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审美文化在唐诗研究中的体现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dess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文化是当代美学发展的新视界。对于这种新的美学理论资源的合理运用也日渐成为各个领域文化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本文仅从中国古代文学角度出发,并以唐诗研究为切入点,从文化审美、意境追求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希冀对这一理论资源在本学科中的常态体现做简要阐述。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化审美意境追求
  
  审美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席勒的《美育书简》。在西方经过近两个世纪的不断研究和发展,这个概念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中国学术界的关注。一路而来,发展势头不减,研究热度不降。到了90年代,更是出现了审美文化研究在中国学术界的首次高潮。与西方的研究状况相类似,中国学者们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的阐述,至今依然成果不断。
  随着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这是一块“广博”的热土。作为一门介于美学和文化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它自然具有一套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一方面,在我们传统的文学研究中已经被无意识的运用到实践中了;另一方面,更多的学者开始有意识的借鉴、运用这一新的理论资源及其成果,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文学研究的思路和空间。
  笔者认为,审美文化理论资源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唐诗研究中的体现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1、体现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美学和大文化学阐释
  李西建指出,审美文化要受到大文化系统的影响制约和决定。它必然和处在整个文化大系统中的其它因素相关联。同样的,文学也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是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必然地会和同属于文化领域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因素产生浑然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我们在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文学特征、分析文学文本的时候,如果能够把它们放在更为开放的大的文化环境中去考察,必然会标新立异,收获更丰,必然能够从更高的层面上去发现一个时代文学的总体美学风貌。
  蒋孔阳先生在《唐诗的审美特征》中,总结了唐诗的五种审美特征,分别是精神美、音乐美、建筑美、个性美和意境美。作为当代中国著名的美学家,蒋先生在自己的认识中就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文化的视角来考察文学。他把对唐诗审美的把握放在了时代的大背景下,而不是仅仅就文学的本体来谈文学自身。所以才首先得出了“精神美”这一特点。
  唐朝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个罕见的“气度恢宏”的大国。经济上开放而不施压,国内商业得到充分发展,出现了像长安、扬州这样的繁华大都市。另外,与海外各国之间的频繁商贸往来也使得唐代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积聚。政治上,科举制度为更多的知识分子打开了入仕的大门,魏晋以来的士族门阀制度势力越来越弱。加之文化上的“中外交流,三教并存”。有唐一代的整体文化氛围都是自由而开放的。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下生活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在精神上也必然要受到时代整体环境的熏染。积极、进取,希望有所作为,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抱负和自命不凡的气质。于是,诗人们把他们的这种精神、理想通过诗歌表现出来,就必然让我们从中感到一股巨大的“撼人的美学力量”。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里说的那样,是“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我们怎能不为之震撼?
  在这里,唐诗的美来自诗人们精神的美,而这精神之美来自整个时代的文化熏染。需要指出的是,就像李西建老师所说,审美文化和大文化系统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前者从属于后者,它们之间是一种“双向联系”。这里也是这种情况,诗歌,即文学,与他所处的大的文化系统之间也是互相影响的关系。“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杨炯《出塞》)。“大风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何等直白,何其开放!也只有唐代的诗人敢于将自己的抱负说出,一任自身的“全部力量”投射在诗句里,才有了盛唐诗歌独一不二的大气之美。所以,蒋先生也就是在这个整体的大文化中去关照文学,才得出了唐诗审美上“精神美”这一特点的。
  当然,我们所说的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去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把文学本体外的某些意识形态内容加入其中就够了。关键是要以审美的方式来考察文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文学中发现时代文化的丰富性。
  2、审美文化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审美文化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洞察,它用一种具有审美的表意或象征体系的文化符号或样态来实现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境问题,可以说就是对这种审美文化研究特点的契合。在诗词中营造意境,从而表现对某种理想境界的追求。而这里的意境正是审美文化关照下的有表意或象征意味的符号系统(构成意境必不可少的意象只能说是有“意味的形式”或符号,而不能构成符号系统)。
  以唐代山水诗人王维为例。
  傅绍良先生把王维山水诗歌中的意境追求总结为“借助宇宙重造,生成一个体道合真的意境”,这是“一个由精神宇宙道艺术宇宙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过程”。精神宇宙指的是王维“虚融淡泊”的自我精神本体;艺术宇宙指的是王维“心融外物,道契玄微”的诗歌意境。
  品味辋川名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有哲理、有禅意、却无半点神伤,优美而健康。说它是这只是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不要任何掺杂的俗世情感。所以,它不像屈骚、阮籍的“深情”,更没有杜甫诗怀之现实,而毋宁只是一种纯粹的人对自然的领悟、对自身境界的自觉完善罢了。再看王维诗歌中的意境构造。苏轼对王维山水诗的评价是“诗中有画”,诗情画意融于一体,更能创造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一幅迷人的雨后秋山图,有全景、有局部、有远景、有近观、有动境,也有静物……皎皎月光,郁郁青松,幽幽清泉,森森翠竹,还有婀娜的浣纱女,归行的渔舟。这样一种清淡、悠远的诗歌境界反照出诗人对相应的理想心境的追求。
  当代审美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关照,使得美学的边缘被无限泛化了,它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发挥作用,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为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作出贡献”。李西建先生认为审美文化从哲学内涵上看,是以主体的精神体验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化。古代诗歌中诗人心灵和外在对象世界的高度融合在意境构造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从而使诗的审美超越了物理的时空,进入到更高层次的精神的时空中去了。这和审美文化中力主消除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主客体之间的片面对立的要求具有协调一致性。
  综上所述,通过审美文化的视角来关照唐代诗歌及其研究,其理摄人心魄,其情至真至纯,其境韵味无穷。审美文化学无疑会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审美文化 陈志椿 侯富儒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2]文化的审美视野 张奎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3]李泽厚集——思想·哲学·美学·人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88年9月第1版
  [4]美的历程/插图本李泽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版
  [5]华夏美学/修订彩图版 李泽厚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6]审美文化_当代美学发展的新视界 李西建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总第39期)
  [7]傅绍良 论王维诗歌“宇宙重造”的美学特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5 月第31 卷第3 期
其他文献
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倾诉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对话,它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的系统阐述,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科学的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
关注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能学好英语的自信心,理论联系实际,创建有特色的英语课堂教学。如何优化农村中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英语语官的综合运用能力,改变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