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来,我们课题组紧密围绕课题研究的主题——“鼓励有个性的表达”和“写作教学系列探究”,以课题研究促进日常教学工作,以典型的课例实践研究和冷静的反思相结合,坚持“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基本原则,按照课题组共同拟定的方案合理有序地开展研究工作,在实践中反思并调整思路。在课题组成员的协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工作达到了预期效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首先,新课改后,初中语文教材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纲多本”的情况,不同版本的教材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阅读作为并列的学习内容。但在教材编写时,只有苏教版从真正意义上把四项内容分别加以介绍和指导。人教版选择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活动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突出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全套教材有36个活动主题,在这些活动中写作成了附属产品,每个单元提供的只是写作的具体题目和话题材料,并没有真正就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具体指导。新《课标》规定:“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而教材基本上没有明确的作文修改要求。
其次,我市使用人教版教材,在听课调研和与教师座谈中,教师最困惑的就是写作教学。在全市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和教研论文评选中,很少有教师选择作文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有的教师对作文的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学年目标和三年目标非常模糊,作文教学没有系统性的训练规划。借以指导作文教学的综合性活动,现状也不容乐观。
第三,中学生写作需要方法引导,而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些话题材料。初中三年结束后,有些学生连基本的读写能力都未形成,更谈不上在作文中独抒性灵、放飞个性了。不少学生也最终在中考作文“文体不限”的要求下无功而返。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构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模式。语文教科书是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优秀教师共同编写的,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基础资源。写作教学应与综合性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的难题。利用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补写以及写读后感等,以读促写,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写作实践中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本课题致力于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写作资源进行开发、整合与利用,即根据有序性、完整性的原则将教材中的写作资源进行整理,把作文教学从目前的综合性学习的副产品(即随意性比较大的粗放型作文教学)转变成目标针对性强,有系统、有开发深度和高利用价值的写作教学序列。
2.提高课题研究者和焦作市初中语文教师的水平。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使资源具有更多的教育附加值,进而开阔课程研究者和教师的视野,拓宽课程研究的领域,从而促进课程理论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
1.构建新的作文训练体系
课题组立足于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和学生的写作实际,尝试着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逐步提高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内化生活素材的作文训练体系。每册分5~7个写作训练板块,每个板块由“训练内容、写作指导、训练题目、审题思路、学生范文”五部分组成。七至九年级的训练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和初中作文教学规律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经过三年学习和写作实践,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梳理教材内容,分类积累写作素材
目前学生写作有一个很大的障碍——素材的缺乏。语文教材是作文教学的后花园。我们可以从教材中引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例如,初中六册教材中经典文章很多,涉及写作素材的各个领域,但平时教师和学生不太懂得怎样合理利用。课题实验教师对此进行梳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并通过指导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写作素材库。
本课题具体从八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素材库:自然篇、亲情与友情篇、成长篇、理想责任篇、科学求知篇、文化艺术篇、人物风采篇、哲思篇。每册书结合文本内容确定3~4个具体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写作,必须用教材中的事例、名言等来证明。这样分类整理后,每个学生到初中毕业时,都有一个厚厚的写作素材本,平时考试和中考前,学生都会拿出来读,并能不同程度地把事例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
除了对课文进行再概括以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在每个话题中加入自己在综合性学习、其他学科以及在课外读到的相关故事。这一写作练习放在一个单元学习结束之后,用一节课时间完成,其中30分钟学生写,15分钟当堂互评互改,选出佳作在班级张贴展示,供大家学习。这样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特别是初三后,教师指导学生对三年来的素材进行二次整理,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发现教材编排的特点。经过对三年来积累的写作素材的认真分析,学生不仅对课文本身、对教材编排有了新体会,而且对如何写作文也有了新的领悟。这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重新对素材进行选择,作为中考的备选材料。
3.依托文本,以读促写,学习写作语言和技法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均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作文教学空间。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都有一道写作练习题。每学期开学之前,课题组成员将二者结合起来对教材进行分工阅读,列出可以进行写作练习的内容和题目并共同制订方案,开学后对学生进行有层次的写作训练。实践过程中主要采用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和补写六种方法。这套写作体系改变了教师作文教学无序的状况,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使全体学生在接受作文教学和训练时,最大限度地学习和运用知识。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首先,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中语文教师对人教版教材中写作教学的困惑,使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有了参考,也促使更多教师对作文教学进行深入探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三年来,不仅实验教师和学生受益,而且通过全市性的作文教学研讨会、邀请外地名师讲学和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等活动,使广大的农村教师也受益匪浅,促进了我市初中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其次,本课题在引领学生梳理教材内容、构建写作素材库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利用仿写、续写、扩写、补写、改写的方法,从选材到立意,从谋篇布局到联想想象,从素材累积到语言的习得,学生收获了许多写作技法。这使他们的作文水平和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第三,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成果显著。本课题研究成果获2011年河南省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课题组教师在全省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学生也在多次写作大赛中获奖。课题组成员论文《语文教师应重视作文批改记录》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小学语文教与学》(CN11—5926/G4)复印转载。
五、课题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反思
课题从立项到结题,实验运行了三年之久。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2011年9月,我召开了全市作文教学研讨会,详细介绍了本课题在教学实践上的具体操作方法,要求全市初中语文教师都来尝试进行写作教学研究,可以从很小的角度入手。经过半年的跟踪调研,发现个别教师有畏难情绪,认为这样做要花费很大精力,不如随着综合性学习活动一次写一篇作文省事。部分教师做了,但坚持得不好。此外,学生知道课文的内容可以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但在将它们融入自己的文章时还是比较生硬,整合素材的能力和作文修改能力都有待提高。
参考资料:
1. 潘新和主编《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科学出版社。
