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程游戏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dawei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课程中的“教学游戏”,是指“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教学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儿童游戏时,总会兴致勃勃,全身心地投入。顾明远教授指出: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精神,一种平等的精神,一种过程本身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教育大辞典》)。游戏精神与品德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完全相吻合的。
  品德课程教学游戏的实施,要求与学习内容配合,服务于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善于扣住教学目标和学情,选择或设计恰切的教学游戏
  将游戏用于品德课程是大有讲究的,切不可脑子一热,随意而为。既然是教学游戏,就不能是简单地玩玩而已,而一定要扣住教学目标,扣住学情。
  例如《拉拉手,交朋友》(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其教学目标在情感态度维度,主要是培养学生乐意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在行为习惯维度,要初步养成与人交往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在知识技能维度,要初步了解与同学交往的知识。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怀着渴望与不安的心情,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碰到的便是如何熟悉环境,认识老师和同学,并和新老师、新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学校生活的愉悦。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教师选择了如下游戏:
  一是“找朋友”游戏。小朋友一边唱儿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边做游戏。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班内的每个小朋友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见到老师和同学应主动打招呼,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二是“拉钩”游戏。学生两人一组相互问候、介绍,相识相交。三是“网小鱼”游戏,由8个小朋友搭成鱼网,其他小朋友装作小鱼穿过网,边做游戏边唱歌:“游呀游,游呀游,游到网边快快跑,跑不掉的被逮着,开开心心作介绍。”被逮着的“小鱼”就要进行自我介绍:我叫什么名字?我从哪个幼儿园来?家住哪里?喜欢做什么事?……在这个游戏中,小朋友通过作自我介绍,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让其他小朋友更多地了解了自己。
  本课选择的教学游戏,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能营造良好的、快乐的交往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的积极情感,有利于养成与同学交往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善于以教学游戏为工具,让学生在“玩”中实现知识的自主学习
  教学游戏的运用之妙,在于让儿童从“玩”中品尝到知识的佳肴美味。这样,知识不是由别人传输和奉送的,而是学生在游戏中通过自身的肢体和心智活动自主建构的。这种由学生内化的知识才会经久不忘。
  例如《我的家乡在哪里》(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当教学完了湖北政区图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家乡——湖北在中国版图中的位置;了解、掌握湖北有哪些相邻的省市;了解、掌握“东北”“西南”“西北”“西南”等知识点,教师设计并切入了“我是拼图大玩家”的游戏。请看该课的游戏教学片断——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不完整的中国政区图(缺湖北省及周围的六个省市)。请同学们根据湖北省在中国版图中的位置及其特殊的形状,玩一玩拼图游戏(提供湖北政区图和标有河南、湖南、重庆、安徽、陕西、江西等六省市名称的政区图形),看哪个组最先将这幅不完整的图拼完整。
  (学生分组玩拼图游戏,教师巡回观察)
  师:同学们玩拼图都很投入,都拼对了。
  师:(指名)小李,我发现你拼得最快,是怎么拼的?
  生:我先把湖北这一块摆在祖国拼图的中部,然后根据边缘相互契合的特征,把湖北相邻的省市图一个个拼进去,很快就拼成了一幅完整的地图。
  师:讲得好!大家玩拼图游戏,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呢?
  生1:知道家乡湖北位于我们伟大祖国的中部。
  生2:我知道了湖北相邻的省市。
  生3:湖北的北部和南部,分别是河南省和湖南省。
  生4:湖北的西部和东部,分别是重庆市和安徽省。
  生5;湖北的西北部是陕西省。
  生6:湖北的东南部是江西省。
  生7:我领悟到了湖北是伟大祖国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玩拼图,既动手,又动脑。既玩得痛快,又学到了不少知识,收获不小哇!
  “我是拼图大玩家”游戏,不局限于学生形体的动,实际上是“动中有静”。所谓“动”,就是学生动手拼;所谓“静”,就是学生在动脑子想,怎样将湖北及其相邻省市,融进祖国版图的框架中。学生将具体形象思维与推理判断相结合,有利于他们加深对家乡湖北同周边省市的联系以及家乡与祖国关系的认识。
  三、善于借助教学游戏,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营造乐学氛围
  游戏是一个动态的自我表现过程。在此过程中,儿童多感官、全身心地参与游戏中,会获得精神的释放和自我生命的体认,享受情感愉悦带来的满足。因此,老师可借助教学游戏,巧妙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营造乐学氛围。
  例如教学《宝贵的水》(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可开展射谜游戏:“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由教师陈述谜面,学生竞猜谜底。这是一种平行性游戏,能激发儿童的认知好奇心,有利于营造热烈的、积极的乐学氛围,对于学生参与《宝贵的水》的主题活动,无疑是一次很好的预热。又如教学《爸爸妈妈都爱我》(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的课尾,切入开火车游戏——“火车轰隆隆开,装满全家人的爱,讲一件父母爱自己的事,你也可以坐上来”。开火车的游戏充满了动感,孩子乐此不疲。学生情趣盎然地边开火车,边讲爸爸妈妈爱“我”的故事,使全课意犹未尽,收到了“余音绕梁”的效果。
  四、善于借助教学游戏,引发深度体验,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实现意义建构
  教学游戏可以激发儿童全身心地投入某种探索性行动中。游戏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而儿童的潜能只有在受到挑战的时候,才会被激发。教学游戏为学生自由地、综合地挖掘自身的各种潜能提供了最有效形式,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体验,实现意义建构。
  例如教学《我们的合作》(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为了帮助学生体验合作的意义,可切入手指造型游戏:让学生人人动手,同桌伙伴商量创意,通过两双手二十个指头多种多样的组合,惟妙惟肖地呈现出人物头像、小动物以及有关物品的造型。游戏中,学生的手、脑器官和各种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的活动中,他们从中能真切地体验到通过合作,可以创造出难以想象的视觉效果,对于深化学生的意义建构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又如教学《我来试试看》(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可切入游戏环节——取环。教师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游戏工具:即一根绳索串着五个环,中间是一个红环(可用竹篾做,上面涂上红色)。游戏规则是:不摘下两边的环而取出中间的环的同学,便是游戏的赢家。学生开始有点发懵,这怎么可能呢?经过亲自动手尝试,失败了,再尝试,终于恍然大悟。这不很简单嘛!只要把线的两头打成结,然后拎住中间的红环把它移到线头上再解开结,就能将红环取出来。借助教学游戏,让学生亲历实践,在直觉思维的帮助下,孕育了感悟:即只要敢于动手试,善于改变想问题的角度,不怕困难,挑战难题,就能享受尝试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善于扣住教学目标和学情,选择或设计恰当的教学游戏;善于以教学游戏为工具,让学生在“玩”中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把握;善于借助游戏,激发儿童的认知好奇心,营造乐学氛围;善于在“玩”中引发儿童的深度体验,培养积极的情感,实现意义建构,如此,才能使品德课堂呈现亮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研室宜都市杨守敬小学
