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句式”中的主体对抗与超越性结构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angcd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水句式”是著名学者孙绍振在分析绝句句式特点时的命名。
  在他看来,绝句的前面两句如果是相对独立的单句,后面两句在逻辑上是贯穿一体的,不能各自独立的,便叫做“流水句式”。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离开了“春风不度玉门关”,逻辑就是不完整的。但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就可以各各独立。“流水句式”的变化,“既是技巧的变化,也是诗人心灵的活跃,使得诗人的主体更有超越客观景象的能量,更有利于表现诗人的感动、感慨、感叹、感喟”,并得出结论:“李白的绝句之所以比之杜甫有更高的历史评价,就是因为他善于在第三、第四句上转换为‘流水’句式”①。
  按照这种思维逻辑推演下去,词、散文、小说等文类中,那些体现作者意脉,在思想或情感的逻辑上前后相承,又无法分离、独立的句子,都可以称之为“流水句式”。即使这些句子在语气、语序、修辞等方面有所变化,但都无法影响其“流水句式”的特性。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见人教版高二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便在整体上体现了这种“流水句式”的特质。因为参透时空的短暂易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所以发出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长叹。既然人生如梦,缥缈而又短暂,该怎么办呢?像古人一样“秉烛夜游”,以此延长生命的长度,欢乐的长度,不失为一种良策!更何况,“阳春”以美丽的景色召唤我,“大块”将绚丽的文采借给我。在这样的内外因交织之下,我和堂弟们在桃花园“幽赏”“高谈”,“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畅聊”……便都是理直气壮,且在情理中的事了。
  思想脉、情感流,一气呵成,水乳交融,清晰无比。
  但是,这种“流水句式”的背后,分明还有一种主体对抗与超越式的深层心理结构在。
  明明是讲了“浮生若梦”,却不给人以压抑、虚无之感;明明是写了吃喝玩乐,反倒让人见出其人性的洒脱与清雅;明明在说形而下的快乐,却又给人以“潇洒风尘之外”(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的清俊与飘逸。这说明:在文本的流水句式背后,一定潜隐着主体的对抗与超越。形式上:处处“形而下”;内质上,却无一不指向“形而上”。
  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一次示范课中,他谈到“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贴合夜宴的秉烛夜游,用意颇深。”怎么个转法呢?陈日亮认为是“从消极转向积极,从悲观转向乐观,从虚无走向现实,从无为转向有为,从无何(无可奈何)转向有何。”此说触及的正是主体的对抗与超越,或者说是文本的隐性意脉。
  不过,陈老师以文本中的第三句“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作为诗人反抗与超越的界碑,似乎有失简单。事实上,文本的字里行间,每一个角落,都蕴含了作者的反抗与超越。只不过因为藏得太深,不易为人觉察罢了。
  不妨先以陈日亮老师认为的体现“负能量”的第一、二句为例。
  文本的第一句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似乎是劈空降生,实际上却有着很深厚的认知背景。对于天地的感悟,李白之前的古人多有论述。如“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周书·泰誓上》),强调的是天地的化生作用;“天地之气,不失其序。”(《国语·周语上》),突出的是天地有规律、有秩序的特点;“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庄子·内篇·德充符》)彰显的是天地浩瀚的容纳之力,全是在讲“天地”的伟力与神奇。可是,到了李白的笔下,虽然也涉及了天地迎候、接纳万物的慈爱、博大的一面,但更主要的却是以之凸显人的渺小与短暂——“天地”成了背景,“人”成了主体,这其实隐藏了极深的叛逆、超越和淡淡的无奈,也难怪这样的生命体验一旦生成,就给人以震撼灵魂的警醒。
  但是,这种清醒而深刻的参悟并没有导致诗人主体生命的绝望和萎靡,反而催生出更强劲,更自信的精神活力,生命姿态更坦然,更豁达了!黑格尔说过:“人要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②李白便是把天地、光阴作为认知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并与之对话,从而为更好地领悟自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博大自我的视野与胸襟,使自己在世界的行走更潇洒,更幸福,开辟了道路。这是整天沉陷于一地鸡毛的琐事,目光为种种蝇头小利所拘牵的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对于时间的体验,前贤们更是不乏论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都是从生命的角度,道出了光阴短暂、珍贵、不复返的特点。这种体验,李白当然有。但是相较于古人,他更精粹地锁定了光阴与生命的关系。所谓光阴,无非是很多代的匆匆过客的生命链接而成。离开人的生命,无所谓光阴——尽管,生命是那样的短暂。无比的客观、淡定,却又夹杂了难以言传的苍凉。即使从表现手法上看,李白的反抗与超越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逆旅”“过客”的意象,高度统一,且意义自洽,言人之所未言,完全突破了他人的表现窠臼。
  当然,李白的反抗与超越是建立在悉心容纳与高度消化的基础之上的,并非只顾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盲目解构。因此,与先贤的同中之异便成了李白思想独立、生命在场的有力确认。对抗与超越则成了他保持理性,审慎思考,焕发自我个性的一种方式、一种动力,一种习惯罢了。
  事实上,不仅对先贤,对世俗的主流价值观,李白也是持了反抗与超越的姿态的。这可以从陈日亮老师视为体现正能量(积极、乐观、现实、有为、有何)的第3至10句中见出。
  非常吊诡的是:从整体形式上看,这8句话似乎传递的是“负能量”。因为意识到时空的永恒,生命的短暂,乐观者、进取者大多及时勉励,只争朝夕,力求多做事,做实事,做好事,以拓展生命的长度、高度和厚度;悲观者、堕落者大多及时行乐,醉生梦死。李白似乎选择了后者。因为李白明确地说到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并且立马想到古人秉烛夜游的“为欢”方式,还表示出高度的认同——良有以也(的确有道理啊)!和堂弟们的欢聚则是他为欢思想的付诸实践,且的确做到了秉烛狂欢——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注意:不是推杯换盏,而是“飞”杯换盏。邀月同饮,还将月亮搞醉了——实际上是诗人和堂弟们的大醉。完全是酒徒的醉生梦死的迹象!
