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课程中的“教学游戏”,是指“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教学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儿童游戏时,总会兴致勃勃,全身心地投入。顾明远教授指出: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精神,一种平等的精神,一种过程本身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教育大辞典》)。游戏精神与品德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完全相吻合的。
品德课程教学游戏的实施,要求与学习内容配合,服务于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善于扣住教学目标和学情,选择或设计恰切的教学游戏
将游戏用于品德课程是大有讲究的,切不可脑子一热,随意而为。既然是教学游戏,就不能是简单地玩玩而已,而一定要扣住教学目标,扣住学情。
例如《拉拉手,交朋友》(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其教学目标在情感态度维度,主要是培养学生乐意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在行为习惯维度,要初步养成与人交往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在知识技能维度,要初步了解与同学交往的知识。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怀着渴望与不安的心情,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碰到的便是如何熟悉环境,认识老师和同学,并和新老师、新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学校生活的愉悦。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教师选择了如下游戏:
一是“找朋友”游戏。小朋友一边唱儿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边做游戏。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班内的每个小朋友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见到老师和同学应主动打招呼,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二是“拉钩”游戏。学生两人一组相互问候、介绍,相识相交。三是“网小鱼”游戏,由8个小朋友搭成鱼网,其他小朋友装作小鱼穿过网,边做游戏边唱歌:“游呀游,游呀游,游到网边快快跑,跑不掉的被逮着,开开心心作介绍。”被逮着的“小鱼”就要进行自我介绍:我叫什么名字?我从哪个幼儿园来?家住哪里?喜欢做什么事?……在这个游戏中,小朋友通过作自我介绍,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让其他小朋友更多地了解了自己。
本课选择的教学游戏,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能营造良好的、快乐的交往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的积极情感,有利于养成与同学交往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善于以教学游戏为工具,让学生在“玩”中实现知识的自主学习
教学游戏的运用之妙,在于让儿童从“玩”中品尝到知识的佳肴美味。这样,知识不是由别人传输和奉送的,而是学生在游戏中通过自身的肢体和心智活动自主建构的。这种由学生内化的知识才会经久不忘。
例如《我的家乡在哪里》(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当教学完了湖北政区图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家乡——湖北在中国版图中的位置;了解、掌握湖北有哪些相邻的省市;了解、掌握“东北”“西南”“西北”“西南”等知识点,教师设计并切入了“我是拼图大玩家”的游戏。请看该课的游戏教学片断——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不完整的中国政区图(缺湖北省及周围的六个省市)。请同学们根据湖北省在中国版图中的位置及其特殊的形状,玩一玩拼图游戏(提供湖北政区图和标有河南、湖南、重庆、安徽、陕西、江西等六省市名称的政区图形),看哪个组最先将这幅不完整的图拼完整。
(学生分组玩拼图游戏,教师巡回观察)
师:同学们玩拼图都很投入,都拼对了。
师:(指名)小李,我发现你拼得最快,是怎么拼的?
生:我先把湖北这一块摆在祖国拼图的中部,然后根据边缘相互契合的特征,把湖北相邻的省市图一个个拼进去,很快就拼成了一幅完整的地图。
师:讲得好!大家玩拼图游戏,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呢?
生1:知道家乡湖北位于我们伟大祖国的中部。
生2:我知道了湖北相邻的省市。
生3:湖北的北部和南部,分别是河南省和湖南省。
生4:湖北的西部和东部,分别是重庆市和安徽省。
生5;湖北的西北部是陕西省。
生6:湖北的东南部是江西省。
生7:我领悟到了湖北是伟大祖国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玩拼图,既动手,又动脑。既玩得痛快,又学到了不少知识,收获不小哇!
