止于是,是独为举业者设耳。[1]
据此,作者并非要在此集中囊括天下妙文,道尽文章精华,而只是择选出一些可供初学者开阔胸襟、扬发志气、增长才识、深厚笔力的文章;换言之,为其开辟一条修文应举的捷径,从而使举业者学习备考时有文可鉴,有章可依,有法可循。
据统计,入选的韩文有书启10篇,赠序12篇,论说7篇,祭文、碑铭各1篇;而入选的柳文有论说2篇,书启1篇,赠序1篇,碑铭1篇,皆为实用类文体。就体裁而论,众所周知,柳宗元笔下创作数量较多、影响程度最大、个性极为鲜明的无疑是游记和寓言。前者多是幽峭凄寒、疏淡峻洁的模范山水之作,借以抒发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重在写意;后者多为想象奇幻、笔法独特之作,以物喻人,揭露时弊。这些文章并不适宜于举业者直接借鉴和学习,因此柳集中有相当数量的佳作不被选录。同样地,使韩愈名垂后世、情挚文工且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也无缘入选。这足可见谢枋得在选文时更多以指导科举为目的,推重宏大的情感和论辩的体裁。
二、义理正大,讽时劝世
《宋史·谢枋得传》载谢枋得“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2]。如此爽直刚烈的气质、热血热肠的性情、好慕忠义的人格必然影响到他的选文与作文。在此集中,作者所列之文皆贯有忠肝义胆的光辉品格和纵横天地的浩然之气,且多能讽谏人主、指刺时事。
谢枋得在韩愈所作之文《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和《送杨少尹序》后评曰:“文有气力,有光焰,顿挫豪宕,读之快人意,可以发人才思。”在《讳辩》一文后评曰:“一篇辨明,理强气直,意高辞严,最不可及者,有道理可以折服人矣。”而对柳宗元所作之文,谢枋得亦有相似的赞语。在《桐叶封弟辨》一文后,作者评曰:“七节转换,义理明莹,意味悠长。”在《与韩愈论史官书》后,评曰:“辩难攻击之文,要人心服。”在《送薛存义序》后又评曰:“谨严优柔,理长而味永。”可见谢枋得主张文章要内容充实、气势雄健、论点高明、论证严谨,思虑深远、回味悠长,其关键在以义理取胜,以义理服人。
同时,谢枋得还充分重视文章的教化功用。他以为一流的文章必须要弘扬君臣大义,要能载道承德、普及教化,要能振奋精神、明豁人心。正如其在第六卷“小心文”卷前所题:“此集才、学、识三高,议论关世教,古之立言不朽者如是夫。叶水心曰:‘文章不关世教,虽工无益也。’人能熟此集,学进,识进,而才亦进矣。”[3]
实际上,谢枋得强调文章义理、重视社会功用的选文标准和韩愈、柳宗元提倡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一脉相承,但韩柳二人阐发的“道”不尽相同。韩愈之“道”宏阔而远大,而柳宗元之“道”则多局促,常为见识所限。如明人茅坤于《唐宋八大家文钞》卷首所言:
唐世文章称韩、柳,柳非韩匹也。韩于书无所不读,于道见其大原,故其文醇而肆,柳自言其为文,以为本之《易》《诗》《书》《理》《春秋》,参之《谷梁》《国语》《孟》《荀》《庄》《老》《太史》,其平生所读书,只为作文用耳。故韩文无一字陈言,而柳文多有模拟之迹。是岂才不及韩哉?其见道不如故也。[4]
再者,韩愈之“道”正统色彩较重,多宣扬封建等级观念,如其在《原道》篇中所言:“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5]而柳宗元突出的却是较为进步的政治革新理论,不畏皇权,坚持真理。如其在《桐叶封弟辨》中言曰:“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6]
谢枋得选韩之文多而取柳之文少,足见其偏重于正大的义理和传统的思想,以为此更有劝世之功,因而更值得举业者参悟体会,学其一二。
三、文法瑰奇,变化万端
在推重文章的义理与功用之外,谢枋得也十分重视其外在的形式。他提倡作文要讲求法度、工于技巧,要字字经思、句句着意。此中标准表现为:
其一,贵乎涵蓄。 在韩愈所作《原毁》篇后,谢枋得评曰:“此篇曲尽人情,巧处、妙处在假托他人之言辞,摸写世俗之情状。”在《讳辩》一文后评曰:“全不直说破,尽是设疑,佯为两可之辞,待智者自择,此别是一样文法。”在《赠崔复州序》后又评曰:“此序尤涵蓄。”这说明作者主张行文要委婉曲折,要含而不露,力求避免直截了当地点破论点。
其二,富于变化。
在韩愈《送石洪处士序》后,谢枋得评曰:“此一章譬喻文法最奇。韩文公作文千变万化,不可捉摸,如雷电鬼神,使人不可测。”在《获麟解》篇后,评曰:“此篇仅一百八十余字,有许多转换,往复变化,议论不穷。”在柳宗元所作《送薛存义序》篇后评曰:“章法、句法、字法皆好,转换关锁紧。”[7]这足可见作者十分讲究文章结构的开阖、层次的转换、章句的灵活和语辞的锤炼,他要求行文尽力做到笔锋圆活、行云流水、善用譬喻、变化万千,唯此方能使文中议论层层深入、气势强健、惊人眼目、撼动人心。
就此艺术表现形式而言,韩柳二人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韩愈最具阳刚之美,雄奇刚毅,豪宕奔放,气势宏博,莫可捉搦,;而柳文则具阴柔之美,峻拔峭刻,清莹明澈,精密简洁,幽邃沉郁。形容二者之差异最为形象的莫过于明代茅坤于《唐宋八大家文钞》中所言:“昌黎之文,得诸古六艺及孟轲、扬雄者为多,而柳州则间出乎《国语》及《左氏春秋》诸家矣,其深醇浑雄或不如昌黎,而其劲悍汰寥,抑亦千年以来旷音也!”又曰:“吞吐骋顿,若千里之驹,而走赤电,鞭疾风,常者山立,怪者霆击,韩愈之文也。嘘岩尉另,若游峻壑削壁,而谷风凄雨四至者,柳宗元之文也。”[8] 谢枋得多选韩愈之文恰恰符合他崇尚“气势雄健”、“光焰万里”的选文标准。
综上所述,从《文章轨范》选评韩柳之文的差异入手,我们可以比较、分析得出,谢枋得意在为举业者提供行文之借鉴,所选之文皆遵照“偏于实用”、“明于义理”、“富于变化”的特定标准。综览所录凡三十三篇别家之文,亦是如此。
注释:
[1]王水照:《歷代文话·第一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0页。
[2]《宋史》卷425,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2678页。
[3]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一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5—1046页、第1054页、第1042页。
[4]吴文治编:《柳宗元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6页。
[5]《古文观止》卷7,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55页。
[6]《古文观止》卷9,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19页。
[7]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一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4—1046页、第1054—1055页。
[8]吴文治编:《柳宗元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6页。
参考文献:
[1]韩愈.《韩昌黎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1.
[2]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吴文治.《韩愈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4]吴文治.《柳宗元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作者简介:张桂银(1989.1.2-),女,辽宁大连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古代文学(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