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和善社会的曲折道路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8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民党构建的话语
  台湾是个相对和善的社会,相对于中国大陆。半个多世纪,在社会组构上,两岸走了完全相反的两条路——中国大陆是个内在同构性很高的社会,却在政治上不断强调、凸显差异与对立;台湾实质上是个杂错多样的社会,人群间有着深刻的隔阂,却无论如何要求表面上的一致。
  1949年,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台湾一片混乱与恐慌。几年前,日本人才结束在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给台湾留下了高度日本化的风貌。日本人统治下,台湾就已经充满了内在紧张,小部分人真心诚意觉得自己是日本的一部分,日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连台语都不会讲;另外有一部分人保留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习惯,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家族制度以及婚丧仪式上,有很多日本文化渗透不到的地方。大部分人虽然受日本教育,讲日语读日文,但他们自觉地不满于殖民统治,因而怀抱着对于祖国的热切期待,在战争中暗自倾向于希望中国能够战胜日本。
  1945年战争结束,两年后却随即出现了因“接收”冲突酿成的“二·二八事变”,国民党军队大举登台,先是屠杀了许多无辜群众,之后又进行有意识的“清乡运动”,逮捕大批台籍精英,让情况变得更复杂。原本的“祖国派”目睹“祖国”凶残的面貌,大感幻灭失望;原本亲日的民众,也就被刺激得更加怀念日本统治时期,进而美化了日本殖民主义的50年记忆。
  当时,国民党带领了超过100万的军民,逃到台湾,那是国民党的最后基地,退无可退之处了。100多万来自不同省分的人,一下子要融入600万人口的台湾社会,谈何容易!
  国民党采取的策略,是不顾事实,建构一个“中国主权”的神话,要求所有人活在这个神话情境里,不准质疑、不准异议。神话的第一部分,主张国民党仍然拥有全中国的主权,拒绝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大陆上的统治;神话的第二部分,主张国民党所在的台湾,是中国的正统,相对于信奉马列主义的中国大陆,是最纯粹的中国。
  为了维系这样的神话,国民党建构了绵密得近乎荒谬的情治系统,严密监管任何不接受、不相信台湾是中国正统的言论。为了维系这样的神话,国民党大力推行“国语”,并积极从教育体制上想办法消弭社会上的差异,要求小孩遗忘掉自己的家庭父兄抱持的日本时代或大陆时代记忆,转而统一在一套固定的“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标准答案下。
  1960年代,大陆发生“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如火如荼展开,蒋介石立刻在台湾提出“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作为对抗,更加强化台湾和中国传统的联结,并且要进一步以中国传统压抑,甚至取消台湾本土及受到日本影响的基层文化。
  当年徐复观先生就曾经敏锐地评论:这是20世纪对中国开的一个悲凉的大玩笑。一边拥有根深蒂固、沦肌浃髓的中国文化,却致力于取消中国文化;另一边原本是非常晚才开发的边陲,没有太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又受过日本人长达50年的统治,却要拼命强调保存、发扬、复兴中华文化!
  其实内中还有比徐复观先生所见更矛盾的地方──这个口口声声“复兴中华文化”的台湾,其政权却必须依附在美国的保护下,才有办法维持。美国愿意保护台湾,是基于和苏联冷战对峙的考虑,台湾被纳入以美国为首的“民主阵营”,来防堵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
  因而,以“复兴中华文化”为中心国策的同时,美国文化的力量不断涌入台湾,并且在美国压力下,台湾不得不进行民主改革,原本封闭的国民党权力结构,开始承受一次又一次,而且层级愈来愈高的选举冲击。
  
  民主化的影响
  1980年代,民主运动潮流高涨,对于国民党的批判也就愈来愈露骨了。批判的焦点之一,正就是“大中国神话”。在很多方面,“大中国”是个明显的谎言。国际社会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愈来愈少,直接拒绝了国民党可以代表全中国的主张;对内,台湾本土生活也有许多现象明明就不符合“大中国”说法。于是在“大中国”的对立面,升起了“本土派”,强烈要求回归现实,尊重现实。
  对国民党的另一个批判焦点,是其“锁国”的做法。严格控制人民出入境的自由,离开台湾成为一种由政府掌握的特权,不让大家看到外面世界的真相,听到不受筛选改造的信息。
