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一块手机大小具有国外知识产权的变频器使某品牌空调的销售在全行业领先。但算下账来,中国的企业却只赚到少得可怜的劳工费,大把的钱财送给了这块变频器的国外专利持有者。这个并不为公众所知的“秘密”,成为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以下简称家电院)科研人员的心底之痛。 消化掉科研院所转制的沉重负担后,他们艰难地闯出股份制改革之路。如今的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们挺直了腰板,不仅创造出让国外同行赞叹的“变频器”,还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领头羊。
回顾以往,才知股改之艰难,之珍贵。
被逼无奈走上改革之路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始建于1965年。职能定位是从事家电科研、检验、认证等业务,属于国家家用电器行业重点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机构。
1999年,在科研院所改制的大潮中,家电院成为 “企业化运营、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没有了科研经费支持,却留下三百多名退休员工。家电院院长邴旭卫谈到:“当初保证这几百人有饭吃成了重大任务。”
面对家电院能否市场化运营的全新挑战,全院员工思考着、探索着。总工程师刘挺对记者说:三年前,他们到安徽滁州创办生产研发基地时,省科技局的一位干部对家电院的国有体制能否确保滁州基地顺利建成并投产提出大胆疑问。对方那种不把责任风险落实到科研骨干个人身上,就不愿贸然合作的坚决态度,使家电院的领导们深受震撼。无路可走的现状,逼迫家电院不得不起草出股份制改革的方案。报到有关部门后,也没有人敢批。事后得知,留下了“规模太小,不值得一批,你们自己干着看吧”的话语。家电院上到领导下到普通工人,每位成员都很清楚:不拿出敢闯敢干的精神,这个单位就有可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烟消云散。
于是,科研股份制改革的大旗,就在家电院那个不大的小院里树立起来并高高飘扬。
股份制迸发出科技创新活力
在家电院科技创新平台的股份制改革方案中,国有资产股占30%的比例,技术人员与管理层股份占70%。其中,技术人员入股是重中之重,通过评估他们的技术为整个科研项目带来效益确定其所占的股份。但每一个技术骨干的个人持股都不超过整个项目的30%。可以说,家电院仍然是最大股东。
股份制改革以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家电院的科研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在变频控制器和噪声测试分析系统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科技创新平台成立了北京中家智锐科技有限公司,吸收骨干人员投资入股,兼顾国家、研究院和员工个人三方的利益,摒弃了以前论资排辈、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多劳者多得,少劳者少得,不劳者不得。家电院多年积累的科技优势迅速得到充分释放。邴旭卫院长对记者说:“别看家电院的国有股份比例降低了,但是蛋糕做大了,国有资产的总值却升高了,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了。”股份制改革后,家电院科技创新的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展现出勃勃生机。
据了解,中国2011年专利的申请数量已经超过150万件,已经超过美国、日本,位列世界首名,但这些专利技术在产业化方面却遭受了瓶颈。家电院引领潮流,带动整个中国家电行业转型升级。首先家电院整合行业资源,形成公共服务平台,联合国内外其他科研院所、高校和家电企业进行合作,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区域骨干企业结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同盟。几年来,家电院先后主导成立了“嵌入式系统应用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智能用电中心”、“安徽省家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建立在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基础之上的有机整合机制。在智能控制、智能用电、物联网、创新设计等诸多领域推动我国家电行业技术进步。
在几年时间内,家电院先后在珠海、青岛、慈溪、台州建立了分支机构或办事处。2011年又在安徽滁州建立集科研开发、教育培训、成果转化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自此,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依托立足产业集群的滁州等地,以最近服务距离覆盖主要家电产业集群,在市场、研发、生产、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大格局。
他们先后承建几十套家用电器安全、性能试验室及噪声室;开展了以“节能环保技术”和“智能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多项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多家企业,如变频冰箱控制器、变频空调控制器、检测用工业机器人、太阳能光伏/光热冰箱、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集成、家庭能源智能管理系统、废液晶显示器中铟回收处理工艺等,为行业提供新产品、新技术以及高效优质、快捷的专业化技术服务。
其中,他们自己组织创造出来的,昔日让家电院科研人员说起来就有些脸红的“变频控制器”,被国际知名企业的专家们给以高度的评价和赞扬。
家电院的生产总值跨越式提高,家电院的科研骨干们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换回了应得的尊严和财富。
凝心聚力 无声息启动各方面改革
李昊曾是家电院的技术人员,由于不甘心在家电院单纯做检测,曾辞职去加拿大留学深造,目前已经成为机器人设计的国际顶尖人才。他得知家电院近年的改革发展,很是激动,主动要求参与合作。目前,李昊已经与家电院的科研人员们在共同从事机器人的设计开发。
股份制改革带动了家电院各项制度的改革,不仅科技人才引进制度变了,李昊又可以来家电院工作了,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也闯出一条新路。自愿报名、民主直选的方式产生了群众满意、上级认可、能力突出、德才兼备的中层领导。
家电院的党建工作随着科研股份制的改革,也变得更加切实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他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定期召开职工座谈会,听取职工的意见与建议。以科研项目股份制为依托“将支部建在平台”上,生动活泼地开展了各项组织活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党员的管理教育,不再是单纯地讲党课开个会,而是建立各项经济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督促检查每个党员在岗位上确实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科技项目股份制改革已经让家电院破茧成蝶。在年家电院的年度总结会上,院领导向每一位员工展示了大家集体讨论出来的“新愿景”:到建院五十周年(即2015年)时,实现资产从一个亿到五个亿的跨越式发展。
