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仁知(智)观”探微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论语》仁知(智)观,即《论语》中关于“仁”与“知(智)”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仁”的内涵,“知(智)”的内涵及它们间的关系。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知(智)观”中,“仁”的本质是“爱人”,是成就其他德性的基础,也是外在礼乐规范的源泉。“知(智)”既是意识对对象的把握,也是知识、智慧之意。“仁”与“知(智)”是统一的,“仁”统帅“知(智)”,“知(智)”促进“仁”往更高的境界提升。
  关键词 《论语》 仁知(智)观 道德信念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5.080
  Abstract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ncept, that i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on "benevolence" and "knowledge (wisdom)",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benevolence" connotation, "knowledge (wisdo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Confucius "benevolence" as the core "benevolence (chi) concept, the nature of" benevolence "is" love ", is achievement other virtue based, and that of external ritual standard source. Knowledge (Intelligence) is not only the grasp of the object, but also the meaning of knowledge and wisdom. "Benevolence" and "knowledge (wisdom)" is a unified, "benevolence" commander "know (wisdom)", "know (wisdom)" to promote "benevolence" to a higher level of improvement.
  Key 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ncept of Benevolence and Knowledge (Wisdom); moral belief
  《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兼记孔门某些弟子言行的儒家第一部经典典籍。《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一万五千多字,是孔子思想学说的集中反映。虽然《论语》仁知(智)观没有西方哲学形式上的体系,但它有着实质上的思想体系。
  1 《论语》释“仁”
  在孔子以前“仁”字的涵义是狭窄的,还没成为做人的准则。孔子给予“仁”更丰富的内涵,涵义扩大,并创立以“仁”为价值核心的思想体系。这是孔子以前亘古未有的观念,是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巨大贡献。《论语》中“仁”的涵义非常宽泛,其中“爱人”(《论语·颜渊》)是其最本质涵义,也是其根本内容。“爱人”指人对同类的关心、同情与尊重,是人真实的心理道德情感。它发端于家庭内部、符合天性的亲情之爱——“爱亲”,这是仁爱精神和一切社会伦理道德的情感基础,“仁”在这一情感基础上由内及外,由近及远地推广,把“爱人”推及到“仁民”。这是人性中善良的自然流露,是人性中发自内心的善念。
  1.1 “仁”之本——爱亲
  “爱亲”是仁爱精神和一切社会伦理道德的情感基础。其基本内容有四:一对异性的爱;二对子女的爱;三对兄长的爱,即“悌”;四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爱,即“孝”。其中“孝悌”是《论语》突出强调的重要品质,“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正所谓“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①《论语》中将“孝悌”这一血缘之爱、自然之情视为仁之根基,善之起源。冯友兰认为,孝悌是人的“性情的真的流露”,“这种真性情、真情实感……是自然的礼物。”②
  《论语》中对“孝”的表述较多,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父引子继。“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即父亲在世时看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看他的行为,能在长时间里不改变父亲的行事处事之道,这样就可称得上是孝子。“道”指正确的、合理的“道”,这样的孝利于人类社会代代相传,符合人情世故。二是子不令忧。来自《论语》孟武伯问“孝”,孔子对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即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应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不让其为自己担忧。三是不违礼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不违礼就是不违由天道所及之人道,孝子应用礼来对待父母生命的全过程。四是恭敬事亲。《论语》中,孔子对子游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对子夏说:“色难。”(《论语·为政》)其中的“敬”和“色难”都是强调真实的心理情感,要发自内心地亲爱、关心、尊敬父母。
  1.2 “仁”之推广——仁民
  孔子的“仁”是建立在血缘亲情上的爱,并且是向外扩张的。《论语》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都是由“亲亲”层面进入到“仁民”层面的爱。在《论语》中实现“仁”的基本途径是从身边人出发由近及远,从自身出发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由对父母的孝爱推广到对长辈、上级的尊重和敬爱及对国家的忠诚等。“推己及人”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位置十分重要,康有为在《中庸注》中说:“推己及人,乃孔子立教之本。”在《论语》中推己及人有正反两种表述,正面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反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孔子正是想通过这种由远及近,推己及人的富人情味的“仁”的修成方式,用“爱”将人与人牵引在一起,凝聚成充满“爱”、人与人共同相处的理想社会,这是人性中发自内心的善念所期盼的理想社会状态。   2 《论语》释“知(智)”
  “爱人”这是人性中善念的自然流露,但是《论语》认为人具备善良的品质还不够,因为如果人只具备善良,很有可能会受到蒙蔽而陷自己于危难,或会做出出于良好意愿却伤害他人之举。因此要真正做到“爱人”,必须真正了解人,而“了解”则是《论语》中“知(智)”的主要涵义之一。《论语》中“知(智)”的含义主要有三,一是做动词用,意为知道,了解,认识,领悟,是意识对对象的把握;二是知识,这是准确把握对象后,获得的信息在意识中的沉淀;三是智慧,这是知识在意识中的升华,能够进一步指导人的思想和行为。
  2.1 意识对对象的把握
  《论语》中意识对对象的把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知道、了解、认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论语·为政》)。二是领悟、体悟。在《论语》中,孔子更看重的是“领悟、体悟”,“领悟、体悟”也需要建立在“知道、了解、认识”的基础之上。《论语·雍也》孔子从水的灵动与山的厚重悟出智者好动与仁者好静的特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从滔滔不绝的江河之水中体会到时光的流失、生命的短暂,劝勉弟子珍惜光阴。孔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体悟人生道理,培养仁爱生命的情怀与宽阔的胸襟。