  1980年代后期,尤其是蒋经国在1988年去世后,国民党对台湾的控制,日薄西山,摇摇欲坠。前一种批判,引发了大型的群众街头示威,被压抑的几十年的各种权利,都化身成为一个个示威活动,对国民党抗议。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街头示威,而且群众和宪警之间的冲突层出不穷。后一种批判,则终于逼出了开放观光旅游和开放大陆探亲的政策,台湾人像长期被关在笼中的鸟儿般,争先恐后利用开放机会,到外面去呼吸自由空气。
  在那段时间,没有人会觉得台湾是个和善的社会。台湾充满了喧嚣与愤怒,内部族群分化严重,“本省人”与“外省人”互相用最难听的语言互骂,“中国人”和“台湾人”的身份认同变得势不两立,政府夹在中间首鼠两端,一下子要坚持中国立场,一下子要走本土路线,摇摇摆摆、自我矛盾。
  这种分裂的局面,造成了2000年陈水扁的崛起,延续为8年民进党执政的局面。陈水扁在分裂中获利,8年中他也就习惯性地反复操弄分裂状况,视之为他自己最主要的政治资本。
  长达8年的对立骚动,让台湾人累了、厌了,也穷尽了所有社会分化情绪与言词的可能性,这是让台湾社会变得和善的第一个原因。陈水扁不是顺利光荣下台,而是在贪渎弊案缠身的情况下,卸任不久就锒铛入狱,他的权威一夕瓦解,连带地也就使得他那种冲突性的政治风格,在台湾快速破产,这是让台湾社会变得和善的第二个原因。
  还有第三个关键的原因,是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上有了基本的言论自由,集体性的不满有了日常宣泄的管道,不再会有过去那种郁结累积的困境,每年大大小小的选举,也就在释放不同层级大大小小的不满。10几年下来,该冲撞的、该訾骂的,都发泄得差不多了,社会气氛自然会跟着和谐了。
  
  和谐正在成为台湾的重要特质
  再加上这10几年,又是台湾对外开放,高比例台湾人纷纷去世界各地旅行、游览,看到感受到了别人的社会气氛,当然就会回头比较自己所在的环境得失。打开眼界的一种影响,是羡慕别人好的地方。去日本搭过永远准点的火车,走在总是干净整洁的街道,当然会羡慕。去欧洲感受街头咖啡馆的轻松闲散,进博物馆亲近文明结晶,当然会羡慕。带着羡慕心情回来,就会希望自己的社会也变好一点。不只如此,打开眼界还有另一种影响,是在比较中发现自己身上的美好,回来之后,会格外注意强调该珍惜的美好部分,以这别人别地没有的美好,作为自己的标记。这是使得台湾社会变和善的第四个原因。
  第五个原因——我们也不能轻忽,国民党长期宣传的神话,产生的效果。虽然国民党提出的那个社会图像,不符合现实,也因为其中的和现实间的落差,引发后来强烈的反弹,让国民党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但我们不能否认,三四十年的执政中,国民党被自己所创造的神话拘束了,在政策上不得不尽量促进社会和谐,也必须尽量对台湾民众一视同仁对待。民间长期存在着隐藏的歧视对立,可是在表面上并没有依照身份区隔的差别性政策,所有人理论上在法律与政策之前,一律平等。几十年执行下来,台湾的新生代之间的融合,其实已经有了很好的成效,只是年长者没有那么容易放下记忆芥蒂,彼此接受。
  而且国民党也小心翼翼地掌控着所得分配的差距。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贫富差距并没有因而失控飞增,一直到蒋经国在世的最后一年,台湾人均年收入突破8000美元,最富有的1/5人口的收入,只比最贫穷的1/5多4.48倍而已。此外,国民党,特别是蒋经国格外厌恶夸富的风格,会不断以政策宣示来提倡简朴,更以政治影响力压制、惩罚夸富行为。再加上重视教育,鼓励透过追求教育成就来提升家庭地位与收入,开放了贫富上下流动的渠道,大大降低了因为所得分配不均可能带来的社会冲突。
  国民党神话中的另一个环节——强调中国文化传统,长远看仍然是有和谐和善效果的。关于人与人彼此对待的种种美德,被统纳在“中国文化”之下,不只保存下来,而且还经过反复教育宣说,进入台湾社会的价值体系里。活在人群中,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规矩,不能只是自私自利,不能只是功利算计,这样的基本原则,普遍进入台湾民众的心中,是他们日常行为不言而喻的准绳。
  和善、亲切、体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甚至不是有意识的追求得来的,是在台湾历史中,经过诸多曲折才变化产生的。重点是,现在有愈来愈多台湾民众,自觉感到和善、亲切、体贴的难能可贵,也就自觉地努力维系这样的正面社会价值,如此一来,误打误撞得来的社会资产,应该就不会误打误撞消失了,而会强化、深化为台湾的重要特质。
其他文献
在我们刊登了一篇关于环卫工人们艰辛劳动、收入微薄的文章后,一周内收到了大量读者打来的电话和寄来的信,多半都是跟那些老环卫工人们同样命运的底层劳动者,诉求也是清一色的,希望我们的记者去采访一下他们更加辛苦的劳动、更加微薄的收入。  这多少有些让人吃惊,在我们的想象中,他们应该不在《南风窗》的读者范畴之内。在进一步的了解中,事实也确实如此,他们多半从未听说过这本杂志,这次完全是口口相传而来,因为终于还
