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预习方法之“十字真言”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fan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预习的必要性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但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和学生并不重视预习,认为预习是可有可无的环节。那么为什么要预习?原因至少有三个: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只有在预习这个比较充裕、自主的时间内,才能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原来已有的知识结构逐渐联系起来,从而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二是从人的生理极限来说,一个人的注意力一般能维持15分钟左右。即使是一个成年人也很难在45分钟内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更何况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那么怎样才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做到有的放矢呢?预习无疑是必然选择。三是学生预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其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学生明为预习,实谓自学。只不过我们大多时候将较浅层次的自学称为预习罢了。大量的实践证明,通过长期的科学的预习训练,不但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能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减少对老师和课堂的依赖。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预习程度决定着他(她)对将要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正因如此,我们看到,无论是新课改先锋的洋思、杜郎口,还是被誉为传统教育神话的黄冈中学,无不高度重视预习,在时间和制度上予以保障。因此,先学后教,不应当成为一句口号,而应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学习者都必须践行的教育准则!
  
  二、政治课预习的目标
  
  作为人文学科的政治,因其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强烈的生活性、通俗易懂的文字性,更有利于学生开展预习。正因如此,政治课的预习就显得十分必要。政治课的预习一般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基本找全、找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弄清大部分基本概念,不与其他概念发生混淆;基本原理则力争大部分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并能简单地运用。二是弄清本课的重点、难点,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或困惑,做上相应的记号,以备听课之用。一般来说,学生经过全面、深入的预习之后所剩下的难点最多也就是三四个。三是联系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将新旧知识在新的高度上初步完成整合。
  
