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崇高理念对人格塑造的启示

来源 :吉林画报·新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na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崇高这一审美范畴源远流长,而康德对其分析最为深刻。他在力学的崇高中,进一步把崇高中的理性因素加强,并通过“移换”,把理性因素转化为道德观念,通过一种力量的抗争,展现人的精神和力量。这一崇高理论对人格塑造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其中蕴含的勇敢精神以及自我保存、自我超越,无不透漏着显示出人的理性与尊严。在矛盾冲突中的抗争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也是很有益处的。康德的崇高理念对于当代人超越现代文明的困境也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康德;崇高论;“移换”;人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066-2
  
  康德美学思想主体洋溢着幸福情调的崇高,他试图将“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纳入一个焦点。他准备把一个崇高的地位赋予审美判断和目的判断的内容,这个崇高的地位就是充当这个世界的汇合点,充当理性在感官世界中的代表和感官在理性世界中的代表。他将崇高直接联系于道德,崇高感的来源不是对象,而是人的理性,是人意识到人是人时所体现的那种强大的勇气和自我尊严感。
  
  一、康德的“崇高”理念
  
  朗吉努斯、博克和康德的崇高理论构成了西方美学史上对于“崇高”的三个经典文本,而其中康德对崇高的分析最为深刻。他从哲学上充分揭示了崇高与美的区别,从而真正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的独特地位。
  在康德看来,崇高是一种自身令人愉快的,以不确定的概念为关联的理性概念“无形式”的显现。想象力和理性的相互撞击,产生出振奋人心的审美感。崇高的快乐是先有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碍的感觉,而立刻继之以更强烈的生命力的洋溢进发。崇高在于合目的性的想象力与知性不能达到协调,转而向更高处攀升,在评价自然时借助于理性的理念在自身心中激发开来,导致与理性的协调。美使人感到自由的愉快,但崇高却由于不协调使人不愉快,甚至感到痛苦,但随后由于上升到理性的无限性,从而更大规模地解放了想象力,产生出更高层次的愉快。
  当我们在一定距离上观赏埃及金字塔,可以觉得它很美;但是如果走得太近,我们视野中已经远远把握不了它时,就会觉得它崇高。正因为崇高超越了有限的日常知性即日常的审美愉快,所以它带来的愉快就是基于一种“道德情感”即“敬重”之上的。由于想象力和知性不协调,我们借助于理性的理念在自身之中激发,从而达到与理性的协调。这样就由最初的不协调不愉快上升到理性的无限性,从而产生出更高层次的愉快。美直接在自身中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并且因此结合着一种活跃的游戏的想象的刺激,它经历着一个瞬间的生命力的阻滞,而立刻继之以更加强烈的喷射,崇高的美感就产生了。
  
  二、康德审美范畴之崇高的人格解读
  
  崇高最内在的精神是在对立冲突中实现审美超越,即超越于现象界的具体事物之上,通向道德的形上世界,体悟人的自由和无限。“移换”理论就充当了理性因素与道德观念的中介。康德在崇高论中,通过“移换”,把理性因素转化为道德观念。康德的移换,包含着移情思想,一方面是把人对象化,把主体人观念的崇高移情于自然对象客体自然界是崇高的,实际上是人的理性观念理念、理想给予感性化形象的显现。另一方面把对象人化,也就是说崇高并不存在于自然对象,而体现的是人的道德精神。对大自然崇高的感觉是不可思议的,除非它和一种类似道德的情调相结合着。康德最终把崇高归结为人的道德精神,表现为主体的一种精神力量,通过道德的原则克制了感性界的某些一定的阻碍,并具由此成为有趣味的。
  康德最大的贡献并不在于他对崇高的形式特征和崇高感的心理特征作了中肯的概括,而在于他对崇高感的根源作了深入的发掘。在康德看来,崇高感并不在于对象,而在主体自身。崇高感起源于主体的理性对这种同感的克服,起源于人的理性使自然的威力对人不能成为支配力的那种更大的威力,理性将人的心灵提升到了一个令人崇敬和惊羡的高度。崇高不在任何事物中,而只是包含在我们内心里,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对我们心中的自然、并因此也对我们之外的自然处于优势的话。这样一来,一切在我们心中激起的那种情感,为此就需要那召唤着我们种种能力的自然强力的东西,都称之为崇高;而只有在我们心中这个理念的前提下并与之相关,我们才能达到这样一个存在者的崇高性的理念。
  所以,崇高不在对象,而在人自身的精神,是人对自身力量胜利的愉快,对自己本身使命的崇敬。崇高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
  
  三、崇高理念对人格塑造的启示
  
  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的一种,就审美对象而言,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和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更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崇高对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是非常有益处的,这种庄严的、圣洁的、严肃的、刚性的美时时激起人作为人的自豪和勇气,使人不断克服自身的渺小,去创造光辉灿烂的人生。崇高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够使人在精神境界上面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它带给人的不是一种单纯的快感,而是由痛感转化为更大的快感,由恐惧转化为愉快,由惊恐转化为振奋,体现出一种极致的美。
  
  (一)勇敢精神
  崇高是一种道德的情操,康德所说的“理性观念”实际上就是道德观念,在“最高原则攸关,须决定取舍的关头”不同“外来的暴力”屈服,也就是靠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里所说的“至上命令”。他说,
  “实际上自然崇高的感觉是不可思议的,除非它和近似道德态度的一种心理态度结合在一起”。所以他所举的力量崇高的实例都有关道德观念,例如他指出无论在野蛮社会还是在文明社会,最受人崇敬的都是不畏险阻、百折不挠的战士,这种崇高就是一种崇高感。足见康德所理解的力量的崇高主要是指精神的崇高。这种勇敢精神是一定社会文化修养的结果。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的无限的时候,就会被激起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我们面对抛头颅洒热血的斗争、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英雄的丰碑以及平凡的伟大,也会由感到自己平庸而激起一种高山仰止、奋发向上的感受。这种诉诸道德心理的震荡,激励人们理解对象,征服对象,赶上对象,超越对象,摆脱、克服和净化自身的渺小和平庸,向上飞跃,去探索、追求饱含巨大伦理情感和深邃哲理的人生价值。
  
