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坝漆技艺是上世纪在鄂西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技艺,承载着当地的文化记忆,具有重要的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激活传统的坝漆技艺,对于修复当地文化生态、助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检讨了坝漆技艺及其传承现状,解析了制约坝漆技艺发展的相关因素,提出了坝漆技艺活态传承策略。
关键词:坝漆技艺;农村文化产业;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6-0087-06
作为鄂西农林特产中的传统品牌,坝漆因利川毛坝而得名。毛坝位于湖北的西陲,这里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特别适宜漆树生长。坝漆漆酚含量高,品质优良,民间以“坝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起虎班色,提起钓鱼钩”盛赞之。在上世纪,坝漆有过一段极其辉煌的历史,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工业合成漆的冲击,曾经名噪一世的坝漆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依托产业发展的坝漆技艺一度濒临消失。
一、坝漆技艺及其工艺内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生漆并运用漆液髹涂器物的国家,据最新考古材料表明,中国髹漆史可以上溯至八千年前的跨湖桥文化时期,并贯穿整个中国文明史。又《韩非子·十过》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已在社会生活中大量使用,并形成了中国漆艺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际南方的楚国更是享有“漆源之乡”的美名,其漆器楚风浓郁,惊彩绝艳,名冠当时,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漆文化发达如此,当与荆楚大地盛产生漆密切相关。
(一)坝漆的名与实
坝漆闻名是近百十来年的事,其技艺与坝漆产业相伴而生,相携而行。据文献记载,清顺治年间,利川一带的乡民就争相植漆树,说明植漆是其时当地山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漆的量产甚至吸引了众多外地客商来此经营生漆。据载,1877年,江西省高安漆商邝氏曾在利川设漆庄,采购利川一带的生漆,在毛坝集结封装后输入日本,因当时集散地主要在毛坝人头山,故有毛坝漆之称(又称人头漆)。[1]721919年,坝漆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坝漆由此声名大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坝漆产业一度兴盛。1951年利川坝漆的产量已达5000多担,坝漆外贸出口约占全国生漆出口总量的25%。1952年,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了“坝漆名冠全球”,从此毛坝有了“坝漆之乡”的美誉。后来由于极左思潮的冲击,坝漆生产每况愈下,到1961年,全县坝漆产量仅为175担,创历史新低。[2]256直到八十年代初,坝漆才得以启动恢复性生产,产量一度大幅度跃升。1981年的坝漆产量已升至1064担,成为当时恩施州农林产品出口创汇的一块“金字招牌”。
90年代以来,随着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现代工业合成漆的广泛使用,坝漆的生存空间遭到全面而急速的挤压,又因时有奸商在销售坝漆时掺假,售卖生漆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了坝漆的声誉,从此坝漆江河日下,一蹶不振,民间的坝漆技艺也一度销声匿迹。进入新世纪,因为“非遗”保护政策的落实,一批民间艺人开始重新审视坝漆技艺,坝漆产量又有所回升。近年來,随着鄂西文化生态旅游的兴盛,坝漆技艺又悄然兴起,当地艺人制作的漆工艺品开始受到游客的青睐,一些仰慕坝漆之名的专业人士、爱好者、收藏者开始向艺人订购坝漆工艺品,像漆筷、果盘、摆件、手饰、雕件、文玩等被游客带到外地,这似乎预示着坝漆技艺的复兴期已经到来。
