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雕塑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当先民们在打制第一件石器、用泥巴捏造第一件陶器之时,他们就具备了最初审美意识的萌芽。然而,在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演化中,由于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同中国绘画、中国文学、中国戏曲一样,中国雕塑艺术具有“尚意”的美学特征,注重写意造型,突出神韵与意趣的表达。
关于写意雕塑的概念,陈培一先生这样论述:“凡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雕塑作品,不管是严谨、写实、具象的,还是非严谨、写实、抽象的雕塑作品,只要是无拘无束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创作时自由自在,物我两忘的状态,达到了主客观的统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物象的把握意趣,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把握好了度,都具有写意性,都可称之为写意之作,直言写意雕塑也未尝不可。” 中国写意雕塑艺术常常不拘形似、因意造形、见材生意、以形舒情,不刻意追求比例与解剖的准确性,“得意忘象”,不求形似,但求传神,力求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创造出具有审美意蕴的雕塑艺术形象。
从本质上说,西方雕塑属于表现主义的范畴,而中国写意雕塑则不能简单地划归于表现主义雕塑,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写意雕塑表现出独具中国意蕴的、独具个性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象造型的意蕴美
所谓意象,《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寓意深刻的形象”、“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形象”。 所以,意象就是以意观象,以意成象,是指艺术中与外部世界有间接关系的内容。而意象造型方法,就是指雕塑家统观全局,注重感性认识,也不忽视理性剖析,采用干预形体(简化、夸张、变形)、想象构造(组合、融合、构成)等方法,“强化主要部分,归纳次要部分,组合相关部分,凸显整体风貌。”是既“得之于象”,又“弃之于象” [4],讲求“不似之似”。它不受对象的外形的束缚,不逼真地再现对象的真实面貌,而是在主客体、形神统一的总体把握中发现审美情趣,表现对象神韵、意趣和气势之美的表达形式。
如陈云岗的雕塑《中国老子》,大胆采用诗一般的写意造型语言,将崇尚自然大道的老子及其思想彻底畅快地意象化,让观者完全同化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中,又彻头彻尾地感受到东方哲思而又极富有诗意的气势之美,意境深远,余味无穷(如图1)。
二、“妙手偶得”、“以手运心” 的“神遇”美
中国写意雕塑的造型方法在抽象与具象的两极之间,既没有完全理性的写实,也没有完全理性的抽象,意象最终的呈现就会有很多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艺术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工而异,因材而异,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雕塑形态。
所谓“神遇”,就是指在雕塑过程中由各种偶然因素造成而获得的、可遇而不可求的意象造型的审美快感。当艺术家在进行写意雕塑过程当中,由于手感、手法、工具或泥巴肌理等的不同造型因素的影响,在雕塑整体雕塑造上或局部塑造上,常常会有不经意的、偶发性的、出乎意料之外的的雕塑形态出现,因而超越起初的“意”,而获得新的“象”。如吴为山的雕塑《孔子》,采用类似速塑的手法,用极简的形象,寥寥数刀,就塑造出了孔子的儒雅、宽厚、仁慈的形象。可见,形式与内容浑然一体,作品造型洒脱、痛快淋漓、神情俱现(如图2)。
三、不刻意追求比例解剖的神似美
中国的写意雕塑所追求的是重神似、不求形似的造型观。与西方造型方法不同,中国写意雕塑更注重精神方面的表达,在塑造客观物象时,不刻意追求其的外形上的逼真,不讲求比例与解剖的准确性,而是在刻画上体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忽略次要部分,在总体上把握对象的内在的神韵和精神气质。不仅如此,有时还故意突出夸张人体的某些部分,如传统民间造型讲“身长腿短是贵人”、“要要好,头大身子小”等等,都对雕塑的意象造型不求真实比例造成很大影响(如图3)。
写意雕塑是对造型各要素的本我能动、自觉的主观调配,主观、感性占居上风,理性主要起调配作用。这种强调主观感情的表达方式决定了所塑之象与客观物象之间的差异,因此,中国写意雕塑呈现出和西方雕塑明显不同的神似美。
四、“文与质”相互统一的儒雅美
“文质统一”的观念,既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命题,又是雅文化具体表现之一。写意造型的形式语言特征,从审美活动或审美感兴的角度上看,具有强烈的中国雅文化的色彩。
从审美趣味上看,中国的写意雕塑更接近于中国的“文人画”品格,所以,有人称雕塑家“塑质又是素质,塑者自身的素质”,写意雕塑是雕塑家的艺术造诣、精神品质、心理素质、人格修养、思想感情以及生活阅历的综合体现。陈云岗先生的以古代人物为主要题材的写意雕塑作品,与他本人对传统文化的修养,以及他卓越的艺术造诣是分不开的(如图4)。
