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难舍是笔墨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小喜爱写作的我,数十年来笔耕不辍,料想不到的是,一生的苦乐得失、荣辱顺逆竟都与手中的这支笔有关。
  1964年,我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班主任第一次找我谈话,便告诫我要注意改造思想,他说:“你出身并不好,连团员都不是,录取你主要是看你作文写得好,在全市名列第二(当年语文考一篇作文,一篇古文翻译)。”才17岁的我虽然得知了高考作文写得不错,但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反而有了心理压力。但是年轻的心是不甘寂寞和沉沦的,大二时,读到广东农民作家王杏元的长篇小说《绿竹村风云》,觉得颇有特色,便尝试运用在文学概论课中学到的知识写了篇评论文字,从思想和艺术上作了分析,冒昧地把它寄给了《收获》杂志,想不到文章很快就在1966年第1期的杂志上登了出来,我压抑的心又受到了鼓舞。可是好景不长,转眼“文革”祸起,在那场急风暴雨中,我因发表了不少文章而被批判为“白专”典型,被斥责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殉葬品。令我苦闷的倒不是自己连当红卫兵的资格都没有,而是不能正常地读书写作了,偌大的复旦校园已找不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但是,天无绝人之路,郭绍虞先生每日都要从远在南京路的家挤公交车到校参加运动,我让他住到我一人占据的朝北的小房间里,这时他的身份是“反动学术权威”,大家避之不及,我却毫不介意,和他同住一室达数月之久,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教我自学,说他自己就是靠自学起家的,看了我写的东西后,又给了我许多鼓励。他每晚都要跟我讲他读书写作的体会,我们称之为“桃源夜话”。“文革”当时已由疯狂转入低潮,我几乎每天都在图书馆里度过。冬天坐久了,两腿麻木得都站不起来,但内心却充盈而恬静。后来有人认为我能写点文章,是因为毕业于复旦这所名校的缘故,可是,又有谁能想到我的大学生活是这样度过的呢?
  大学毕业,我被分到西北的一座小城当了教师。当时那里女孩们的择偶选择,第一是复转军人,第二是工人,第三是采购员。教师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一是嫌其清贫,二是因为政治风浪一来,教师必首当其冲。原以为“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我顿感悲凉。后来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距城100余公里的一家国有大型企业的一个女孩。她很优秀,单位里就有不少人在追她,而我这个“臭老九”却毫无优势可言,距她又远,看来没什么希望,但还是写了封信向她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情况。不料很快收到她的回信,对方原来是个爱读书的人,对我写的信甚是欣赏。于是,手中的笔有了用武之地,劣势一下子转化为优势,事态的顺利发展便可预料。日后她对我谈起,她一向喜欢那种文字质朴而内涵深刻的文章,而我写的东西正对了她的欣赏口味。走进大学主要靠的是笔,想不到恋爱成功靠的竟也是手中的笔。笔,对我是如此重要,此生真要难舍了。
  既忙又苦的教师生活彻底击碎了我自幼就有的作家梦。最让我感到头疼的是批改作文——看的是幼稚粗糙的文字,写的是枯燥乏味的批语。可是,偶然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有个女孩在作文中向我倾诉了她生活中的不幸遭遇,纸上还留着斑斑泪痕。读罢,我心潮难平,除了告诉她一些我以为可行的办法之外,我还写道:“在台风和暴雨肆虐之时,水田里的秧苗满目狼藉,奄奄待毙,可是几天之后,它们就都笔直地挺起腰杆,一片生机——幼时在家乡常常目睹的这一情景启迪了我,增强了我在人生道路上对苦难和不幸的抗争意识。风风雨雨不仅磨砺了我的意志,而且使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后来女孩告诉我,如果不是我的这番话,也许她就离开了人世,看了我的话,她不仅抛弃了轻生的念头,还振作了精神。这件事使我看到了教师的价值,也令我重新审视作文教学和整个学校教育。