  湖北宜昌443300)
  责任编辑徐向阳
其他文献
欣赏精彩的课堂,常常会为教师从容的气度、收放自如的智慧而感叹。就连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的简单数字,经教师的巧妙点化和运用,也能撬动学生认知的杠杆,创生别样精彩的课堂!    比——比出来的感知:真大!    案例:《我们共同的家》(苏教版)  师(播放课件:杭州美景):能不能向各位老师介绍一下,杭州还有哪些著名景点?  ……  师:杭州的景色太美了。你们知道杭州有多大?(学生摇头)  (课件出
【摘要】本文旨在客观阐述英语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探讨基于核心素养来组织中职英语实践活动教学的可靠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英语;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贺雅丽(1984-),女,江苏邳州人,江苏省车辐中等专业学校,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英语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众多,诸如语言能力、文化品质、思维素养、学习效率等。如何基于这些细节来设计出富有针对性的中职英语实践活动
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对班主任专业化予以了确认,并对教育行政部门在班主任的培养与培训、考核与奖惩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因此,作为教育行政部门需认真思考如何贯彻《规定》的要求,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班主任专业化是一场教育思想的变革,是关注班主任成长、帮助班主任实现专业追求,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各级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学习和培训,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认同班主任
在诸多轰轰烈烈的品德课堂演示中,尽管老师们为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想出了很多法子,可在教学中学生的品德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之间总会存有一定的隔阂,具体表现为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不久前,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全省特级教师展示课的协助工作,在对各位名师借班上课的调查中找到了答案:原来很多课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指导学生积极做好课前准备。    一、品德课堂课前准备的意义所在    品德与社会是面向学生生活的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引导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所谓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是建立在个体经历基础上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在实际的品德课堂教学中,许多对学生内心感悟、情感提升有重要意义的活动目标是无法通过道德概念和知识的教学来达成的,而是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中不断生成的鲜活的体验。因为只有通过内心体验而建构的道德认知,才能触及
当今的孩子,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逆耳忠言”,接受不了带“苦”带“疼”的教育,可谓“强按牛头不喝水”。为此,当出现问题时,宜采取无痕教育方式。使其乐于接受,自然“转身”。  巧用资源。让其因自悟而“转身”  “牙齿碰舌头,锅碗碰着勺”,生活中难免有些磕磕碰碰的“冲突”。如何化解这些“冲突”?品德教材和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把这些教材资源合理地运用于“问题”教育中,借助其材料的鲜活
文化是民族的生命,道德是文化的灵魂。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宝库,是培育子孙后代民族魂的教科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赖以生根的沃土。而源于儒家伦理的中华美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核心价值。  十几年来,通州区教委以“儒学普及、文化育人”为己任,以“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为工作理念,以培养学生中华美德为目标,以“三化”为载体,建立多种运行机制,广泛开展多种形
【摘要】本文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中学英语词汇传统教学模式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分析讨论了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要有层次性:一是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二是教学方法的层次性。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在学习新单词之前明确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哪些单词只需识读,哪些单词不仅要识读还要会写会用,哪些单词必须要重点掌握,让其分清主次,有序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最终能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终身学习。  【关键词】高中
【摘要】思维导图是促进高级思维技能发展的可视化教学工具。将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引入高中英语教学,不仅使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别具色彩,更能通过思维导图中丰富多彩的颜色、图像、符号等的呈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和发散性思维。这种全脑思考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英语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思维导图;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王秀丽,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近年来,思维导图(Mind Map)因其能够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教育是一种充满不确定的事。”的确,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灵性在课堂中进行共享、碰撞、对话。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学生的生命和个性得到了尊重,品德课堂正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呆板变得鲜活,我们每天都在享受那一句句富有创意的话语、一次次情感的碰撞与交融。把握每一个瞬间的生成,就能使品德课堂充满智慧、活力四射!     一、善待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