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湖南省2012届高三十二校联考第一次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云的光彩,竹的摇曳,雀群的鸣声,行人的脸孔——需从所有日常琐事中体味无上的甘露。问题是,为使人生幸福,热爱琐事之人又必须为琐事所苦……为了微妙地享受,我们又必须微妙地受苦。”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新材料作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从所给材料中提炼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写作视角,这比之命题作文更能考查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而且其材料的选用往往要求能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在扼住时代脉搏的同时,又能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极富挑战性。它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总之,新材料作文仍是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热点,材料作文“幸福?琐事?享受?受苦”的设置就是紧扣这一命题趋势而来的。
就这道作文题的命题意图而言,一是做到了关注现实生活,与时下热点话题“幸福”相关联,且角度新颖。如近年“幸福广东”这个口号的提出,再如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发明了的“小确幸”这个词,即微小而确实的幸福,现在已成热点词语。二是该题的材料来自名家名句,显得厚重、典雅。三是本题题旨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对生活形成辩证的思维。这有益于学生打开视野,让他们感性的心沉稳、理性起来,进而思索自己的幸福,拥有思辨的智慧。
总体而言,这道材料作文题的材料内蕴切合时代热点,考生应该有话可说。所给材料取材典型,审题难易程度适中,有利于考生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写作的主体活动。试题用一句经典名言容纳了极其具体的限定,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和立意角度,极具启迪性、现实性,颇具人文关怀,应该说是一道很有写作价值的作文题。
【考场佳作】
吃糖与种甘蔗 卜妍杨
甜蜜的生活并不只是吃糖,更多的时候是在种甘蔗。
——胡野秋
因雪想高士,也可以因雪想堵车;因花想美人,也可以因花想绯闻;因月想好友,也可以因月想应酬;因山水想得意诗文,也可以因山水想批发公文。人生就是这样,能够在日常琐事中品味风雅与甘露,也能够在日常琐事中感受烦闷与苦涩。正是因为琐事的双重性,我们才要在微妙地受苦时,也要微妙地享受。(一组排比句,巧妙引出中心论点“我们才要在微妙地受苦时,也要微妙地享受”)
吃下一颗日常琐事的糖,品味无上的甜蜜。(为了有效论证中心论点,摆出了第一个分论点)
对王维来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在秋雨稀疏的山间,一颗果实的下坠能激起他对生活的深思;在黄昏明灭的灯火下,一只昆虫的飞鸣能引发他对自然的热爱。对庾信来说,“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在他清新宁静的小园中,垂钓鲜肥的鱼,尝一盘新抽的笋,也成为他甜蜜的来源。对张晓风来说,“只要有一点惬意,我是能把车声宠成水声,把公寓爱成山色的”,只要心灵的平静,在琐碎的家庭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幸福。(三组论据,娓娓道来,颇具文化底蕴,充满雅趣)
日常琐事有时候也能变成莲心之苦。(摆出第二个分论点,表示另起一层,开始新的论证)
