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国家教学评估方案的指导下,如何搞好学校内部的自评工作,是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巩固评估成果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总结评估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评估“树”的概念,给出了高校开展校内教学评估的工作程序和“备查材料”的形成过程,论述了建立校内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模式。
关键词:教学评估;评估方案;评估程序;评估制度
目前,国家教学评估的体制、机制和运作模式都已初步确定,并规定了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下简称“教学评估”)的周期。其意义重大、作用明显、成效显著、影响深远是被世人瞩目的,也将被历史验证。学校的评建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教学评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高校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国家第一轮教学评估即将结束之时,各高校应考虑如何继续开展校内教学评估的问题。本文从学校的角度,谈谈如何做好高校内部的教学评估工作。
1结合学校实际,解读《评估方案》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以下简称《评估方案》)揭示了高校的办学规律,梳理了高校办学的逻辑思维,为高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实施“质量工程”制定了具体标准。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是多元化的,其硬件建设可以统一标准,比如生师比、生均教学投入和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等;而软件建设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各具特色的标准,比如办学目标定位、学校建设与事业发展规划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其实,教学评估的实质是各高校自造一把“尺子”,用来度量自己的教学工作水平,即检验“三个符合度”的实际情况。在《评估方案》中,其硬件标准适合全国各普通高校,也是最低标准;其软件标准较宽泛,各高校在执行时,对那些能代表软件建设标准的“模糊”词语要进行解读和诠释,科学合理地给出详细条目,以便学校的教学单位和机关部门掌握。
1.1从宏观来看,指标的体系结构是一棵“树”
在《评估方案》中,已设定了四部分内容,即指标体系、指标和等级标准、结论及其标准、方案的有关说明。从宏观来看,指标体系和等级标准合起来满足“树”的定义,其一级指标中的“办学指导思想(总指标)”相当于“树根”(顶层设计),其它6个一级指标相当于由“树根”长出的6个“树干”(设计过程),19个二级指标相当于由“树(根)干”长出的19个“树杈”(工艺过程),44个观测点(可视为三级指标)相当于由“树杈”长出的44个“树枝”(实施过程),130条(统计不够精确)等级标准(可视为四级指标)相当于由“树枝”长出的130个“树叶”(落实过程)。另外,支撑等级标准的“备查材料”就相当于树的“营养”了。也就是说,在《评估方案》中,第一、二两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级指标是相互影响的,恰是一棵评估“树”。
1.2开展教学评估的评估程序
总结国家第一轮教学评估的经验可以得出,各高校开展的教学评估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评建”工作,二是总结“材料”。“评建”工作是从“树根”到“树叶”的系统诊断过程,即由“设计”到“落实”的诊断过程;也是落实“二十字评估方针”、检验“三个符合度”的过程,这是学校开展教学评估的重点工作。总结“材料”主要是形成“自评报告”的过程。各高校“自评报告”的形成过程应是从“树叶”到“树根”的分步终结过程:即由“备查材料”生成130个树叶的“基准材料”并确定“等级的标准”;再由树叶的“基准材料”生成44个树枝的“基础材料”并经“综合”确定“观测点的等级”;接下来由树枝的“基础材料”生成19个树杈的“依据材料”并经“综合”确定“二级指标的等级”;然后由树杈的“依据材料”生成6个树干的“评价材料”;最后由树干的“评价材料”生成树根的“综述材料”。把以上五种(由“树叶”至“树根”)“客观陈述的材料”与“特色项目的材料”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了“自评报告”。但各高校的“自评报告”要体现出学校概况、近期(三年内)取得的成绩、评估工作动态、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等。其它材料的形成过程也是按评估需要总结出来的。很明显,各高校开展的教学评估过程是自下而上(由“树根”到“树叶”)地部署“评建”工作、自上而下(由“树叶”到“树根”)地总结“评建”材料。但各高校进行“评建”工作和总结“材料”的每一步骤都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通过评估“树”联通的。
1.3备查材料的形成过程
备查材料是供给评估专家查阅并用来支撑“等级标准”内容的材料。它是由“原始材料”“背景材料”和“支撑材料”三部分构成的。其中,“原始材料”是各高校在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经过总结而存档(或现实存在可总结)的“原始数据资料”或“原始文字资料”;“背景材料”是由“原始数据资料”生成的“一览表(数据背景材料)”和由“原始文字资料”生成的“汇编资料(文字背景材料)”构成。而“支撑材料”是由“一览表”生成的“统计表(数据支撑材料)”和“汇编资料”生成的“概述资料(文字支撑材料)”构成。具体形成过程如下:
按教学评估的要求,把某類“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可以得到“一览表”,再把该“一览表”经过统计就可以得到“统计表”了。照此办法,可以得到其它各类“原始数据资料”的“一览表”和“统计表”。把所有的“一览表”汇集在一起就行成了“数据背景材料”,把所有的“统计表”汇集在一起就行成了“数据支撑材料”。
