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表扬作为一种积极的评估和教育手段,如果运用得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但是不恰当的表扬却难以发挥出真正的作用,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教育教学中表扬的重要性,随后指出,在课堂进行表扬时,可能会遇到不切实际、次数太多以及语言过于笼统等问题。最后探寻了课堂表扬的艺术,指出如何找到有效的表扬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表扬;积极评价;师生关系;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7-0064-03
马卡连柯说:“教育幼儿最好的方式就是鼓励幼儿的好行为。”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本质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和唤醒。”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处在“勤奋感对自卑感”这个阶段,在该阶段,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它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与信心,更好地形成角色统一性。如今广为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观,要求由原先的单一化向多样化和个性化转变。表扬作为一种积极的评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有一件事受到表扬,孩子就会特别高兴,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学校生活中。也许每一次表扬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会像蝴蝶效应一般,产生极大的作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会帮助孩子成长,错误的表扬可能让学生感到的不是高兴,而会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扬,甚至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有效的表扬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一、小学课堂表扬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用到评价,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评价是联系教师和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环节。评价实施得好,可使教师和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轨迹,从而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证。”小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其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形成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而教师作为这一阶段的“意义他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在学习或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扬作为一种积极的褒奖方式,对学生的鼓励作用很大,意义十分明显[1]。
(一)满足尊重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有五种需要,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划分,尊重的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这是生存所必需的,从外部得到部分满足。若得不到满足,学习动机就会缺失。而学校中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忽略学生尊重的需要。表达尊重的方式多种多样,表扬行为是其中一种。恰当的表扬可以传递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与肯定,满足学生获得尊重和认可的需要,既能激发学困生的热情,又能满足好孩子的学习期望,使学生在教师的信任目光中树立信心,从而爱上学习,造就课堂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发挥替代性强化
班杜拉在观察学习理论中提到一种替代强化现象,即观察者看到榜样受到强化因而自身接收到强化。课堂表扬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体甚至是一个班级。学生作为观察者,当他关注到同伴得到表扬时,会唤起他的学习热情和向善向好的模仿渴望。这能够充分发挥替代性强化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助于让表扬行为的威力由个人辐射至整个班集体,使课堂表扬行为发挥出最优效果。
(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学校中的交往环境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不可缺失的作用,小学课堂中两个重要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表扬好比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能够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乐于亲近老师,更加喜欢老师,有利于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更加顺利地开展,教学质量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小学课堂表扬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表扬有很多好处,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区,从而发挥不出表扬应有的效果。
(一)表扬不切实际
案例1: 一节小学手工课上的一个小片段
老师带来了五颜六色的折纸,教学生们叠各式各样的小动物。老师时不时地去学生身边指导。这时,老师走到小明面前,表扬道:“哇,你真的是最棒的孩子,什么都做得很好!”这种表扬是不切实际的。
谈到表扬,也许会联想到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的赏识教育。所谓赏识教育,就是指以积极的态度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为他们的进步喝彩。但是表扬应该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如果老师对学生只是一味地进行表扬,而不采取批评教育,甚至把学生的美中不足说成十全十美,这种表扬是不切实际的,只会助长学生的虚荣心与攀比心,让他们变得高傲、自大。
(二)表扬次数过多
案例2:一节数学课上发考试卷的小片段
老师组织完考试后,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试卷进行了批阅,并在当天将其发放。
老师:从考试情况来看,同学们掌握得不错,小红98分,不错;小明,100分,真棒……
所谓“滥表扬”,指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运用表扬的次数过多,可以是针对一个人进行多次表扬,也可以是针对多个人进行多次表扬。通过新教育理念的渗透,老师意识到表扬的重要性,于是大大增加了表扬的频率,这时表扬成了一种例行公事,不再是对学生行为表现的真情流露,而是单纯地为了表扬而表扬。试想,一节课中几乎有一半的学生都收到了老师的表扬,那么他们会怎么看待呢?是否能够激发动力?实际上这种覆盖面广的表扬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反而还会助长浮躁的学风。
(三)语言过于笼统
案例3:一节小学英语课上的一个小片段