博尔赫斯在他的《沙之书》中描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主人翁在不经意间得到一本《圣经》,这本《圣经》的神奇之处在于没有开头,也永远翻不到结尾之页。这让主人翁倍感欣喜,并由此终日惶惶不安,不知该将《圣经》安放在何处,害怕别人因羡慕他的宝贝而前来夺取,因而郁郁寡欢。本该是给他带来甜蜜和幸福的财产,却成了他最大的负担和灾难。苏轼曾说:“君子寄之于物,而不能喻之于物。”我们在追求幸福和美好时,绝不能为琐事所困。(一个课本中的论据,一个有关苏轼的论据,相映成趣,殊途同归,很好地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
种下甘蔗,让琐事之苦结出幸福之甜。(第三个分论点是前面两个分论点的综合,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维)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遭贬谪后的苏轼,并不抱怨黄州的艰苦,而是悉心从政,将黄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贏得了黄州百姓的拥戴和赞扬。另一方面,苏轼更是化苦难为动力,在黄州达到了文学生涯的顶峰,在物我两忘的境界里,“对一张琴,一壶酒,一缕云”,过着他坦然自适的生活。(关于苏轼的论据,暗含了陶渊明的心境,一分为二,二归于一,让第三个分论点立于不败之地)
“最微小的花朵,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深思。”日常琐事,能激起我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幸福的咀嚼。做一名种植甜蜜与幸福的农夫吧,让微苦的汗水滴在土地上,这样才能长出一片属于你的甘蔗田。(结尾分别照应前面三个分论点,语带亲切,收束全文)
【点评】
本文深邃的思考、引经据典式的语言、清晰的思路均值得我们借鉴。作者以“甜蜜的生活并不只是吃糖,更多的时候是在种甘蔗”作为题记,颇具哲理,发人深省。此言来自《书摘》上刊发的胡野秋的一篇文章,其前一句是“实际上生活并不是永远只是轻松和有趣的,真正的轻松和有趣往往只有通过艰苦和枯燥来获取”,这其实就是作者要在文中传达的深意。
文章开篇又巧妙地将清代文人张潮《幽梦影》中之语与韩少功在《阳台上的遗憾》一文中的思考结合起来,解密日常琐事带给我们的双重情感体悟,颇具文采,让人不得不感叹作者的奇特文思。紧接着文章以丰富的诗文名句、典型的事例论证了生活的甜苦两重性。层次清晰,内涵深厚。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一言出自陶渊明,季羡林先生对此言也曾大加赞成。作者先引此言,再用苏轼之例,将这享受与承受的人生论出了层次。至此,人生层次达到最高,即心境平和,苦亦成甜。
苦乐之间 郭聪
站在屋顶,黄昏的光影拭去了我最后的一丝苦痛与无助,我悄悄听见,不远的地方,幸福与快乐光临我心灵的声音……(开头十分巧妙,暗示作者将发生心灵的蜕变) 面对令人如此倦怠的生活,我再一次向母亲发起了牢骚:“为什么又要去山东啊?不是刚到河南没多久吗?”(矛盾由此开始,为行文埋下伏笔,吸引着读者往下读)
正在整理行李的母亲闻声连忙转过身来,拂去蓬乱不堪的头发,笑着答道:“没办法,孩子。你爸爸要到工地指导,丢下我们独自在部队,不大方便,还是得跟着……”(“我”与“母亲”的行为构成了鲜明的反差)
“呸!”还没等到她说完,我郁积的满腔怒火终于爆发。急红了脸的我迅速转身,只想马上逃开这令人厌恶不止的人与事。(看似是与母亲的矛盾,其实是与父亲的矛盾开始升级)
走到部队里的池塘边,泪水已模糊了我的双眼,想看清水里翻滚的波纹,想望见绿草与花儿相依相伴,却已是不能。不知不觉间,一对父子在凉亭里嬉戏的场景却那般清晰地冲进我的视野。孩子与我一般大,此时正骑在父亲的肩头,两人笑得那般开心,我的心中徒生许多的思虑:“他也像我一样被迫离开家乡追随父亲至此吗?”“他也一样挣扎于生活的琐俗却又颇感无奈吗?”“他怎么可以这么甜蜜地骑在父亲的肩上,笑得那么灿烂,那么可人?”……那耀眼的一幕,带给我的只有伤感。脖子间的汗珠像滚烫的火球自上流下,隐隐灼痛我的心灵。(池塘边父子嬉戏的快乐场景,是在以乐景写哀情,衬出了“我”的苦痛与无助)
不忍看母亲的倦容,我还是踏上了去父亲那儿的征程。火车上的拥挤和纷扰让我在看到父亲时只觉得晕眩和恶心。但我的内心其实是憧憬的,尤其当父亲将我抱在怀里的时候,我多想留住这难得的温暖。(虽然与父亲仍有矛盾,但矛盾正在化解之中,“我多想留住这难得的温暖”作了暗示)
父亲说要带我去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看看,我拂去拥抱时的不自然,因为毕竟我们难得如此亲近。当我睁大了眼睛想问些什么,可话到了嘴边怎知又被无奈地咽了回去,要知道,曾经多少次的承诺无情地浇灭过我多少次的欣喜。来到住处,我只将自己蜷缩在被褥里,用沉默代替我的回答。(尽管“我”对父亲不解,但对父亲的对抗十分微弱,沉默正是矛盾消除的标志)