(二)坝漆的技艺形态及其内涵
生漆技艺作为承载先民生存智慧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工艺,其技艺形态多样,技法讲究,内涵丰富,富于地域特色。坝漆技艺的主要形态有培植与采割、熬制与调配、髹涂与装饰等,下面分别简陈之。
1.坝漆的培植与采割
坝漆漆树品种优良,主要品种有阳高大木和阳高小木两种。大木类植株高,枝丫少,产漆量高;小木类树干矮,枝丫多,结籽率高,漆汁重。当地的漆树培植分两种:一是分根栽培法,生长较快,但不能大量栽植;二是育苗培植法,用漆子播种育苗培植,适合大量繁殖,但生长较慢。坝漆繁殖技艺一般采取的是根系繁殖。植树节前,取距离树干一米左右的嫩根(留足一米的根系用于老树吸收养分),每段剪成20公分,用草灰封住两头,垂直埋入土壤中(较粗的一头朝上),压实土壤,防止水分流失,当地称为“开沟”。待到来年漆苗从根系发芽,长到30-40公分高时,就可以正式移栽了。一般大木漆树每亩可栽80株,小木漆树每亩可栽120-150株。从移栽的这一年算起,需生长七年才能割漆,一棵树可连续割漆30年,每株平均产漆量1.3斤。[3]
坝漆采割相当讲究,切割的方向、尺寸、间隔都会影响到漆树的产量,同时云雾对于采割来说也很关键。割漆时间一般从夏至开割,霜降停刀,时间可达120天。夏至时节,先对漆树“开皮放水”(即第一刀的漆不要),在漆树的漆脉上开一个月牙形小口,开口由小到大、由窄到宽,长度在2-3公分,宽约1公分。第二次割漆时沿着第一次“开皮放水”的口子旋一层薄皮,这时流出的漆液就是所需要的生漆。割漆的时间间隔一般在6天左右,每次采割时都沿着原来的口子旋一次,整个采割期间,一共可旋16次。在离切口下约十公分处切一刀,将贝壳(漆瓢,收集漆液用)卡上,当地称这为“凤眼”割法。[4] 2.坝漆的熬制与调配
采回的原漆不能现采现用,使用前须经过滤、熬制等工序。滤漆时须用一块白布(再垫一块细滤布),用一对竹棍分别缠住白布的两头,把漆液倒在滤布上,然后慢慢向相反的方向扭转,让漆液流入集漆盆中,滤后剩下的则是漆渣(可用作漆画装饰和驱虫)。据《本草纲目》载:“生漆可入药…生漆毒烈,畏漆人乃致死”。一般人初次接触生漆易产生过敏反应,当地人常用土法预防过敏,如用盐水、醋冲洗,或用苦瓜叶、薄荷叶等与菜油混合涂于手上,皆能起到保护作用。据割漆艺人讲,初次接触生漆前,吞下一些新鲜漆液也能防止过敏。
过滤好的坝漆只需用纸盖上即可,待用待售。过滤后的漆使用时需熬制。熬制时间需根据数量而定,一般半锅的量大约熬7-8分钟即可,熬制过程中不需往里面添加任何东西,待到冷却后就成为俗称的“熟漆”。熟漆冷却后,就可以按比例进行调配。坝漆调配是坝漆制作工艺的核心技艺之一,主要有推光漆、素面漆和色漆等形态。坝漆调配的每一种配比参数都是根据地域、环境、季节、温度、湿度等因素和漆的活性率来判定的,并非固定不变。
3.髹饰工艺
坝漆髹饰工艺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艺。漆器经研磨抛光处理后,柔滑细腻,光亮如镜,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当地传统漆器制作多以木胎为主,也有用竹胎和骨胎。如给木器髹漆首先是刮灰,木胎选定后白坯表面是否平整、光滑、洁净,是否有色斑、胶痕、裂纹等缺陷,都会影响到涂饰质量。涂饰需对涂面进行各种必要的处理,用调配好的腻子(用植物色、漆角质、双飞粉、猪血调合成),将木胎钉眼和树疤填坑补平,待阴干后,用砂纸将表面打磨平整无隙,刷第一遍生漆,上漆时一般选用头刀割的生漆(抓木效果强),这种工序称为“上底漆”。待漆阴干后,要反复用细砂纸打磨,使其平整无瑕,再上第二遍漆,此时以中刀漆最佳,如此耐心细致重复上漆打磨4-6遍。上述工序完成后即可水磨,水磨时,用木贼草(草本植物)湿水后打磨器面,使漆面呈现出细腻的肉感,之后再上漆抛光,此时器表漆亮如镜。[5]
如果要达到“照见美人头”的效果,工艺和手法则更为讲究,需要对胎体进行前期裱布及后期装饰等处理。可用犀皮漆、菠萝漆、螺钿镶嵌、莳绘等技法在漆面上进行彩绘和装饰。装饰完成后,刷3-5次透明推光漆,然后用砂纸或樟木炭条精细打磨,以画圆圈的方式逐渐打平漆面上的微小颗粒,至光亮照人,显示出绚丽多彩的纹饰,作品才告基本完成。
二、产业发展困境中的坝漆技艺传承现状
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作,传统技艺渐次走向衰落,许多手工技艺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正持续减弱,有的仅存于人们的记忆中。由于其赖以生存的产业走向衰落,一些传统技艺甚至濒临失传,坝漆技艺的传承也是如此。