“我是拼图大玩家”游戏,不局限于学生形体的动,实际上是“动中有静”。所谓“动”,就是学生动手拼;所谓“静”,就是学生在动脑子想,怎样将湖北及其相邻省市,融进祖国版图的框架中。学生将具体形象思维与推理判断相结合,有利于他们加深对家乡湖北同周边省市的联系以及家乡与祖国关系的认识。
三、善于借助教学游戏,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营造乐学氛围
游戏是一个动态的自我表现过程。在此过程中,儿童多感官、全身心地参与游戏中,会获得精神的释放和自我生命的体认,享受情感愉悦带来的满足。因此,老师可借助教学游戏,巧妙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营造乐学氛围。
例如教学《宝贵的水》(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可开展射谜游戏:“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由教师陈述谜面,学生竞猜谜底。这是一种平行性游戏,能激发儿童的认知好奇心,有利于营造热烈的、积极的乐学氛围,对于学生参与《宝贵的水》的主题活动,无疑是一次很好的预热。又如教学《爸爸妈妈都爱我》(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的课尾,切入开火车游戏——“火车轰隆隆开,装满全家人的爱,讲一件父母爱自己的事,你也可以坐上来”。开火车的游戏充满了动感,孩子乐此不疲。学生情趣盎然地边开火车,边讲爸爸妈妈爱“我”的故事,使全课意犹未尽,收到了“余音绕梁”的效果。
四、善于借助教学游戏,引发深度体验,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实现意义建构
教学游戏可以激发儿童全身心地投入某种探索性行动中。游戏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而儿童的潜能只有在受到挑战的时候,才会被激发。教学游戏为学生自由地、综合地挖掘自身的各种潜能提供了最有效形式,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体验,实现意义建构。
例如教学《我们的合作》(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为了帮助学生体验合作的意义,可切入手指造型游戏:让学生人人动手,同桌伙伴商量创意,通过两双手二十个指头多种多样的组合,惟妙惟肖地呈现出人物头像、小动物以及有关物品的造型。游戏中,学生的手、脑器官和各种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的活动中,他们从中能真切地体验到通过合作,可以创造出难以想象的视觉效果,对于深化学生的意义建构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又如教学《我来试试看》(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可切入游戏环节——取环。教师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游戏工具:即一根绳索串着五个环,中间是一个红环(可用竹篾做,上面涂上红色)。游戏规则是:不摘下两边的环而取出中间的环的同学,便是游戏的赢家。学生开始有点发懵,这怎么可能呢?经过亲自动手尝试,失败了,再尝试,终于恍然大悟。这不很简单嘛!只要把线的两头打成结,然后拎住中间的红环把它移到线头上再解开结,就能将红环取出来。借助教学游戏,让学生亲历实践,在直觉思维的帮助下,孕育了感悟:即只要敢于动手试,善于改变想问题的角度,不怕困难,挑战难题,就能享受尝试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善于扣住教学目标和学情,选择或设计恰当的教学游戏;善于以教学游戏为工具,让学生在“玩”中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把握;善于借助游戏,激发儿童的认知好奇心,营造乐学氛围;善于在“玩”中引发儿童的深度体验,培养积极的情感,实现意义建构,如此,才能使品德课堂呈现亮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研室宜都市杨守敬小学
湖北宜昌443300)
责任编辑徐向阳
品德课程教学游戏的实施,要求与学习内容配合,服务于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善于扣住教学目标和学情,选择或设计恰切的教学游戏
将游戏用于品德课程是大有讲究的,切不可脑子一热,随意而为。既然是教学游戏,就不能是简单地玩玩而已,而一定要扣住教学目标,扣住学情。
例如《拉拉手,交朋友》(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其教学目标在情感态度维度,主要是培养学生乐意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在行为习惯维度,要初步养成与人交往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在知识技能维度,要初步了解与同学交往的知识。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怀着渴望与不安的心情,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碰到的便是如何熟悉环境,认识老师和同学,并和新老师、新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学校生活的愉悦。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教师选择了如下游戏:
一是“找朋友”游戏。小朋友一边唱儿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边做游戏。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班内的每个小朋友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见到老师和同学应主动打招呼,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二是“拉钩”游戏。学生两人一组相互问候、介绍,相识相交。三是“网小鱼”游戏,由8个小朋友搭成鱼网,其他小朋友装作小鱼穿过网,边做游戏边唱歌:“游呀游,游呀游,游到网边快快跑,跑不掉的被逮着,开开心心作介绍。”被逮着的“小鱼”就要进行自我介绍:我叫什么名字?我从哪个幼儿园来?家住哪里?喜欢做什么事?……在这个游戏中,小朋友通过作自我介绍,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让其他小朋友更多地了解了自己。
本课选择的教学游戏,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能营造良好的、快乐的交往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的积极情感,有利于养成与同学交往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善于以教学游戏为工具,让学生在“玩”中实现知识的自主学习
教学游戏的运用之妙,在于让儿童从“玩”中品尝到知识的佳肴美味。这样,知识不是由别人传输和奉送的,而是学生在游戏中通过自身的肢体和心智活动自主建构的。这种由学生内化的知识才会经久不忘。
例如《我的家乡在哪里》(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当教学完了湖北政区图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家乡——湖北在中国版图中的位置;了解、掌握湖北有哪些相邻的省市;了解、掌握“东北”“西南”“西北”“西南”等知识点,教师设计并切入了“我是拼图大玩家”的游戏。请看该课的游戏教学片断——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不完整的中国政区图(缺湖北省及周围的六个省市)。请同学们根据湖北省在中国版图中的位置及其特殊的形状,玩一玩拼图游戏(提供湖北政区图和标有河南、湖南、重庆、安徽、陕西、江西等六省市名称的政区图形),看哪个组最先将这幅不完整的图拼完整。
(学生分组玩拼图游戏,教师巡回观察)
师:同学们玩拼图都很投入,都拼对了。
师:(指名)小李,我发现你拼得最快,是怎么拼的?