我的笔似乎又有了用武之地,评语则成了我和学生进行人生探索和情感交流的一方绿地,我也由此走进了当今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此为发端,我还在教学之余把教改的实践体验写成一篇篇散文化的学术小品,把对教育现状的思考写成杂文短论,很快就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二三十篇文章。就在我的语文教学渐入佳境的时候,《新疆教育》《新疆日报》要调我去工作,这可是我大学毕业时所梦寐以求的啊,此时我却婉拒了,因为我找到了个人兴趣和日常工作的结合点。写作,并非只有对当作家才有用,也并非只是作家的专利。我给学生写的范文《病梅的联想》《劝君莫学秦舞阳》等竟相继被收入了《全国青年杂文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因为喜爱写作,作文教学及其研究自然就成了我挥洒智慧和才情的领地。
  但是,写作的路并非一帆风顺。上个世纪80年代初,《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4家刊物面向全国语文教师举行征文比赛。对喜爱写作的我来说,乃天赐良机,整整一个暑假,我钻进书房,挥扇握笔,苦心营谋,终成一稿,满怀热望地寄出,却以失败告终。看着堆于案头的一叠厚厚的底稿和摊得到处都是的资料,我沮丧失落,心灰意冷,甚至产生了从此搁笔的念头,但是在认真研读了那些获奖作品之后,我恍然大悟:高手云集,强者如林,勇于标新立异方能高人一筹,善于独辟蹊径才可技压群芳。此后不久,《语文学习》独家举办“中学生的语言美教育”征文比赛。我结合鲁迅小说《药》的教学实践写了《重视反面人物的语言分析》一文,不去谈“美”而专谈“丑”,一是想避免与人撞车,二是认为美与丑不可分割,只要深刻地认识了丑,就会热诚地追求美。评奖揭晓,此文终于胜出,在千余篇稿件中名列第二。迄今,我已在《人民教育》《文汇报》《语文学习》《新民晚报》等报刊的征文比赛中获奖十余次。如果第一次失败就偃旗息鼓,也就没有以后的获奖了。
  十年动乱中,喜爱写作成了我的一大罪状,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我满以为可以一显身手而从此走上坦途,可是我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不谙人事、无暇周旋和应酬的我不能适应周围的人际环境,种种闲言碎语也随着我的“风光”而起。其“祸”皆出于我的写作,有人说我的文章能发表,是靠老同学走的后门,有人甚至说我写作是为了追求名利双收。于是,那年教师节,在我能否评为优秀教师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后来上级领导表态:要把我上报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这可是教育系统的最高荣誉啊!他们认为,语文老师写文章是好事,“名利”之说乃陈腐观念,而且,地委书记还在教师大会上说:“所谓名,是社会对人的承认;所谓利,是应得的报酬。利用课余研究教学、撰写论文,总比有些人跳舞打麻将好嘛,怎么能说是不务正业呢?何况他教书也深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1989年的教师节,我成了“劳动模范”,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啊。真应该感谢这个时代,在历经十年动乱之后,能赶上这个清平宽松的时代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
  但是,生活总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后来在评审特级教师的时候,又遇到了麻烦,问题依然是出在写作上。有人说文章写得好,不等于课上得好,甚至说我拙于言辞,连课都讲不清;有人说特级教师主要看上课,说我是把副业当做正业。这让我颇感委屈。但是廓清迷雾的机会很快来了。那天,市教委召集特级教师申报人开会,通知大家第二天一早赶到指定学校上课,他们指定语文课的篇目是林觉民的《与妻书》。听此消息,会场一片哗然,几乎全是反对声,而我心里却明白:上课应该是特级教师的拿手好戏,推辞什么呢?第二天上完课之后,许多赶来听课的老师就把我围住了,说他们还没听过这么好的课。后来专家们则评价说我“对语言有一种敏感和独特的辨析力”,认为课堂上对课文第三段十五个“死”的讨论和讲解“最精彩”。多位特级教师候选人讲的是同一篇课文,我的得分遥遥领先。其实我心里是有数的——语文课不就是和学生一起赏析作品嘛,而这正是我所拿手的,时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和感悟。长期书面语言的训练也强化了我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使我的讲课能吸引人。