(一)传统品牌优势乏优
曾经的毛坝因漆而名,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坝漆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坝漆似乎失去了传统品牌的优势。在产业经济时代,品牌意味着价值,拥有了知名品牌,就拥有了市场和效益,也就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空间。过去,坝漆因其品质优良,在业界有着良好的口碑,但是在经营过程中忽视品牌建设,也未能形成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导致市场上李鬼横行,假冒现象和短期行为严重损害了坝漆的市场声誉和形象,致使其市场地位一落千丈。加之后来坝漆经营由国营转向民营的过程中,销售市场日趋萎缩,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矛盾突出,民营企业的经营也举步维艰。
近年来,地方政府充分挖掘坝漆的文化价值,试图重振坝漆品牌,在促进坝漆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心血。比如积极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商标等“漆坝”品牌认证,试图让“坝漆”获得正式身份,确保坝漆的品质,以期在市场上形成影响力。开展协同创新,加强与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寻求转型发展,如与清华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单位开展现代坝漆工艺品的开发;与周大福珠宝等企业合作,将产品研发方向引向高端环保和具有高附加值的珠宝盒、红木家具等领域。同时,传统坝漆技艺的传承也开始受到重视,通过培养洪克俭、涂朝清、徐明国、余江等新一批代表性传承人,鼓励他们走出去,积极参会参展,重新找回坝漆的文化与价值。这些工作对于重塑坝漆品牌,推动坝漆产业的现代转型发展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二)转型发展乏方
在现代产业背景下,由于价廉且应用性强的现代涂料不断研发,作为传统涂料的生漆产业,其生存空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坝漆产业在现代转型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产业基础薄弱、上中游产业链短、高端产品研发难度大、产业结构单一、产业拉动能力不强等,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坝漆产业的转型发展。
由于坝漆技艺及产业发展本身存在耗时长、工艺复杂、成本高、价格不能为普通消费者所承受等问题,在失去作为出口赚取外汇的功能后,坝漆产业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90年代初,毛坝唯一一家从事漆产品加工的民族竹木器加工厂因为转型不成功而倒闭,以此为生的漆匠们或改行,或重新回到传统的走村串户的小作坊经营模式中。当地政府不得不思考转型發展茶业以助农民脱贫致富,在这一导向下,漆农们不得已砍倒漆树,种上茶树。随着茶产业规模日趋扩大,漆产业的空间越来越小。目前毛坝茶园面积已发展至12万亩,而漆园面积由最高时的6万亩收缩至3万亩,而仅存的3万亩漆园,主要是在政策扶持传统技艺产业恢复性生产而保留下来的漆园基地。现在的漆园主要集中在人头山、青岩等村落。由于这些新近发展起来的漆园基地苗木培育还只有三、四年,远未到可以大规模采割的时间。故而,仅2018这一年,整个毛坝的产漆量也仅在一万斤左右,离规模化生产相去甚远。
据笔者调查,人头山坝漆有限公司是目前毛坝仅有的一家从事坝漆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企业的运作方式是承包漆园生产基地,转包给漆农,通过公司化运作,实现坝漆的产、购、销一体化。企业低价收购生漆原料,通过公司集中销售以赚取差价,公司开发的产品有限,可以说整个行业还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式产业,除了原料还是原料,几乎谈不上产品的研发与衍生。[6]除这家公司外,与生漆行业相关的还有几家作坊性质的工作室,主要承接当地有限的传统髹漆活路,如棺木、家具的髹饰,有时也制作一些手镯、葫芦、文玩之类的廉价工艺品出售。这些工艺品大多由匠人自行设计、制作和销售,由于其艺术性不强,也没有延续当地传统民俗内涵,故而也没有固定的市场,大多在微信圈中宣传和熟人间传播。