采访中,家电院的领导也谈到他们的苦衷。如,家电院由国资委主管,申请国家科研课题的渠道往往不通畅等等。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靠科技项目股份制改革走出“困境”,但他们的改革之路要走得更远,还期待着全社会更大范围的改革和创新。
回顾以往,才知股改之艰难,之珍贵。
被逼无奈走上改革之路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始建于1965年。职能定位是从事家电科研、检验、认证等业务,属于国家家用电器行业重点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机构。
1999年,在科研院所改制的大潮中,家电院成为 “企业化运营、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没有了科研经费支持,却留下三百多名退休员工。家电院院长邴旭卫谈到:“当初保证这几百人有饭吃成了重大任务。”
面对家电院能否市场化运营的全新挑战,全院员工思考着、探索着。总工程师刘挺对记者说:三年前,他们到安徽滁州创办生产研发基地时,省科技局的一位干部对家电院的国有体制能否确保滁州基地顺利建成并投产提出大胆疑问。对方那种不把责任风险落实到科研骨干个人身上,就不愿贸然合作的坚决态度,使家电院的领导们深受震撼。无路可走的现状,逼迫家电院不得不起草出股份制改革的方案。报到有关部门后,也没有人敢批。事后得知,留下了“规模太小,不值得一批,你们自己干着看吧”的话语。家电院上到领导下到普通工人,每位成员都很清楚:不拿出敢闯敢干的精神,这个单位就有可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烟消云散。
于是,科研股份制改革的大旗,就在家电院那个不大的小院里树立起来并高高飘扬。
股份制迸发出科技创新活力
在家电院科技创新平台的股份制改革方案中,国有资产股占30%的比例,技术人员与管理层股份占70%。其中,技术人员入股是重中之重,通过评估他们的技术为整个科研项目带来效益确定其所占的股份。但每一个技术骨干的个人持股都不超过整个项目的30%。可以说,家电院仍然是最大股东。
股份制改革以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家电院的科研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在变频控制器和噪声测试分析系统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科技创新平台成立了北京中家智锐科技有限公司,吸收骨干人员投资入股,兼顾国家、研究院和员工个人三方的利益,摒弃了以前论资排辈、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多劳者多得,少劳者少得,不劳者不得。家电院多年积累的科技优势迅速得到充分释放。邴旭卫院长对记者说:“别看家电院的国有股份比例降低了,但是蛋糕做大了,国有资产的总值却升高了,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了。”股份制改革后,家电院科技创新的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展现出勃勃生机。
据了解,中国2011年专利的申请数量已经超过150万件,已经超过美国、日本,位列世界首名,但这些专利技术在产业化方面却遭受了瓶颈。家电院引领潮流,带动整个中国家电行业转型升级。首先家电院整合行业资源,形成公共服务平台,联合国内外其他科研院所、高校和家电企业进行合作,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区域骨干企业结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同盟。几年来,家电院先后主导成立了“嵌入式系统应用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智能用电中心”、“安徽省家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建立在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基础之上的有机整合机制。在智能控制、智能用电、物联网、创新设计等诸多领域推动我国家电行业技术进步。
在几年时间内,家电院先后在珠海、青岛、慈溪、台州建立了分支机构或办事处。2011年又在安徽滁州建立集科研开发、教育培训、成果转化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自此,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依托立足产业集群的滁州等地,以最近服务距离覆盖主要家电产业集群,在市场、研发、生产、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大格局。
他们先后承建几十套家用电器安全、性能试验室及噪声室;开展了以“节能环保技术”和“智能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多项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多家企业,如变频冰箱控制器、变频空调控制器、检测用工业机器人、太阳能光伏/光热冰箱、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集成、家庭能源智能管理系统、废液晶显示器中铟回收处理工艺等,为行业提供新产品、新技术以及高效优质、快捷的专业化技术服务。
其中,他们自己组织创造出来的,昔日让家电院科研人员说起来就有些脸红的“变频控制器”,被国际知名企业的专家们给以高度的评价和赞扬。
家电院的生产总值跨越式提高,家电院的科研骨干们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换回了应得的尊严和财富。
凝心聚力 无声息启动各方面改革
李昊曾是家电院的技术人员,由于不甘心在家电院单纯做检测,曾辞职去加拿大留学深造,目前已经成为机器人设计的国际顶尖人才。他得知家电院近年的改革发展,很是激动,主动要求参与合作。目前,李昊已经与家电院的科研人员们在共同从事机器人的设计开发。
股份制改革带动了家电院各项制度的改革,不仅科技人才引进制度变了,李昊又可以来家电院工作了,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也闯出一条新路。自愿报名、民主直选的方式产生了群众满意、上级认可、能力突出、德才兼备的中层领导。
家电院的党建工作随着科研股份制的改革,也变得更加切实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他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定期召开职工座谈会,听取职工的意见与建议。以科研项目股份制为依托“将支部建在平台”上,生动活泼地开展了各项组织活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党员的管理教育,不再是单纯地讲党课开个会,而是建立各项经济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督促检查每个党员在岗位上确实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科技项目股份制改革已经让家电院破茧成蝶。在年家电院的年度总结会上,院领导向每一位员工展示了大家集体讨论出来的“新愿景”:到建院五十周年(即2015年)时,实现资产从一个亿到五个亿的跨越式发展。
采访中,家电院的领导也谈到他们的苦衷。如,家电院由国资委主管,申请国家科研课题的渠道往往不通畅等等。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靠科技项目股份制改革走出“困境”,但他们的改革之路要走得更远,还期待着全社会更大范围的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