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结合农机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农机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强化农机技术培训的对策,以期为提高我国农机技术培训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机械;技术培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336-01
农机推广工作就是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以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民劳动强度,促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因此,大力发展农机事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推动农机走出困境,突出重围的关键所在。农机推广历来是农机部门的重要职责,其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中历来起着排头兵的作用,是农机化新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大量推广使用,但由于农机手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限制了农机最大效益的发挥[1-2]。因此,加强对农机手的农机培训迫在眉捷。
1 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程度不够,财政投资不足
农机培训属社会成人职业教育,应该享受职业教育的优惠条件;又属涉农科技教育,应该享受支农惠农的优惠条件,农机培训应列入国家投资、农机校实施的国家全民科技普教范围。以界首市农机校为例,2013年国家财政投入9.6万元用于“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参加人数200人,使农民提高了操作技能,农机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政府赢得了广泛的民心。而该校的其他农机培训超过5 000人次,短期和长期农机培训班平均都按7 d计算,要想达到“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标准,学校至少要投入240万元培训费用。这笔资金仅凭县级农机校自筹,困难很大。社会重视程度低,投入资金的严重匮乏,造成了“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尴尬局面。
1.2 教学设备老旧,教学方式落后
教学教练设备与设施老化,农机培训大部分仍然沿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进行教练,使用统发教材编写教案,通过黑板板书、教学挂图和示教班进行授课。教练员的丰富经验体现在知识掌握全面、口头表达能力强、实际操作技能强,而使用信息化手段授课的能力不足。教学教练形式仍然是组织学员集中学习,培训地点和集中时间更加灵活,但从根本上未改变授课的教学教练形式。以界首市农机校为例,50岁以下的农民使用手机的比例超过90%,30岁以下的农民家庭电脑普及率已达到80%以上。农机培训作为传授先进农机技术的阵地,应该与时俱进,但现在仍然沿用“录音机”时代的方式开展培训工作,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手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1.3 培训认识不足,工作流于形式
有关负责人认为,只要引进新机具,提高作业面积,培训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培训工作可有可无,无关紧要。殊不知技術培训工作跟不上,引进机具的使用效果及新技术的快速普及均会受到较大影响。有的因机具安装错误,不能使用,要求退货;有的由于调试不当,机具使用效果差,降低了优质机具的生产效率。特别是培训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到培训工作的质量。在现有的培训机制下,农机技术培训人员很难发挥其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农机技术培训目前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进行,且大多由于多种原因而流于形式。因为对农机技术培训的认识不足,政府派驻的农机技术培训人员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农机培训质量下降,最终导致农民得不到良好的农机技术培训。由于宣传主体的不负责,导致农民对农机培训积极性不高,对政府工作态度不满意。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规范引导,农机培训工作难免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定成效。
2 对策
2.1 增强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涉农工作支持力度仍然有很大提高空间,建议逐步加大对类似“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类似“千亿斤粮食项目”农机推广服务站项目的机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也可出台对农机校教练车、电子桩考仪等农机的购置补贴政策。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必须重视农业教育。农机校属于社会服务性的职业教育机构,有了资金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不重视农机教育,空喊重视农业现代化生产犹如水中捞月、缘木求鱼。
2.2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农机培训影响力
各地的农机校大部分隶属于当地农机管理机关,建议将农机校、监理站、推广站、鉴定站等农机科、室、站捆绑形成农机系统向社会宣传,及时汇报工作,加强农机培训工作的信息宣传,争取社会的认同。积极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农机培训社会影响力。避免形成“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的恶性循环,要保持“人穷志不短、人穷志更坚”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创造条件,主动地改善农机培训自身形象,把农机培训工作做大做强[3-4]。
2.3 丰富教学形式,充分挖掘农机校内部潜力
农机系统内部要组织省级或市级的优秀农机教师制作农机教学光盘或课件,择优根据各市县情况发放,各县农机校进行复制或转换成音频提供给学员,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有条件的农民到农机校集中学习,无条件的可在任何时间、(下转第344页)
(上接第336页)
任何地点自主学习,并集中参加考试。上级农机系统多组织农机教师、教练员进行脱产集中培训。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定期更新培训知识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同时建议各地农机校挖掘内部潜力,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盘活现有资产,联合其他职业学校开展多种课题的培训。农机校的教学教练设施和强大的教学教练队伍是进行职业培训的资本,应合理利用教学教练设施,发挥资产最大效益,增加机校收入,壮大农机校自身经济实力。
2.4 将农机技术培训与农机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相结合
为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围绕农机化工作中心,拓展发展空间。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是农机技术和装备发展推进的关键因素。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应与农机化技术推广相结合、与体制创新相结合,通过农机经营体制创新,激发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潜能。同时应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结合当地农机产业发展的趋势,引进和推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的同时,及时通过培训,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商品农业快速发展。
3 参考文献
[1] 连兴.农业机械概论(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 苏丽萍.新形势下发展农机培训教育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76,278.