关键词:坝漆技艺;农村文化产业;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6-0087-06
作为鄂西农林特产中的传统品牌,坝漆因利川毛坝而得名。毛坝位于湖北的西陲,这里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特别适宜漆树生长。坝漆漆酚含量高,品质优良,民间以“坝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起虎班色,提起钓鱼钩”盛赞之。在上世纪,坝漆有过一段极其辉煌的历史,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工业合成漆的冲击,曾经名噪一世的坝漆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依托产业发展的坝漆技艺一度濒临消失。
一、坝漆技艺及其工艺内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生漆并运用漆液髹涂器物的国家,据最新考古材料表明,中国髹漆史可以上溯至八千年前的跨湖桥文化时期,并贯穿整个中国文明史。又《韩非子·十过》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已在社会生活中大量使用,并形成了中国漆艺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际南方的楚国更是享有“漆源之乡”的美名,其漆器楚风浓郁,惊彩绝艳,名冠当时,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漆文化发达如此,当与荆楚大地盛产生漆密切相关。
(一)坝漆的名与实
坝漆闻名是近百十来年的事,其技艺与坝漆产业相伴而生,相携而行。据文献记载,清顺治年间,利川一带的乡民就争相植漆树,说明植漆是其时当地山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漆的量产甚至吸引了众多外地客商来此经营生漆。据载,1877年,江西省高安漆商邝氏曾在利川设漆庄,采购利川一带的生漆,在毛坝集结封装后输入日本,因当时集散地主要在毛坝人头山,故有毛坝漆之称(又称人头漆)。[1]721919年,坝漆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坝漆由此声名大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坝漆产业一度兴盛。1951年利川坝漆的产量已达5000多担,坝漆外贸出口约占全国生漆出口总量的25%。1952年,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了“坝漆名冠全球”,从此毛坝有了“坝漆之乡”的美誉。后来由于极左思潮的冲击,坝漆生产每况愈下,到1961年,全县坝漆产量仅为175担,创历史新低。[2]256直到八十年代初,坝漆才得以启动恢复性生产,产量一度大幅度跃升。1981年的坝漆产量已升至1064担,成为当时恩施州农林产品出口创汇的一块“金字招牌”。
90年代以来,随着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现代工业合成漆的广泛使用,坝漆的生存空间遭到全面而急速的挤压,又因时有奸商在销售坝漆时掺假,售卖生漆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了坝漆的声誉,从此坝漆江河日下,一蹶不振,民间的坝漆技艺也一度销声匿迹。进入新世纪,因为“非遗”保护政策的落实,一批民间艺人开始重新审视坝漆技艺,坝漆产量又有所回升。近年來,随着鄂西文化生态旅游的兴盛,坝漆技艺又悄然兴起,当地艺人制作的漆工艺品开始受到游客的青睐,一些仰慕坝漆之名的专业人士、爱好者、收藏者开始向艺人订购坝漆工艺品,像漆筷、果盘、摆件、手饰、雕件、文玩等被游客带到外地,这似乎预示着坝漆技艺的复兴期已经到来。
(二)坝漆的技艺形态及其内涵
生漆技艺作为承载先民生存智慧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工艺,其技艺形态多样,技法讲究,内涵丰富,富于地域特色。坝漆技艺的主要形态有培植与采割、熬制与调配、髹涂与装饰等,下面分别简陈之。
