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全球金融市场价格动荡,其中奥秘何在?我们聚焦美元,破解问题的答案。
波动之谜
金融危机让很多人喜欢谈“生活成本”。就拿开车来说,从2009年4月开始,3个月时间,国际原油从50美元一度上涨到70美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遥远的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同时,外汇、黄金、股票,还有粮食、矿产价格也巨幅波动,让很多人绷紧神经的同时引发疑问,这背后的推手到底是什么?
日照港,一艘装满大豆的船刚刚靠岸。这是号称中国民间进口大豆第A的邵国瑞,两个月以前以每吨3800元人民币的价格订下的,可就在这两个月时间里,国际大豆现货价格已经涨到了4100元。买大豆跟买其他商品不一样,价格不是和供货商谈,而是完全要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邵国瑞不仅要盯着变来变去的大豆价格,还要观察美元汇率和波罗的海航运指数。就拿运费来说,从今年初开始,船费已经从过去的每吨35美元涨到了50美元。
邵国瑞和他的团队现在每天夜里紧盯全球期货市场、外汇市场的各种变化,稍有风吹草动,就要赶紧行动。
金融动荡年代
为什么从去年以来,原油、大豆、黄金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如此剧烈?为什么仅仅几个月大宗商品就又从低谷迅速反弹了呢?《石油战争》作者威廉·恩道尔认为,“还是因为某些华尔街的大投行在伦敦和纽约期货市场的炒作”。而金融炒家的背后是什么?就是强大的美元。根据美国《联邦储备法》,经济危机时期,美联储拥有无限发行货币、向任何人发放贷款的权力,无需国会批准。美联储的放贷项目已使其资产规模从9000亿美元增加到1.8万亿美元,这次刺激经济的“大手笔”更是史无前例。而美联储释放出来的货币也为那些投行和基金提供了资金,让他们有资本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兴风作浪。
更重要的是,石油、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的,当美联储大量印钞的时候,美元就会出现贬值,直接影响了大宗商品的走势。
华融证券研究所副总经理张红杰认为,美元的起伏主导着整个世界经济。她说:“美元作为一个计价的货币,在国际贸易里面有60%的结算份额,美元的贬值,会直接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美国里根时期的副财长保罗·克雷格·罗伯茨曾经说:“石油价格高的两大原因就是美元疲软和美联储释放的流动性。”张红杰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金融非常动荡的年代,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波动的幅度会超过大多数人的预期。”
从美金到美元
走到世界的任何角落,美元都是硬通货。那么美元又是怎么坐上货币霸主宝座的呢?
在一张1944年7月拍下的照片中看到,当时的英国财政大臣凯恩斯、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尔和来自44个国家的经济特使,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里举行秘密会议,这次会议改变了二战后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轨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说:“其实,早在1932年,美、英、法三国就已经有一个协约,说英国和法国的货币向美国看齐,而美元向黄金看齐。”
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國货币则与美元挂钩,35美元可以兑换一盎司黄金。因此,至今我们还习惯性地管美元叫“美金”。美元成为储备货币,意味着世界各国贸易都用美元结算,而美国开始享受美元的特权。
更关键的还是美国掌握着印美元的特权。1971年以前美元受到黄金储量限制,但在1969年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情急之下,美国多印了不少美钞。自此,美国政府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结束金本位,但美元相对其他货币仍然保持绝对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石油交易。自从1973年美国说服沙特等中东国家,用美元结算石油贸易后,美元和石油的结合可谓强强联手,石油美元威力巨大。
从金本位到石油美元,在这场数十年的货币战争里,美元成为最有力的武器,它不但化险为夷,而且进一步控制了全世界,实现了美国经济的腾飞。
用美元换来商品,再用美国债券市场把美元换回到美国,一个完美的金融方案就这样搭建起来,但是这个完美的设计却引发了新的问题,导致2008年全球爆发的金融危机。
美元之祸
二战后,日本通过生产价廉物美的商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也换回了巨额美元外汇。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成了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同时,由于日元升值,日本出口受到重创,政府不断降息,宽松的利率政策点燃了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最终危机爆发。
有专家说,自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启动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了20%。在此过程中,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外贸企业,房地产市场也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上涨,股市也忽上忽下、暴涨暴跌。
美国在取得货币霸主地位的同时,也给自己埋下了大麻烦。美元诞生时就先天不足,被称为“特里芬两难”:美元是国际储备和支付货币,如果美国保持贸易顺差,美元在全球就会供不应求,反之就会泛滥,酿成货币危机。