生:我先把湖北这一块摆在祖国拼图的中部,然后根据边缘相互契合的特征,把湖北相邻的省市图一个个拼进去,很快就拼成了一幅完整的地图。
师:讲得好!大家玩拼图游戏,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呢?
生1:知道家乡湖北位于我们伟大祖国的中部。
生2:我知道了湖北相邻的省市。
生3:湖北的北部和南部,分别是河南省和湖南省。
生4:湖北的西部和东部,分别是重庆市和安徽省。
生5;湖北的西北部是陕西省。
生6:湖北的东南部是江西省。
生7:我领悟到了湖北是伟大祖国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玩拼图,既动手,又动脑。既玩得痛快,又学到了不少知识,收获不小哇!
“我是拼图大玩家”游戏,不局限于学生形体的动,实际上是“动中有静”。所谓“动”,就是学生动手拼;所谓“静”,就是学生在动脑子想,怎样将湖北及其相邻省市,融进祖国版图的框架中。学生将具体形象思维与推理判断相结合,有利于他们加深对家乡湖北同周边省市的联系以及家乡与祖国关系的认识。
三、善于借助教学游戏,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营造乐学氛围
游戏是一个动态的自我表现过程。在此过程中,儿童多感官、全身心地参与游戏中,会获得精神的释放和自我生命的体认,享受情感愉悦带来的满足。因此,老师可借助教学游戏,巧妙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营造乐学氛围。
例如教学《宝贵的水》(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可开展射谜游戏:“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由教师陈述谜面,学生竞猜谜底。这是一种平行性游戏,能激发儿童的认知好奇心,有利于营造热烈的、积极的乐学氛围,对于学生参与《宝贵的水》的主题活动,无疑是一次很好的预热。又如教学《爸爸妈妈都爱我》(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的课尾,切入开火车游戏——“火车轰隆隆开,装满全家人的爱,讲一件父母爱自己的事,你也可以坐上来”。开火车的游戏充满了动感,孩子乐此不疲。学生情趣盎然地边开火车,边讲爸爸妈妈爱“我”的故事,使全课意犹未尽,收到了“余音绕梁”的效果。
四、善于借助教学游戏,引发深度体验,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实现意义建构
教学游戏可以激发儿童全身心地投入某种探索性行动中。游戏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而儿童的潜能只有在受到挑战的时候,才会被激发。教学游戏为学生自由地、综合地挖掘自身的各种潜能提供了最有效形式,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体验,实现意义建构。
例如教学《我们的合作》(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为了帮助学生体验合作的意义,可切入手指造型游戏:让学生人人动手,同桌伙伴商量创意,通过两双手二十个指头多种多样的组合,惟妙惟肖地呈现出人物头像、小动物以及有关物品的造型。游戏中,学生的手、脑器官和各种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的活动中,他们从中能真切地体验到通过合作,可以创造出难以想象的视觉效果,对于深化学生的意义建构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又如教学《我来试试看》(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可切入游戏环节——取环。教师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游戏工具:即一根绳索串着五个环,中间是一个红环(可用竹篾做,上面涂上红色)。游戏规则是:不摘下两边的环而取出中间的环的同学,便是游戏的赢家。学生开始有点发懵,这怎么可能呢?经过亲自动手尝试,失败了,再尝试,终于恍然大悟。这不很简单嘛!只要把线的两头打成结,然后拎住中间的红环把它移到线头上再解开结,就能将红环取出来。借助教学游戏,让学生亲历实践,在直觉思维的帮助下,孕育了感悟:即只要敢于动手试,善于改变想问题的角度,不怕困难,挑战难题,就能享受尝试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善于扣住教学目标和学情,选择或设计恰当的教学游戏;善于以教学游戏为工具,让学生在“玩”中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把握;善于借助游戏,激发儿童的认知好奇心,营造乐学氛围;善于在“玩”中引发儿童的深度体验,培养积极的情感,实现意义建构,如此,才能使品德课堂呈现亮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研室宜都市杨守敬小学
湖北宜昌443300)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