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小学课堂表扬的艺术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wei271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表扬作为一种积极的评估和教育手段,如果运用得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但是不恰当的表扬却难以发挥出真正的作用,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教育教学中表扬的重要性,随后指出,在课堂进行表扬时,可能会遇到不切实际、次数太多以及语言过于笼统等问题。最后探寻了课堂表扬的艺术,指出如何找到有效的表扬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表扬;积极评价;师生关系;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7-0064-03
  马卡连柯说:“教育幼儿最好的方式就是鼓励幼儿的好行为。”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本质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和唤醒。”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处在“勤奋感对自卑感”这个阶段,在该阶段,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它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与信心,更好地形成角色统一性。如今广为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观,要求由原先的单一化向多样化和个性化转变。表扬作为一种积极的评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有一件事受到表扬,孩子就会特别高兴,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学校生活中。也许每一次表扬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会像蝴蝶效应一般,产生极大的作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会帮助孩子成长,错误的表扬可能让学生感到的不是高兴,而会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扬,甚至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有效的表扬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一、小学课堂表扬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用到评价,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评价是联系教师和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环节。评价实施得好,可使教师和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轨迹,从而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证。”小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其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形成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而教师作为这一阶段的“意义他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在学习或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扬作为一种积极的褒奖方式,对学生的鼓励作用很大,意义十分明显[1]。
  (一)满足尊重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有五种需要,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划分,尊重的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这是生存所必需的,从外部得到部分满足。若得不到满足,学习动机就会缺失。而学校中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忽略学生尊重的需要。表达尊重的方式多种多样,表扬行为是其中一种。恰当的表扬可以传递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与肯定,满足学生获得尊重和认可的需要,既能激发学困生的热情,又能满足好孩子的学习期望,使学生在教师的信任目光中树立信心,从而爱上学习,造就课堂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发挥替代性强化
  班杜拉在观察学习理论中提到一种替代强化现象,即观察者看到榜样受到强化因而自身接收到强化。课堂表扬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体甚至是一个班级。学生作为观察者,当他关注到同伴得到表扬时,会唤起他的学习热情和向善向好的模仿渴望。这能够充分发挥替代性强化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助于让表扬行为的威力由个人辐射至整个班集体,使课堂表扬行为发挥出最优效果。
  (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学校中的交往环境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不可缺失的作用,小学课堂中两个重要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表扬好比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能够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乐于亲近老师,更加喜欢老师,有利于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更加顺利地开展,教学质量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小学课堂表扬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表扬有很多好处,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区,从而发挥不出表扬应有的效果。
  (一)表扬不切实际
  案例1: 一节小学手工课上的一个小片段
  老师带来了五颜六色的折纸,教学生们叠各式各样的小动物。老师时不时地去学生身边指导。这时,老师走到小明面前,表扬道:“哇,你真的是最棒的孩子,什么都做得很好!”这种表扬是不切实际的。
  谈到表扬,也许会联想到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的赏识教育。所谓赏识教育,就是指以积极的态度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为他们的进步喝彩。但是表扬应该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如果老师对学生只是一味地进行表扬,而不采取批评教育,甚至把学生的美中不足说成十全十美,这种表扬是不切实际的,只会助长学生的虚荣心与攀比心,让他们变得高傲、自大。