1.坝漆的培植与采割
坝漆漆树品种优良,主要品种有阳高大木和阳高小木两种。大木类植株高,枝丫少,产漆量高;小木类树干矮,枝丫多,结籽率高,漆汁重。当地的漆树培植分两种:一是分根栽培法,生长较快,但不能大量栽植;二是育苗培植法,用漆子播种育苗培植,适合大量繁殖,但生长较慢。坝漆繁殖技艺一般采取的是根系繁殖。植树节前,取距离树干一米左右的嫩根(留足一米的根系用于老树吸收养分),每段剪成20公分,用草灰封住两头,垂直埋入土壤中(较粗的一头朝上),压实土壤,防止水分流失,当地称为“开沟”。待到来年漆苗从根系发芽,长到30-40公分高时,就可以正式移栽了。一般大木漆树每亩可栽80株,小木漆树每亩可栽120-150株。从移栽的这一年算起,需生长七年才能割漆,一棵树可连续割漆30年,每株平均产漆量1.3斤。[3]
坝漆采割相当讲究,切割的方向、尺寸、间隔都会影响到漆树的产量,同时云雾对于采割来说也很关键。割漆时间一般从夏至开割,霜降停刀,时间可达120天。夏至时节,先对漆树“开皮放水”(即第一刀的漆不要),在漆树的漆脉上开一个月牙形小口,开口由小到大、由窄到宽,长度在2-3公分,宽约1公分。第二次割漆时沿着第一次“开皮放水”的口子旋一层薄皮,这时流出的漆液就是所需要的生漆。割漆的时间间隔一般在6天左右,每次采割时都沿着原来的口子旋一次,整个采割期间,一共可旋16次。在离切口下约十公分处切一刀,将贝壳(漆瓢,收集漆液用)卡上,当地称这为“凤眼”割法。[4] 2.坝漆的熬制与调配
采回的原漆不能现采现用,使用前须经过滤、熬制等工序。滤漆时须用一块白布(再垫一块细滤布),用一对竹棍分别缠住白布的两头,把漆液倒在滤布上,然后慢慢向相反的方向扭转,让漆液流入集漆盆中,滤后剩下的则是漆渣(可用作漆画装饰和驱虫)。据《本草纲目》载:“生漆可入药…生漆毒烈,畏漆人乃致死”。一般人初次接触生漆易产生过敏反应,当地人常用土法预防过敏,如用盐水、醋冲洗,或用苦瓜叶、薄荷叶等与菜油混合涂于手上,皆能起到保护作用。据割漆艺人讲,初次接触生漆前,吞下一些新鲜漆液也能防止过敏。
过滤好的坝漆只需用纸盖上即可,待用待售。过滤后的漆使用时需熬制。熬制时间需根据数量而定,一般半锅的量大约熬7-8分钟即可,熬制过程中不需往里面添加任何东西,待到冷却后就成为俗称的“熟漆”。熟漆冷却后,就可以按比例进行调配。坝漆调配是坝漆制作工艺的核心技艺之一,主要有推光漆、素面漆和色漆等形态。坝漆调配的每一种配比参数都是根据地域、环境、季节、温度、湿度等因素和漆的活性率来判定的,并非固定不变。
3.髹饰工艺
坝漆髹饰工艺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艺。漆器经研磨抛光处理后,柔滑细腻,光亮如镜,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当地传统漆器制作多以木胎为主,也有用竹胎和骨胎。如给木器髹漆首先是刮灰,木胎选定后白坯表面是否平整、光滑、洁净,是否有色斑、胶痕、裂纹等缺陷,都会影响到涂饰质量。涂饰需对涂面进行各种必要的处理,用调配好的腻子(用植物色、漆角质、双飞粉、猪血调合成),将木胎钉眼和树疤填坑补平,待阴干后,用砂纸将表面打磨平整无隙,刷第一遍生漆,上漆时一般选用头刀割的生漆(抓木效果强),这种工序称为“上底漆”。待漆阴干后,要反复用细砂纸打磨,使其平整无瑕,再上第二遍漆,此时以中刀漆最佳,如此耐心细致重复上漆打磨4-6遍。上述工序完成后即可水磨,水磨时,用木贼草(草本植物)湿水后打磨器面,使漆面呈现出细腻的肉感,之后再上漆抛光,此时器表漆亮如镜。[5]
如果要达到“照见美人头”的效果,工艺和手法则更为讲究,需要对胎体进行前期裱布及后期装饰等处理。可用犀皮漆、菠萝漆、螺钿镶嵌、莳绘等技法在漆面上进行彩绘和装饰。装饰完成后,刷3-5次透明推光漆,然后用砂纸或樟木炭条精细打磨,以画圆圈的方式逐渐打平漆面上的微小颗粒,至光亮照人,显示出绚丽多彩的纹饰,作品才告基本完成。
二、产业发展困境中的坝漆技艺传承现状
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作,传统技艺渐次走向衰落,许多手工技艺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正持续减弱,有的仅存于人们的记忆中。由于其赖以生存的产业走向衰落,一些传统技艺甚至濒临失传,坝漆技艺的传承也是如此。
(一)传统品牌优势乏优
