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天主教徒的身份认同困境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sw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马帝国开创的"宗教社会"传统,在中世纪基督教世界得以延续和发展,在16世纪宗教改革期间得到强化.宗教社会以统一的宗教信仰作为核心价值,构建并且维持社会共同体的秩序.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与罗马教宗庇护五世沿用"宗教社会"传统,以信仰统一的原则来规训社会,加剧了天主教徒的身份认同困境.如何突破宗教社会的传统,以适应宗教改革后基督教信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是国家治理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议题.
其他文献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CHFS) 2011、2013、2015年的非农个体面板数据,首先对个人所得税和社保缴费的累进性及再分配能力进行了考察,然后基于最高收入份额方法及Pareto分布系数方法对高收入不平等进行了分析,最后使用multinomial logit和百分数效应模型研究了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尽管个人所得税是累进性的,但其再分配能力非常弱;社保缴费中的公积金呈现出累进特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均呈现出累退特性,与个税相同,
蠲赋减租是国家惠政,在传统帝制时期,唯有清康熙、乾隆两朝屡次普免全国田赋,并将其逐步制度化.普免萌生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的轮免各省钱粮,是国家在重大灾变后通过免除赋税给予民众的普惠性补偿.康熙朝普免钱粮四次、漕粮一次,得益于战时形成高度集中财政体制所积累的雄厚储备.这一将全国赋税尽解户部的财政体制,体现了康熙帝治国理念中的大局观,也为其多次筹划实施重大举措提供强有力支持,对清前期的稳定和发展一度发挥积极效用.但从长远看,过于强调国用与蠲赋养民,忽视外省财政和恤官,导致康熙后期外省钱粮亏空严重与苛官累民等问
北宋前期由三司主导的国计体系,既继承前代制度,更是宋初中央集中财权、控御地方的产物.该体系的运作机制与演进过程,与唐宋之际财税结构及管理体制变化密切相关.宋初三司依托州郡申报的文帐,直接统筹郡计,进而移易两税钱物以供全国用度.但受实物财政条件及行政能力限制,三司过分集中全国财政计度与审核权,导致申省文帐大量积压,影响国计体系正常运作.真宗朝广泛实行财赋征调立额管理,三司一般不再直接掌控州郡税赋计征,而是依托各路上供额安排钱物调度变转;同时,转运司获得更多自主权,国家财政计度体系趋于合理,深刻影响了宋代国家
清末新政时期,清廷推动建立新的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建设统一的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化塑造国民、培养国家认同.新的学制章程将指向汉语的"国文"和"官话"(国语)设定为基础科目,同时确立了"书同文"和"语同音"的制度目标,由此改变了王朝时代"各语其语"的状态,初步实现了教育领域内的语文统一.这一改革,得到了内地边疆一体化、宪政改革等制度建设的助推,体现了汉语作为主体民族语言的文化优势.与此同时,传统的清朝"国语"——满语、满文仍保留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其时,革命派和立宪派的满汉语言观,也从舆论层面对官方语文建设有所呼应
明代地方行政的文书程序中,经常可见由多名里老、生员、乡绅联署的呈文.这种呈文在明前中期被称为连名呈,明末则多称公呈;从明中叶开始,甚至可以看到以“通学”、“合邑”等集体名义联署的连名呈、公呈.这些呈文,既是绅士里老向官府反映地方社会意愿的重要手段,也是地方官向上级官府汇报地方事务的重要依据.及至明末,公呈的地位日益重要,其应用规则亦趋于成熟.在部分地方事务中,特定群体的公呈作为地方社会意愿的证据,成为政府决策时必备的文书凭证.
埃利乌斯·阿里斯泰德在其公共演说词《泛雅典娜节集会辞》和《罗马颂》中,展示了一套与古典时代历史叙述模式有明显区别的、带有浓厚宗教色彩与"普世史"特征的历史记忆.其历史叙述来自对雅典民主制、罗马对外扩张等传统记述的改写,以及对希腊史学传统中固有宗教元素及"普世史"视角的发挥.这种历史记忆成功地迎合了2世纪希腊知识精英的品位,而且同尤西比乌斯等早期基督教史学家建立的教会史叙述模式具有相似性.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二战期间日军性奴役"慰安妇"事实日渐广为人知并超出了亚洲范围,而且作为妇女人权问题被国际社会关注.联合国人权机构从1992年开始持续审议"慰安妇"问题,在"慰安妇"受害事实的认定、"慰安妇"问题的法律责任划定以及如何解决"慰安妇"问题上,形成自己的立场和见解并以此一再告诫日本政府.联合国人权机构由此成为解决"慰安妇"问题以及维护历史真相的重要参与主体.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政府一再拒绝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拒不接受解决"慰安妇"问题的建议.更有甚者,日本一些政客肆意否认强征"慰安妇"的事
进入21世纪后,北极问题持续升温,俄罗斯明显提升了北极在其国家战略中的分量.俄罗斯对北极地区的定位曾仅限于国家边疆安全和北极地区资源开发.随着北方海航路商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地缘空间的挤压,俄罗斯逐渐改变了在北极地区的保守主义立场,开始将该地区与国家对外政策整体规划联系起来,试图借助外部力量强化其在北极的战略存在,加速北极开发.俄罗斯的北极政策一方面从属于其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已然融入了俄罗斯国家对外战略,成为支撑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关键区域.当前,俄罗斯的北极政策形成
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日联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的国际主义精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方战场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不仅涉及中国军民的奋勇抗战,更涉及与朝鲜共产主义者、苏联远东军的并肩作战.中朝苏三国军民合力抗日,并肩作战,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联合,不仅提升了中朝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更充分体现了中朝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中所建立的友好关系,有效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协助了朝鲜的独立解放,牵制了日军向苏联进犯的侵略行动,对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具有
鸦片战争之后建立的不平等条约关系,触及并改变了清政府的传统对外思想,其有关利益的思想认识,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新的变化.起初,清政府受"怀柔远人"观念的影响,将让弃权益视为中国的单方面"施恩".不平等条约关系的推进和国家权益的更大损失,引发了清政府对"一体均沾"及单向性观念的反思,由此转而注重自身利益.通过一系列条约交涉,清政府形成了主动求益的思想,并赋予传统"怀柔"以新的内涵.在应对列强侵华新态势和条约关系新格局的过程中,清政府的利益观念实现了进一步扩展,促进了主权观念和修约意识,从而完成了从传统到近代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