  (二)表扬次数过多
  案例2:一节数学课上发考试卷的小片段
  老师组织完考试后,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试卷进行了批阅,并在当天将其发放。
  老师:从考试情况来看,同学们掌握得不错,小红98分,不错;小明,100分,真棒……
  所谓“滥表扬”,指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运用表扬的次数过多,可以是针对一个人进行多次表扬,也可以是针对多个人进行多次表扬。通过新教育理念的渗透,老师意识到表扬的重要性,于是大大增加了表扬的频率,这时表扬成了一种例行公事,不再是对学生行为表现的真情流露,而是单纯地为了表扬而表扬。试想,一节课中几乎有一半的学生都收到了老师的表扬,那么他们会怎么看待呢?是否能够激发动力?实际上这种覆盖面广的表扬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反而还会助长浮躁的学风。
  (三)语言过于笼统
  案例3:一节小学英语课上的一个小片段
  老师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这节课要学的英语单词,经过几遍解读之后,点名让学生起来朗读。
  老师:小红,你来读一下。
  学生:you me her him……
  老师:嗯,你读得太棒了,请坐。
其他文献
〔收稿时间〕 2021-03-02  〔基金项目〕 2019年教育部直属系统挂职干部扶贫专项课题“驻村第一书记加强贫困村党组织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JYBQ2020004)。  〔作者简介〕 沈崴(1974—),男,浙江宁波人,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扶贫工作办公室主任。  李萌(1984—),男,山东寿光人,副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副处级组织员。  蒋灵斌(1984—),男,广西桂林人,讲
〔关键词〕电影;生命教育;心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7-0074-03  2021年春節档,喜剧演员贾玲导演的处女作电影《你好,李焕英》喜获春节档票房冠军。该片是演员贾玲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电影通过演绎平淡的生活,体现出真挚纯粹的母爱,令很多网友产生共鸣。电影《你好,李焕英》中,一心想要成为母亲骄傲的贾晓玲,因母亲突
〔摘要〕校园欺负行为一直以来是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教育学等领域中关注的重要课题。当前,国内外校园欺负行为的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欺负者”与“受欺负者”之间,而忽略了欺负事件中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旁观者”。本研究从旁观者的定义、分类、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帮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从旁观者的视角积极干预校园欺负事件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欺负行为;旁观者;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
〔关键词〕讨好型人格;家庭教育;安全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7-0069-02  假期中,几乎每晚,只要我开始跑步,儿子就会搬台电脑或抱本书到我身边。然后,我边跑步边看电影,他窝在我的被窝里或折纸或玩魔尺或看书,各自尽兴。  这个已经快跟我一般高的小小男子汉,还常常这样对我说:“妈妈,我越来越喜欢待在你身边了。待在你身边的时
〔摘要〕一位因异性交往问题而无法正常学习的初中生前来咨询,咨询师通过“感知位置平衡法”技巧改变来访者内心的“感知模式”,帮助其分析异性交往中的情绪困扰和导致心理行为的原因。经过三次面谈咨询,来访者改善了不良情绪,建立了新的合理的思维方式,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最终,求助者的异性交往问题得到了解决。咨询实践证明,“感知位置平衡法”对解决中学生异性交往困扰问题是有效的。  〔关键词〕异性交往;感知位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的自杀率呈逐年攀升的趋势,令人惋惜并深思。在工作中,笔者意识到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尝试将课堂上学生即兴演出的情景剧编写成剧本,运用校园心理剧的方式开展生命教育,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文从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出发,介绍了校园心理剧对于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积极意义以及可借鉴之处,因此借助心理剧可以有效促进中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关键
异性交往,无论对于孩子还是父母,都是成长中一个无法回避又十分敏感的话题。很多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无法把握异性交往的尺度,过早陷入恋爱。那么如果孩子恋爱了,作为家长,该怎么办?到底该不该管,该怎么管?  首先,要避开一个“雷区”,就是强烈反对,禁止来往。青春期的孩子会多多少少有叛逆心理,越是大人反对的,越有可能去做。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恋情干涉越多,孩子的恋情会越坚定;而当父母的干涉减少时,孩子的
期刊
〔摘要〕以77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欺凌态度量表对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和欺凌态度进行调查,并探讨公正世界信念和欺凌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的一般公正世界信念显著高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对待欺凌的情感成分得分显著高于行为倾向成分得分;女生对待欺凌的情感成分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班干部对待欺凌的情感成分得分显著高于非班干部学生;班干部对待欺凌的行為倾向成分得分显著高于非班干部
〔摘要〕引导高中生更好地发展自我,使青春期的学生懂得如何在成长的过程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这是为高中生开设人际交往课程的目标。在高中生人际交往课程中,比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指出一条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提高路径,让学生的改变能够体现在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理论上。使用如“夸夸群” “情境再现”“雕塑技术”等实操演练的方法,能使学生把行动从课堂带到课堂外。  〔关键词〕人际交往;实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