曾经的毛坝因漆而名,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坝漆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坝漆似乎失去了传统品牌的优势。在产业经济时代,品牌意味着价值,拥有了知名品牌,就拥有了市场和效益,也就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空间。过去,坝漆因其品质优良,在业界有着良好的口碑,但是在经营过程中忽视品牌建设,也未能形成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导致市场上李鬼横行,假冒现象和短期行为严重损害了坝漆的市场声誉和形象,致使其市场地位一落千丈。加之后来坝漆经营由国营转向民营的过程中,销售市场日趋萎缩,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矛盾突出,民营企业的经营也举步维艰。
近年来,地方政府充分挖掘坝漆的文化价值,试图重振坝漆品牌,在促进坝漆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心血。比如积极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商标等“漆坝”品牌认证,试图让“坝漆”获得正式身份,确保坝漆的品质,以期在市场上形成影响力。开展协同创新,加强与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寻求转型发展,如与清华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单位开展现代坝漆工艺品的开发;与周大福珠宝等企业合作,将产品研发方向引向高端环保和具有高附加值的珠宝盒、红木家具等领域。同时,传统坝漆技艺的传承也开始受到重视,通过培养洪克俭、涂朝清、徐明国、余江等新一批代表性传承人,鼓励他们走出去,积极参会参展,重新找回坝漆的文化与价值。这些工作对于重塑坝漆品牌,推动坝漆产业的现代转型发展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二)转型发展乏方
在现代产业背景下,由于价廉且应用性强的现代涂料不断研发,作为传统涂料的生漆产业,其生存空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坝漆产业在现代转型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产业基础薄弱、上中游产业链短、高端产品研发难度大、产业结构单一、产业拉动能力不强等,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坝漆产业的转型发展。
由于坝漆技艺及产业发展本身存在耗时长、工艺复杂、成本高、价格不能为普通消费者所承受等问题,在失去作为出口赚取外汇的功能后,坝漆产业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90年代初,毛坝唯一一家从事漆产品加工的民族竹木器加工厂因为转型不成功而倒闭,以此为生的漆匠们或改行,或重新回到传统的走村串户的小作坊经营模式中。当地政府不得不思考转型發展茶业以助农民脱贫致富,在这一导向下,漆农们不得已砍倒漆树,种上茶树。随着茶产业规模日趋扩大,漆产业的空间越来越小。目前毛坝茶园面积已发展至12万亩,而漆园面积由最高时的6万亩收缩至3万亩,而仅存的3万亩漆园,主要是在政策扶持传统技艺产业恢复性生产而保留下来的漆园基地。现在的漆园主要集中在人头山、青岩等村落。由于这些新近发展起来的漆园基地苗木培育还只有三、四年,远未到可以大规模采割的时间。故而,仅2018这一年,整个毛坝的产漆量也仅在一万斤左右,离规模化生产相去甚远。
据笔者调查,人头山坝漆有限公司是目前毛坝仅有的一家从事坝漆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企业的运作方式是承包漆园生产基地,转包给漆农,通过公司化运作,实现坝漆的产、购、销一体化。企业低价收购生漆原料,通过公司集中销售以赚取差价,公司开发的产品有限,可以说整个行业还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式产业,除了原料还是原料,几乎谈不上产品的研发与衍生。[6]除这家公司外,与生漆行业相关的还有几家作坊性质的工作室,主要承接当地有限的传统髹漆活路,如棺木、家具的髹饰,有时也制作一些手镯、葫芦、文玩之类的廉价工艺品出售。这些工艺品大多由匠人自行设计、制作和销售,由于其艺术性不强,也没有延续当地传统民俗内涵,故而也没有固定的市场,大多在微信圈中宣传和熟人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