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文化转型研究综述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m02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转型一般是指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的根本转变。回顾研究文化转型的内涵、路径,价值追求对于创新文化建设,构建优良文化生态、提升文化生命力将有积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关键字:文化转型;文化转型路径;文化转型价值追求
  一、文化转型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转型?文化转型的内涵是什么?近年来学者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汪平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上理解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是人们的思想的解放、价值观念及其评价体系的更新。它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是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体性变革,不能孤立地将某一方面的变更看作是文化转型的完成,更不能将意识形态的变动误为文化转型的实现。[1]
  文化危机所引起的文化转型是多维度的。在谢劲松看来"文化转型"意味着告别从古老时代开始就压抑着我们心灵的观念,告别束缚我们思与行的各种外在的强制,告别话语的板结与单一,也意味着一种建设。它是对未来的一种可能性的期盼。不能把文化转型看作一个已经完成的事实,而应看作一个开始出现的现象,只能看作对未来的一种展望,一种理想,一种永不止息的热情。[2]
  出于對文化转型的实质的不同理解,学者们对文化转型的内涵也不同。陈一放认为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实质确切地说是由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转型。其根本价值尺度只应该是工业文明的技术理性与人本精神。[3]张友谊认为文化转型的实质内容是文化现代化的过程, 而文化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现代化, 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人的现代化。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 是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4]
  邓晓芒针对文化转型是中国人对普世价值的一种觉醒,文化转型的目标是实现自由、平等、人权、法制等普世价值,在此之中,知识分子承担着重要的使命,知识分子需要立足于当下中国的现实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地反思和批判,亮人心智。[5]
  文化转型概念概念种类繁多,一方面拓宽了文化转型的研究视界,丰富了文化转型的理论内涵;但另一方面,它不利于文化转型的学术规范和学科建设,更不利于学术讨论的深入。随着文化转型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迫切期待着文化转型概念的整合和统一。
  二、文化转型的路径
  在较大的历史尺度上,文化所代表的生存方式总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模式。中国文化演进的方向即是历史的延续,又是文化的创新。
  衣俊卿从人的生存矛盾的角度着眼,当自觉的或自为的文化同自在的文化之间形成必要的和恰当的张力或冲突时,这一文化的转型会采取内在创造性转化的途径,即采取文化创新的方式;而当这两个文化层面之间缺乏必要的张力和冲突时,这一文化的转型只能采取外在批判性重建的途径,即采取文化整合的方式。[6]
  文化转型的一般过程, 是从形成新的意识开始的。李鹏程认为自我意识的嬗变是文化转型的根本标志,文化转型的一般过程, 是从形成新的意识开始的。要实现这种嬗变需要目标准确地实现这种擅变的自觉性,并表现为在自我意识深层中自由自觉地对新的价值系统的构建,还需要可以依赖的文化活动的现实基础。[7]
  在余良耘看来文化进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文化转型,这就是由单一的竞争模式向协同创新模式的过渡。我国文化的转型经历了"斗争哲学"到"和谐文化"的转变,第一种思路主张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存在着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矛盾发展的主线。第二种思路主张应该适应执政与建设的新形势,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主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8]
  程建平基于中国文化的演进和脉络,强调中国文化演进的方向既是历史的延续, 又是文化的创新。要实现文化的创新和转型就要培养政府和民众健康的文化心理, 培育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 利用现代技术, 发展文化产业, 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 把文化发展纳入法治轨道。[9]
  把日常生活批判当做文化转型的切人面是学界的重要观点。毛秀芝认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要实现文化的转型和人自身的现代化, 必须经历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重建过程。坚持用科学技术理性和人文精神培育现代主体特有的文化精神,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当务之惠。[10]与此相似,王国有也认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超越传统理性主义的视界, 触动了文化的根基,即人的生存方式。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重建可以作为文化转型和人自身现代化的现实途径。[11]
  文化作为一种观念系统, 其发生、发展、衰退、再生只有在社会生产方式中得到合理的解释,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姜树培认为社会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是文化转型机制中的根本因素;文化系统自身的内部矛盾是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文化主体的积极参与作用是文化转型机制中的能动因素;外来文化的冲击是文化转型的重要条件。[12]
  饶涛客观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主文化和亚文化、文化逻辑和市场逻辑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强调这种矛盾的解决, 即在客观反省传统文化中超越传统文化, 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超越西方文化, 在利用市场经济的同时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 大力弘扬主旋律是我国文化转型成功的关键。[13]
  三、文化转型的价值追求
  文化的最深层结构是价值观念系统, 它广泛地渗透于文化诸要素中, 是文化的核心。不同的文化类型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说就是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对立。
  为适应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要求,姜树培认为文化转型的价值追求是整体与个体的和谐发展, 具体价值追求和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与总体价值导向一元论的统一, 政治上的民主与法制的统一, 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统一; 在表层的思想观念上则表现为奉献与功利相结合的道德观, 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人的发展观。[14]   樊华探究了文化转型与中国文化发展之价值取向,在中国文化发展上虽强调以和谐为价值取向,并不是简单化地将各种对立因素进行折中、调和,和谐的文化是优势互补的文化,是多元竞生的文化,是具有包容性的文化。[15]