写作对教师来说,有其多重积极效应,可惜人们往往孤立简单、急功近利地看待之。记得那天晚上,我打开课本,反复品读之后,心情亢奋,浮想联翩,灵感倏至,夜深了,我竟毫无睡意,有的却是欲登讲台一吐为快的冲动。想不到的是,这堂课不仅一扫阴霾,还对我以后的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专家和同行们的评价和鼓励使我豁然开朗:也许我的教学特色应定位于语言,以后应该围绕语言教学和语言训练来进行研究,语言素养是构成人的素质的重要元素,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思想轻语言,重分析轻文本,脱离语言进行思维训练,这可以说是本末倒置。我的这一研究持续了十余年,其成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各地的一些同行常常给我来信,《语文学习》编辑部所编的《写作指引》一书收入了我的近20篇文章,资深编辑曾加乐老师在后记中说:“毛老师几乎年年都有创新的语言训练设计,而且每个设计都立足于习作者的角度,学生乐学易学;设计具体周密、循序渐进、操作性强、收效显著,老师借用时得心应手。”
  多年来,写作给我带来过许多苦恼和麻烦,也带来过许多成绩和荣誉,而这些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丰富了我的人生体验,充实了我的内心世界,让我平淡的日常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耕耘的土地也变得绿意葱茏。现在我虽已退休,但仍未得清闲,因为有写作的爱好,生活变得充实而愉快。每天清晨,总要坐在电脑前写作两小时,这时头脑最清醒最活跃,看到内心所想流泻成一行行的文字,真是一种享受。应邀到各地讲学,主要也是讲作文教学。年轻时,总觉得自己文章写得不错,现在回头看看,难免幼稚,大概现在才可以写一点东西吧。
  幼时的作家梦是无法实现了,但写作的瘾还是狠狠地过了一把。几年前,我又学会了电脑写作,真是便捷之至,如果一天不在上面码字,就会若有所失。有的年轻教师对我说:“你辛辛苦苦写了一辈子文章,既无一官半职,亦未能致富,还引来诸多麻烦,何苦呢?”但是,写作带给我的生活乐趣、内心充实和精神愉悦,非亲身体验者是根本无法理解的。现代人多有富于物质而贫于精神者,他们往往并不感到幸福,而写作乃是对精神世界的苦心经营,是一种专注于思想的生活方式,其主要意义也许就在于提高了我平凡人生的幸福指数。
  这真的是,“一生荣辱随笔来,此生难舍是笔墨”。
  (责 编 流 水)
其他文献
为改善现有技术生产的粗冰晶石(Na3Al F6)的结晶性能,确定最佳的制备结晶母液的条件,利用氢氧化钠、氟化氢、氯化铝3种物质为原料制备冰晶石结晶母液。研究了加料顺序、结晶母
针状碳酸钙是一种质优价廉的新型无机填料,可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造纸等领域。以简化实验方法和节省能源为目的.采用超声辅助并选用合适的改性剂.合成和改性一体化进行了制备
阅读能引领儿童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学校和家庭则是儿童课外阅读的两个主要阵地和场所。
作者简介:  王开东,安徽首届教坛新星,张家港市学科教改带头人、十佳师德标兵,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新教材实验先进个人,江苏省教育厅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获得者。现任教于张家港外国语学校。  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杂志发表教育教学文章200多篇,著有《非常语文课堂》《教育:突破重围》《深度语文》《教育:非常痛,非常爱》等。    未来的教育有哪些诉求?如何构建走向未来的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并加以提炼、分析和整合,以解决实际问题,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教学性阅读和专题研究性阅读的有效结合。  教学性阅读,是指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阅读,包括课前的预习阅读、上课时边听边进行的课堂阅读和课后的复习阅读。教学性阅读的主要阅读对象是教材,但在过去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