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之际新农村体育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当前形势下新农村体育建设是否注重提高农民的体育文化素质,是否重硬件,摆花架子,而轻软件,并提出新农村体育建设应切合实际,注重实效。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建设
【中图号】G811.4【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028-02
北京奥运会的申办促使国家重视农村的体育建设。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中国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举措。为此,国家体育总局也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并要求各级体育部门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作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竞技体育的辉煌不容农村体育的沉睡。在这种形势下,全国各地纷纷建设农村体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有关新农村体育建设的研究有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将近十亿农民,农民问题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将会影响整个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关于农村建设的经济投入问题,如果有投入,而无产出,我国的经济损失将非常巨大。
本文重点研究当前新农村体育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以促进新农村体育更好地建设与发展,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可参考依据。
1新农村体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体育设施建设跟风现象严重许多新农村在建设体育上跟风,一味追求达到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标准,没有考虑到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并且新建的体育设施形同摆设品、装饰物,很少农民利用这些新建的体育设施进行身体锻炼。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1.1农民没有掌握使用这些体育设施的方法,并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从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我国推广实施10余年来,全民体育健身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在广大农村,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识还较为浅薄。据有关对农民体育健身概念健身锻炼内容、国家推行全民健身的意义和健身的科学涵义四项问卷调查表明:农民对全民健身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偏低,只有30.5%的农民对我国全民体育健身的意义有所了解,有69.5%的农民对国家推行全民健身的战略意义了解的非常肤浅,有76.8%的农民对体育健身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有78.7%的农民不清楚体育锻炼包含有那些健身内容,有52.1%的农民不懂得科学体育健身的涵义,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层次上,更为严重的是有68.2%的农民对健身意义的理解根本不正确,甚至认为“生产劳动就可以替代体育锻炼”。因此产生了“既然身体是健康的,就无需再浪费时间去进行身体锻炼”的错误观点。
1.1.2农村空巢家庭多,老人、小孩在家,青壮年人群外出务工,组织体育活动的难度增加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但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民大量外流,农村“空巢”化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空巢”学生已构成一个日渐增多的特殊群体和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如2006年,广西南宁市妇联通过对12个县(区)128个乡(镇)的1866所农村学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全市现有“空巢”学生13.3875万人,占农村学生总数的19.29%。许多“空巢”学生无心上学,逃学、辍学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使新农村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也使新农村体育组织工作面临新的难题。
据报导:我国目前有近9400万流动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农民,
这些在外流动打工的农民中,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的身体素质相对要高于一般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理应是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长年漂泊在外,农作物的日常管理和孩子的教育问题仍需要家中“留守”劳动力负责,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农村体育,这无形中削弱了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而在
“留守”者中,大多数是老年人或年幼者,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生活条件差,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还尚不健全,多数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体弱多病。据调查:在1.3亿60岁以上人口中,有70.2%的人居住在农村,而且这些老年人平均预期带病期较长:男性为9年,占余寿的57.1%,女性为11.46年,占余寿的62.4%。也就是说我国农村老年人60岁以后的寿命中有3/4的时间是生存在带有慢性疾病的状况之中。
1.2新农村体育建设只注重硬件,忽视软件国家体育总局给予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下发了标准,建设标准分为三类:一类标准:包括1片混凝土标准篮球场、1套健身路径、2张以上乒乓球台(室内或室外)、1个40平方米以上棋牌室和80平方米以上室内健身房;二类标准:包括1片混凝土标准篮球场、2张以上乒乓球台(室内或室外)、30平方米以上棋牌室(或60平方米以上室内健身房);三类标准:包括1片混凝土标准篮球场、2张以上乒乓球台(室内或室外)。