华融证券的张红杰给我们看了一张中国和美国贸易的比较图,我们发现,从2003年开始,美国的贸易逆差大幅增加,而中国的贸易顺差变大,美元储备增多。不少学者认为美国的贸易逆差是金融危机的一大隐患。
曾经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呼风唤雨的索罗斯,不久前以经济学家的身份出现在杭州。他在自己的新书中提出,目前金融危机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他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其他国家将不再愿意储备美元,这将标志着以美元为国际货币时代的结束,标志着美元主导全球经济秩序破产。但是其他货币目前还没有表现出强势。”
恩道尔也在他即将出版的《金融海啸》一书中明确指出美元世纪的终结。
那么美元时代真的会终结吗?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诸鑫强分析预测:“从过去30年的走势,可以看到美元发展规律,每隔七到十年美元的趋势有一个大的变化。”
到2009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84%,大约相当于中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所以美元贬值与否与我们休戚相关。诸鑫强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打破了美元过去30年的规律。“美元不会大幅度地像过去一样贬值、升值,世界主要的经济国家会有一个默契,在相当一段时间维持一个汇率的稳定,或者达成一个默契,在什么样的区间波动。”
看住我的财富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高志凯,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邓小平的翻译。他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汇储备只有1亿多美元,邓小平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增加外汇。
从1980年开始发行外汇券直到1995年停止发行,中国的外汇储备逐步增加。2000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到2000亿美元,到2009年6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1万亿美元。外汇少了担心,多了也担心。高志凯说:“老百姓心目中的国际硬通货地位根深蒂固,最近才开始认识到美元会贬值。”
高志凯介绍说,中国政府已经多次表明对美国国债的态度。2008年10月份金融危机刚刚爆发一个月,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访问美国,就明确表示中国不但不会减持美国国债,反而会增持。当时中国还仅次于日本,是美国的第二大债权国,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当然,在增持美国国债的同时,中国也在寻找其他途径,力争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看来,在一个金融非常动荡的年代,面对这次由于美元引发的金融变局,为了保卫我们手中的财富,我们的确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编辑 肖利平
波动之谜
金融危机让很多人喜欢谈“生活成本”。就拿开车来说,从2009年4月开始,3个月时间,国际原油从50美元一度上涨到70美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遥远的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同时,外汇、黄金、股票,还有粮食、矿产价格也巨幅波动,让很多人绷紧神经的同时引发疑问,这背后的推手到底是什么?
日照港,一艘装满大豆的船刚刚靠岸。这是号称中国民间进口大豆第A的邵国瑞,两个月以前以每吨3800元人民币的价格订下的,可就在这两个月时间里,国际大豆现货价格已经涨到了4100元。买大豆跟买其他商品不一样,价格不是和供货商谈,而是完全要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邵国瑞不仅要盯着变来变去的大豆价格,还要观察美元汇率和波罗的海航运指数。就拿运费来说,从今年初开始,船费已经从过去的每吨35美元涨到了50美元。
邵国瑞和他的团队现在每天夜里紧盯全球期货市场、外汇市场的各种变化,稍有风吹草动,就要赶紧行动。
金融动荡年代
为什么从去年以来,原油、大豆、黄金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如此剧烈?为什么仅仅几个月大宗商品就又从低谷迅速反弹了呢?《石油战争》作者威廉·恩道尔认为,“还是因为某些华尔街的大投行在伦敦和纽约期货市场的炒作”。而金融炒家的背后是什么?就是强大的美元。根据美国《联邦储备法》,经济危机时期,美联储拥有无限发行货币、向任何人发放贷款的权力,无需国会批准。美联储的放贷项目已使其资产规模从9000亿美元增加到1.8万亿美元,这次刺激经济的“大手笔”更是史无前例。而美联储释放出来的货币也为那些投行和基金提供了资金,让他们有资本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兴风作浪。
更重要的是,石油、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的,当美联储大量印钞的时候,美元就会出现贬值,直接影响了大宗商品的走势。
华融证券研究所副总经理张红杰认为,美元的起伏主导着整个世界经济。她说:“美元作为一个计价的货币,在国际贸易里面有60%的结算份额,美元的贬值,会直接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美国里根时期的副财长保罗·克雷格·罗伯茨曾经说:“石油价格高的两大原因就是美元疲软和美联储释放的流动性。”张红杰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金融非常动荡的年代,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波动的幅度会超过大多数人的预期。”
从美金到美元
走到世界的任何角落,美元都是硬通货。那么美元又是怎么坐上货币霸主宝座的呢?
