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闪电”与印度古城DE毁灭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tiger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古学家始自1922年的发掘表明,在约50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有一座繁华的城市突然在瞬间被摧毁了。它的遗址被命名为“摩亨佐·达罗”,在印度语中即是“死亡谷地”的意思。可不少学者认为不如称它“核死丘”更合适些。
  
  “核袭击”说
  
  持续多年的发掘使掩埋在厚厚土层下的史前文明古城废墟重见天日。在这里,考察人员找到了此地发生过多次猛烈爆炸的证据,爆炸中心1平方公里半径内的所有建筑物都成了齑粉,距中心较远处发现了许多人类骨骸。从骨骸摆放的姿势可以看出,死亡的灾难是突然降临的,人们对此毫无察觉。这些骨骸中都奇怪地含有足以与广岛、长崎核袭死难者相当的辐射线含量。不仅如此,研究者们还惊奇地发现:这座古城焚烧后的瓦砾场看上去极像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和长崎,地面上还残留着遭受冲击波与核辐射的痕迹。
  史册上记载了灾难发生时的情景:“先是震耳的轰鸣,接着是一道闪电,南边天空一股火柱冲天而起,比太阳还耀眼的火光把天空割成两半。房屋、街道及一切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天火烧毁了……”
  “这是一枚弹丸,却拥有整个宇宙的威力,一股赤热的烟雾与火焰,明亮如1000颗太阳,缓缓升起,光彩夺目……”
  “可怕的灼热使动物倒毙,河水沸腾,鱼类等统统被烫死;动物的尸体烧得如焚焦的树干,毛发和指甲全都脱落了;盘旋的鸟儿在空中被灼热烫死;食物受染中毒……”
  难怪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认为,这部印度古代叙事诗记载的分明是史前人类遭受核袭击的情形。
  考古学家在西亚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谷地也曾发现过类似南亚“核死丘”的遗迹。考古学家在这里一层层地挖下去,发现了历时约800年的史前文明。在最底下的一层,挖出了类似熔合玻璃的东西。科学家最初并不知道这是什么,直到后来美国在内华达州核试爆场留下了与其完全相同的熔合玻璃的遗物。而这种“核熔玻璃”,人们已在恒河上游、德肯原始森林以及撒哈拉沙漠、蒙古戈壁滩等地陆续发现了好多。这些地方都分布着一些焦地废墟,有的废墟中大块大块的岩石被粘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有的城墙被晶化,光滑似玻璃,连建筑物内的石制家具表层也被玻璃化了。而造成岩石熔化需要2000℃左右的高温,自然界中的火山喷发或森林大火均不能产生这么高的热能,惟有原子弹爆炸才能提供如此条件。
  
  “黑闪电”说
  
  也有人不同意上述说法。前苏联一些科学家认为,“摩亨佐·达罗”的毁灭应从大自然自身找原因。他们认定这是“黑闪电”(球状闪电)作的孽。前苏联公共和环境卫生研究所实验室主任、化学博士M·德米特里耶夫对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进行了多年研究,积累了上万种关于黑闪电的描述及对人类造成灾害的许多事例:小至击毁电器和伤害人畜(它能完全把人烧毁);大至毁坏建筑物和引起森林大火。
  那么,黑闪电究竟是什么东西?据他们分析,它实际上是大气中经过太阳辐射、宇宙射线和电场作用后形成的活泼化学物质,如臭氧、氧化氮、羰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等等。这些物质能够浓缩,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不仅能燃烧发光,而且在大量积聚时极易发生猛烈爆炸,产生10000~15000℃的高温。它们还能散发出有毒气体,致人于死地。不过它们在寒冷状态中能长时间不释放能量和发光,不能轻易看见,黑闪电即因此而得名。黑闪电较轻时,在空气中自由飘荡,当密度增大变重时,便降落地面,常常放出耀眼的光芒。它能长期附在地表甚至深入地层,在无雷雨的晴天也会出现,因此严格来说,它并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种闪电,避雷针当然也就不能抵御它的肆虐。
  从古代一些岩画判断,人类在5000年前就已发现黑闪电。世界许多国家的文献都有记载,其中的两次记载颇有特色:
  1910年9月21日,美国纽约有上百万居民看到城市上空飘过几百个发光物,历时3小时,这应该就是黑闪电。
  1984年9月的一天晚上,在俄罗斯联邦乌德穆尔特自治共和国萨拉普尔地区,人们忽然发现星空明亮起来,原来是许许多多白得耀眼的球状物从高空撒落。它们不是垂直落下,而是旋转着,曲折而缓慢地飘到地面,顿时地上明亮如同白昼。20公里外的集体农庄庄员都看到了这一奇观。而当地一些输电网变压器在这一奇观发生后坏了。
  1983年8月12日,墨西哥一个天文台抢拍了第一张黑闪电照片,迄今这样的照片已有几百张。从照片来看,它像是一个线团。
  按照科学家的分析和推测,“摩亨佐·达罗”居民是首先被短时间内大量积聚的黑闪电放出的毒气夺去了生命(正因为如此,他们的遗骨没有留下受撞击的痕迹),接着,城市上空发生了极其猛烈的爆炸,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10000℃以上的高温,房屋全被摧毁,死者被掩埋,地面的石头被熔化,其威力和破坏程度不亚于一次大当量的核爆炸。经过计算,“摩亨佐·达罗”发生惨祸时,其上空空气中可能有2000~3000个直径为20~30厘米的黑闪电。
  “摩亨佐·达罗”的爆炸并非绝无仅有的一次,在文献资料中可找到几十次类似事件。
  关于“摩亨佐·达罗”毁灭的原因,上面只提到两种看法,孰是孰非,一时难下定论,也许以后会有更令人信服的解释。
  
