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水句式”是著名学者孙绍振在分析绝句句式特点时的命名。
在他看来,绝句的前面两句如果是相对独立的单句,后面两句在逻辑上是贯穿一体的,不能各自独立的,便叫做“流水句式”。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离开了“春风不度玉门关”,逻辑就是不完整的。但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就可以各各独立。“流水句式”的变化,“既是技巧的变化,也是诗人心灵的活跃,使得诗人的主体更有超越客观景象的能量,更有利于表现诗人的感动、感慨、感叹、感喟”,并得出结论:“李白的绝句之所以比之杜甫有更高的历史评价,就是因为他善于在第三、第四句上转换为‘流水’句式”①。
按照这种思维逻辑推演下去,词、散文、小说等文类中,那些体现作者意脉,在思想或情感的逻辑上前后相承,又无法分离、独立的句子,都可以称之为“流水句式”。即使这些句子在语气、语序、修辞等方面有所变化,但都无法影响其“流水句式”的特性。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见人教版高二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便在整体上体现了这种“流水句式”的特质。因为参透时空的短暂易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所以发出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长叹。既然人生如梦,缥缈而又短暂,该怎么办呢?像古人一样“秉烛夜游”,以此延长生命的长度,欢乐的长度,不失为一种良策!更何况,“阳春”以美丽的景色召唤我,“大块”将绚丽的文采借给我。在这样的内外因交织之下,我和堂弟们在桃花园“幽赏”“高谈”,“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畅聊”……便都是理直气壮,且在情理中的事了。
思想脉、情感流,一气呵成,水乳交融,清晰无比。
但是,这种“流水句式”的背后,分明还有一种主体对抗与超越式的深层心理结构在。
明明是讲了“浮生若梦”,却不给人以压抑、虚无之感;明明是写了吃喝玩乐,反倒让人见出其人性的洒脱与清雅;明明在说形而下的快乐,却又给人以“潇洒风尘之外”(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的清俊与飘逸。这说明:在文本的流水句式背后,一定潜隐着主体的对抗与超越。形式上:处处“形而下”;内质上,却无一不指向“形而上”。
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一次示范课中,他谈到“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贴合夜宴的秉烛夜游,用意颇深。”怎么个转法呢?陈日亮认为是“从消极转向积极,从悲观转向乐观,从虚无走向现实,从无为转向有为,从无何(无可奈何)转向有何。”此说触及的正是主体的对抗与超越,或者说是文本的隐性意脉。
不过,陈老师以文本中的第三句“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作为诗人反抗与超越的界碑,似乎有失简单。事实上,文本的字里行间,每一个角落,都蕴含了作者的反抗与超越。只不过因为藏得太深,不易为人觉察罢了。
不妨先以陈日亮老师认为的体现“负能量”的第一、二句为例。
文本的第一句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似乎是劈空降生,实际上却有着很深厚的认知背景。对于天地的感悟,李白之前的古人多有论述。如“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周书·泰誓上》),强调的是天地的化生作用;“天地之气,不失其序。”(《国语·周语上》),突出的是天地有规律、有秩序的特点;“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庄子·内篇·德充符》)彰显的是天地浩瀚的容纳之力,全是在讲“天地”的伟力与神奇。可是,到了李白的笔下,虽然也涉及了天地迎候、接纳万物的慈爱、博大的一面,但更主要的却是以之凸显人的渺小与短暂——“天地”成了背景,“人”成了主体,这其实隐藏了极深的叛逆、超越和淡淡的无奈,也难怪这样的生命体验一旦生成,就给人以震撼灵魂的警醒。