“文字背景材料”和“文字支撑材料”是由下列过程产生的:例如高校“办学目标定位”的“汇编材料”和“概述材料”应由以下过程产生:在学校领导的讲话、论文、著作、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包括学校的文件和其他人员的成果)等文献(原始文字资料)中,把该“原始文字资料”中关于“办学目标定位”的语句(段落)、文献名、所在页等重要信息都复制下来,集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关于“办学目标定位”的“汇编资料”,再把该“汇编资料”经过“综述”就形成了关于“办学目标定位”的“概述资料”。同样,可以得到其它各类“概念”的“汇编资料”和“概述资料”。把所有的“汇编资料”汇集在一起就行成了“文字背景材料”,把所有的“概述资料”汇集在一起就行成了“文字支撑材料”。
2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经历了由国家组织的第一轮教学评估。在“整改”的基础上,评估后的高校应按照《评估方案》的指标及其标准,继续认真审核本校的教学工作,弥补过去存在的不足。其硬件应主要审核“状态数据”的内容,其软件应主要审核“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等内容。各高校只有把教学评估长期坚持下去,才能真正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1设立教学评估常设机构
为保持学校教学评估的长期性、连续性,各高校应设立教学评估的常设职能部门,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独立开展工作。同时调配得力人员组成专职队伍,并赋予他们职责和权力,且投入必要的经费支持。上海大学的做法是:设立教学评估处,负责考核、评价教学质量,有权限制教学单位的招生数,有权发放教学评估奖金及其数量,有权对被考核的干部投否决票等。这种做法,值得各高校借鉴。
教学评估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并制定教学评估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制定教学评估的程序与规则,开展教学评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组织教学评估的专家队伍,规划和组织实施教学评估的具体业务,为学校提供决策和咨询服务。
2.2制定可行的校内教学评估方案
国家组织的教学评估是以学校为单位,学校组织的教学评估是以教学单位和机关部门为单位。因此,教育部制定的《评估方案》并不完全适用于高校内部的教学评估。各高校应以《评估方案》为蓝本,适当调整其中各部分的内容,可以通过调整评估“树”各级之间的指标和增减评估“树”某一级指标的方法,重新塑造“树”型。
在《评估方案》中,有些指标是不容易操作的。比如,由“观测点的等级”经“综合”得出“二级指标的等级”,这一步骤操作起来就很难掌握。笔者在“探讨给评估指标等级赋值的方法”一文中,给出了一种数学方法,并给出了查对“二级指标等级”的应用表。再如,“教学中心地位”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等等。
各高校应把教育部制定的《评估方案》中不容易操作的指标,都给出便于操作的具体办法,把所有的“模糊”词语(如尚可、意思强等)都“翻译”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适用于教学单位和机关部门的、切实可行的校内教学评估方案。
2.3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制度
国家组织的教学评估是侧重于对高校教学工作静态的终结性评价,对于全面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准确地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和建设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各高校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健全并完善有效的教学评估制度。
一是组成专家队伍制度。教学评估机构是高校开展教学评估的组织保证,其成员必须是由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熟悉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力充沛、诚实守信、保证工作质量的权威专家组成。同时要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专业化的教学评估专家队伍。
二是确立评估周期制度。国家组织的教学评估,现在确定为五年一个周期,今后国家对高校可能进行分类指导,其教学评估周期具有不确定性。但无论国家组织的教学评估周期如何确定,学校的评估与国家的评估是可以不同步进行的。学校组织的教学评估最好是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因为,各高校自评后,第一年要进行学校层面的“整改”;第二、三两年,学校的教学单位与机关部门要以“三个符合度”来检验自己并进行评建,即开展教学、科研、学科、专业、课程、实验室和师资队伍等评建活动;第四年,学校应进行专项或多项的教学评估工作,为学校的下一次教学评估做准备。第五年,学校就应开展第二轮的教学评估。往后,以此类推。
三是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估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考核教学管理制度。各高校应按照《评估方案》的要求,完善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同時建立健全教学档案。学校的各级教学档案是衡量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学校建立系统的、完整的教学档案及服务档案是搞好教学评估、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基础。
四是制定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制度。对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的评估必须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导向和指南,也是教学过程各环节的依据。学校制定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时,同时要制定评价方法、操作技术和修改程序,还要注意评估对象的全面性,既要建立单项工作的评估制度,又要建立综合性的评估制度,力求两者在内容与结果上的统一,形成科学、合理、全面的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评估的网络体系。
总之,在经历了国家第一轮教学评估之后,各高校不应有“松口气”的现象,要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制定校内教学评估方案,继续开展评建工作,建立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和健全教学评估制度,深化教学改革,真正把教育教学质量再提高一个层次。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