综上所述,中国的写意雕塑采用意象造型,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具有独特的意蕴美,具有匠心独运的“神遇”美,不刻意追求比例解剖的神似美以及“文质统一”的儒雅美。中国写意雕塑追求一种至高、至上、至真、至美的艺术境界,是一种韵味的表达,是真情实感的艺术外现,是具有中国美学意味的雕塑艺术样式。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美术学院)
关于写意雕塑的概念,陈培一先生这样论述:“凡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雕塑作品,不管是严谨、写实、具象的,还是非严谨、写实、抽象的雕塑作品,只要是无拘无束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创作时自由自在,物我两忘的状态,达到了主客观的统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物象的把握意趣,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把握好了度,都具有写意性,都可称之为写意之作,直言写意雕塑也未尝不可。” 中国写意雕塑艺术常常不拘形似、因意造形、见材生意、以形舒情,不刻意追求比例与解剖的准确性,“得意忘象”,不求形似,但求传神,力求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创造出具有审美意蕴的雕塑艺术形象。
从本质上说,西方雕塑属于表现主义的范畴,而中国写意雕塑则不能简单地划归于表现主义雕塑,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写意雕塑表现出独具中国意蕴的、独具个性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象造型的意蕴美
所谓意象,《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寓意深刻的形象”、“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形象”。 所以,意象就是以意观象,以意成象,是指艺术中与外部世界有间接关系的内容。而意象造型方法,就是指雕塑家统观全局,注重感性认识,也不忽视理性剖析,采用干预形体(简化、夸张、变形)、想象构造(组合、融合、构成)等方法,“强化主要部分,归纳次要部分,组合相关部分,凸显整体风貌。”是既“得之于象”,又“弃之于象” [4],讲求“不似之似”。它不受对象的外形的束缚,不逼真地再现对象的真实面貌,而是在主客体、形神统一的总体把握中发现审美情趣,表现对象神韵、意趣和气势之美的表达形式。
如陈云岗的雕塑《中国老子》,大胆采用诗一般的写意造型语言,将崇尚自然大道的老子及其思想彻底畅快地意象化,让观者完全同化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中,又彻头彻尾地感受到东方哲思而又极富有诗意的气势之美,意境深远,余味无穷(如图1)。
二、“妙手偶得”、“以手运心” 的“神遇”美
中国写意雕塑的造型方法在抽象与具象的两极之间,既没有完全理性的写实,也没有完全理性的抽象,意象最终的呈现就会有很多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艺术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工而异,因材而异,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雕塑形态。
所谓“神遇”,就是指在雕塑过程中由各种偶然因素造成而获得的、可遇而不可求的意象造型的审美快感。当艺术家在进行写意雕塑过程当中,由于手感、手法、工具或泥巴肌理等的不同造型因素的影响,在雕塑整体雕塑造上或局部塑造上,常常会有不经意的、偶发性的、出乎意料之外的的雕塑形态出现,因而超越起初的“意”,而获得新的“象”。如吴为山的雕塑《孔子》,采用类似速塑的手法,用极简的形象,寥寥数刀,就塑造出了孔子的儒雅、宽厚、仁慈的形象。可见,形式与内容浑然一体,作品造型洒脱、痛快淋漓、神情俱现(如图2)。
三、不刻意追求比例解剖的神似美
中国的写意雕塑所追求的是重神似、不求形似的造型观。与西方造型方法不同,中国写意雕塑更注重精神方面的表达,在塑造客观物象时,不刻意追求其的外形上的逼真,不讲求比例与解剖的准确性,而是在刻画上体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忽略次要部分,在总体上把握对象的内在的神韵和精神气质。不仅如此,有时还故意突出夸张人体的某些部分,如传统民间造型讲“身长腿短是贵人”、“要要好,头大身子小”等等,都对雕塑的意象造型不求真实比例造成很大影响(如图3)。
写意雕塑是对造型各要素的本我能动、自觉的主观调配,主观、感性占居上风,理性主要起调配作用。这种强调主观感情的表达方式决定了所塑之象与客观物象之间的差异,因此,中国写意雕塑呈现出和西方雕塑明显不同的神似美。
四、“文与质”相互统一的儒雅美
“文质统一”的观念,既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命题,又是雅文化具体表现之一。写意造型的形式语言特征,从审美活动或审美感兴的角度上看,具有强烈的中国雅文化的色彩。
从审美趣味上看,中国的写意雕塑更接近于中国的“文人画”品格,所以,有人称雕塑家“塑质又是素质,塑者自身的素质”,写意雕塑是雕塑家的艺术造诣、精神品质、心理素质、人格修养、思想感情以及生活阅历的综合体现。陈云岗先生的以古代人物为主要题材的写意雕塑作品,与他本人对传统文化的修养,以及他卓越的艺术造诣是分不开的(如图4)。
综上所述,中国的写意雕塑采用意象造型,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具有独特的意蕴美,具有匠心独运的“神遇”美,不刻意追求比例解剖的神似美以及“文质统一”的儒雅美。中国写意雕塑追求一种至高、至上、至真、至美的艺术境界,是一种韵味的表达,是真情实感的艺术外现,是具有中国美学意味的雕塑艺术样式。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