  任何文化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文化的共性标识着世界性, 而个性则代表着民族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作为文化的基本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任何取一弃一的做法都是不可能的。魏义霞从这个意义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与重建需确立双重价值坐标, 即世界性与民族性。[16]
  文化转型最终必须通过价值重构来完成, 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 价值重构是文化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也是人的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从文化价值重构的重要意义出发,张友谊认为文化转型和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是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变革和进步, 使人成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现代公民; 而现代公民就必须有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 就必须形成独立的人格。[17]这也是文化转型的使命和方向。
  综观近年来中国文化转型的讨论,其主流体现了文化转型中传统与现代,理论与现实,失范与建构之间的张力。我国"文化转型"研究的实质在于,面对西方强势文化,中国社会和文化如何走出传统,迈向现代化,现实社会文化转型怎样才能使我国社会、文化与生活跟进世界的潮流和方向,但又不是中国元素的根基,进而为我国社会文化转型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支持。因此,我们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中国现实,充分吸取中外文化哲学研究的理论成果,重新厘定文化转型的界限,突破文化转型在理论研究和方法论上的局限,努力构建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关注和指导中国社会实践和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和转型体系。
  参考文献:
  [1] 汪平:《浅论我国的文化转型》,《理论月刊》,2009:(03)。
  [2] 谢劲松:《什么是文化转型?》,《开放时代》,1997:(06)。
  [3] 陈一放:《论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社会科学研究》,1998:(03)。
  [4] 张友谊:《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理论学刊》,2009:(07)。
  [5]《高端对话:哲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文化转型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6] 衣俊卿:《论文化转型的机制和途径》,《云南社会科学》,2002:(05)。
  [7] 李鹏程:《论文化转型与人的自我意识》,《哲学研究》,1994:(06)。
  [8] 余良耘,张存国,马剑梅:《文化转型、文化进化与文化软实力》,《理论月刊》,2008:(11)。
  [9] 程建平:《中国文化转型的路径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10] 毛秀芝:《从日常生活批判到文化转型》,《求是学刊》,1997:(02)。
  [11] 王国有,田郁玫:《日常生活批判──中国文化转型的崭新视野》,《求是学刊》,1996:(03)。
  [12] 姜树培:《简论文化转型的机制》,《中州学刊》,1993:(03)。
  [13] 饶涛,饶异:《論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运行机制》,《宁夏社会科学》,2002:(05)。
  [14] 姜树培:《简论文化转型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价值取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04)。
  [15]樊华,章涤凡:《文化转型与中国文化发展之价值取向探究》,《当代文坛》,2010:(01)。
  [16] 魏义霞:《世界性与民族性:文化转型与重建的双重价值坐标》,《学术交流》,1998:(02)。
  [17] 张友谊:《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理论学刊》,2009:(07)。
  作者简介:杨安(1989-),男(汉族),江西吉安人,华南理工大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白小玉(1989-),女(汉族),甘肃定西人,华南理工大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其他文献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同时也给我们送来了解决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良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不懈
师范院校近年来的报考人数一直居高不下,一方面是由于考生家长对于教师行业有更好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很多考生对于教师行业有着较为强烈的向往,但是在当前社会背景
慈溪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仲朝在国家、省、宁波市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 ,就如何贯彻落实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向各镇镇长、市级有关部门和直属单位负责人作了讲话 ,列举了目前
期刊
根据省统计局、省监察厅、省法制办和省司法厅关于开展《统计法》和“两办通知”执行情况大检查的通知精神 ,全省各地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确定统计执法大检查工作重点。绍兴
期刊
摘 要:中国的"三农"问题实质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之根在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随着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让农民获得全面而平等的公民权,已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农民身份的变迁,我国农民公民权在不断的扩大。在农民身份和地位演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农民身份发生了改变,也是我国公民权的扩大和发展以及中国农民的成长。  关键词:农民;公民;公民权  改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全面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关键性环节,其工作水平的高低不只决定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关系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成果.近年来,针对高
期刊
退伍大学生士兵接受了两年的部队训练,他们遵从命令、遵纪守法、乐于贡献、吃苦耐劳,敢于挑大梁,做事雷厉风行,效率高.他们优秀的素质使他们可以短期的在普通学生中建立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