老师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这节课要学的英语单词,经过几遍解读之后,点名让学生起来朗读。
老师:小红,你来读一下。
学生:you me her him……
老师:嗯,你读得太棒了,请坐。
〔关键词〕表扬;积极评价;师生关系;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7-0064-03
马卡连柯说:“教育幼儿最好的方式就是鼓励幼儿的好行为。”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本质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和唤醒。”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处在“勤奋感对自卑感”这个阶段,在该阶段,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它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与信心,更好地形成角色统一性。如今广为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观,要求由原先的单一化向多样化和个性化转变。表扬作为一种积极的评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有一件事受到表扬,孩子就会特别高兴,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学校生活中。也许每一次表扬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会像蝴蝶效应一般,产生极大的作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会帮助孩子成长,错误的表扬可能让学生感到的不是高兴,而会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扬,甚至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有效的表扬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一、小学课堂表扬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用到评价,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评价是联系教师和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环节。评价实施得好,可使教师和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轨迹,从而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证。”小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其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形成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而教师作为这一阶段的“意义他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在学习或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扬作为一种积极的褒奖方式,对学生的鼓励作用很大,意义十分明显[1]。
(一)满足尊重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有五种需要,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划分,尊重的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这是生存所必需的,从外部得到部分满足。若得不到满足,学习动机就会缺失。而学校中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忽略学生尊重的需要。表达尊重的方式多种多样,表扬行为是其中一种。恰当的表扬可以传递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与肯定,满足学生获得尊重和认可的需要,既能激发学困生的热情,又能满足好孩子的学习期望,使学生在教师的信任目光中树立信心,从而爱上学习,造就课堂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发挥替代性强化
班杜拉在观察学习理论中提到一种替代强化现象,即观察者看到榜样受到强化因而自身接收到强化。课堂表扬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体甚至是一个班级。学生作为观察者,当他关注到同伴得到表扬时,会唤起他的学习热情和向善向好的模仿渴望。这能够充分发挥替代性强化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助于让表扬行为的威力由个人辐射至整个班集体,使课堂表扬行为发挥出最优效果。
(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学校中的交往环境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不可缺失的作用,小学课堂中两个重要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表扬好比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能够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乐于亲近老师,更加喜欢老师,有利于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更加顺利地开展,教学质量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小学课堂表扬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表扬有很多好处,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区,从而发挥不出表扬应有的效果。
(一)表扬不切实际
案例1: 一节小学手工课上的一个小片段
老师带来了五颜六色的折纸,教学生们叠各式各样的小动物。老师时不时地去学生身边指导。这时,老师走到小明面前,表扬道:“哇,你真的是最棒的孩子,什么都做得很好!”这种表扬是不切实际的。
谈到表扬,也许会联想到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的赏识教育。所谓赏识教育,就是指以积极的态度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为他们的进步喝彩。但是表扬应该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如果老师对学生只是一味地进行表扬,而不采取批评教育,甚至把学生的美中不足说成十全十美,这种表扬是不切实际的,只会助长学生的虚荣心与攀比心,让他们变得高傲、自大。
(二)表扬次数过多
案例2:一节数学课上发考试卷的小片段
老师组织完考试后,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试卷进行了批阅,并在当天将其发放。
老师:从考试情况来看,同学们掌握得不错,小红98分,不错;小明,100分,真棒……
所谓“滥表扬”,指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运用表扬的次数过多,可以是针对一个人进行多次表扬,也可以是针对多个人进行多次表扬。通过新教育理念的渗透,老师意识到表扬的重要性,于是大大增加了表扬的频率,这时表扬成了一种例行公事,不再是对学生行为表现的真情流露,而是单纯地为了表扬而表扬。试想,一节课中几乎有一半的学生都收到了老师的表扬,那么他们会怎么看待呢?是否能够激发动力?实际上这种覆盖面广的表扬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反而还会助长浮躁的学风。
(三)语言过于笼统
案例3:一节小学英语课上的一个小片段
老师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这节课要学的英语单词,经过几遍解读之后,点名让学生起来朗读。
老师:小红,你来读一下。
学生:you me her him……
老师:嗯,你读得太棒了,请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