农村体育设施的改善,向农民表明了政府加强农村体育建设的决心,有利于增强农民的体育参与积极性,同时也为农民从事体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软件建设,再好的硬件设施也不能发挥作用。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核心在软件建设。硬件是基础,但是软件才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核心。只有组织农村体育活动才能将农民真正置于体育锻炼之中。同时,一旦软件建设发展了,新农村体育建设必然发展。软件建设也能促进硬件的改善。湖北地区的晒谷场和篮球场兼用的做法是湖北农民早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之前就创造的,同时湖北农民还创造了利用木头、混凝土建造简易篮球架的做法。只有农民动起来,新农村体育建设才落到实处;只要农民想动起来,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困难必然被人民群众的智慧所吞噬。
1.3体育建设无个性,不切实际很多农村在建设体育上,只按照国家政府的标准来建设硬件(如标准篮球场等),没有因地制宜,考虑实际情况,如农民是否热爱这些体育运用,这些体育设施的使用率等。另外,民间特色体育项目依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例如,江西端午赛龙舟不仅十分普及,而且规模大、观赏性强是全民健身活动中最受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之一。但调查发现,江西各地举行龙舟赛有54. 8%是民间自发的,政府组织的竞龙舟还不到半数。舞龙舞狮、龙舟作为江西省的民间特色体育项目参加人数不到10%,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部门对民间特色体育文化重视不够,江西省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民间特色体育项目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
2促进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2.1硬件建设应切合实际,并量力而行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应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并量力而行。一是应结合农民的兴趣与爱好。新农村在建设体育设施之前应调查农民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会与愿意的健身方式;如果大部分农民都没有体育健身的习惯,没有一项会的体育项目,那么新农村应考虑能否请体育指导员指导农民使用将建设的体育设施,否则不予建设。二是应考虑农村是否具有建设体育设施的能力。如果农村经济条件差,不应奢侈地建设体育设施,而应灵活地采用一些“土方法”创造农民锻炼的场馆与设施。
2.2多组织农民参加感兴趣的有特色的体育活动,提高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新农村体育建设要走特色促普及、特色促发展之路,植根乡情,培育农村体育新特色。要积极组织广大农民开展健康有益的有特色的体育活动。一是要以节假日为契机,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乡村传统节日很多,元旦、春节、无宵、端午节、中秋、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是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好时机,要积极组织农民开展活动。二要加强协作。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把农民体育工作纳入到社会化的范畴,置身于社会和广大农民群众中去,使“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经常化、规范化、科学化。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推动农民体育活动发展;三要以培训班为途径,大力推广体育活动项目。秧歌、武术等项目是深受农民喜爱的体育活动,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推动这些项目在农村的普及。建立农村“特色”体育内容体系,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将体育活动与农民的生产劳动相结合,把趣味与常规竞技项目结合起来,如跳绳、踢踺子、拔河、挑水、搬运重物、自行车载重、掰手腕等。三是挖掘和创新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内容体系。那些根植于地方文化之中的传统体育、乡土体育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在农村传统节日中能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凸显体育文化娱乐在构建和谐农村中的作用,是加快“乡风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濒临消失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3加强各级农体协建设,并强化农村的健身舆论氛围一要继续扎实抓好基层组织网络建设。基层农体协是农民健身活动的推广者、组织者。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乡、村两级农体机构网络建设。做到“三抓三促”,一抓巩固,促发展。对已建立组织机构的乡镇、村,重点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对未建立的,认真抓好机构建设;二抓调整,促健全。对由于届满、人事变动等原因造成机构不健全的,要及时调整、补充;三抓交流、促完善。以创建全国、全省体育先进乡镇为契机,加强工作经验交流,建章立制,推动农民体育各项活动的深入开展。二要创新工作机制。认真研究新时期农村体育工作和农民体育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把农民体育工作抓好、抓实、抓到位,为广大农民谋福利;要顺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农民为出发点,在实际工作上下功夫,使我市各级农体协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水平更加提高;要总结农民体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探索开展农民体育的新途径,研究当前农民体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完善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可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热潮,利用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多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全民健身计划、农村体育有关方针政策、体育锻炼的作用和价值等;通过广泛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开展“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指导、体育科普知识宣传”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提高广大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知识水平;通过完善国民体质检测点,为农民体育健身提供科学健身依据等;通过健身工程建设以及举办的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契机,营造农村的健身文化氛围等,使广大农民树立“健康就是财富”、“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新型体育健康观。
参考文献
