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不同种类绿肥还田后对柑橘园土壤养分的影响,为绿肥的合理利用和柑橘的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在柑橘园行间设置拉巴豆、紫云英、光叶苕子、紫花苜蓿、黑麦草5种绿肥还田及不还田的对照处理,各绿肥设置AR1(22 500 kg/hm2)和AR2(45 000 kg/hm2)2个还田量,于还田后20、40、60、80、100 d采取土样进行分析。同一时间段,绿肥还田处理下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对照,0~20 d为土壤养分快速提升期,20~100 d为土壤养分缓慢提升期。同一时间段,还田量AR2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均高于AR1,而pH值低于AR1。还田100 d后,绿肥还田量为22 500 kg/hm2时,5种绿肥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分别达到42.11%~55.71%、23.71%~50.51%、104.03%~378.93%、4.64%~26.25%;绿肥还田量为45 000 kg/hm2时,5种绿肥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分别达到51.84%~72.58%、47.94%~114.95%、221.63%~392.88%、9.25%~37.32%。结合土壤养分含量及pH值的改善效果,推荐22 500 kg/hm2的绿肥还田量,在该还田量下,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的提升贡献最大的分别为光叶苕子、紫云英、光叶苕子和紫云英,分别较对照高55.71%、50.51%、378.93%、26.25% 。在具体的应用上,应结合当地的耕作条件及施肥需求,选择合理的绿肥以培肥地力。
关键词:绿肥;还田量;土壤养分;pH值;腐解时间
中图分类号: S666.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16-0214-06
广西壮族自治区柑橘种植面积已超过 40万hm2,在种植过程中存在盲目施肥的现象[1]。化肥的过量施用不仅不会使农作物增产增收,还会导致土壤综合肥力下降[2]、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地表水富营养化等[3]。目前,广西柑橘肥料利用率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且果品质量欠佳,制约了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肥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作为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在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改善作物品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目前,我国积极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果园种植与利用绿肥,有利于促进耕地保持持续、健康的生产能力,契合我国农村增绿的战略构想[5]。
果树行间空地种植绿肥,形成“土壤-果树 绿肥-大气”水热交换模式,以截获更多光能,增加碳同化,促进果树的物质积累,提高果品品质。例如,温明霞等研究发现椪柑园种植夏季绿肥(饭豆、豇豆、大豆、绿豆)能改善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6];郭昌勋等在柑橘园多年种植冬季绿肥(三叶草)的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绿肥可增强果园土壤肥力,改善果实品质[7]。此外,柑橘园间作绿肥在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结构稳定性[8],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酶活性[9],降低养分径流、防控面源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0-11]。截至当前,关于果园间作绿肥的研究多为多年的累积效应,而绿肥翻压后的养分释放特性更能反映出其当季的肥效。随着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的全面实施,广西柑橘园的绿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目前仍存在不同绿肥品种还田对土壤培肥效果不明晰等问题。鉴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分析比较广西柑橘园常见绿肥(拉巴豆、紫花苜蓿、紫云英、光叶苕子)还田后柑橘园土壤的养分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筛选适宜的绿肥品种、绿肥的合理利用和柑橘的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义平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柑橘基地(23°1′N,108°5′E)进行,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6 ℃,海拔为255 m。柑橘品种为沃柑,多年生豆科绿肥有拉巴豆(DL)、紫花苜蓿(MS);冬季豆科绿肥有紫云英(AS)、光叶苕子(VR);冬季禾本科绿肥有黑麦草(LM)。绿肥种质资源来源于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供试绿肥养分含量见表1。试验地土壤类型为红壤,基本理化性质:碱解氮含量为86.3 mg/kg,有效磷含量为7.5 mg/kg,速效钾含量为96 mg/kg,有机质含量为18.67 g/kg,pH值为5.7。
1.2 试验设计
以柑橘行间为试验地,柑橘于2018年种植。各试验小区间距2 m,小区面积1 m2。设置拉巴豆、紫云英、光叶苕子、紫花苜蓿、黑麦草等5种绿肥还田及不还田的对照处理(CK),各绿肥设置AR1(22 500 kg/hm2)和AR2(45 000 kg/hm2)2个鲜草还田量,共11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绿肥还田采用异地还田的方式,将刈割好的绿肥地上部称质量并切成2~3 cm的小段后,均匀地翻压还田,还田深度为20 cm。
1.3 土壤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绿肥还田时间为2018年3月20日,分别在还田后0、20、40、60、80、100 d按照5点取样法采集 0~20 cm 土样。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碱解氮含量,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光譜仪进行测定,pH值采用电位计法(土 ∶ 水=1 g ∶ 2.5 mL)测定,有机质含量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