在一张1944年7月拍下的照片中看到,当时的英国财政大臣凯恩斯、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尔和来自44个国家的经济特使,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里举行秘密会议,这次会议改变了二战后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轨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说:“其实,早在1932年,美、英、法三国就已经有一个协约,说英国和法国的货币向美国看齐,而美元向黄金看齐。”
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國货币则与美元挂钩,35美元可以兑换一盎司黄金。因此,至今我们还习惯性地管美元叫“美金”。美元成为储备货币,意味着世界各国贸易都用美元结算,而美国开始享受美元的特权。
更关键的还是美国掌握着印美元的特权。1971年以前美元受到黄金储量限制,但在1969年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情急之下,美国多印了不少美钞。自此,美国政府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结束金本位,但美元相对其他货币仍然保持绝对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石油交易。自从1973年美国说服沙特等中东国家,用美元结算石油贸易后,美元和石油的结合可谓强强联手,石油美元威力巨大。
从金本位到石油美元,在这场数十年的货币战争里,美元成为最有力的武器,它不但化险为夷,而且进一步控制了全世界,实现了美国经济的腾飞。
用美元换来商品,再用美国债券市场把美元换回到美国,一个完美的金融方案就这样搭建起来,但是这个完美的设计却引发了新的问题,导致2008年全球爆发的金融危机。
美元之祸
二战后,日本通过生产价廉物美的商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也换回了巨额美元外汇。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成了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同时,由于日元升值,日本出口受到重创,政府不断降息,宽松的利率政策点燃了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最终危机爆发。
有专家说,自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启动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了20%。在此过程中,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外贸企业,房地产市场也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上涨,股市也忽上忽下、暴涨暴跌。
美国在取得货币霸主地位的同时,也给自己埋下了大麻烦。美元诞生时就先天不足,被称为“特里芬两难”:美元是国际储备和支付货币,如果美国保持贸易顺差,美元在全球就会供不应求,反之就会泛滥,酿成货币危机。
华融证券的张红杰给我们看了一张中国和美国贸易的比较图,我们发现,从2003年开始,美国的贸易逆差大幅增加,而中国的贸易顺差变大,美元储备增多。不少学者认为美国的贸易逆差是金融危机的一大隐患。
曾经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呼风唤雨的索罗斯,不久前以经济学家的身份出现在杭州。他在自己的新书中提出,目前金融危机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他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其他国家将不再愿意储备美元,这将标志着以美元为国际货币时代的结束,标志着美元主导全球经济秩序破产。但是其他货币目前还没有表现出强势。”
恩道尔也在他即将出版的《金融海啸》一书中明确指出美元世纪的终结。
那么美元时代真的会终结吗?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诸鑫强分析预测:“从过去30年的走势,可以看到美元发展规律,每隔七到十年美元的趋势有一个大的变化。”
到2009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84%,大约相当于中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所以美元贬值与否与我们休戚相关。诸鑫强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打破了美元过去30年的规律。“美元不会大幅度地像过去一样贬值、升值,世界主要的经济国家会有一个默契,在相当一段时间维持一个汇率的稳定,或者达成一个默契,在什么样的区间波动。”
看住我的财富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高志凯,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邓小平的翻译。他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汇储备只有1亿多美元,邓小平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增加外汇。
从1980年开始发行外汇券直到1995年停止发行,中国的外汇储备逐步增加。2000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到2000亿美元,到2009年6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1万亿美元。外汇少了担心,多了也担心。高志凯说:“老百姓心目中的国际硬通货地位根深蒂固,最近才开始认识到美元会贬值。”
高志凯介绍说,中国政府已经多次表明对美国国债的态度。2008年10月份金融危机刚刚爆发一个月,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访问美国,就明确表示中国不但不会减持美国国债,反而会增持。当时中国还仅次于日本,是美国的第二大债权国,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当然,在增持美国国债的同时,中国也在寻找其他途径,力争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看来,在一个金融非常动荡的年代,面对这次由于美元引发的金融变局,为了保卫我们手中的财富,我们的确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编辑 肖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