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给我们教师的教学带来新的冲击,“讨论与交流”是化学新教材中的一个内容,许多教师对这一学习内容不够重视,不给学生讨论的空间,究其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编者的编写意图,忽视了“讨论与交流”的作用。如何让教材中的“讨论与交流”在化学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值得每位化学教师进行探讨。
关键词:讨论与交流、学习兴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8
实行新课标已六年,对化学教材的编写以及使用,很多教师对此褒贬不一。我个人认
为新教材从教学理论、教材的编排看,都比旧教材有较大的转变,它增加了“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知识视窗”等环节,更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这六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陷入过迷茫和困惑,曾因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而不知所措;同时我们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感受了合作的愉快,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下面我主要谈谈如何让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讨论与交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教师要领会教材中“交流与讨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新教材中所增加的“讨论与交流”这一教学内容,能有效改变以往教师在讲台上讲,学
生在下面听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由于社会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的中学生娇生惯养,怕苦怕累,学习毅力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学习积极性差;因此,学习兴趣就成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我主要利用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让他们参与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在“唇枪舌战”的中获得知识,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理,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同时,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如教材中有关“化学与生活现象、化学与科学技术”的讨论,其中《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一节“请用分子的观念解释”的讨论题,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去认识及解释生活中的奇怪现象,在讨论中产生愉悦的“成就感”和感到所学知识有用以及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除此,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都有唯我独尊的思想;通过“讨论与交流”,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
2、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在讨论中,通过互相切磋,甚至是争论,都可以从多方面接受信息,多角度思考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例如:在讨论“如何高效地用电解水来获得氢能源?”时,有的教师只考虑到经济问题,而学生通过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还得出了获得电能时的环保问题。这样,既学到化学知识又懂得如何保护环境。
3、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诱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关键在于设计“发散点”,而新教材上的“讨论与交流”,刚好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总结和挖掘出来的“发散点”。例如:有关“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感受到分子的真实存在吗?请举例说明。”让学生通过讨论,联系到许多化学知识和物理知识,从而懂得湿衣服为什么会变干的原理,学会运用化学和物理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习。教材上的“讨论与交流”题目,许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实践经验。如“为什么可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被蚂蚁、蚊子叮咬了,涂上肥皂水可以止痛、消肿等。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关注并解决社会和生活上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动脑、多动手的探究意识。
二、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讨论与交流”的相关关系
领会了化学教材中“讨论与交流”的设置情况及其作用,还要重视“讨论与交流”的实施过程,创设开放积极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1、正确处理好学生“学”与教师“导”的关系
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聆听者、引导者,要从学生的讨论发言中捕捉一些新的哪怕是错误的信息给予及时的评判和解释,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的主动性。如:在探究“使铁发生锈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时,通过铁钉生锈的情况,学生不能直接得出结论,教师恰当的发挥教材中“交流与讨论”的作用,让学生主动争论:试管①的铁钉最易生锈、试管②液面处的铁钉部位最容易生锈、试管③铁钉不易生锈、试管④铁钉不易生锈的原因。通过讨论,让学生自然的归纳出铁生锈是铁、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2、正确处理好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的关系
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授,学生听,虽然有时也让学生独立思考,但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真正的启发;而小组讨论,可以克服部分学生的智力和思维上的思考动力不足的缺陷,同时,小组讨论发言可以相互影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拓展了学生视野,让学生考虑问题更全面、更周到。
3、正确处理好讨论过程与讨论结果的关系
课本中的绝大多数的讨论题,可以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得出一些结论和方法。但教师要“宽容”,不能过分的要求学生讨论的结果既全面又准确,解题的方法也不一定是最优化的,还要允许学生讨论时缺乏科学性和条理性。如:有关“用490万吨含Fe2O360%的赤铁矿石炼铁,所得生铁中最多含铁多少万吨?”的讨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多种;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加强“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不重要,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捕捉学生的灵感,激发其创新意识,促其创新精神的形成。
4、正确处理好学生归纳与教师总结的关系
学生对问题辩论后,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再及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充分肯定他们的正确思维方法和结论并进行总结;而对学生在讨论时发表的一些创新见解,即使这些见解欠缺科学性、合理性,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及时的分析和纠正。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感受认识知识的喜悦,使最初的兴趣得以持久,这才是由教师的“教”向学生“学”转变带来的最大收获。
总之,实行新课标已六年,许多教师对这一学习内容往往不够重视,没有处理好这一教学内容,没给学生足够的讨论空间及适当的点拨,究其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编者的编写意图,忽视了“讨论”的作用。如果我们对教材中“讨论与交流”的作用有较好的领会,并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得当,就一定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1、王先锋《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年第12期