  (孔令申摘自《大科技》)
其他文献
1.你辛苦了好几天,自认为某项工作做得很好,不料领导很不满意,你怎么办?  (1)把责任推给客观原因;  (2)满腹委屈,但不作声;  (3)拂袖而去,不受委屈;  (4)注意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以便今后改正。  2.你家里有急事,但领导不了解情况,叫你加班。你怎么办?  (1)人去加班,心中却在埋怨;  (2)拒绝加班,态度生硬;  (3)推说有病不加班;  (4)同领导商量不加班.如确需自己加
期刊
布什总统又一次召集助手开会,他们是国务卿鲍威尔、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康多丽萨·赖斯。鲍威尔、切尼、拉姆斯菲尔德各抒己见,而赖斯一如往常,只静静地听着。会议结束后,大家站起身来,布什对赖斯说:“康迪(康多丽萨的昵称),请你留下来。”鲍威尔、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一声不吭地出去了。  自从布什上台以来,他们就养成了这种习惯,总统在最重要的会议之后,总喜欢同赖斯而不是别人来进行
期刊
大肆受贿被拘捕    2002年,在韩国全力进行世界杯的准备工作时,总统金大中却为儿子的事头痛不已。5月18日,金大中的三儿子金弘杰因涉嫌受贿被汉城地方检察厅拘捕。据检察机关调查,金弘杰在2001年4-7月间,收受了“TPI”体育彩票公司的6.6万股股票,以及该彩票公司下属3家公司的4.8万股股票,价值1.44亿韩元(1340韩元合1美元)。此外,金弘杰还收受了一家建筑公司的2亿韩元。金弘杰在接受
期刊
基斯·墨尔顿是世界著名的收藏家,不过他的收藏有些与众不同:专门收集用于情报交易的谍报工具。他常常自我炫耀说他的收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即使政府开办的博物馆也望尘莫及。  墨尔顿的收集活动开始于30年前,当时他既无研究工具,也无研究资料。“当时我只是觉得如果我不出来做这件事情,不仅这些东西会丢失掉,而且由于保密的需要,发明和使用这些东西的人所经历的那些感人故事也将无人知晓。”墨尔顿说。  墨尔顿共收
期刊
性格与投资取向    保守安全型投资应选择储蓄、保险等传统性项目。比例为:储蓄、保险投资70%,债券投资20%,其它10%。最好是从多到少,结构呈金字塔型。  冒险速进型投资成本比较重、风险高、收益高。比例为:储蓄、保险投资20%,债券、股票30%,期货、外汇、房地产50%左右。结构基本呈倒金字塔型。  稳中求进型投资项目应选择风险分散、收益可观、流动性比较好的种类。比例为:储蓄20%,基金、股票
期刊
1914年11月15日开始通航的巴拿马运河诞生在一片争议之中,它是由一枚邮票救活的。  1880年,一家法国公司承包建造一条通过巴拿马地峡的水道。但是几年后,除了卫生和建筑上的问题外,钱也花光了,他们不得不放弃这项巨大的工程。  假如不是由于一个名叫菲力普·比诺·瓦列拉的26岁的法国工程师的努力,运河也许当时就夭折了。瓦列拉从孩提时代起就梦想着这样一条运河,并参加了路线的规划工作,他决心要使这条穿
期刊
眼前黑影因何在    某患者今年50岁,近来总感到有个黑影在眼前飞舞,挥之不去。经医生确诊为飞蝇症。其实,飞蝇症也称飞蝇幻视,是患者主观感觉眼前有小黑点移动。我们知道,光线由外界射入眼内,须经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折光结构,才到视网膜引起视觉。要是在胚胎时玻璃体中残留一些细胞形成浑浊小点,或是玻璃体液化后,其中的胶元纤维凝集而成小凝块睦,光线通过玻璃体就使这些小黑点在眼前舞动。故飞蝇幻视实际上是
期刊
施工者应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赵 兴    2001年7月,某开发公司承建了该市某处排水工程。施工中,该公司在一路面上开挖了一条长10米、宽1米、深2米的水沟。为保障行人安全,公司派人在水沟两侧设立了防护栏和红色标志灯。但不知为什么,防护栏有1米多的空隙,而且,几天后,红色标志灯也不亮了。某日夜晚,朱某骑自行车经过,由于天黑看不清路面,他正好骑入防护栏的空隙处,连人带车掉入沟内,造成腿部骨折,朱某为
期刊
一、提早决定所做的事。如果证明其不可行,则另换其他选择。  二、自己要始终与走上坡路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职业、领导、公司),而不是走下坡路的事物。  三、无论从事何事,都要尽自己的力量干好。你的上一项工作是下一项工作的参考标准。  四、心情愉快。寻找工作以外的乐趣,不要让工作限定你的自我价值。  五、做正确的事情。当你心存疑问时,问问自己,“这样做对吗?”  六、不说别人的坏话。永远不要靠削弱你的竞
期刊
无语的幸福  宋晓波    邻居换了主人。一对小年青走了,住进一对年迈的老人。  每到傍晚的时候,两老就相互搀着走下楼梯去散步。我只要在家中,就能听见他们的动静。他们关门的声响总是很大,老先生说话的声音也总是很大,有时候我都嫌他吵。可一想,老人嘛,肯定是耳背,声音小了听不见。  转眼天气就暖了,俩人散步更勤了,几乎天天都出去,有时还在楼前的小石凳上坐上一小会儿,这时就能看见老先生不停地说着话,满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