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爱”与“童心”牵手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c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缘起:质朴的文本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我不是最弱小的》(入选苏教版小语第八册)一文,简单且耐人寻味:郊游时,下起了暴雨,爸爸把唯一的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很快递给了儿子萨沙,萨沙又小心地盖在蔷薇花上,以“我不是最弱小的”一句话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争当强者,爱护弱者”等情愫有了一些积淀,课虽终,意未尽,如何让其在“亲近社会、关爱自然、发展自我”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中对“真爱”有深刻的体验,践行上有所提升。冥想中又读到苏霍姆林斯基“摘花”的故事,我进行了改造,有机呈现给学生,在思考与碰撞中,师生的灵魂共同经历了一次洗礼,更产生了拷问:在各种“规范”“守则”日益充盈校园之际,我们的孩子对人类最神圣、崇高的珍宝——美好心灵的解读却差强人意,扎根一线的师者如何弥补实践中的缺失呢?
  二、回眸:干涩的历程
  师:《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让我们感受到了萨沙一家人的真情、对弱小者的责任,想不想再了解大教育家瓦·亚·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花儿”的故事?(投影出示)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校长在学校的花园中散步,忽然发现四岁的尼娜脸上闪耀着快乐的光芒,捧着一朵还挂着晶莹露珠的玫瑰从花池中从容走来……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校长,看到眼前的这一幕你将会——(生情绪高昂)
  生1:花儿是美化校园的,是学校的,真不应该摘。她的爸妈太粗心了!
  生2:喜欢应自己买,大清早就到校园里偷,狠狠批评,找她的家长,再好好说说!
  生3:花儿也是有生命的,是弱小者,萨沙宁愿自己淋雨,也要保护蔷薇花,尼娜比她差远了……
  教者心路:尼娜和萨沙的做法反差太大,学生“爱憎分明”,看法多是“要爱护公物”类的道德训斥,与预设的目标——品味尼娜的美好心灵相距甚远,只好试着引导。
  师:大家的发言很热烈!可她仅是一个四岁的孩子呀!大清早就到校园里来摘花,还这么高兴,为啥呢?小组内再讨论一下。(小组交流)
  小组1:四岁的小孩可能不懂得花草也是有生命的,摘花是感觉好玩吧,是不是可以原谅?
  小组2:摘花是自己玩,无论是在别人面前炫耀,还是送人,都不该!
  小组3:问明原因再教育批评……
  教者心路:集体的“批判”不无道理。但我期待的是学生从摘花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心路成长历程中融入自己的爱心,进行一番生动而精彩的演绎。在低效的讨论中教学被迫牵制入轨。
  师:是啊,啥事都是有原因的,大家一定想知道校长是如何做的吧?(投影出示)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训斥这个小女孩,而是轻轻地走上前去,弯下腰来,亲切地问:“小朋友,你摘这朵花送给谁?告诉我好吗?”小女孩抬头望了望这位和善的老人,满脸认真地说:“奶奶生病了!我告诉她这儿开了朵大玫瑰,奶奶不相信,我摘下来送给她看,奶奶高兴了,我就把花送回来了。”苏霍姆林斯基听后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挽着小女孩的手回到花池旁,又精心选了两朵,摘下来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送给你的妈妈,感谢她培养了你这样的好孩子!”(多数学生惊讶后,跃跃欲试表达自己的感受。)
  生1:苏霍姆林斯基多么和善,真是位好校长。
  生2:花已摘下来送回又有什么用?连这点常识都没有,批评摘花最重要!
  生3:我也这样认为,校长再摘花是不是错上加错?
  生4:苏霍姆林斯基校长可是大教育家呀!他是想告诉小女孩及我们什么呀?
  师:是呀,教育家的做法和我们想的太不一样了,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内碰撞一下,再交流,好吗?(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小组1:小女孩没有护花常识,可以原谅,但不爱护花草是要指出来的!花园里的告示牌“爱护花草,人人有责”写得清清楚楚,再说老师平常也是教我们这样做的!
  小组2:花也是有生命的,是供人们观赏的。不管什么理由,小女孩和苏霍姆林斯基都不应该摘花,而应该保护它!