“这次爸爸有时间,真的……”“不相信吗?好,现在就去……走喽。”父亲从未这样不管不顾,他一把把我举起来放在肩头就冲了出去。(父亲的喜悦其实在侧面描写“我”的喜悦)
原来骑在父亲肩上是这样的感觉,平淡但不涩口,清甜而不凶劲。耳畔的风对我低语:享受平凡的琐事,发现幸福的站台,苦乐之间其实只需简单的身心转换。
当最后一抹余晖归隐之际,站在屋顶,我心中已满是幸福与甜蜜,我对屋下的父亲大声喊道:“爸爸,有你我很快乐!”(结尾两段昭示着父子俩的欢乐达到极致,也暗扣了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为了微妙地享受,我们又必须微妙地受苦”,卒章显志,扣题极紧)
【点评】
这篇记叙文十分出彩。第一,本文抓住了记叙文的精神内核,即富有真情实感。“我”与母亲的正面冲突,“我”的逃离,“我”与父亲拥抱的“不自然”,无不看出“我”在面临被琐俗之事圈住的亲情时的矛盾心理——无助与渴望。而文末“我”的大声宣言让我们看到了“我”心灵蜕变后的情感爆发,让全文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大胆地说出心中的幸福。第二,本文构思上注意首尾呼应,采取回忆式的叙事模式,避免了记叙文一般叙述的平板枯燥。池塘边父子嬉戏的快乐场景,是在以乐景写哀情,衬出了“我”的苦痛与无助,作者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着实为文章增色不少。第三,本文的心理描写十分到位。首先是刻画细腻“那耀眼的一幕,带给我的只有伤感。”“我”为何伤感?只怕是心生了妒忌。其次是心理描写有层次,从中可看出“我”的成长。“厌恶”、“逃离”、“无奈”、“渴望”、“了悟”、“释放”便是“我”的心灵历程。第四,本文立意深刻。文章以记叙文的形式,以少年的心灵蜕变作为主要内容,用心理描写作为主要手段,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一个具有启发性的主题:“享受平凡的琐事,发现幸福的站台,苦乐之间其实只需简单的身心转换。”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云的光彩,竹的摇曳,雀群的鸣声,行人的脸孔——需从所有日常琐事中体味无上的甘露。问题是,为使人生幸福,热爱琐事之人又必须为琐事所苦……为了微妙地享受,我们又必须微妙地受苦。”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新材料作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从所给材料中提炼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写作视角,这比之命题作文更能考查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而且其材料的选用往往要求能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在扼住时代脉搏的同时,又能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极富挑战性。它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总之,新材料作文仍是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热点,材料作文“幸福?琐事?享受?受苦”的设置就是紧扣这一命题趋势而来的。
就这道作文题的命题意图而言,一是做到了关注现实生活,与时下热点话题“幸福”相关联,且角度新颖。如近年“幸福广东”这个口号的提出,再如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发明了的“小确幸”这个词,即微小而确实的幸福,现在已成热点词语。二是该题的材料来自名家名句,显得厚重、典雅。三是本题题旨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对生活形成辩证的思维。这有益于学生打开视野,让他们感性的心沉稳、理性起来,进而思索自己的幸福,拥有思辨的智慧。
