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o573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
  “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弃之不用,“要想做好事,先要做好人”,早已成为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共识,其中包含了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的两个层面:
  一、教会学生做人
  (一)坚持德育为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中明确提出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联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知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职业教育要将德育贯彻始终,要渗透到各教学环节、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让学生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增强公民意识,依法办事,待人友善。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
  (二)促进个性发展
  使学生具有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人格健全,乐观向上。同时职业教育应走出不重视个性发展的误区,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个性,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鼓励创新,适当满足个人自身完善的需要。
  (三)培养现代品质
  现代人的品质,是指诸如创造精神、自主性、民主观念、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效率感等现代人所应具备的文化心理品质。中等职业教育不能忽视培养学生作为现代人的品质。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受教育者准备并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变革的品质。同时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节俭意识、廉洁意识,珍爱生命,尊重自然。
  二、教会学生做事
  (一)适应社会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或增减所设专业,要“产销对路”,使学生能学有所用,真正为社会服务。
  (二)实现产教结合
  中等职业教育应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办学。职业学校与企业和单位联合办学,产教结合,把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基地,让学生在“做”中学,能使学生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获得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和实践经验,也为学生提供了潜在的就业出路。同时,要大力发展实训基地和车间,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三)重視文化基础
  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普及文化基础教育和培养职业劳动者的双重责任。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是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在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实验和社会实践环节的同时,还要重视文化基础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全面进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
其他文献
摘要: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心智健康与否与学校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和家长应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了解,并能采取合理地有效地措施,协助儿童的适应和成长。  关键词:心理教育 素质教育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B84  小学生入学后,他们在学校要从事学习交友、游戏等活动,要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提出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有的儿童适应良好,有的适应不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心智健康与否与
中图分类号:G4  校外教育,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校教育的衔接、补充和拓展。在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事业中,与学校教育一样,担负着同样光荣的历史重任。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校外教育发展规律,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运用好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才能够实现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在服务对
本论文将以城市形象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在城市形象建设中取得良好效果的三个城市:大庆,大连和焦作等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归纳出城市形象评价的各个要素、构建出城市
中图分类号:G631  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对坚持学校的社会性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培智儿童、少年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导致其认识水平低,内抑制和言语调节功能欠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表面性,加上他们常常不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情感意识薄弱,对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差,道德判断水平很低,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自觉的或不自主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