  小组3:尼娜从小就这么疼爱奶奶,苏霍姆林斯基很感动,摘两朵花奖给她,是在告诉我们从小要有孝心。
  师:我赞成你们小组的看法!你们小组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同学1:奶奶生病是大事,摘朵花是小事,只要奶奶高兴,病能早日好,一朵花算不了什么,况且尼娜还说要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是位很关心老人的校长。
  同学2:尼娜这么小,就知道让奶奶高兴,校长这样做是要我们像尼娜一样,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
  同学3:爱心不应仅仅要给我们人类,也应献给自然,尼娜的花摘就摘了,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再摘花不是最好的奖励办法……
  教者心路:部分学生从公共道德、生活常识与爱心的矛盾交织中初步理出“孰重孰轻”,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同学3的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校长的做法又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激烈的争辩让课堂似乎陷入了失控状态。
  师:同学们,尼娜多么懂事!摘花为的是让生病的奶奶高兴,大家理解了她;而对教育家摘花奖励看法又不尽相同,“理不辩不明”!大家能不能形成共同的看法?
  生1:为了肯定尼娜的爱心,校长就摘花送花,那么表扬一个学校的孩子怎么办?是不是通过其他办法去夸奖,比如用语言,或一起去看望她奶奶?
  生2:我很佩服校长,这么有爱心。三朵花算不了什么,他的奖励会让尼娜更懂得关爱亲人。
  师:你的思考很深刻,发言多么富有诗意。
  生3:校长表扬学生的想法我懂了,但摘花我是不支持的。我爸在园林监察大队工作,他常说爱护花草树木是每个人的天职,按园林保护条例,校长应接受处罚……(众生笑)
  教者心路:在交流中,学生们在“爱”与“规则”天平上争论不休,随着课堂时间的流逝,我不得不拿出预制的“杀手锏”将孩子的思绪强行推向指定的方向。   三、反思:用“真爱”温润冰冷的“规则”
  原以为这次综合性学习会真爱如春,暖意融融,没想到却像九月的柿子——又硬又涩。一些学生的信中虽有对教育家的仰慕,对自己的怜悯之情、爱心之举的反思,对日常生活不会以爱待人的自我谴责,但牵强附会明显。是《我不是最弱小的》惯性的影响,是教者教学智慧的缺憾,是校园内种种规则的使然,还是师生心灵成长旅途中出现了“堰塞湖”?再次回顾干涩的历程,不难发现:孩子对规则的持守应给予肯定,但“爱”的视野的局限及教条狭隘也暴露无遗;校长比孩子更懂得护花的重要人所共知,但其牺牲一种“小爱”唤起人间的“大爱”,多数孩子给予漠视,这是很危险的!当我再次捧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论著,“要教导学生把他人的欢乐和忧虑变成自己的欢乐和忧虑,要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最高尚的需要——需要他人,就让人成为学生精神世界里最宝贵的珍宝”这一教育论段,令我醍醐灌顶:“爱”,连老母鸡都能做好的事,而为师者在实践中为什么却显得苍白无力呢?
  “大爱无疆,真爱无邪。”苏霍姆林斯基的举动之所以撼人心魄,在于他对生命个体最本质的关怀,在于他善于读懂孩子心灵的智慧,在于他善于用爱温润冰冷的“规则”!其结果理应是让其周围拥有更宽广博大的爱,孩子定会爱人类,爱地球,爱这世界上所有的生灵。而如今掌握了很多教育方法和技巧的师者在教育实践中,似乎有一种倾向,过分看重规则的科学性及其“魔力”,把自己的角色太“职业化”,东施效颦,常常用指责、批评,甚至虚伪的感动来打动学生,结果是师生之间筑起了一道爱的屏障,久而久之,便“成就”了师生爱的旅途中的“堰塞湖”,贻害四方。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坚信师生之间都是本着美好的愿望,一方真诚地进行教育,一方纯朴地接受教育,但这不是单向的,也不是对称的,而是一个彼此教育的过程。当然在爱的传递中,更不是从一个头脑复制进一群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交汇、融合。只有从心灵方能到达心灵,只有“真爱的回声”才能迎回“回声的真诚”。在这一进程中,不但需要为师者高超的教育艺术,更需要极大耐心和对孩子真诚的信赖与呵护。这是开展爱的实践的不二法则!