总体而言,这道材料作文题的材料内蕴切合时代热点,考生应该有话可说。所给材料取材典型,审题难易程度适中,有利于考生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写作的主体活动。试题用一句经典名言容纳了极其具体的限定,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和立意角度,极具启迪性、现实性,颇具人文关怀,应该说是一道很有写作价值的作文题。
【考场佳作】
吃糖与种甘蔗 卜妍杨
甜蜜的生活并不只是吃糖,更多的时候是在种甘蔗。
——胡野秋
因雪想高士,也可以因雪想堵车;因花想美人,也可以因花想绯闻;因月想好友,也可以因月想应酬;因山水想得意诗文,也可以因山水想批发公文。人生就是这样,能够在日常琐事中品味风雅与甘露,也能够在日常琐事中感受烦闷与苦涩。正是因为琐事的双重性,我们才要在微妙地受苦时,也要微妙地享受。(一组排比句,巧妙引出中心论点“我们才要在微妙地受苦时,也要微妙地享受”)
吃下一颗日常琐事的糖,品味无上的甜蜜。(为了有效论证中心论点,摆出了第一个分论点)
对王维来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在秋雨稀疏的山间,一颗果实的下坠能激起他对生活的深思;在黄昏明灭的灯火下,一只昆虫的飞鸣能引发他对自然的热爱。对庾信来说,“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在他清新宁静的小园中,垂钓鲜肥的鱼,尝一盘新抽的笋,也成为他甜蜜的来源。对张晓风来说,“只要有一点惬意,我是能把车声宠成水声,把公寓爱成山色的”,只要心灵的平静,在琐碎的家庭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幸福。(三组论据,娓娓道来,颇具文化底蕴,充满雅趣)
日常琐事有时候也能变成莲心之苦。(摆出第二个分论点,表示另起一层,开始新的论证)
博尔赫斯在他的《沙之书》中描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主人翁在不经意间得到一本《圣经》,这本《圣经》的神奇之处在于没有开头,也永远翻不到结尾之页。这让主人翁倍感欣喜,并由此终日惶惶不安,不知该将《圣经》安放在何处,害怕别人因羡慕他的宝贝而前来夺取,因而郁郁寡欢。本该是给他带来甜蜜和幸福的财产,却成了他最大的负担和灾难。苏轼曾说:“君子寄之于物,而不能喻之于物。”我们在追求幸福和美好时,绝不能为琐事所困。(一个课本中的论据,一个有关苏轼的论据,相映成趣,殊途同归,很好地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
种下甘蔗,让琐事之苦结出幸福之甜。(第三个分论点是前面两个分论点的综合,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维)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遭贬谪后的苏轼,并不抱怨黄州的艰苦,而是悉心从政,将黄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贏得了黄州百姓的拥戴和赞扬。另一方面,苏轼更是化苦难为动力,在黄州达到了文学生涯的顶峰,在物我两忘的境界里,“对一张琴,一壶酒,一缕云”,过着他坦然自适的生活。(关于苏轼的论据,暗含了陶渊明的心境,一分为二,二归于一,让第三个分论点立于不败之地)
“最微小的花朵,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深思。”日常琐事,能激起我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幸福的咀嚼。做一名种植甜蜜与幸福的农夫吧,让微苦的汗水滴在土地上,这样才能长出一片属于你的甘蔗田。(结尾分别照应前面三个分论点,语带亲切,收束全文)
【点评】
本文深邃的思考、引经据典式的语言、清晰的思路均值得我们借鉴。作者以“甜蜜的生活并不只是吃糖,更多的时候是在种甘蔗”作为题记,颇具哲理,发人深省。此言来自《书摘》上刊发的胡野秋的一篇文章,其前一句是“实际上生活并不是永远只是轻松和有趣的,真正的轻松和有趣往往只有通过艰苦和枯燥来获取”,这其实就是作者要在文中传达的深意。
文章开篇又巧妙地将清代文人张潮《幽梦影》中之语与韩少功在《阳台上的遗憾》一文中的思考结合起来,解密日常琐事带给我们的双重情感体悟,颇具文采,让人不得不感叹作者的奇特文思。紧接着文章以丰富的诗文名句、典型的事例论证了生活的甜苦两重性。层次清晰,内涵深厚。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一言出自陶渊明,季羡林先生对此言也曾大加赞成。作者先引此言,再用苏轼之例,将这享受与承受的人生论出了层次。至此,人生层次达到最高,即心境平和,苦亦成甜。