中国工业化成就的最大功劳理应属于中国工人。3年前,中国工人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人物,4位女工作为他们的代表登上了这本杂志的封面。  这种笼统的表述方式无助于理解中国工人问题的复杂性。新中国的前后两个30年经历了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工人”一词的内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使讨论更加深入,很多学者引入了“新工人”这个概念,但这一概念尚未规范化。为了讨论的方便,本专题采取了狭义的“新工人”概念
1 奥巴马如何面对中国?    [英]《经济学人》2月6日  近60年来,台湾问题都是中美关系中最危险的矛盾。因此,当美国政府日前宣布向台湾出售价值60亿美元的军备并惹来中国的强烈反对和抗议,这并不令人意外。但中国政府今次反应之激烈,还是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北京不仅再度中止了中美军事交流,更准备对包括波音公司在内的涉及此次军售案的美国企业进行制裁。种种迹象表明,中美关系出现了不同寻常的紧张局面。 
“你想过么?我们已经是好几千万的富翁了。”那一天,魏德圣骑摩托车送老婆上班,在将安全帽递出时,他突然说了这句话。夫妻俩面对面微笑了起来。此时,《海角七号》在台湾的票房已经冲到3亿台币,魏德圣每天忙着受访、座谈,行程排得满满的,这是第一次与自己心爱的人分享有关金钱的喜悦。  微笑过后,魏德圣听见老婆说:“你不是又要拍《赛德克·巴莱》么?”话题突然就变得沉重起来。“我们又回归理性了。”  导演《海角七
独立已20多年的俄罗斯,继8月下旬开始履行加入WTO的调降关税义务之后,9月上旬又首次主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地点选在远东海港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中國旧称“海参崴”)。稍早前,其舰艇编队首次参加了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2012”军演,访问了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日本舞鹤港海军基地,9月初刚好返回符拉迪沃斯托克。  本届美国元首缺席的APEC峰会,突出了中俄既有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
美国和欧洲的相对衰落、中国在全球经济座次中的上升,使原有的世界格局发生位移。债务危机来临之际,西方对中国的需要变得比以往更加强烈,而中国第一艘“航母”海试却让他们的担心有增无减。    “韬光养晦”显然已经不足以包纳和支撑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显著改变,中国应该寻求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事务,同时使外部世界对这个崛起中的大国免于恐惧。在外交舞台上,中国如何从当前的不适应、不积极转变为富有建设性?本刊专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日本经济崩溃,许多妇女沦为娼妓,被称为“卖春妇”。“卖春妇”这个词的出现,所反映的历史是日本男性沙文主义的传统,它把性交易的主体定位在女性身上。因此如果要批评,就去批评“卖春妇”,这些女人真是够倒霉的了,她们沦为娼妓已很凄惨,还要承担起性交易关系里的污名。  1970年代,几个聪明的第一代女性主义者,她们敏锐地体察到“卖春妇”这个名词的不正义性。在性交易里,不是有卖才有买,而
2012年第三季度的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连续9个季度下滑,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降至7.4%,增幅创14个季度以来的新低,经济减速势头十分明显。值得欣慰的是,10月官方PMI指数(采购经理人指数)回升到临界值以上,显示制造业活动有所企稳,这给减速中的中国经济增添了一丝暖意。硬着陆忧虑消散。  不过,当前虽然政府投资再次发力稳增长,但受国内外双重压力的冲击,经济下行的势头仍未得到根本改观,外围
中国何时能超越美国?    [英]《经济学人》12月18日  美国经济评议会最近预测,若依据购买力评价指数(PPP),中国最快可能在2012年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因中国物价较低。不过,中国如今的GDP只相当美国的四成,还是要等到以美元市场汇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美国,才算龙头。  如果中美的实质GDP都分别持续以过去10年的年均增速增长,也就是中国的10.5%和美国的1.7%,而其他条
近期东日本特大地震及核电厂事故吸引了国际媒体对日本关注的绝大部分视线,使地震前夕曝光的一起美国外交官论及日美安保和歧视冲绳民众的“失言”事件,没有得到舆论应有的重视。  然而,这起事件不仅冲击了冲绳社会,引发日美之间的外交风波,其影响还可能涉及美国对整个东亚区域的军事战略。由于冲绳在美日军事同盟中的重要位置,又因毗邻钓鱼岛,对中国而言也非隔岸之火,不应轻视。     “马厄失言风波”始末  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