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迹风人明月篇”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lq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代中叶,李梦阳和何景明等前七子倡导复古运动,诗尊盛唐,《明月篇》是何景明深受初唐四杰影响的一篇七言歌行,何景明不但倡导复古,也主张在复古中革新,这首诗一方面有初唐四杰的创作風格,一方面也有他理性抒情的个人特色,同时这篇诗的序文中关于诗论的一些观点也是历来诗评界争讨论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何景明;明月篇;理性抒情
  作者简介:陈尧(1992-),女,汉族,甘肃兰州人,西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2
  一.《明月篇序》的创作思想
  何景明的《明月篇》历来被认为是学习初唐四杰的典型,这首诗的序在诗评史上的影响很大,所引发的批评和观点争论甚至比诗篇的影响更为重要。
  诗序是何景明在正德年间所作。何景明早年追随李梦阳倡导复古之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二人也因文学主张和创作成果先后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但随后何景明在此基论上认为诗文创作不必完全模仿李杜古作,主张革新,因而李梦阳与何景明也产生了一些的激烈争论。《明月篇序》中何景明认为杜甫的诗“出于夫妇者常少”,“风人之义或缺”,“反在四子之下”,对杜甫诗歌如此直言不讳的批评,在诗史上并不常见,诗序中崇四子抑杜甫,也体现了《明月篇》的一个创作动机。正如杨慎在《升庵诗话》云:“何仲默枕籍杜诗,不观余家,其余六朝初唐,未数数然也。与予及薛君采言及六期初唐,始恍然自失,乃作《明月》、《流萤》二篇拟之”。
  二.对初唐四子的继承和影响比较
  何景明在诗序认为四子的诗歌“往往可歌”,这也是他本人在复古运动中想要力图革新的一点,因而这首七言歌行《明月篇》不但在风格形式上尽力向四子靠拢,在表现内容上也采取了四子常使用的宏观叙事绘景的方式。
  历来都认为《明月篇》受卢照邻《明月引》的影响深厚,并且摹仿其《长安古意》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宏大构图场景和抒情风格,可见何景明学唐诗用力之深。《长安古意》借古意写今情,展现了长安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明月篇》中也描写了许多典故人物,借以抒发思怨之情,而《长安古意》虽然描绘出繁华奢美的京城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但也更深层的讽喻了京城贵族的骄奢淫逸,抒发了诗人的寂寥的不遇之情,与感情丰富的《长安古意》相比,《明月篇》的感情流露略似平淡一点,这也是后人经常认为《明月篇》只是摹仿之作而无个性的原因。
  同《长安古意》宏大的抒情场景相比,《明月篇》学习《春江花月夜》的写景,则更多的是用其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俊笔触再现长安月夜的美景,《春江花月夜》整篇写景意境空明,同时也寄寓了游子离人的思别之苦。《明月篇》也以“思”为题,通过对游子思妇的描写,表现出月夜相思的缠绵悱恻。虽然后来评家认为该诗的气质格局仍不能与《春江花月夜》相比,但《明月篇》还是为何景明在当时赢得了盛名,作为一首学习成功的七言歌行,《明月篇》的影响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对于何景明的摹仿学习和复古倡导,王士祯《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中既有很高的评价也有批评:“接迹风人明月篇,何郎妙悟本从天。王杨卢骆当时体,莫逐刀圭误后贤。”王士祯认为《明月篇》体现了何景明诗歌的清俊气质与何的卓越才情,但过分拟古崇旧体,这种引导对后生并不可取。
  三.《明月篇》的特色书写
  《明月篇》作为长篇七言歌行,共三百九十四字,场景宏大丰富,开头先描绘出月升海峤的景色,将场景定位在长安,然后由远及近,将视线距离拉近至长安城中千家万户灯火之中,“青天流景披红蕊,白露含辉汎紫兰”“雾沉霞落天宇开,万户千门月明里”通过对静美月色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更衬托出人情的悲欢离合。何景明用这种具有镜头感的空间视角移动的方法,由天上月到地上城再到城中阁,随着视角距离的缩小,诗中表露的感情也将慢慢放大。