  2.2 知识
  “知识”和“智慧”是通过“知”这一能力在把握客观对象过程中经过思考和消化的所获所得,“知识”在意识中沉淀,成为头脑记忆的内容,孔子认为,不论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还是从他人、社会和自然学到的知识,都必须有选择地加以记忆。他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也非常重视,《论语》有“温故”(《论语·为政》),“月无忘其所能”(《论语·子张》),在他看来学到的知识若不认真记忆,当时过境迁即会遗忘以致后来无从记起,无从丰富自己的头脑,无法具备广博知识和多样才能。
  2.3 智慧
  “智慧”不单纯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并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意识中得到升华,进一步指导人的思想和行为。《论语》中有: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其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闻一以知十”正是达到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智慧。
  3 《论语》中“仁”与“知(智)”的关系
  3.1 以仁统知(智)
  《论语》中,“仁”是全书的价值核心,《论语》中诸德均以“仁”为指向,“仁”统摄诸德,“知(智)”是诸德之一,自然毫不例外。如“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荡”意思是放荡不羁。《论语》中还有“知者乐水”“知者动”,“知者”一如“水”的特性,好动。但水没有河道就没有固定流动的方向,就会四处流溢。“知者”的思想没有方向的指引,其“动”的特质若发挥到极致思想和行为就会放荡不羁。“知”需要“仁”的统摄,才得以往正确方向发展。孔子还对弟子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意思是为人处世应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活动于六艺。“艺”即才能,属于“知(智)”把握的范畴。从此句可看出孔子认为“艺”的方向和依据是“道”、“德”、“仁”,孔子将这三者中与道德相关的放在“艺”之前,强调了“仁”对“知(智)”的统摄。孔子施教的目的是培养能够治国安邦的人才,因此“仁”是孔子最为看重的品质,否则有“知(智)”无“仁”之人很可能会祸国殃民,“知(智)”必须在“仁”的统摄下。
  3.2 以知(智)辅仁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知(智)”对“仁”的养成有重要的辅助作用,“知(智)”对“仁”的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作为修成“仁”的途径之一。达“仁”的重要途径有:自省,博学,近思,是意识对对象的把握,可见“知(智)”对“仁”的修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论语》中有“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仁”这一发自善心的美好品质还需通过“学”完善,而“学”也是“知”其中一个含义,换言之“知(智)”可协助人往“仁”的境界推进。其二体现在人的智慧对德性的促进作用。如“知及之,仁能守之。”(《论语·卫灵公》)即只有首先对事物有正确认识形成的道德信念才会坚定不移,真正落实到现实的道德行为中。《论语》这些篇章中的“知”通“智”,即智慧。其三是在“仁”的践行方面,需“知(智)”方不被愚弄。仁而无知(智)易被“善良”蒙蔽,有知(智)则不愚,不愚才可杜绝德的流弊。宰我认为仁者既然爱人,把“爱人”这一善心发挥到极致必然会舍身救人于患难,于是问孔子“如果有人掉进井里,仁者会为了救人而跳下去吗?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修“仁”之人必须能通晓应变,不可陷入其中被人愚弄,不可茫然不知,“不可陷”与“不可罔”正是“知(智)”对“仁”在践行中发挥的辅助作用。
  由此可看出“仁”与“知(智)”之间是既辨证又统一的关系。首先“仁”为“知(智)”提供方向上的保证。按照孔子的教育思想“仁”确保人的行为坚定不移地朝着合乎道德的方向发展,即“苟志于仁,无恶也。”(《论语·里仁》)其次,“知(智)”对“仁”的修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在“仁”的践行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可见,“仁”与“知(智)”的完满结合是孔子施教追求和培育人才的目标。
  注释
  ① 朱熹.论语集注[M].山东:齐鲁书社,1992:2.
  ②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52-153.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分析了青少年吸毒的原因:一是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导致孩子形成不良性格和行为,为孩子偏离正常发展轨道、走上歧途埋下隐患;二是毒品预防教育的空缺和毒品亚文化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的发布传播不断便捷,迎来了自媒体时代,网络媒介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对高校现有的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同工业深入整合,在助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空间。但是无法忽视的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创业仍然面
中国资本并购海外知名俱乐部已蔚然成风。针对这一现象通过文献资料法、推理逻辑法,总结出中国资本动机内有国内足球政策日益向好,资本扎堆现象严重以及产业升级需要;外有世
在婚姻家庭研究中,婚俗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土家族婚俗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旨在深化对土家族婚俗的全面认识,进而阐述土家族婚俗的深层文化内涵。
历史革命剧实践教学是实现思政课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本文探讨了历史革命剧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应用策略和实践反思。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校教育中的先进分子,他们不仅是学校教育主体中的一部分,更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协调者和参与者。他们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力量,起着沟通师生关系、协助
否定,作为语言运用中的重要形式,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导入,关于否定的认知特征也逐渐被发现。对否定展开认知性的研究无论是对于传统研究还
数形结合是高中数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代数关系和几何关系之间的相互转换,往往能够使问题更加形象和直观。然而一些复杂的代数关系很难通过人工画图快速、准确地反映出来,而且人
在技校物理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事例,并加之一些形体语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降低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本文分别举例说明了如何在重力做功及重力势能、超重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