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利用Excel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显著性分析,采用Origin 8.5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肥还田后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根据绿肥品种、腐解时间以及还田量,分析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2)表明,绿肥品种、腐解时间、绿肥品种与腐解时间交互作用、腐解时间与还田量交互作用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关键词:绿肥;还田量;土壤养分;pH值;腐解时间
中图分类号: S666.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16-0214-06
广西壮族自治区柑橘种植面积已超过 40万hm2,在种植过程中存在盲目施肥的现象[1]。化肥的过量施用不仅不会使农作物增产增收,还会导致土壤综合肥力下降[2]、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地表水富营养化等[3]。目前,广西柑橘肥料利用率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且果品质量欠佳,制约了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肥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作为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在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改善作物品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目前,我国积极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果园种植与利用绿肥,有利于促进耕地保持持续、健康的生产能力,契合我国农村增绿的战略构想[5]。
果树行间空地种植绿肥,形成“土壤-果树 绿肥-大气”水热交换模式,以截获更多光能,增加碳同化,促进果树的物质积累,提高果品品质。例如,温明霞等研究发现椪柑园种植夏季绿肥(饭豆、豇豆、大豆、绿豆)能改善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6];郭昌勋等在柑橘园多年种植冬季绿肥(三叶草)的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绿肥可增强果园土壤肥力,改善果实品质[7]。此外,柑橘园间作绿肥在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结构稳定性[8],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酶活性[9],降低养分径流、防控面源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0-11]。截至当前,关于果园间作绿肥的研究多为多年的累积效应,而绿肥翻压后的养分释放特性更能反映出其当季的肥效。随着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的全面实施,广西柑橘园的绿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目前仍存在不同绿肥品种还田对土壤培肥效果不明晰等问题。鉴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分析比较广西柑橘园常见绿肥(拉巴豆、紫花苜蓿、紫云英、光叶苕子)还田后柑橘园土壤的养分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筛选适宜的绿肥品种、绿肥的合理利用和柑橘的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义平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柑橘基地(23°1′N,108°5′E)进行,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6 ℃,海拔为255 m。柑橘品种为沃柑,多年生豆科绿肥有拉巴豆(DL)、紫花苜蓿(MS);冬季豆科绿肥有紫云英(AS)、光叶苕子(VR);冬季禾本科绿肥有黑麦草(LM)。绿肥种质资源来源于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供试绿肥养分含量见表1。试验地土壤类型为红壤,基本理化性质:碱解氮含量为86.3 mg/kg,有效磷含量为7.5 mg/kg,速效钾含量为96 mg/kg,有机质含量为18.67 g/kg,pH值为5.7。
1.2 试验设计
以柑橘行间为试验地,柑橘于2018年种植。各试验小区间距2 m,小区面积1 m2。设置拉巴豆、紫云英、光叶苕子、紫花苜蓿、黑麦草等5种绿肥还田及不还田的对照处理(CK),各绿肥设置AR1(22 500 kg/hm2)和AR2(45 000 kg/hm2)2个鲜草还田量,共11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绿肥还田采用异地还田的方式,将刈割好的绿肥地上部称质量并切成2~3 cm的小段后,均匀地翻压还田,还田深度为20 cm。
1.3 土壤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绿肥还田时间为2018年3月20日,分别在还田后0、20、40、60、80、100 d按照5点取样法采集 0~20 cm 土样。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碱解氮含量,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光譜仪进行测定,pH值采用电位计法(土 ∶ 水=1 g ∶ 2.5 mL)测定,有机质含量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
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利用Excel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显著性分析,采用Origin 8.5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肥还田后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根据绿肥品种、腐解时间以及还田量,分析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2)表明,绿肥品种、腐解时间、绿肥品种与腐解时间交互作用、腐解时间与还田量交互作用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