[1]王健,胡庆山.以人为本——农村体育科学发展的新理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1602-1609.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建设
【中图号】G811.4【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028-02
北京奥运会的申办促使国家重视农村的体育建设。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中国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举措。为此,国家体育总局也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并要求各级体育部门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作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竞技体育的辉煌不容农村体育的沉睡。在这种形势下,全国各地纷纷建设农村体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有关新农村体育建设的研究有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将近十亿农民,农民问题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将会影响整个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关于农村建设的经济投入问题,如果有投入,而无产出,我国的经济损失将非常巨大。
本文重点研究当前新农村体育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以促进新农村体育更好地建设与发展,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可参考依据。
1新农村体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体育设施建设跟风现象严重许多新农村在建设体育上跟风,一味追求达到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标准,没有考虑到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并且新建的体育设施形同摆设品、装饰物,很少农民利用这些新建的体育设施进行身体锻炼。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1.1农民没有掌握使用这些体育设施的方法,并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从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我国推广实施10余年来,全民体育健身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在广大农村,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识还较为浅薄。据有关对农民体育健身概念健身锻炼内容、国家推行全民健身的意义和健身的科学涵义四项问卷调查表明:农民对全民健身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偏低,只有30.5%的农民对我国全民体育健身的意义有所了解,有69.5%的农民对国家推行全民健身的战略意义了解的非常肤浅,有76.8%的农民对体育健身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有78.7%的农民不清楚体育锻炼包含有那些健身内容,有52.1%的农民不懂得科学体育健身的涵义,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层次上,更为严重的是有68.2%的农民对健身意义的理解根本不正确,甚至认为“生产劳动就可以替代体育锻炼”。因此产生了“既然身体是健康的,就无需再浪费时间去进行身体锻炼”的错误观点。
1.1.2农村空巢家庭多,老人、小孩在家,青壮年人群外出务工,组织体育活动的难度增加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但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民大量外流,农村“空巢”化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空巢”学生已构成一个日渐增多的特殊群体和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如2006年,广西南宁市妇联通过对12个县(区)128个乡(镇)的1866所农村学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全市现有“空巢”学生13.3875万人,占农村学生总数的19.29%。许多“空巢”学生无心上学,逃学、辍学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使新农村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也使新农村体育组织工作面临新的难题。
据报导:我国目前有近9400万流动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农民,
这些在外流动打工的农民中,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的身体素质相对要高于一般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理应是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长年漂泊在外,农作物的日常管理和孩子的教育问题仍需要家中“留守”劳动力负责,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农村体育,这无形中削弱了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而在
“留守”者中,大多数是老年人或年幼者,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生活条件差,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还尚不健全,多数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体弱多病。据调查:在1.3亿60岁以上人口中,有70.2%的人居住在农村,而且这些老年人平均预期带病期较长:男性为9年,占余寿的57.1%,女性为11.46年,占余寿的62.4%。也就是说我国农村老年人60岁以后的寿命中有3/4的时间是生存在带有慢性疾病的状况之中。
1.2新农村体育建设只注重硬件,忽视软件国家体育总局给予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下发了标准,建设标准分为三类:一类标准:包括1片混凝土标准篮球场、1套健身路径、2张以上乒乓球台(室内或室外)、1个40平方米以上棋牌室和80平方米以上室内健身房;二类标准:包括1片混凝土标准篮球场、2张以上乒乓球台(室内或室外)、30平方米以上棋牌室(或60平方米以上室内健身房);三类标准:包括1片混凝土标准篮球场、2张以上乒乓球台(室内或室外)。
农村体育设施的改善,向农民表明了政府加强农村体育建设的决心,有利于增强农民的体育参与积极性,同时也为农民从事体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软件建设,再好的硬件设施也不能发挥作用。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核心在软件建设。硬件是基础,但是软件才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核心。只有组织农村体育活动才能将农民真正置于体育锻炼之中。同时,一旦软件建设发展了,新农村体育建设必然发展。软件建设也能促进硬件的改善。湖北地区的晒谷场和篮球场兼用的做法是湖北农民早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之前就创造的,同时湖北农民还创造了利用木头、混凝土建造简易篮球架的做法。只有农民动起来,新农村体育建设才落到实处;只要农民想动起来,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困难必然被人民群众的智慧所吞噬。