关键词:讨论与交流、学习兴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8
实行新课标已六年,对化学教材的编写以及使用,很多教师对此褒贬不一。我个人认
为新教材从教学理论、教材的编排看,都比旧教材有较大的转变,它增加了“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知识视窗”等环节,更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这六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陷入过迷茫和困惑,曾因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而不知所措;同时我们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感受了合作的愉快,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下面我主要谈谈如何让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讨论与交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教师要领会教材中“交流与讨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新教材中所增加的“讨论与交流”这一教学内容,能有效改变以往教师在讲台上讲,学
生在下面听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由于社会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的中学生娇生惯养,怕苦怕累,学习毅力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学习积极性差;因此,学习兴趣就成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我主要利用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让他们参与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在“唇枪舌战”的中获得知识,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理,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同时,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如教材中有关“化学与生活现象、化学与科学技术”的讨论,其中《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一节“请用分子的观念解释”的讨论题,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去认识及解释生活中的奇怪现象,在讨论中产生愉悦的“成就感”和感到所学知识有用以及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除此,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都有唯我独尊的思想;通过“讨论与交流”,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
2、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在讨论中,通过互相切磋,甚至是争论,都可以从多方面接受信息,多角度思考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例如:在讨论“如何高效地用电解水来获得氢能源?”时,有的教师只考虑到经济问题,而学生通过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还得出了获得电能时的环保问题。这样,既学到化学知识又懂得如何保护环境。
3、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诱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关键在于设计“发散点”,而新教材上的“讨论与交流”,刚好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总结和挖掘出来的“发散点”。例如:有关“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感受到分子的真实存在吗?请举例说明。”让学生通过讨论,联系到许多化学知识和物理知识,从而懂得湿衣服为什么会变干的原理,学会运用化学和物理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习。教材上的“讨论与交流”题目,许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实践经验。如“为什么可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被蚂蚁、蚊子叮咬了,涂上肥皂水可以止痛、消肿等。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关注并解决社会和生活上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动脑、多动手的探究意识。
二、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讨论与交流”的相关关系
领会了化学教材中“讨论与交流”的设置情况及其作用,还要重视“讨论与交流”的实施过程,创设开放积极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1、正确处理好学生“学”与教师“导”的关系
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聆听者、引导者,要从学生的讨论发言中捕捉一些新的哪怕是错误的信息给予及时的评判和解释,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的主动性。如:在探究“使铁发生锈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时,通过铁钉生锈的情况,学生不能直接得出结论,教师恰当的发挥教材中“交流与讨论”的作用,让学生主动争论:试管①的铁钉最易生锈、试管②液面处的铁钉部位最容易生锈、试管③铁钉不易生锈、试管④铁钉不易生锈的原因。通过讨论,让学生自然的归纳出铁生锈是铁、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2、正确处理好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的关系
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授,学生听,虽然有时也让学生独立思考,但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真正的启发;而小组讨论,可以克服部分学生的智力和思维上的思考动力不足的缺陷,同时,小组讨论发言可以相互影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拓展了学生视野,让学生考虑问题更全面、更周到。
3、正确处理好讨论过程与讨论结果的关系
课本中的绝大多数的讨论题,可以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得出一些结论和方法。但教师要“宽容”,不能过分的要求学生讨论的结果既全面又准确,解题的方法也不一定是最优化的,还要允许学生讨论时缺乏科学性和条理性。如:有关“用490万吨含Fe2O360%的赤铁矿石炼铁,所得生铁中最多含铁多少万吨?”的讨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多种;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加强“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不重要,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捕捉学生的灵感,激发其创新意识,促其创新精神的形成。
4、正确处理好学生归纳与教师总结的关系
学生对问题辩论后,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再及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充分肯定他们的正确思维方法和结论并进行总结;而对学生在讨论时发表的一些创新见解,即使这些见解欠缺科学性、合理性,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及时的分析和纠正。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感受认识知识的喜悦,使最初的兴趣得以持久,这才是由教师的“教”向学生“学”转变带来的最大收获。
总之,实行新课标已六年,许多教师对这一学习内容往往不够重视,没有处理好这一教学内容,没给学生足够的讨论空间及适当的点拨,究其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编者的编写意图,忽视了“讨论”的作用。如果我们对教材中“讨论与交流”的作用有较好的领会,并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得当,就一定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1、王先锋《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