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就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真正发现文字之美,感悟语言之美,收获语用之美。
一、在预习中为学生植入“审美”的种子:一篇课文,在会看书的同学眼中,处处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随处可见语言表达的秘妙,常常爱不释手,百读不厌;而对于不会读的学生,则是读之费劲,味同嚼蜡。给予学生一双会发现文本之“美”的眼睛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预习的重要内容。一篇课文需要学生关注哪些“文本之美”呢?
发现语言表达的准确精炼。初读一篇文章,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文字所营造出的一幅幅绚丽的图景,文字叙说出的一件件动人实事以及文字所描绘出的那人那物。文章美与丑的判断标准也就在阅读中是否给读者留下障碍。在预习中,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够对于所学文本进行初步的审美判断,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准确与精炼。如在学习《秦兵马俑》一课时,学生预习课文,读着“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这样的句子,就能清楚地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同时圈画出具体数字等词,學生就能感受到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1、体会语言叙述的表情达意。文字本有情,入文始与亲。初读文本,既要能够还原文字中的人事物景,也要从字里行间嗅出作者内心涌动的情思。文学是含蓄而又张扬的艺术。作者的情感都深深镌刻在了每个字每句话之中,只有触碰到这些凝聚着作者内心情思的文字,学生才能真正亲近文字,读懂文本。感受作者情感的预习就是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历与认知同作者对话,聆听作者发自内心的诉说。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要能够透过那些普通平淡的语词来生发出与作者心灵的共鸣。2、聚焦语言形式的艺术美感。预习过程中的阅读,不能仅仅停留于对内容和情感的把握和感知,还要能够更多地走进文字深处,欣赏隐含文字其中的艺术美感。一段文字,之所以让人念念不忘,无外乎美好的情思与美丽的画面,而包裹着这些情思与画面的语言形式则决定了文字留在人们心中的时间长短。自古到今,诗词歌赋的源远流长,一大方面就是其外在语言形式的多样与精妙。在预习中,学生也应当要关注这些文字表象中的巧妙结构与修辞手法。
二、紧扣朗读重锤敲击,錾刻出文字的形式美
要深入体会语言文字的规范与准确,深层次感受语言之美,需要一种独特的感悟能力,我们也把这种能力称之为语感。良好的语感,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有效促进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和情感的准确把握。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高效朗读必不可少。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可以增强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形式之美。1、扣重点语句反复朗读。文本中的重点语句通常也是作者着重进行描写的内容,这些语句形式规范,表达生动,抓住这些句子反复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规范表达的意识和能力。如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抓住文中“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这个句子反复朗读,既可以欣赏到飞天形象的姿态优美,又能感受到语言表达中排比句式带来的美感。2、扣关键语句品味朗读。文本的内含价值常蕴含在关键的语句之中,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的语句,让学生品味朗读,体会其中未曾明说的含蓄之美。3、扣难点语句推敲朗读。文本中总有一些语句在表情达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其中的个别字词在语句内在意蕴的表达中有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这些内容时能够扣住关键点进行推敲感悟,学生就能更加深入地体会语言表达的内在之美。如教学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让学生选用其它字来替代“绿”字,在推敲斟酌中感受诗人借“绿”字描写春来江南之景,抒发自己思乡之情的准确与凝练。
三、拓展迁移表达语用之“美”
1、融会贯通地运用表达的手法:语言文字的表达手法多种多样,在同一篇课文之中也常会出现多种方法交融运用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运用这些手法时,不能一味以多用多写为重,而是要依据表达内容的特点,巧妙运用,要利用表达手法的特征灵活选择。如在进行人物描写时,可以借助对比、比喻等手法来描画出人物的外形特点,而在进行景物描写时,则可以借助拟人、比喻等手法描绘出一幅让人感叹的图画,而在表现人物内心感受的时候,则可以运用排比等方法进行情感抒发。只有将每一种表达手法的最大功效发挥出来,语言文字的表达才能充满活力,展现美感。
2、特立独行地展示自我的内心:学生的作文就是要以我手写我心,学习语文就是要学会运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各种体验,来描画自己认识的这个多样的世界,用文字来抒发心中的不同情感。(单位:云南省腾冲市固东镇顺利完小)
一、在预习中为学生植入“审美”的种子:一篇课文,在会看书的同学眼中,处处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随处可见语言表达的秘妙,常常爱不释手,百读不厌;而对于不会读的学生,则是读之费劲,味同嚼蜡。给予学生一双会发现文本之“美”的眼睛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预习的重要内容。一篇课文需要学生关注哪些“文本之美”呢?