1.3体育建设无个性,不切实际很多农村在建设体育上,只按照国家政府的标准来建设硬件(如标准篮球场等),没有因地制宜,考虑实际情况,如农民是否热爱这些体育运用,这些体育设施的使用率等。另外,民间特色体育项目依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例如,江西端午赛龙舟不仅十分普及,而且规模大、观赏性强是全民健身活动中最受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之一。但调查发现,江西各地举行龙舟赛有54. 8%是民间自发的,政府组织的竞龙舟还不到半数。舞龙舞狮、龙舟作为江西省的民间特色体育项目参加人数不到10%,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部门对民间特色体育文化重视不够,江西省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民间特色体育项目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
2促进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2.1硬件建设应切合实际,并量力而行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应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并量力而行。一是应结合农民的兴趣与爱好。新农村在建设体育设施之前应调查农民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会与愿意的健身方式;如果大部分农民都没有体育健身的习惯,没有一项会的体育项目,那么新农村应考虑能否请体育指导员指导农民使用将建设的体育设施,否则不予建设。二是应考虑农村是否具有建设体育设施的能力。如果农村经济条件差,不应奢侈地建设体育设施,而应灵活地采用一些“土方法”创造农民锻炼的场馆与设施。
2.2多组织农民参加感兴趣的有特色的体育活动,提高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新农村体育建设要走特色促普及、特色促发展之路,植根乡情,培育农村体育新特色。要积极组织广大农民开展健康有益的有特色的体育活动。一是要以节假日为契机,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乡村传统节日很多,元旦、春节、无宵、端午节、中秋、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是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好时机,要积极组织农民开展活动。二要加强协作。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把农民体育工作纳入到社会化的范畴,置身于社会和广大农民群众中去,使“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经常化、规范化、科学化。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推动农民体育活动发展;三要以培训班为途径,大力推广体育活动项目。秧歌、武术等项目是深受农民喜爱的体育活动,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推动这些项目在农村的普及。建立农村“特色”体育内容体系,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将体育活动与农民的生产劳动相结合,把趣味与常规竞技项目结合起来,如跳绳、踢踺子、拔河、挑水、搬运重物、自行车载重、掰手腕等。三是挖掘和创新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内容体系。那些根植于地方文化之中的传统体育、乡土体育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在农村传统节日中能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凸显体育文化娱乐在构建和谐农村中的作用,是加快“乡风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濒临消失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3加强各级农体协建设,并强化农村的健身舆论氛围一要继续扎实抓好基层组织网络建设。基层农体协是农民健身活动的推广者、组织者。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乡、村两级农体机构网络建设。做到“三抓三促”,一抓巩固,促发展。对已建立组织机构的乡镇、村,重点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对未建立的,认真抓好机构建设;二抓调整,促健全。对由于届满、人事变动等原因造成机构不健全的,要及时调整、补充;三抓交流、促完善。以创建全国、全省体育先进乡镇为契机,加强工作经验交流,建章立制,推动农民体育各项活动的深入开展。二要创新工作机制。认真研究新时期农村体育工作和农民体育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把农民体育工作抓好、抓实、抓到位,为广大农民谋福利;要顺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农民为出发点,在实际工作上下功夫,使我市各级农体协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水平更加提高;要总结农民体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探索开展农民体育的新途径,研究当前农民体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完善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可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热潮,利用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多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全民健身计划、农村体育有关方针政策、体育锻炼的作用和价值等;通过广泛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开展“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指导、体育科普知识宣传”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提高广大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知识水平;通过完善国民体质检测点,为农民体育健身提供科学健身依据等;通过健身工程建设以及举办的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契机,营造农村的健身文化氛围等,使广大农民树立“健康就是财富”、“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新型体育健康观。
参考文献
[1]王健,胡庆山.以人为本——农村体育科学发展的新理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1602-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