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自从损伤控制理论体系建立以来,这一理论逐渐在骨科领域中应用,特别是在老年髋部骨折的修复治疗中,减轻了炎症反应的负作用。目的:在损伤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应用氟比洛芬酯是否能够降低髋部骨折模型大鼠机体的炎症反应。方法:选择SD大鼠49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7只,骨折后即刻内固定组、氟比洛芬酯干预组、单纯损伤控制组各14只。对照组限定于笼内自由活动,各实验组在腹腔注射复合麻醉剂后制造单侧髋部骨折模型。其中骨折后即刻内固定组于骨折后即刻行内固定治疗,未给予氟比洛芬酯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干预组给予氟比洛芬酯静脉注射后延期骨折固定治疗;单纯损伤控制组延期骨折固定治疗,未给予氟比洛芬酯静脉注射。检测各组大鼠骨折固定前、固定后即刻、固定后4,8,12,24,48 h血清中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不同实验组中骨折固定后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增高,C-反应蛋白在固定后24 h达高峰,在适当延期手术的两组中应用氟比洛芬酯与否对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较小(P=0.51)。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固定后48 h仍在上升,在适当延期手术的同时应用氟比洛芬酯明显降低了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P<0.01)。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在固定后4 h达高峰,在适当延期手术的同时应用氟比洛芬酯明显降低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P<0.01)。提示氟比洛芬酯作为一种新型非类固醇抗炎药物,不仅可以降低髋部骨折固定大鼠的炎症反应,而且明显降低了损伤控制理论指导下适当延期手术大鼠的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