2. 马正平主编《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朱光潜《谈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年来,我们课题组紧密围绕课题研究的主题——“鼓励有个性的表达”和“写作教学系列探究”,以课题研究促进日常教学工作,以典型的课例实践研究和冷静的反思相结合,坚持“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基本原则,按照课题组共同拟定的方案合理有序地开展研究工作,在实践中反思并调整思路。在课题组成员的协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工作达到了预期效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首先,新课改后,初中语文教材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纲多本”的情况,不同版本的教材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阅读作为并列的学习内容。但在教材编写时,只有苏教版从真正意义上把四项内容分别加以介绍和指导。人教版选择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活动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突出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全套教材有36个活动主题,在这些活动中写作成了附属产品,每个单元提供的只是写作的具体题目和话题材料,并没有真正就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具体指导。新《课标》规定:“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而教材基本上没有明确的作文修改要求。
其次,我市使用人教版教材,在听课调研和与教师座谈中,教师最困惑的就是写作教学。在全市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和教研论文评选中,很少有教师选择作文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有的教师对作文的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学年目标和三年目标非常模糊,作文教学没有系统性的训练规划。借以指导作文教学的综合性活动,现状也不容乐观。
第三,中学生写作需要方法引导,而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些话题材料。初中三年结束后,有些学生连基本的读写能力都未形成,更谈不上在作文中独抒性灵、放飞个性了。不少学生也最终在中考作文“文体不限”的要求下无功而返。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构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模式。语文教科书是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优秀教师共同编写的,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基础资源。写作教学应与综合性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的难题。利用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补写以及写读后感等,以读促写,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写作实践中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本课题致力于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写作资源进行开发、整合与利用,即根据有序性、完整性的原则将教材中的写作资源进行整理,把作文教学从目前的综合性学习的副产品(即随意性比较大的粗放型作文教学)转变成目标针对性强,有系统、有开发深度和高利用价值的写作教学序列。
2.提高课题研究者和焦作市初中语文教师的水平。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使资源具有更多的教育附加值,进而开阔课程研究者和教师的视野,拓宽课程研究的领域,从而促进课程理论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
1.构建新的作文训练体系
课题组立足于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和学生的写作实际,尝试着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逐步提高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内化生活素材的作文训练体系。每册分5~7个写作训练板块,每个板块由“训练内容、写作指导、训练题目、审题思路、学生范文”五部分组成。七至九年级的训练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和初中作文教学规律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经过三年学习和写作实践,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梳理教材内容,分类积累写作素材
目前学生写作有一个很大的障碍——素材的缺乏。语文教材是作文教学的后花园。我们可以从教材中引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例如,初中六册教材中经典文章很多,涉及写作素材的各个领域,但平时教师和学生不太懂得怎样合理利用。课题实验教师对此进行梳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并通过指导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写作素材库。
本课题具体从八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素材库:自然篇、亲情与友情篇、成长篇、理想责任篇、科学求知篇、文化艺术篇、人物风采篇、哲思篇。每册书结合文本内容确定3~4个具体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写作,必须用教材中的事例、名言等来证明。这样分类整理后,每个学生到初中毕业时,都有一个厚厚的写作素材本,平时考试和中考前,学生都会拿出来读,并能不同程度地把事例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
除了对课文进行再概括以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在每个话题中加入自己在综合性学习、其他学科以及在课外读到的相关故事。这一写作练习放在一个单元学习结束之后,用一节课时间完成,其中30分钟学生写,15分钟当堂互评互改,选出佳作在班级张贴展示,供大家学习。这样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特别是初三后,教师指导学生对三年来的素材进行二次整理,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发现教材编排的特点。经过对三年来积累的写作素材的认真分析,学生不仅对课文本身、对教材编排有了新体会,而且对如何写作文也有了新的领悟。这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重新对素材进行选择,作为中考的备选材料。
3.依托文本,以读促写,学习写作语言和技法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均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作文教学空间。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都有一道写作练习题。每学期开学之前,课题组成员将二者结合起来对教材进行分工阅读,列出可以进行写作练习的内容和题目并共同制订方案,开学后对学生进行有层次的写作训练。实践过程中主要采用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和补写六种方法。这套写作体系改变了教师作文教学无序的状况,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使全体学生在接受作文教学和训练时,最大限度地学习和运用知识。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首先,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中语文教师对人教版教材中写作教学的困惑,使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有了参考,也促使更多教师对作文教学进行深入探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三年来,不仅实验教师和学生受益,而且通过全市性的作文教学研讨会、邀请外地名师讲学和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等活动,使广大的农村教师也受益匪浅,促进了我市初中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其次,本课题在引领学生梳理教材内容、构建写作素材库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利用仿写、续写、扩写、补写、改写的方法,从选材到立意,从谋篇布局到联想想象,从素材累积到语言的习得,学生收获了许多写作技法。这使他们的作文水平和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第三,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成果显著。本课题研究成果获2011年河南省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课题组教师在全省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学生也在多次写作大赛中获奖。课题组成员论文《语文教师应重视作文批改记录》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小学语文教与学》(CN11—5926/G4)复印转载。
五、课题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反思
课题从立项到结题,实验运行了三年之久。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2011年9月,我召开了全市作文教学研讨会,详细介绍了本课题在教学实践上的具体操作方法,要求全市初中语文教师都来尝试进行写作教学研究,可以从很小的角度入手。经过半年的跟踪调研,发现个别教师有畏难情绪,认为这样做要花费很大精力,不如随着综合性学习活动一次写一篇作文省事。部分教师做了,但坚持得不好。此外,学生知道课文的内容可以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但在将它们融入自己的文章时还是比较生硬,整合素材的能力和作文修改能力都有待提高。
参考资料:
1. 潘新和主编《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科学出版社。
2. 马正平主编《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朱光潜《谈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