[3] 冈本嗣男.生物农业智能机器人[M].邹诚,刘蛟龙,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4] 何勇.精细农业[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 农业机械;技术培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336-01
农机推广工作就是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以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民劳动强度,促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因此,大力发展农机事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推动农机走出困境,突出重围的关键所在。农机推广历来是农机部门的重要职责,其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中历来起着排头兵的作用,是农机化新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大量推广使用,但由于农机手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限制了农机最大效益的发挥[1-2]。因此,加强对农机手的农机培训迫在眉捷。
1 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程度不够,财政投资不足
农机培训属社会成人职业教育,应该享受职业教育的优惠条件;又属涉农科技教育,应该享受支农惠农的优惠条件,农机培训应列入国家投资、农机校实施的国家全民科技普教范围。以界首市农机校为例,2013年国家财政投入9.6万元用于“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参加人数200人,使农民提高了操作技能,农机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政府赢得了广泛的民心。而该校的其他农机培训超过5 000人次,短期和长期农机培训班平均都按7 d计算,要想达到“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标准,学校至少要投入240万元培训费用。这笔资金仅凭县级农机校自筹,困难很大。社会重视程度低,投入资金的严重匮乏,造成了“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尴尬局面。
1.2 教学设备老旧,教学方式落后
教学教练设备与设施老化,农机培训大部分仍然沿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进行教练,使用统发教材编写教案,通过黑板板书、教学挂图和示教班进行授课。教练员的丰富经验体现在知识掌握全面、口头表达能力强、实际操作技能强,而使用信息化手段授课的能力不足。教学教练形式仍然是组织学员集中学习,培训地点和集中时间更加灵活,但从根本上未改变授课的教学教练形式。以界首市农机校为例,50岁以下的农民使用手机的比例超过90%,30岁以下的农民家庭电脑普及率已达到80%以上。农机培训作为传授先进农机技术的阵地,应该与时俱进,但现在仍然沿用“录音机”时代的方式开展培训工作,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手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1.3 培训认识不足,工作流于形式
有关负责人认为,只要引进新机具,提高作业面积,培训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培训工作可有可无,无关紧要。殊不知技術培训工作跟不上,引进机具的使用效果及新技术的快速普及均会受到较大影响。有的因机具安装错误,不能使用,要求退货;有的由于调试不当,机具使用效果差,降低了优质机具的生产效率。特别是培训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到培训工作的质量。在现有的培训机制下,农机技术培训人员很难发挥其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农机技术培训目前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进行,且大多由于多种原因而流于形式。因为对农机技术培训的认识不足,政府派驻的农机技术培训人员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农机培训质量下降,最终导致农民得不到良好的农机技术培训。由于宣传主体的不负责,导致农民对农机培训积极性不高,对政府工作态度不满意。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规范引导,农机培训工作难免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定成效。
2 对策
2.1 增强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涉农工作支持力度仍然有很大提高空间,建议逐步加大对类似“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类似“千亿斤粮食项目”农机推广服务站项目的机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也可出台对农机校教练车、电子桩考仪等农机的购置补贴政策。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必须重视农业教育。农机校属于社会服务性的职业教育机构,有了资金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不重视农机教育,空喊重视农业现代化生产犹如水中捞月、缘木求鱼。
2.2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农机培训影响力
各地的农机校大部分隶属于当地农机管理机关,建议将农机校、监理站、推广站、鉴定站等农机科、室、站捆绑形成农机系统向社会宣传,及时汇报工作,加强农机培训工作的信息宣传,争取社会的认同。积极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农机培训社会影响力。避免形成“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的恶性循环,要保持“人穷志不短、人穷志更坚”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创造条件,主动地改善农机培训自身形象,把农机培训工作做大做强[3-4]。
2.3 丰富教学形式,充分挖掘农机校内部潜力
农机系统内部要组织省级或市级的优秀农机教师制作农机教学光盘或课件,择优根据各市县情况发放,各县农机校进行复制或转换成音频提供给学员,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有条件的农民到农机校集中学习,无条件的可在任何时间、(下转第344页)
(上接第336页)
任何地点自主学习,并集中参加考试。上级农机系统多组织农机教师、教练员进行脱产集中培训。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定期更新培训知识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同时建议各地农机校挖掘内部潜力,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盘活现有资产,联合其他职业学校开展多种课题的培训。农机校的教学教练设施和强大的教学教练队伍是进行职业培训的资本,应合理利用教学教练设施,发挥资产最大效益,增加机校收入,壮大农机校自身经济实力。
2.4 将农机技术培训与农机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相结合
为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围绕农机化工作中心,拓展发展空间。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是农机技术和装备发展推进的关键因素。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应与农机化技术推广相结合、与体制创新相结合,通过农机经营体制创新,激发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潜能。同时应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结合当地农机产业发展的趋势,引进和推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的同时,及时通过培训,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商品农业快速发展。
3 参考文献
[1] 连兴.农业机械概论(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 苏丽萍.新形势下发展农机培训教育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76,278.
[3] 冈本嗣男.生物农业智能机器人[M].邹诚,刘蛟龙,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4] 何勇.精细农业[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