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高效课堂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老师应积极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争取能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发展!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课前就要认真准备,课上就要精心组织,课后还要强化巩固,同时还要关注教学细节,运用教学机智,通过整个教学活动,使学生心智得以发展。
【关键词】规范优化高效课堂
白银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BY[2011]G319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而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空里里,将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也就是将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最大化,最优化。
一、教学流程基本要求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学流程可以概括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
(一)、课前要求:强化备课和学情调查
1、课前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要强化以学定教,坚决摒弃以教定教,必须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
2、编制学案:学案的编制由备课小组完成,集体备课后再进行修改。学案编制要符合学生实际,要体现出层次,并有明确的说明。学案不能用现成资料代替。
3、下发学案:学案要在有课的前一天下发,便于学生预习,便于收交。
4、收阅学案:学案在完成之后,需在第二天早早自习前收齐交任课老师,教师和班主任要将要求落实到实处。
(二)、课中要求:突出问题解决和拓展提升
1、反馈学案:学案的反馈包括两部分,一是学生的态度,如认真或规范程度;二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问题。要表扬优秀的,鼓励中等的,鞭策不认真的。
2、出示课堂目标:目标带有指向性,方向性。有目标可以避免随意性,师生为完成目标而努力,避免课堂松散。
3、问题解决和拓展延伸:
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知识的运用过程,也是学生领悟、思考、智力发展的过程。要注意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同时要关注大部分学生的思考状态。
4、反馈练习和总结:教师可以用一个题组的方式,对课堂的重点难点进行巩固训练,同时对课堂进行方法、思路、规律及学生表现的总结。
(三)、课后要求:巩固强化训练
当天有课的学科可以适当布置巩固练习,但不可太多。同学们还有预习案要做。老师们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实效性和接受度。当天没有课的学科不布置作业。
二、课型基本设计模式
建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师生有序可循。基于课堂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构建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新授课流程:“自学—合作—展示—反馈”
1.自学——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自学即学生在自学提示问题的引领下,自学教材,不讨论。自学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同时用特殊符号标注出疑难问题,防止对照教材找学案问题答案的倾向。
2.合作——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自学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学生个人提出自学中的疑难进行交流讨论、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归纳(限时)。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形成全班的共识(限时)。
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新授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
(二)、复习课流程:“自补—合作—展示—反馈”
1.自补——自主复习,查漏补缺
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复习,复习的过程要注重查漏补缺和对新授内容的拓展延伸、重新感悟,要避免搞成对照课本找问题答案的倾向。自主复习完成后再独立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
2.合作——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自主复习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交流复习心得,提出复习过程中的疑难进行讨论,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学案,并将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及不能解决的问题公示在黑板上。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复习成果及疑难问题,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并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难,使复习成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形成全班的共识。
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复习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并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
(三)、讲评课流程:“自纠、合作、展示、反馈”
1.自纠——公布答案,自纠错误
教师简要分析考试情况,以表扬鼓励为主。发下试卷后学生先自主改错,教师公布答案后,学生对照答案查看自己的改错情况,教师将阅卷过程中统计出的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学习小组。
2.合作——错题解剖,组内交流
小组内将分配到的错题深入解剖,从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总结已知条件、分析存在陷阱、题目考查的知识及规律、用到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该错误的原因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准备展示。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根据分工情况,各小组进行展示,展示内容包括读题、审题、题目考查的知识及规律、用到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该错误的原因等方面。
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教师根据讲评内容可以用一个题组的方式,对讲评的重点难点进行巩固训练,让学生独立限时完成。同时对课堂进行方法、思路、规律及学生表现的总结。
【关键词】规范优化高效课堂
白银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BY[2011]G319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而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空里里,将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也就是将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最大化,最优化。
一、教学流程基本要求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学流程可以概括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
(一)、课前要求:强化备课和学情调查
1、课前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要强化以学定教,坚决摒弃以教定教,必须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
2、编制学案:学案的编制由备课小组完成,集体备课后再进行修改。学案编制要符合学生实际,要体现出层次,并有明确的说明。学案不能用现成资料代替。
3、下发学案:学案要在有课的前一天下发,便于学生预习,便于收交。
4、收阅学案:学案在完成之后,需在第二天早早自习前收齐交任课老师,教师和班主任要将要求落实到实处。
(二)、课中要求:突出问题解决和拓展提升
1、反馈学案:学案的反馈包括两部分,一是学生的态度,如认真或规范程度;二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问题。要表扬优秀的,鼓励中等的,鞭策不认真的。
2、出示课堂目标:目标带有指向性,方向性。有目标可以避免随意性,师生为完成目标而努力,避免课堂松散。
3、问题解决和拓展延伸:
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知识的运用过程,也是学生领悟、思考、智力发展的过程。要注意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同时要关注大部分学生的思考状态。
4、反馈练习和总结:教师可以用一个题组的方式,对课堂的重点难点进行巩固训练,同时对课堂进行方法、思路、规律及学生表现的总结。
(三)、课后要求:巩固强化训练
当天有课的学科可以适当布置巩固练习,但不可太多。同学们还有预习案要做。老师们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实效性和接受度。当天没有课的学科不布置作业。
二、课型基本设计模式
建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师生有序可循。基于课堂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构建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新授课流程:“自学—合作—展示—反馈”
1.自学——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自学即学生在自学提示问题的引领下,自学教材,不讨论。自学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同时用特殊符号标注出疑难问题,防止对照教材找学案问题答案的倾向。
2.合作——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自学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学生个人提出自学中的疑难进行交流讨论、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归纳(限时)。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形成全班的共识(限时)。
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新授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
(二)、复习课流程:“自补—合作—展示—反馈”
1.自补——自主复习,查漏补缺
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复习,复习的过程要注重查漏补缺和对新授内容的拓展延伸、重新感悟,要避免搞成对照课本找问题答案的倾向。自主复习完成后再独立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
2.合作——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自主复习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交流复习心得,提出复习过程中的疑难进行讨论,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学案,并将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及不能解决的问题公示在黑板上。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复习成果及疑难问题,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并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难,使复习成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形成全班的共识。
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复习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并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
(三)、讲评课流程:“自纠、合作、展示、反馈”
1.自纠——公布答案,自纠错误
教师简要分析考试情况,以表扬鼓励为主。发下试卷后学生先自主改错,教师公布答案后,学生对照答案查看自己的改错情况,教师将阅卷过程中统计出的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学习小组。
2.合作——错题解剖,组内交流
小组内将分配到的错题深入解剖,从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总结已知条件、分析存在陷阱、题目考查的知识及规律、用到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该错误的原因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准备展示。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根据分工情况,各小组进行展示,展示内容包括读题、审题、题目考查的知识及规律、用到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该错误的原因等方面。
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教师根据讲评内容可以用一个题组的方式,对讲评的重点难点进行巩固训练,让学生独立限时完成。同时对课堂进行方法、思路、规律及学生表现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