苦乐之间 郭聪
站在屋顶,黄昏的光影拭去了我最后的一丝苦痛与无助,我悄悄听见,不远的地方,幸福与快乐光临我心灵的声音……(开头十分巧妙,暗示作者将发生心灵的蜕变) 面对令人如此倦怠的生活,我再一次向母亲发起了牢骚:“为什么又要去山东啊?不是刚到河南没多久吗?”(矛盾由此开始,为行文埋下伏笔,吸引着读者往下读)
正在整理行李的母亲闻声连忙转过身来,拂去蓬乱不堪的头发,笑着答道:“没办法,孩子。你爸爸要到工地指导,丢下我们独自在部队,不大方便,还是得跟着……”(“我”与“母亲”的行为构成了鲜明的反差)
“呸!”还没等到她说完,我郁积的满腔怒火终于爆发。急红了脸的我迅速转身,只想马上逃开这令人厌恶不止的人与事。(看似是与母亲的矛盾,其实是与父亲的矛盾开始升级)
走到部队里的池塘边,泪水已模糊了我的双眼,想看清水里翻滚的波纹,想望见绿草与花儿相依相伴,却已是不能。不知不觉间,一对父子在凉亭里嬉戏的场景却那般清晰地冲进我的视野。孩子与我一般大,此时正骑在父亲的肩头,两人笑得那般开心,我的心中徒生许多的思虑:“他也像我一样被迫离开家乡追随父亲至此吗?”“他也一样挣扎于生活的琐俗却又颇感无奈吗?”“他怎么可以这么甜蜜地骑在父亲的肩上,笑得那么灿烂,那么可人?”……那耀眼的一幕,带给我的只有伤感。脖子间的汗珠像滚烫的火球自上流下,隐隐灼痛我的心灵。(池塘边父子嬉戏的快乐场景,是在以乐景写哀情,衬出了“我”的苦痛与无助)
不忍看母亲的倦容,我还是踏上了去父亲那儿的征程。火车上的拥挤和纷扰让我在看到父亲时只觉得晕眩和恶心。但我的内心其实是憧憬的,尤其当父亲将我抱在怀里的时候,我多想留住这难得的温暖。(虽然与父亲仍有矛盾,但矛盾正在化解之中,“我多想留住这难得的温暖”作了暗示)
父亲说要带我去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看看,我拂去拥抱时的不自然,因为毕竟我们难得如此亲近。当我睁大了眼睛想问些什么,可话到了嘴边怎知又被无奈地咽了回去,要知道,曾经多少次的承诺无情地浇灭过我多少次的欣喜。来到住处,我只将自己蜷缩在被褥里,用沉默代替我的回答。(尽管“我”对父亲不解,但对父亲的对抗十分微弱,沉默正是矛盾消除的标志)
“这次爸爸有时间,真的……”“不相信吗?好,现在就去……走喽。”父亲从未这样不管不顾,他一把把我举起来放在肩头就冲了出去。(父亲的喜悦其实在侧面描写“我”的喜悦)
原来骑在父亲肩上是这样的感觉,平淡但不涩口,清甜而不凶劲。耳畔的风对我低语:享受平凡的琐事,发现幸福的站台,苦乐之间其实只需简单的身心转换。
当最后一抹余晖归隐之际,站在屋顶,我心中已满是幸福与甜蜜,我对屋下的父亲大声喊道:“爸爸,有你我很快乐!”(结尾两段昭示着父子俩的欢乐达到极致,也暗扣了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为了微妙地享受,我们又必须微妙地受苦”,卒章显志,扣题极紧)
【点评】
这篇记叙文十分出彩。第一,本文抓住了记叙文的精神内核,即富有真情实感。“我”与母亲的正面冲突,“我”的逃离,“我”与父亲拥抱的“不自然”,无不看出“我”在面临被琐俗之事圈住的亲情时的矛盾心理——无助与渴望。而文末“我”的大声宣言让我们看到了“我”心灵蜕变后的情感爆发,让全文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大胆地说出心中的幸福。第二,本文构思上注意首尾呼应,采取回忆式的叙事模式,避免了记叙文一般叙述的平板枯燥。池塘边父子嬉戏的快乐场景,是在以乐景写哀情,衬出了“我”的苦痛与无助,作者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着实为文章增色不少。第三,本文的心理描写十分到位。首先是刻画细腻“那耀眼的一幕,带给我的只有伤感。”“我”为何伤感?只怕是心生了妒忌。其次是心理描写有层次,从中可看出“我”的成长。“厌恶”、“逃离”、“无奈”、“渴望”、“了悟”、“释放”便是“我”的心灵历程。第四,本文立意深刻。文章以记叙文的形式,以少年的心灵蜕变作为主要内容,用心理描写作为主要手段,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一个具有启发性的主题:“享受平凡的琐事,发现幸福的站台,苦乐之间其实只需简单的身心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