  定位在千家万户的闺阁之中,开始跨越时空距离,并按照时间顺序列举出许多史载的著名女性,用她们大都相似的故事背景点明一个“思”字,“凤凰楼上吹箫女,蟋蟀堂中织锦妻”是萧史教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作凤鸣,夫妇乘龙凤而去的传说和前秦时的秦州刺史窦滔的妻子苏蕙在锦缎上绣回文诗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的故事。“赵女通宵侍御床,班姬此夕悲团扇”引用了汉成帝宠幸赵合德后,班姬受冷落而作《团扇歌》的故事;也有关于普通妇人的思怨,如“未作当垆卖酒人,难邀隔座援琴客”,“江头商妇移船待,湖上佳人挟瑟歌”其中卓文君当垆卖酒终不能挽司马相如二心和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故事都是关于红颜易老,长情难久的典型。还有牛郎织女两情相望不得相见,嫦娥独守寒月的传说,都为这月色中升华的思念之情平添了几分哀愁。
  除了妇女形象,诗中也描写了许多羁旅游子和边塞战士的形象,他们都怀着对故土家园的思念之情,如“上林鸿雁书中恨,北地关山笛里悲。书中笛里空相忆,几见盈亏泪沾臆。”鸿雁来寄,双鲤托素,无论是“悔教夫婿觅封候”的思妇,还是厌弃战争渴望归家的士子,在明月的清辉下,都无一例外地将这思念的感情表达出来。整个《明月篇》的内容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跨度都很大,列举了宫女,思妇,游子,逐臣等一系列人物影像,涉及到的场景有宫廷,边塞,战场,江湖等。全篇以“思”字为中心,描绘出一片静谧月色下的世间百态,体现出何景明诗作的俊秀之气。
  四.清俊风格的理性抒情
  《明月篇》作为抒情之作,却被许多人批评为不善言情。这主要是因为后人的总将其与四子的诗文作比较,但对何景明而言,此篇虽为学习摹仿之作,仍有自身的特色表现,最大的特点就是理性抒情。复古运动尊崇李杜,李白的浪漫主义倾向固然使诗歌感情丰富澎湃,但在复古的基础之上何景明也想进一步革新,从而达到自己诗文创作的突破,因此何景明论诗主张“舍筏达岸”以“自成一家”。从《明月篇》洋洋洒洒近四百字的篇幅来看,一方面通过情、景、物的交融来烘托“思怨”之情,一方面又用清秀的笔触来将其淡化而不使感情溢出爆发,当情生于景时,常常又移情于景,感情的收合掌控的十分有度,正如“青衫泣掩琵琶弦,银屏忍对箜篌语。箜篌再弹月已微,穿廊入闼霭斜辉”这四句之间的转承。这种含蓄有度的理性抒情正是何景明言情的特点,而不能直接以“不善言情”而论断。
  通观《明月篇》,读之歌调清新,雅韵流长,正是何景明清秀俊逸的诗文风格体现。除《明月篇》,何景明还有许多理性抒情的诗篇,比如《塘上行》、《泊云阳江头玩月》、《秋江词》等等,薛蕙《戏成五绝》之一曰:“海内论诗伏两雄,一时倡和未为公。俊逸终怜何大复,粗豪不解李空同”[1],沈德潜也评说:“李献吉雄浑悲壮,鼓荡飞扬,何仲默秀朗俊逸,回翔驰骤。”[2]说明各家诗评对何景明创作风格的评价还很中肯,《明月篇》作为其清俊风格的代表之作,确也应当得到更多的肯定。
  注释:
  [1]《考功集》薛蕙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
  [2]《中国古典理论批评专著选辑·说诗晬语》,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第238页。
  参考文献:
  [1]何景明著,李淑毅点校.何大复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2](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明)杨慎著.升庵诗话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清)王士祯著,李毓芙等整理.渔洋精华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明)薛蕙撰.考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清) 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中国古典理论批评专著选辑·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7]王真.试论何景明的诗赋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吕艳萍.何景明诗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9]廖仲安.读何景明<明月篇>[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5第4期.