  (二)自我维护、自我超越
  康德认为,力学的崇高表现为一种力量上的无比力量。它以其巨大无比的威力作用于人的想象力,使人产生恐惧和痛感。但是人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在心理上压倒这些力量,这种胜利感使人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比如,我们在夜晚走进一座寺院,会看到一个个呲牙裂嘴的神像,这给人一种恐惧感,甚至有一些怯懦的人一看到它们就吓得膝盖发软。在这种背景下,假若你是一个很有理性的人,就会认识到这些神像不过是由各 种泥胎构成的虚拟的恐怖,并不会对自己的生命构成真正的威胁。因此,我们也就从精神上战胜了野蛮的自然力,将自己置于安全地带,由想象力虚拟的恐惧转化为对自身理性和尊严的快感。这种由初始的痛感向快感转化的过程,也就是崇高感生成的过程。
  崇高中的“痛感”暗示了人类生命中的“痛苦”内涵,真正理解这种“痛感”对于人类至关重要,才能寻找到超越痛苦的力量,体会到真正的快感,实现审美的自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过程也是主体生命力不断得到扩张的过程。生命力的受阻和扩张构成崇高的情感运动轨迹,受阻是指感性的生命力的受阻,扩张是指超理性的扩张。生命力的受阻和扩张表现为人的理性超越,人的道德情感超越了“心内和心外的自然”,消除了所有的恐惧、威慑、压抑和痛苦,而感到内心的愉悦和欢欣,进入到一种更高的生命境界。崇高中洋溢出来的健康蓬勃的生命力也实现了对人生境界的提升。康德把崇高和人的思想境界联系起来,认为只有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感的人才能产生崇高感。
  
  (三)人的理性与尊严
  人的理性方面使自然的威力对人不能成为支配力的那种更大的威力,也就是人的勇气和自我尊严感。在我们的审美判断中,自然之所以被判定为崇高的,并非由于它可怕,而是由于它唤醒我们的力量,来把我们平时关心的东西看得渺小,因而把自然的威力看做不能对我们和我们的人格施加粗暴的支配力,以至迫使我们在最高原则攸关,须决定取舍的关头,向它屈服。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之所以被看做崇高,只是因为它把想象力提高到能用形象表现出这样一些情况:心灵认识到自己的使命的崇高感,甚至高过自然。理性观念的胜利却使心灵在对自己的估计中提高,感到一种崇敬和惊羡。
  崇高并不限于英雄,平凡的人也可以有崇高的光辉人生。在信仰严重缺失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力量支撑我们,引导我们,让我们直视困难,向困难提出挑战,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我们要有勇气,有魄力,敢于承担责任,而不是在困难面前退缩,就像康德所说的,当我们面对广袤无边的无限力量,让我们将这个不协调甚至痛苦的阶段度过,随后就会上升到理性的无限性,从而更大规模地解放想象力,产生出更高层次的愉快。在哲学的道路上,只有追求知识且具有人生崇高品格的人,只有在有限的人生中作出无限努力追求的人,才能作出更优异的成绩。
  康德把这种力量归结为人之为人的道德的自由感和尊严。他在充分肯定了人对自然的恐惧的超越后,轻而易举地转向了对道德力量的肯定,转向了对社会的人的超越能力,对一个富于理智和责任心、具有道德感和高尚的精神的人的肯定。
  康德从文克尔曼的一句话中得到启发,关于某种方式对我们的感官想象力施加暴力的知觉可以引起精神上的重新振奋的见解,希望这句话对我们也有所启发,在此引用,以结束全文:“在观看大海时,心灵最初是悒郁的,后来又更有力地振奋起来!”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朗吉努斯著,马文婷,宫雪译,论崇高[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2]缪朗山,缪灵珠美学论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英)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周明初校注,山海经·海外北经[M],杭州:浙SAg-籍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研究重点放在危险品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具体操作流程上,指出其在设计装箱员、申报员等环节流程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隐患,容易出现谎报、瞒报等情况,对整个物品的联运造成损失,指出问题的关键是在流程的操作上存在缺陷,给操作的人员留下了不规范操作的空间,所以应该在某些环节上重新设计,使危险品集装箱多式联运能更加安全。  关键词:危险品 国际多式联运 管理  一、流程管理不规范对国际多式联运造成的危害 
期刊
高中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政治教学,尤其突出强调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使课堂教学注定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新课程这种开放性、综合性和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我们的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
国有资产比例与民营资产比例如何“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国有资产占据着绝对主力地位,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来的也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与谋求科学发展相伴而行,2008年,浙江文化正行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春天:从“两会”期间李长春同志勉励浙江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到6月27日省委召
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提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强调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力上,而不是数量上,是针对国有经济分
目前,我国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格局逐步形成.在一些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领域,已经出现了多种投资、融资渠道,因此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也出现了多种形式.目前,全国各地对政府投资
安静的姿态是美的。在安静生命的眼中,一切外在的物质形式,像风中的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他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
摘要:事业单位正面临着外界与内部双重的冲击,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尤其是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其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针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就应该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有效的针对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使得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本文就主要针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进行简要的探究,仅供同行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
混合所有制的提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为这种具有多种经济经营成分,不同经营实体权重,不同责任“份额”的经济合作制,给出了一个官方的明确答复和“名份”.也可以从另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