[2]程瑞峰,探讨给评估指标等级赋值的方法,中国教育科学学报,2007,(10)。
关键词:教学评估;评估方案;评估程序;评估制度
目前,国家教学评估的体制、机制和运作模式都已初步确定,并规定了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下简称“教学评估”)的周期。其意义重大、作用明显、成效显著、影响深远是被世人瞩目的,也将被历史验证。学校的评建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教学评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高校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国家第一轮教学评估即将结束之时,各高校应考虑如何继续开展校内教学评估的问题。本文从学校的角度,谈谈如何做好高校内部的教学评估工作。
1结合学校实际,解读《评估方案》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以下简称《评估方案》)揭示了高校的办学规律,梳理了高校办学的逻辑思维,为高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实施“质量工程”制定了具体标准。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是多元化的,其硬件建设可以统一标准,比如生师比、生均教学投入和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等;而软件建设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各具特色的标准,比如办学目标定位、学校建设与事业发展规划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其实,教学评估的实质是各高校自造一把“尺子”,用来度量自己的教学工作水平,即检验“三个符合度”的实际情况。在《评估方案》中,其硬件标准适合全国各普通高校,也是最低标准;其软件标准较宽泛,各高校在执行时,对那些能代表软件建设标准的“模糊”词语要进行解读和诠释,科学合理地给出详细条目,以便学校的教学单位和机关部门掌握。
1.1从宏观来看,指标的体系结构是一棵“树”
在《评估方案》中,已设定了四部分内容,即指标体系、指标和等级标准、结论及其标准、方案的有关说明。从宏观来看,指标体系和等级标准合起来满足“树”的定义,其一级指标中的“办学指导思想(总指标)”相当于“树根”(顶层设计),其它6个一级指标相当于由“树根”长出的6个“树干”(设计过程),19个二级指标相当于由“树(根)干”长出的19个“树杈”(工艺过程),44个观测点(可视为三级指标)相当于由“树杈”长出的44个“树枝”(实施过程),130条(统计不够精确)等级标准(可视为四级指标)相当于由“树枝”长出的130个“树叶”(落实过程)。另外,支撑等级标准的“备查材料”就相当于树的“营养”了。也就是说,在《评估方案》中,第一、二两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级指标是相互影响的,恰是一棵评估“树”。
1.2开展教学评估的评估程序
总结国家第一轮教学评估的经验可以得出,各高校开展的教学评估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评建”工作,二是总结“材料”。“评建”工作是从“树根”到“树叶”的系统诊断过程,即由“设计”到“落实”的诊断过程;也是落实“二十字评估方针”、检验“三个符合度”的过程,这是学校开展教学评估的重点工作。总结“材料”主要是形成“自评报告”的过程。各高校“自评报告”的形成过程应是从“树叶”到“树根”的分步终结过程:即由“备查材料”生成130个树叶的“基准材料”并确定“等级的标准”;再由树叶的“基准材料”生成44个树枝的“基础材料”并经“综合”确定“观测点的等级”;接下来由树枝的“基础材料”生成19个树杈的“依据材料”并经“综合”确定“二级指标的等级”;然后由树杈的“依据材料”生成6个树干的“评价材料”;最后由树干的“评价材料”生成树根的“综述材料”。把以上五种(由“树叶”至“树根”)“客观陈述的材料”与“特色项目的材料”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了“自评报告”。但各高校的“自评报告”要体现出学校概况、近期(三年内)取得的成绩、评估工作动态、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等。其它材料的形成过程也是按评估需要总结出来的。很明显,各高校开展的教学评估过程是自下而上(由“树根”到“树叶”)地部署“评建”工作、自上而下(由“树叶”到“树根”)地总结“评建”材料。但各高校进行“评建”工作和总结“材料”的每一步骤都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通过评估“树”联通的。
1.3备查材料的形成过程
备查材料是供给评估专家查阅并用来支撑“等级标准”内容的材料。它是由“原始材料”“背景材料”和“支撑材料”三部分构成的。其中,“原始材料”是各高校在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经过总结而存档(或现实存在可总结)的“原始数据资料”或“原始文字资料”;“背景材料”是由“原始数据资料”生成的“一览表(数据背景材料)”和由“原始文字资料”生成的“汇编资料(文字背景材料)”构成。而“支撑材料”是由“一览表”生成的“统计表(数据支撑材料)”和“汇编资料”生成的“概述资料(文字支撑材料)”构成。具体形成过程如下:
按教学评估的要求,把某類“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可以得到“一览表”,再把该“一览表”经过统计就可以得到“统计表”了。照此办法,可以得到其它各类“原始数据资料”的“一览表”和“统计表”。把所有的“一览表”汇集在一起就行成了“数据背景材料”,把所有的“统计表”汇集在一起就行成了“数据支撑材料”。
“文字背景材料”和“文字支撑材料”是由下列过程产生的:例如高校“办学目标定位”的“汇编材料”和“概述材料”应由以下过程产生:在学校领导的讲话、论文、著作、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包括学校的文件和其他人员的成果)等文献(原始文字资料)中,把该“原始文字资料”中关于“办学目标定位”的语句(段落)、文献名、所在页等重要信息都复制下来,集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关于“办学目标定位”的“汇编资料”,再把该“汇编资料”经过“综述”就形成了关于“办学目标定位”的“概述资料”。同样,可以得到其它各类“概念”的“汇编资料”和“概述资料”。把所有的“汇编资料”汇集在一起就行成了“文字背景材料”,把所有的“概述资料”汇集在一起就行成了“文字支撑材料”。