  毋庸讳言,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多元社会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仁爱之心、感恩之德是匮乏的。社会各届及每一位家长都渴望孩子成长的历程中,生命之杯里不断注满爱的琼浆,滋长着灵魂、头脑。但更应看到“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庭鼓励孩子自强自立,学会奉献爱心,与人为善,人皆知晓,但通过提高自身的“爱”的素养和艺术,主动躬身示范,时刻感染周围的孩子,大家做得又如何?需要每一个家庭深思!
其他文献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疑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产生可以激励学生的问难热情,激发课堂的有效提问点。教师抓住合适的时机,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课堂进展情况,设计有效提问点,要让提问在学生的兴趣点上、文本的关键点上、思想的碰撞点上、学习的困惑点上、学生的提升点上、思维的发散点上,并引导学生经过探究得出答案,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关
摘 要:针对某电动车型在整车下电瞬间出现真空泵控制器驱动芯片击穿短路导致的真空泵不停机问题,通过理论及HIL台架测试数据分析发现驱动芯片击穿与真空泵停止瞬间产生的反向電动势有关。同时结合实车故障复现模式,分析故障发生机理,在真空泵两端并联一个续流二极管对真空泵停止瞬间产生的反向电动势进行吸收,并顺利通过HIL测试、实车验证及台架加速耐久测试,最终问题得到解决。  关键词:驱动芯片;续流二极管;反向
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需求,兰州大学积极建立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其中,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庆阳站”)针对甘肃陇东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连续开展草地农业系统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有力地指导了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根据陇东地区的传统产业特色和独有的生态环境特点,庆阳站充分发挥草学一流学科和院士专家团队优势
2008年,对于广东教育来说,是一个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年:5月份,省委、省政府部署了“双转移”战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贯彻这一战略的重要举措;我省2008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发展。2008年12月26日,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畅谈了2008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情况,展望其发展方向,并明确了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人们热议数学的“生活味儿”,始于十年前的新课程改革,那一阵,“数学回归生活”运动可谓轰轰烈烈。几年后,人们又开始反思、审视甚至抨击过度的“生活味儿”,理由是数学就是数学,就应该有浓浓的数学味儿。于是“去情境化”姿态昂然步入舆论主流。不难看出,这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钟摆”现象,它大致反映了教育实践者在这期间的一段尝试、探索与反思的心路历程。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种人们“螺旋上升”地认识事物的正常现
摘 要 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方面。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的包含物质文化融合、行为文化融合、制度文化融合和精神文化融合四个一级指标的校企文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对校企文化融合效果进行评价,进而有助于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   关键词 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文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摘 要 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不但包含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还与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相互依存。在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尤其要重视保护和传承这一类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地方非遗进入高职课堂成为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传承地方非遗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担当,要做到发展性传承的同时又能保持其活力及本真,需构建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传承非遗的教育模式,并进一步助推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关键词 非
某老师在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前,提出了这样三个观课话题:(1)策略源于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2)问题的解决体现着策略的价值;(3)如何运用策略、用好策略?这三个话题反映了这位老师在设计这节课的独具匠心之处。在此,让我们再来细细品味。  片段一  师:养羊大户王大叔要新办一个养羊场。现在王大叔打算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再围一个长方形羊圈。可以怎么围?每一种围法的面积又是多少呢?  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佳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中年级学段两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这就要求老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最终让学生具备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话语慷慨激昂,划破天际,刀光剑影中的脸庞短鬓长髯,渗透出大业未竟的欣喜与怅然交织,何其壮哉!倒下去不过是一具尸首,但那饱蘸着知遇之恩,知恩图报的情怀流传千古。  豫让,区区一介武夫,怀赤诚之心,乃报恩者智伯,行刺越襄子而自刎。他的生命以恩装典,光辉后世。  世间的轰轰烈烈终究昙花一现,人在旅途,平凡的生活亦如此。爱尔兰诗人叶芝《本布尔本山下》诗曰:“生存或死亡,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