但是,这种清醒而深刻的参悟并没有导致诗人主体生命的绝望和萎靡,反而催生出更强劲,更自信的精神活力,生命姿态更坦然,更豁达了!黑格尔说过:“人要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②李白便是把天地、光阴作为认知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并与之对话,从而为更好地领悟自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博大自我的视野与胸襟,使自己在世界的行走更潇洒,更幸福,开辟了道路。这是整天沉陷于一地鸡毛的琐事,目光为种种蝇头小利所拘牵的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对于时间的体验,前贤们更是不乏论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都是从生命的角度,道出了光阴短暂、珍贵、不复返的特点。这种体验,李白当然有。但是相较于古人,他更精粹地锁定了光阴与生命的关系。所谓光阴,无非是很多代的匆匆过客的生命链接而成。离开人的生命,无所谓光阴——尽管,生命是那样的短暂。无比的客观、淡定,却又夹杂了难以言传的苍凉。即使从表现手法上看,李白的反抗与超越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逆旅”“过客”的意象,高度统一,且意义自洽,言人之所未言,完全突破了他人的表现窠臼。
当然,李白的反抗与超越是建立在悉心容纳与高度消化的基础之上的,并非只顾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盲目解构。因此,与先贤的同中之异便成了李白思想独立、生命在场的有力确认。对抗与超越则成了他保持理性,审慎思考,焕发自我个性的一种方式、一种动力,一种习惯罢了。
事实上,不仅对先贤,对世俗的主流价值观,李白也是持了反抗与超越的姿态的。这可以从陈日亮老师视为体现正能量(积极、乐观、现实、有为、有何)的第3至10句中见出。
非常吊诡的是:从整体形式上看,这8句话似乎传递的是“负能量”。因为意识到时空的永恒,生命的短暂,乐观者、进取者大多及时勉励,只争朝夕,力求多做事,做实事,做好事,以拓展生命的长度、高度和厚度;悲观者、堕落者大多及时行乐,醉生梦死。李白似乎选择了后者。因为李白明确地说到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并且立马想到古人秉烛夜游的“为欢”方式,还表示出高度的认同——良有以也(的确有道理啊)!和堂弟们的欢聚则是他为欢思想的付诸实践,且的确做到了秉烛狂欢——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注意:不是推杯换盏,而是“飞”杯换盏。邀月同饮,还将月亮搞醉了——实际上是诗人和堂弟们的大醉。完全是酒徒的醉生梦死的迹象!
在他看来,绝句的前面两句如果是相对独立的单句,后面两句在逻辑上是贯穿一体的,不能各自独立的,便叫做“流水句式”。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离开了“春风不度玉门关”,逻辑就是不完整的。但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就可以各各独立。“流水句式”的变化,“既是技巧的变化,也是诗人心灵的活跃,使得诗人的主体更有超越客观景象的能量,更有利于表现诗人的感动、感慨、感叹、感喟”,并得出结论:“李白的绝句之所以比之杜甫有更高的历史评价,就是因为他善于在第三、第四句上转换为‘流水’句式”①。
按照这种思维逻辑推演下去,词、散文、小说等文类中,那些体现作者意脉,在思想或情感的逻辑上前后相承,又无法分离、独立的句子,都可以称之为“流水句式”。即使这些句子在语气、语序、修辞等方面有所变化,但都无法影响其“流水句式”的特性。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见人教版高二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便在整体上体现了这种“流水句式”的特质。因为参透时空的短暂易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所以发出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长叹。既然人生如梦,缥缈而又短暂,该怎么办呢?像古人一样“秉烛夜游”,以此延长生命的长度,欢乐的长度,不失为一种良策!更何况,“阳春”以美丽的景色召唤我,“大块”将绚丽的文采借给我。在这样的内外因交织之下,我和堂弟们在桃花园“幽赏”“高谈”,“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畅聊”……便都是理直气壮,且在情理中的事了。
思想脉、情感流,一气呵成,水乳交融,清晰无比。
但是,这种“流水句式”的背后,分明还有一种主体对抗与超越式的深层心理结构在。
明明是讲了“浮生若梦”,却不给人以压抑、虚无之感;明明是写了吃喝玩乐,反倒让人见出其人性的洒脱与清雅;明明在说形而下的快乐,却又给人以“潇洒风尘之外”(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的清俊与飘逸。这说明:在文本的流水句式背后,一定潜隐着主体的对抗与超越。形式上:处处“形而下”;内质上,却无一不指向“形而上”。