2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经历了由国家组织的第一轮教学评估。在“整改”的基础上,评估后的高校应按照《评估方案》的指标及其标准,继续认真审核本校的教学工作,弥补过去存在的不足。其硬件应主要审核“状态数据”的内容,其软件应主要审核“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等内容。各高校只有把教学评估长期坚持下去,才能真正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1设立教学评估常设机构
为保持学校教学评估的长期性、连续性,各高校应设立教学评估的常设职能部门,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独立开展工作。同时调配得力人员组成专职队伍,并赋予他们职责和权力,且投入必要的经费支持。上海大学的做法是:设立教学评估处,负责考核、评价教学质量,有权限制教学单位的招生数,有权发放教学评估奖金及其数量,有权对被考核的干部投否决票等。这种做法,值得各高校借鉴。
教学评估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并制定教学评估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制定教学评估的程序与规则,开展教学评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组织教学评估的专家队伍,规划和组织实施教学评估的具体业务,为学校提供决策和咨询服务。
2.2制定可行的校内教学评估方案
国家组织的教学评估是以学校为单位,学校组织的教学评估是以教学单位和机关部门为单位。因此,教育部制定的《评估方案》并不完全适用于高校内部的教学评估。各高校应以《评估方案》为蓝本,适当调整其中各部分的内容,可以通过调整评估“树”各级之间的指标和增减评估“树”某一级指标的方法,重新塑造“树”型。
在《评估方案》中,有些指标是不容易操作的。比如,由“观测点的等级”经“综合”得出“二级指标的等级”,这一步骤操作起来就很难掌握。笔者在“探讨给评估指标等级赋值的方法”一文中,给出了一种数学方法,并给出了查对“二级指标等级”的应用表。再如,“教学中心地位”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等等。
各高校应把教育部制定的《评估方案》中不容易操作的指标,都给出便于操作的具体办法,把所有的“模糊”词语(如尚可、意思强等)都“翻译”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适用于教学单位和机关部门的、切实可行的校内教学评估方案。
2.3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制度
国家组织的教学评估是侧重于对高校教学工作静态的终结性评价,对于全面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准确地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和建设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各高校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健全并完善有效的教学评估制度。
一是组成专家队伍制度。教学评估机构是高校开展教学评估的组织保证,其成员必须是由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熟悉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力充沛、诚实守信、保证工作质量的权威专家组成。同时要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专业化的教学评估专家队伍。
二是确立评估周期制度。国家组织的教学评估,现在确定为五年一个周期,今后国家对高校可能进行分类指导,其教学评估周期具有不确定性。但无论国家组织的教学评估周期如何确定,学校的评估与国家的评估是可以不同步进行的。学校组织的教学评估最好是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因为,各高校自评后,第一年要进行学校层面的“整改”;第二、三两年,学校的教学单位与机关部门要以“三个符合度”来检验自己并进行评建,即开展教学、科研、学科、专业、课程、实验室和师资队伍等评建活动;第四年,学校应进行专项或多项的教学评估工作,为学校的下一次教学评估做准备。第五年,学校就应开展第二轮的教学评估。往后,以此类推。
三是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估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考核教学管理制度。各高校应按照《评估方案》的要求,完善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同時建立健全教学档案。学校的各级教学档案是衡量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学校建立系统的、完整的教学档案及服务档案是搞好教学评估、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基础。
四是制定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制度。对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的评估必须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导向和指南,也是教学过程各环节的依据。学校制定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时,同时要制定评价方法、操作技术和修改程序,还要注意评估对象的全面性,既要建立单项工作的评估制度,又要建立综合性的评估制度,力求两者在内容与结果上的统一,形成科学、合理、全面的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评估的网络体系。
总之,在经历了国家第一轮教学评估之后,各高校不应有“松口气”的现象,要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制定校内教学评估方案,继续开展评建工作,建立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和健全教学评估制度,深化教学改革,真正把教育教学质量再提高一个层次。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
[2]程瑞峰,探讨给评估指标等级赋值的方法,中国教育科学学报,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