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调侃与冷漠背后的道德危机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man_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的异军突起,人们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去发表评论、表达情感。然而,也随之出现了喧嚣浮躁的思维定式与肆意放纵的言语攻击。
  近日,发生在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的老虎伤人事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令人遗憾的是,这场悲剧不但没有引人扼腕叹息,反而引来网友的一番调侃与嘲讽。静而思之,对于网友这种具有普遍对立情绪的表达,我们不应仅仅从网络的特点去理解,更应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解读。不难发现,此现象直指当前社会的道德危机。人们的调侃与冷漠无疑像颗定时炸弹,既触碰了道德底线,也刺痛了人文主义的神经。
  康德曾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写道:“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然而,在当今社会,恪守道德的代价越来越大,轻视道德的成本越来越低。网友在网络上发表犀利言论、上传恶搞图片、制作怪唱视频,可以獲得更多的关注与点赞,最终博得娱乐品消费者的一阵哈哈大笑;而那些站在道德顶峰表达关怀与同情的言论却屡遭漠视,似乎并不符合广大网友的口味。这些看似发生在网络时代的寻常现象,终将在道德危机中露出虛伪、邪恶的真面目。
  但是,我们也不能将这一事件所牵连出的一系列道德问题以“社会病”或“国民劣根性”为结论草草了事。我国的道德建设仍需要制度的约束去完善,但说到底,制度终究只是一种外在表现,道德文明建设的关键还在于人们认知与心灵的转变。
  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媒体坚守道义,不再只为吸引眼球而去夸大渲染;需要公民坚守个人道德,不再针对他人做无谓的道德评判。心中多一些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的关心,少一些冷漠与嘲讽。有了无私的爱和高尚的道德,还怕没有抚慰人心的温暖去驱散阴霾吗?还怕没有伸张道义的火光去点燃社会良知之灯吗?
  何光沪曾言:“我只愿成为一名秉烛者,照亮阴暗。”纵使道德危机曾掀起层层波澜,我们始终相信积累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力量。
其他文献
高中生初学声乐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声音“白”没有高位置,不集中,缺乏气息支撑等。那么关于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经过近几年对高中艺术特长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哼鸣训练是一步至关重要的练习。  我们知道声音发出的原理是一个振动的物体,使空气产生疏密相间的声波,声波又作用于耳膜使人听到声音。乐音产生的道理也一样,声源是物体的振动,振动的原因是要有动力,那么除动力和振动体外还有共鸣腔这一要素。共鸣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