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式睫状沟缝线固定治疗人工晶状体不全脱位的长期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gq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闭合式睫状沟缝线固定治疗人工晶状体不全脱位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2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收治的人工晶状体不全脱位患者19例,行闭合式睫状沟缝线固定方法将原人工晶状体复位。对术后3d及术后2年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散光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前视力0.22±0.10,最佳矫正视力0.71±0.18,角膜散光(0.76±0.29)D,眼压(16.21±4.29)mmHg,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225.58±439.53)个/mm2。术后3d视力0.69±0.14,,最佳矫正视力0.83±0.16,眼压(17.53±5.07)mmHg。术后2年视力0.80±0.15,最佳矫正视力0.89±0.14,眼压(16.37±4.87)mmHg,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084.79±434.06)个/mm2,角膜散光(0.78±0.33)D。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d、术后2年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0,P <0.01,t=-5.40,P <0.01;t=-16.13,P <0.01,t=-6.42,P <0.01),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2年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P <0.01),但无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眼压、角膜散光术后2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80;t=-0.91,P=0.375)。

结论

闭合式睫状沟缝线固定治疗人工晶状体不全脱位避免了人工晶状体更换所需的扩大切口及缝合带来的散光和剪断人工晶状体襻等操作对周围组织的扰动,减少了眼前段手术操作,损伤小,视力恢复快,安全有效,但更长期的安全性有待于更多数量的病例证实。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并比较激光泪道成形、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置管、泪道探通联合置管三种术式治疗原发性鼻泪管阻塞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2月至2014年6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行泪道成形手术的260例(272只眼)原发性鼻泪管阻塞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泪道成形术式分为三组:A组术式激光泪道成形术,B组术式泪道探通术联合泪道置管术,C组术式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置管术。所有联合置管手术的患者均3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CNL)后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93例泌尿系结石患者,均行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对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泌尿外科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的观察、24h尿量的监测、各种引流管护理。结果 93例患者术后顺利拔管,痊愈出院。结论 准确及时的生命体征监测、充分的术前准备、
目的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行水平直肌手术后的散光改变。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7~9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71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病例系列研究。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Ⅰ组:单纯外直肌后徙术组,共26例;Ⅱ组: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肌截除术组,共45例。所有患者在术前1周内、术后1周、1、3个月进行非散瞳屈光检查。通过Fourier矢量分析计算CYL0(散光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矢量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