  [10]孙学堂.何景明与唐诗[J].南开学报2010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有一种炽热的癫狂,图谋摆脱  脑电波的干扰。人类本能的意识  诱发失常的大脑  肌细胞里循环的水钠,按捺不住  电流的骚扰,痉挛哭闹  苯妥英钠流经血脑屏障,造谣着  胜利的号召。小脑迷路难以察觉  刺鼻眩晕的火药  肉体血脉铸建的城堡,摇踏着共济失调  肝药酶诱惑着卡马西平被侵虐的狂躁  神经传导路过心室壁  毫不留情被阻饶  持久对抗电位的乙琥胺,失去疗效。  神经胞膜掂量着攻破,钠钙离子通道
在甘地到来七年后,两个中国年轻人也先后来到这座小楼。一位英俊、多情、才华横溢、声名显赫,在中国,他以写作轻盈、梦幻的诗句,追求不羁的爱情著称,象征了一代中国青年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他是徐志摩,也是泰戈尔四年前中国之行的主要陪同者,为他安排行程,现场翻译,还在报纸上写文章热情赞颂他。  对于泰戈尔来说,1924年的中国之行期盼已久却不尽如人意。多年来,他期望印度、中国与日本,能够在精神上融合,东方智慧
课题项目:本论文受宁夏大学2017年度研究生创新项目“网络校园小说研究”(GIP2017072)支持。  摘 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80后作家辛夷坞的代表作之一,一经问世,便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在其同名电影上映后,其销量更是达到了几百万册。本文将从文本本身进行分析,试解析这部作品得以大卖的原因。  关键词:青春;主题;风格;结构  作者简介:王秀丽(1992-),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在读
青春应该是什么样的?  像小说里那样炽热而疯狂?  像电影里那样执着而无畏?  可我的青春,  写满了知识与汗水  它时而如彩虹般绚丽无边  时而如白纸般空无一物  我不知道  哪个才是它?  或者全部都是它?  我翻过很多本书  去追寻我的青春  我以为  它藏在书写不停的笔尖  躲在纷杂的字里行间  可一觉醒来  才发现,原来  它就躺在我的枕边  伏在我的桌头  我期待着  能在一年后紧紧握
摘 要:荒诞派戏剧产生于二战之后的法国,它以独有的创作风格和表演形式对传统的戏剧进行了大胆地突破。其主题多是表现在一个没有理性,道德沦丧,物质膨胀的世界里,人类的生存是荒诞的,无理性的。荒诞派代表作家尤内斯库在其代表作《秃头歌女》中用荒诞的方式来表现了二战之后人们精神上的空虚无助和现实世界的荒诞不经,在对现实的否定中重新审视与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价值,从而探究精神上的自我救赎之路。本文从荒诞派戏
摘 要:《红楼梦》时四大名著中我感受最深的一本书,从一开始的嫌它内容太过于女性化、太长到最后我深深的迷恋这本书。与大部分人与众不同的是:我钟爱它,并不是因为宝黛的爱情悲剧或者四大家族的没落,而是在大观园众多的女人当中,透露出来的女权意识,意味着女性意识的苏醒,在这篇论文中,我会从社会背景说起,着重分析几个人物透漏出的反抗意识。  关键词:女性;反抗意识;社会背景;人物分析  作者简介:王文怡,女,
摘 要:《呼兰河传》和《芒果街上的小屋》均是以儿童视角和儿童口吻叙述的带有回忆性质的小说,其中有关房子的描述并不少。房子这一相同的意向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不同的,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别,不同年龄的影响下,房子的意义和今天一样,被赋予的别样的意义,和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呼兰河传》;《芒果树上的小屋》;房子的比较  作者简介:李岸(1993-),女,吉林磐石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本
摘 要: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红极一时的作家,在孤岛上横空出世,以其悲凉诡谲独特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引人注目。对社会各个阶层人的悲观前景的表现,体现出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悲凉是始终笼罩作品的一种氛围。生存困境和人性丑恶是其小说悲剧意识的主要内容,通过其笔下生存困境的情节设置体现出来。张爱玲在创作中美学追求是悲壮苍凉之美,这是与其小说悲剧意识内在统一的。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
摘 要:V.S.奈保尔是著名的后殖民作家,由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大多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仔细研读这些后殖民、流散文学作品,我们发现,奈保尔的作品中具有较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本文主要以其创作的几部典型代表作为探讨对象,揭示了奈保尔作品中所包含的自然主义倾向,并具体分析了这些元素在其作品创作中的体现。  关键词:V.S.奈保尔;后殖民文学;小说;自然主义文学倾向;创作风格  作者简介:陈霞(1979-),女
摘 要:《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中国传统戏剧剧本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在这两个以描写爱情为题材的剧本当中,对于主人公的爱情心理描写有着比较突出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是对时代性的回应,也是作者对于封建时代爱情的一种突破与尝试。所以,对《西厢记》和《牡丹亭》剧本中所展现出来的爱情心理描写差异的探究,是全面理解当时时代发展的特征,也是分析汤显祖与王实甫二人之间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