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一次示范课中,他谈到“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贴合夜宴的秉烛夜游,用意颇深。”怎么个转法呢?陈日亮认为是“从消极转向积极,从悲观转向乐观,从虚无走向现实,从无为转向有为,从无何(无可奈何)转向有何。”此说触及的正是主体的对抗与超越,或者说是文本的隐性意脉。
不过,陈老师以文本中的第三句“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作为诗人反抗与超越的界碑,似乎有失简单。事实上,文本的字里行间,每一个角落,都蕴含了作者的反抗与超越。只不过因为藏得太深,不易为人觉察罢了。
不妨先以陈日亮老师认为的体现“负能量”的第一、二句为例。
文本的第一句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似乎是劈空降生,实际上却有着很深厚的认知背景。对于天地的感悟,李白之前的古人多有论述。如“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周书·泰誓上》),强调的是天地的化生作用;“天地之气,不失其序。”(《国语·周语上》),突出的是天地有规律、有秩序的特点;“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庄子·内篇·德充符》)彰显的是天地浩瀚的容纳之力,全是在讲“天地”的伟力与神奇。可是,到了李白的笔下,虽然也涉及了天地迎候、接纳万物的慈爱、博大的一面,但更主要的却是以之凸显人的渺小与短暂——“天地”成了背景,“人”成了主体,这其实隐藏了极深的叛逆、超越和淡淡的无奈,也难怪这样的生命体验一旦生成,就给人以震撼灵魂的警醒。
但是,这种清醒而深刻的参悟并没有导致诗人主体生命的绝望和萎靡,反而催生出更强劲,更自信的精神活力,生命姿态更坦然,更豁达了!黑格尔说过:“人要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②李白便是把天地、光阴作为认知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并与之对话,从而为更好地领悟自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博大自我的视野与胸襟,使自己在世界的行走更潇洒,更幸福,开辟了道路。这是整天沉陷于一地鸡毛的琐事,目光为种种蝇头小利所拘牵的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对于时间的体验,前贤们更是不乏论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都是从生命的角度,道出了光阴短暂、珍贵、不复返的特点。这种体验,李白当然有。但是相较于古人,他更精粹地锁定了光阴与生命的关系。所谓光阴,无非是很多代的匆匆过客的生命链接而成。离开人的生命,无所谓光阴——尽管,生命是那样的短暂。无比的客观、淡定,却又夹杂了难以言传的苍凉。即使从表现手法上看,李白的反抗与超越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逆旅”“过客”的意象,高度统一,且意义自洽,言人之所未言,完全突破了他人的表现窠臼。
当然,李白的反抗与超越是建立在悉心容纳与高度消化的基础之上的,并非只顾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盲目解构。因此,与先贤的同中之异便成了李白思想独立、生命在场的有力确认。对抗与超越则成了他保持理性,审慎思考,焕发自我个性的一种方式、一种动力,一种习惯罢了。
事实上,不仅对先贤,对世俗的主流价值观,李白也是持了反抗与超越的姿态的。这可以从陈日亮老师视为体现正能量(积极、乐观、现实、有为、有何)的第3至10句中见出。
非常吊诡的是:从整体形式上看,这8句话似乎传递的是“负能量”。因为意识到时空的永恒,生命的短暂,乐观者、进取者大多及时勉励,只争朝夕,力求多做事,做实事,做好事,以拓展生命的长度、高度和厚度;悲观者、堕落者大多及时行乐,醉生梦死。李白似乎选择了后者。因为李白明确地说到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并且立马想到古人秉烛夜游的“为欢”方式,还表示出高度的认同——良有以也(的确有道理啊)!和堂弟们的欢聚则是他为欢思想的付诸实践,且的确做到了秉烛狂欢——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注意:不是推杯换盏,而是“飞”杯换盏。邀月同饮,还将月亮搞醉了——实际上是诗人和堂弟们的大醉。完全是酒徒的醉生梦死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