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的艺术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wee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我们能够懂得倾听,就能夠将人类的伟大史书投放进无尽的宇宙中。
  我当初来非洲的目的只有一个:用欧洲人以自我为中心之外的一种视觉来看看这个世界。我也可以去亚洲或南美,之所以选择了非洲,是因为去那里的机票最便宜。
  我来了,而且住了下来,在将近25年里,我断断续续地住在莫桑比克。我过着横跨两大洲的生活,一只脚站在非洲沙地上,另一只脚站在我从小在那里长大的瑞典忧郁的诺尔兰郡的积雪中,我这样做是想要清晰地观察世界、理解世界。
  说起我在非洲学到了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从一则关于人为何有两只耳朵和一条舌头的寓言那里学到的智慧。为何如此?也许,这则寓言是要告诉我们应该用比说话多一倍的时间来倾听。
  在非洲,学会倾听是一个人处世的基本品质。这是一个在现今西方世界里正在失去的品质,那里的人们好像都没有时间,甚至没有心思去听别人在说什么。就拿我自己来说,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我回答一个问题的速度不得不比十年前,甚至是五年前要快得多。好像我们已经完全失去了倾听的能力,我们口若悬河地说着,最后因遭遇沉默而告终,那是因为你虽然说得很多,但并不是对方想听到的,所以只好以沉默来逃避。
  南美的一些文学曾经改变了我们对于人类状况的看法,现在轮到非洲文学了。非洲大陆各个地方的人们都喜欢写故事、讲故事,这里的文学能让我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状况。莫桑比克作家梅亚·考图把文学语言和听到的口头传说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大量非洲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如果我们善于倾听,就会发现很多非洲人的叙事方法和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当然这样说过于简单,不过很多人知道,西方文学通常都是直线型的,从头一直叙述到尾,其中没有多大的空间和时间的转换。
  在非洲就不是这样的,非洲的故事形式非常活泼,经常是在时间上来回跳跃,并且过去和现在合在一起。两个大活人正在说话,可能突然来一个人不慌不忙地插话,而这个人已经去世了很久。我只是举个例子。
  据说居住在喀里哈里沙漠的游牧民们至今仍然保留着一边整天游走,一边互相讲故事的习惯,在做这些事的同时,他们还在搜寻着可行的路线和野兽,然后狩猎。他们经常是在讲一个故事时,又想起了另一个故事,有时候会同时讲三四个故事。但是在回到过夜的聚居地之前,他们不是设法把这几个故事结合在一起,就是把它们合理地拆分开,给每个故事赋予一个独立的结局,让你听起来合情合理。
  几年前我作为艺术顾问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市工作了一段时间,一天,我在马普托郊外的一个石头长椅上坐了下来。那一天很热,刚刚排练完节目,我想到外面避一下暑气,渴望着能有一阵凉风吹过来。两位非洲老头正坐在那个长椅上,好在还留有我一个位置。非洲人很是热情,不止会像兄弟姐妹一样地和你分享一瓶水,即使一小片阴凉,人们也会慷慨地让给你。
  我听到这两个人谈起了一位不久前刚刚去世的老人。其中一个人说:“那天我去他家里看他,他给我讲起了他年轻时经历过的一件奇异事。这个故事很长,到天黑时还没讲完,我们说定,我第二天再来接着听。但是当我第二天再到他家时,他已经死了。”
  另一个人陷入了沉默。我坐在长椅上没动,想看看他对这件事到底做出何种反应。许久之后,他终于也开了口。
  “这么就死了真够可怜的——他还没讲完他的故事。”
  这两位老人的话让我的心头为之一颤,如果给我们这些生活在今时之人起个名字,比“现代人”一词更准确的叫法也许是“叙事人”——也就是讲故事的人。我们和动物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我们能够倾听其他人的梦想、恐惧、快乐、忧伤、追求和成败,反-过来,其他人也会倾听我们。
  很多人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信息和知识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事情。知识涉及对于信息的理解,知识涉及倾听。
  只要我们能允许自己偶尔安静一会儿,人们永恒的讲述就会继续下去。很多的文字都将如写在风中和沙中一样短暂,或者消失在并不牢靠的数字技术中,但是人们的讲述却会生生不息,只要我们能够倾听。那样的话,我们就能够将人类的伟大史书投放进无尽的宇宙中。
  谁知道呢,也许在那个遥远的世界里也会有人,正在等待着倾听……
其他文献