发现语言表达的准确精炼。初读一篇文章,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文字所营造出的一幅幅绚丽的图景,文字叙说出的一件件动人实事以及文字所描绘出的那人那物。文章美与丑的判断标准也就在阅读中是否给读者留下障碍。在预习中,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够对于所学文本进行初步的审美判断,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准确与精炼。如在学习《秦兵马俑》一课时,学生预习课文,读着“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这样的句子,就能清楚地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同时圈画出具体数字等词,學生就能感受到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1、体会语言叙述的表情达意。文字本有情,入文始与亲。初读文本,既要能够还原文字中的人事物景,也要从字里行间嗅出作者内心涌动的情思。文学是含蓄而又张扬的艺术。作者的情感都深深镌刻在了每个字每句话之中,只有触碰到这些凝聚着作者内心情思的文字,学生才能真正亲近文字,读懂文本。感受作者情感的预习就是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历与认知同作者对话,聆听作者发自内心的诉说。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要能够透过那些普通平淡的语词来生发出与作者心灵的共鸣。2、聚焦语言形式的艺术美感。预习过程中的阅读,不能仅仅停留于对内容和情感的把握和感知,还要能够更多地走进文字深处,欣赏隐含文字其中的艺术美感。一段文字,之所以让人念念不忘,无外乎美好的情思与美丽的画面,而包裹着这些情思与画面的语言形式则决定了文字留在人们心中的时间长短。自古到今,诗词歌赋的源远流长,一大方面就是其外在语言形式的多样与精妙。在预习中,学生也应当要关注这些文字表象中的巧妙结构与修辞手法。
二、紧扣朗读重锤敲击,錾刻出文字的形式美
要深入体会语言文字的规范与准确,深层次感受语言之美,需要一种独特的感悟能力,我们也把这种能力称之为语感。良好的语感,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有效促进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和情感的准确把握。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高效朗读必不可少。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可以增强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形式之美。1、扣重点语句反复朗读。文本中的重点语句通常也是作者着重进行描写的内容,这些语句形式规范,表达生动,抓住这些句子反复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规范表达的意识和能力。如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抓住文中“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这个句子反复朗读,既可以欣赏到飞天形象的姿态优美,又能感受到语言表达中排比句式带来的美感。2、扣关键语句品味朗读。文本的内含价值常蕴含在关键的语句之中,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的语句,让学生品味朗读,体会其中未曾明说的含蓄之美。3、扣难点语句推敲朗读。文本中总有一些语句在表情达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其中的个别字词在语句内在意蕴的表达中有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这些内容时能够扣住关键点进行推敲感悟,学生就能更加深入地体会语言表达的内在之美。如教学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让学生选用其它字来替代“绿”字,在推敲斟酌中感受诗人借“绿”字描写春来江南之景,抒发自己思乡之情的准确与凝练。
三、拓展迁移表达语用之“美”
1、融会贯通地运用表达的手法:语言文字的表达手法多种多样,在同一篇课文之中也常会出现多种方法交融运用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运用这些手法时,不能一味以多用多写为重,而是要依据表达内容的特点,巧妙运用,要利用表达手法的特征灵活选择。如在进行人物描写时,可以借助对比、比喻等手法来描画出人物的外形特点,而在进行景物描写时,则可以借助拟人、比喻等手法描绘出一幅让人感叹的图画,而在表现人物内心感受的时候,则可以运用排比等方法进行情感抒发。只有将每一种表达手法的最大功效发挥出来,语言文字的表达才能充满活力,展现美感。
2、特立独行地展示自我的内心:学生的作文就是要以我手写我心,学习语文就是要学会运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各种体验,来描画自己认识的这个多样的世界,用文字来抒发心中的不同情感。(单位:云南省腾冲市固东镇顺利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