其他文献
正如冯渊老师在评析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时指出的那样,“高考作文欠缺的是思维”①,学生的习作在思维的三个方面的缺失比较普遍。我们分析诊断我校学生作文《享受孤独》,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剖析其病理特征并给出矫正建议。  一、微观方面  1.“漂亮、精彩”的开头没能切入“问题的核心”  请看原文。  人生是首歌,就算没有人为你伴奏也要唱完;人生是支舞,就算没有人陪你跳也要跳完;人生是台戏,就算只剩下
惊闻朱绍禹先生于2008年5月9日14时去世,我们万分的悲痛并致以沉痛哀悼。  朱绍禹先生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先生之后又一位杰出学者,是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代宗师。朱绍禹先生于新中国建国前大学毕业以后,即从事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他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对我国语文教育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语文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师说》是韩愈的名篇,但是今人在教读时,却“小学而大遗”,不带领学生去领会韩愈透露出来的情怀,未能从情感入手去把握文章的神髓。  文章的生命力在于呈现,在于有声的朗读,在于把静态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动态的有声语言,以静待静,只是一种接触,不是进入,要想唤发文本的生命力就得以动唤静。读《师说》,我们很容易把实词表露出来的思想内容读出来,但却一定程度地忽视把文中虚词的意味读出来,或困于不知怎么读出来,甚至
从教三十年,各种类型的探索课都上过,印象最深、且对我的生活和教育理念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八节课。这八节课,见证着我在语文教学道路上摸爬滚打的经历,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我对语文的不同理解。概括而言,可归结为从五彩缤纷到返璞归真。  一、让学生“玩起来”  第一节留下深刻印象的探索课,是1994年的县优质竞赛课。那次抽到的课文,是一篇六百余字的事理说明文。内容很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身为乡村初中的青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科普说明文,它是根据我国气象学、地理学家竺可桢1963年发表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编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随文学习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我们在教学中虽不必花太多时间在科普知识细节上纠缠,但如果其中的科学知识和其他书籍的表述不一致,势必成教和学的困惑。  课文中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议论著】童志斌《文言文课程内容和目标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4  【内容提要】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长期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新课改以来,试图将文言、文学、文化加以整合的努力渐成趋势。为顺应这种趋势,文言文课程应该以文
师:课前我们欣赏了根据李商隐诗歌《无题》谱写的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一唱三叹的旋律,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眼含泪水,让我们满怀感伤。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商隐的另外一首令无数读者着迷的诗歌——《锦瑟》。王蒙先生曾经写过一本书《双飞集》来讨论这首诗。知道这一书名是什么意思吗?王蒙把此书比喻为鸟:一翼是《红楼梦》,一翼是李商隐的诗。我对这双飞翼情有独钟。哪位同学给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 
湖北近几年高考作文越来越强调理性思维,正如命题组专家所说,之所以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是因为作为十八岁的高中生应该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生活中常见的种种现象应该有自己理性的认识和成熟的态度。学会思维,学会生活是跨入大学校门积极追求健康人生的前提。知名文化学者、北师大教授于丹说:“今年有大量的作文题目都是在鼓励给人多元角度所合成的一个立体空间延伸。这种可延展性的题目都是对思维的一种训练,也是对一种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写道: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荇”的解释如下:  荇,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茎可以吃,全草入药。  根据以上文字,可以作如下理解:荇,如果生长茂密的话,即诗中的“油油的”,那是不可能看见“在水底招摇”的状态的。因为上面有椭圆形的果、黄色的
诗歌是一种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和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发感情的文学体裁。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开启诗语,怡情懿德,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指导中学生写诗的体会,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诵读品味,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在诗歌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通过诵读,让学生品出诗歌的意,悟出诗歌的情,读出诗歌的韵,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