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温体外循环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来源 :中华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y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中低温体外循环(CPB)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7只,随机分为三组:CPB后1 h组(n=6)、CPB后6 h组(n=6)及假手术组(Sham组,n=5).所有动物在咪唑安定、芬太尼麻醉后经口插管控制呼吸,置入颈静脉流出管和尾动脉输入管,肝素抗凝(500μ/kg).CPB组采用中低温CPB(26~28℃),经尾动脉灌注、颈静脉右心房-腔静脉引流,灌流量160ml·kg-1·min-1,总转流时间2 h,Sham组操作同CPB术后1 h组,但不经历CPB,三组持续监测动脉压、ECG及动脉血气.CPB后1 h组、CPB后6 h组分别在术后1、6 h时处死大鼠,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后取大脑组织,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bax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CPB后1 h组bax和bcl-2蛋白表达增强,CPB后6 h组bax表达增强、bcl-2蛋白表达减弱(P<0.05);与CPB后1 h组比较,CPB后6 h组bax表达增强、bcl-2蛋白表达减弱(P<0.05).与Sham组比较,CPB后1 h、CPB后6 h组bax/bcl-2比值、神经元凋亡率升高,CPB后6 h组bax/bcl-2比值、神经元凋亡率高于CPB后1h组(P<0.05).电镜下CPB后1 h组海马CA1区神经元部分线粒体肿胀、空泡变性、嵴减少或消失;CPB后6 h组可见少量神经元变性固缩、核不规则、核仁边集及核膜有切迹等凋亡早期改变.结论低温CPB引起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蛋白表达失衡,诱发神经元凋亡。

其他文献
目的 在人类22q11区域内筛查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易感基因.方法由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他们的健康父母组成的100个核心家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22q11区域内分别位于腭心面综合征中缺失的犰狳重复基因(ARVCF)上的rs165655(A/G碱基改变)、rs165815(C/T碱基改变)和LOC128979(EST序列)位点上的rs756656(A/C碱基改
目的 观察比较切开复位AO/ASIF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20例行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术,其中A3 2例,B1 2例,B2 2例,C1 2例,C2 4例,C3 8例;21例行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其中A2 4例、A3 8例、B1 3例、B3 1 例、
目的 建立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对淋球菌进行基因分型的方法.方法用4种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提取淋球菌基因组DNA,对其优劣进行比较;并运用RAPD对淋球菌菌株进行区分及对经性伴传播的淋病病例进行RAPD指纹图谱比较.结果运用经典的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法可以抽提较完整的基因组DNA,获得良好的RAPD指纹图谱;各菌株的RAPD指纹图谱间有明显不同DNA多态性;性伴传播的病例中获得了非常相似的R
目的 探讨微载体培养L-02人肝细胞株应用于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系统(HBLS)及其治疗实验效果.方法采用微载体Cytodex 3培养人肝细胞,经简易体外灌流实验后装配成HBLS,用于治疗急性肝衰犬;观察模型犬的临床体征、生存时间、生化指标以及死亡后各脏器的病理检查.结果 HBLS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7.9±2.3) h和(3.4±1.4) h,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空舱对照
目的 探讨活血化淤中药对大鼠肝硬化制备过程中对肝线粒体的影响.方法在大鼠肝硬化制备过程中经胃管灌服丹柴四君子汤,测定肝灌注液乳酸、肝组织匀浆MAO、SOD、MDA、ATP酶及进行肝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查和光镜、电镜检查.结果肝硬化组乳酸、MAO、MDA含量明显升高,SOD含量降低,肝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查及肝纤维化程度,与中药组比较P<0.05.电镜肝细胞线粒体计数,肝硬化组与中药治疗组比较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