关于熬夜,有人是工作性质没办法,有人是晚间干活效率高,有人则是纯粹的晚睡拖延症。还有工作没完成,还有朋友圈没刷,还有球赛没看,许多人在睡觉方面都缺乏自制力,晚上不想睡,磨磨唧唧地折腾到快要天亮,早上起不来,无精打采,行尸走肉地工作。所以,“不熬夜”成为最知易行难的自律。  上次,我在筆友会上见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友A,刚做完胃病治疗的她,身形消瘦,面无血色。A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者,刚过而立之年,早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手机已不仅仅只有通话、短信等功能,一些潮范儿十足的手机应用软件也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给人们带来便捷与快乐。  让帅哥监督你仰卧起坐  这是一款帮助女性运动和减肥的手机应用软件,由日本一家公司开发研制。该应用画面设计精美,故事情节设定为学园生活;当女性填写个人年龄、体重等信息后正式进入应用,根据画面上出现的文字内容可逐步了解学园及自己的设定;接着画面转换后一名帅哥闪
“那是啥?”10岁的女儿吉妮站在我身后问我。我刚刚打开一封信,上面粗糙地打印着一行字:“电话唤醒服务,每次2.50美元。”下面是一个电话号码,旁边还画了一个手拨式电话机,和我的姑祖母萨拉40年前用过的电话一模一样。  “那封信好笑吗?”吉妮问我。  “也不是那么好笑,”我承认,“只是这样的电话唤醒广告太过时了。”  她皱起了眉头。“电话唤醒是什么?”她问。我向她解释,以前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人们有
1  我来到哈尔滨是在八月份,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  哈尔滨离我家很远,有多远?  三千多公里,坐火车要坐三天。  接到通知书的那天,我整个人有些不知所措,我没有想到,我会被最远的一所学校录取。  那个时候,我对哈尔滨的认知尚浅,但总以为自己长大了,做什么事都可以不在话下。  飞机降落在太平机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平原,没有一座山。网上认识的朋友说北方没有山,原来这是真的。  东北人很
冰淇淋、香醇的葡萄酒、松露巧克力或是香甜的蛋糕和果酱三明治,当声音伴随着这浓郁的味道氤氲时,你能让它在你的舌尖跳跃,如同已品尝到一般在味蕾上绽放吗?肯定不能。但是,有一个英国小伙詹姆士·万纳顿,却可以品尝到声音的味道。  还是婴儿时的詹姆士,每次听到父母的呼唤时,他的舌头就会不自觉地感受到某种味道。学会说话后,詹姆士总是撒娇地告诉母亲,他很喜欢她,因为她的味道像冰淇淋。父亲听到后,也好奇地问詹姆士
遥想當年,初上桂西北,刚入河池学院大门,便遇上一位热情的师兄,其名曰“引路人”。于是,我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一边接受师兄无限的教诲,一边朝学院的纵深挺进。途经一处密树林。我大胆推测“此乃一片桃树”,师兄惊呼:“师弟,你真乃神人也,日后必然超过师兄,前途不可限量。”  我两眼圆睁,似张飞睡觉状。后来,我才知道,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学院桃花林。  何处无桃树,何处无珍品?一片桃花林,虽挟持了贯通东西校区的
她特后悔当初因为贪便宜租了那套房子。  她的工作是室内设计。为图清静,她租了最高层,25层。可也只有在25层待的时候她才清静些,因为每下楼一趟,她的脑子就得炸一回。  这栋楼仅有一个电梯。每天傍晚6点半,她准时下班回到楼底。此时等电梯的人一般不下十个。每次她都要深吸一口气再进电梯,因为乘电梯的几分钟对她来说太煎熬了。  电梯一到,十多个人一股脑地塞进去,那味儿,不用几个词同时形容根本不行。  1楼
怒,一个简单的表情,人人都会做,人人也都经历过。但是你知道吗,不论是怒发冲冠凭栏处的岳飞、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还是怒改曲名痛骂拿破仑称帝的贝多芬、用生命捍卫科学怒斥罗马士兵暴行的阿基米德,他们生气的表情都是一个样:紧皱的眉毛、瞪圆的双眼、扩张的鼻孔、漲红的脸颊。具有这些特征,就表明你体内的“小宇宙”已经开始熊熊燃烧了,咬牙切齿不足以泄其恨,义愤填膺不足以道其心。那么,为什么生气的表情会千人一面
一、最初的激情  我对大学最初的印象,全都来源于高三翻看的书籍和杂志。无数的写手用他们诚挚的话语,书写着大学的美好与自由。仿佛度过了高三,我们就会宛如挣脱了枷锁的困兽,连呼吸的空气都会是最美好、最甘甜的。  我们不需要为了一分的成绩而惶恐,不需要为了飘忽不定的未来而担忧,大学里面有着千奇百怪的社团等着你去参加,学生会里有着高挑帅气的主席,篮球赛、辩论队、演讲团……每一样都充满了诱惑,每一样都是新奇
和朋友约好出去吃饭,走到半路,朋友忽然打电话来,说临时有重要的事,不能前来赴约。  我无奈地往回赶,母亲开门的那一刻,我有些恶作剧似的说:“我决定了,不陪朋友,陪爸妈吃饭!”  母亲“哎呀”一声,满脸堆笑地责备:“你个死丫头,不早点说,我赶紧再煎条鱼去!”一边说,一边麻溜地往厨房跑。  父亲笑眯眯地看着我,一摁遥控器,电视瞬间被抛弃,他拍拍沙发,说:“来,陪我说会儿话。”  就像一缕春风拂过,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