  三、政治课的预习方法
  
  但要达到上述目标,绝非易事,若非经过科学的方法和长期的训练,是很难做到的。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育实践,提出预习的几点基本做法与技巧,以资同行交流与借鉴。因预习中要用到十个关键词,故简言之为“十字真言”。
  一曰读:第一遍略读,读标题(课题、框题、目题),了解本课所学知识的大致内容及结构。第二遍精读,读正文,逐词逐句逐段分析,以至理解全文。以《感受文化影响》一课为例,通过对标题的浏览和全文的略读,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本框的学习内容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了解这一点,对于全面把握教材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为理论和实际之间,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二曰找:找中心段、中心句、关键词,抓住知识要点。一般来说,段落之间、句子之间一般是总分关系或并列关系(偶尔也有没有中心句的情况,这需要学习者自己概括)。一个段落中的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或段尾;关键词一般为性质、特点等限定词。以《感受文化影响》第一目为例,第一目的中心段即是第一段,而每一段的第一句即中心句,每一句中的最后几个修饰词即关键词。了解了这些,则大致知道第一目实际上是在介绍文化对人都有哪些影响,知识之间的线索一目了然。
  三曰咬:咬文嚼字,提高对文字的敏感力,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理解、质疑,弄清文字背后的含义,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将书上的内容复述一遍,以求深入地、真正地理解。实际上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所有思考都是基于对教材上每一个字词的把握与分析。但实际上,众多的文字信息,并不是每一个都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理解和分析。因此,对文字信息的检索能力与敏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以《感受文化影响》第二目为例,第一段第一句中提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如“特点”“一般”“有形”“强制”,如果学生对此敏感,则能一下子找出来,并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能联想到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甚至不用往下看,就能掌握这一知识点。在做到以上要求的同时,如果我们能够用自己的话将上面的知识点复述一遍,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则说明我们对以上知识是实质上而非表面上掌握了。
  四曰疑:学贵有思,思贵有疑。要敢于质疑书上的说法,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书上的内容有没有道理,如果感到有疑问就在相应的地方写上批注或做上记号。以《感受文化影响》第三目为例,在这一目第二段中提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只要稍加思考就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文化知识,而是这三观?
  五曰理:理清标题与下文之间、段落之间、段落与句子之间、旬与句之间、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联系。理不清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则知识将以混沌方式存在,既不易消化,又不易记忆,前后极易混淆。以《感受文化影响》第二目为例,第一段第一句中提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第二段中又提到“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显然前后两处地方相互响应,讲了文化影响一般与个别的问题。
  六曰联:善于分析、比较、联想,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达到活学活用。如果知识不与生活相联系,则永远是僵硬的、呆板的、无用的。相反,如果我们能把所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则知识会变得灵活、实用起来。在讲到文化对人的影响内容时,可以联系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从而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另外,教材在讲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时,讲到了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在做题过程中,如何区别这二者?这需要比较分析。
  七曰记:古代文人认为,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人的第一能力就是笔记能力。要教会学生学会在书上做笔记,将自己的理解、疑问写在或标在书上。笔记忌单一、简单(只有直线),要善于用文字、数字及不同的符号(如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直线,或△号、○号、※号、←号、?号等等)把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写在或标在书上。一定意义上,从笔记的多少及复杂程度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及学习效果。书中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关键词如果经过上面所说的缜密思考,就必然会留下大量的批注、符号、数字等等,虽然书读厚了,但脑中有用东西也就多了。
  八曰总:善于总结、归纳,将所学知识从整体上进行系统总结,如画知识树、知识结构图等等。在画知识树进行知识总结时,可以以教材的标题为纲(树枝树叶),并在知识树上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加工与总结。以《感受文化影响》为例,学生预习完成之后,应该对本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因此,在完成预习之后可以尝试画一个知识结构图。下面笔者就本课画一个简单的知识结构图。
  九曰练:尝试做一些简单的练习,并就预习中的问题向老师提问,寻求解决。预习是否达到目标,最终要通过练习来检测,同时预习的效果也需要用练习来强化。例如,《感受文化影响》这一框是否真的预习好了,就看基础练习效果如何,运用如何,从中也能发现自己哪些知识基本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或理解。
  十曰查: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搜集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与信息。如果要系统地学习某些知识,仅仅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材囿于篇幅、范围等原因,每一课的文字都是相当简练的,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当狭窄,而且所使用的例子也相当有限,甚至落后于时代。因此,在预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资料,展开适当的研究,不仅能拓宽相关的知识面,而且能大大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而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大教材”和“大概念”理念的具体做法。如果在范围和数量上加以适当控制,则必然会达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效果。以《感受文化影响》一课为例,本课所涉及的知识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如果学生能做相关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研究性学习。如能达此程度,则教材上的内容,即使老师不讲,学生也基本会了!
  郭沫若先生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雖然上面所述的预习方法并没有总结概括完全,但学生若能通过以上方法进行长期而系统的训练,其自学能力必有较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必会得到极大尊重,学习效果的提高必然是显著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这不仅是新课改条件下主体性教学的必然要求,更是终身学习时代的热烈期盼。
其他文献
什么是教学风格?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不懈的探索,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现代教育理论的精华,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求学个性和方式,这就是教学风格。我们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注意什么呢?    一、教学思想的个性化    一只鲜红的苹果,镌刻一行金字“I make thedifference”(我与众不同),据说,这是美国教师节纪念章的样式。这表明人们对教学个性的肯定与推崇。富有个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课堂教学强调要创设教学情境,特别是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的真实教学情境。乡土素材蕴含着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文章以乡土素材为依托,设计了“豫风楚韵的信阳旅游业”教学案例,凸显出基于乡土素材创设教学情境的地理课堂教学特色。  关键词:乡土素材;地理课堂;教学特色  乡土素材中蕴含着大量的地理教学资源,如区域的位置范围、地形地貌、气候、河流湖泊、植被
[摘要]本文通过对语篇分析的意义、影响语篇理解的因素分析,结合人教版新教材的具体材料,从背景知识、语篇篇章结构、逻辑联系语等三方面阐述了课堂语篇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语篇教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语篇分析 背景知识 篇章结构 教学模式    在现行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讲解了很多的阅读材料,学生在课外也进行了大量的阅读,结果却不尽如
2012伦敦奥运会已经落幕,而在历届奥运会赛场,我们铭记的不仅仅是那些为梦想拼搏的奥运健儿,同时我们也记住了那些象征希望与和平的圣歌,它用美妙的音符维系着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各国人民,传递着奥运精神。  1984洛杉矶奥运会:《Reachout》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是值得中国人纪念的。那年的奥运会,是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夏季奥运会,那一年,中国运动员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而由美国
炎炎夏日,那一抹抹的蓝色无疑是最解暑的颜色了,而蓝天工作室也在这个酷热的暑期如期为我们奉上了一部新的冰河世纪“解暑甜点”。  冰河世纪四度袭来  作为蓝天工作室的“招牌”动画片,《冰河世纪》系列电影已经陪伴喜爱它的观众走过了整整十个年头,而前三部全球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也证明了这一系列影片的影响力。  十年连拍四部《冰河世纪》系列,既是福克斯电影公司最大壮举,也让BULESKY(蓝天工作室)成为继
摘 要:关注和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语文素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以沂蒙山区的临沂市费县石井镇为例,对其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并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阅读现状;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
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特点,遵循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将美育与语文教学任务统一起来,即以美育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其智能的开发和发展,又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收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一些经验,谈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有深度地領悟美。    职业学校语文
在一个我难得参加的社交场合上,碰巧刘庆元与我同桌。那天碰巧好像也是他在学而优书店举办的木刻展的开幕日。他送我一本他为这次展览而出版的小画册。他曾在香港一位亲戚家小住过,便跟我谈起他对香港的印象——或者说,对香港的好印象。具体细节我记不起来了,但我能感到他喜欢香港的“市井味”,这是一般观光客看不到也体味不出的。但不知怎的,我并没有跟他说,这也正是我所喜欢的,并一再被我写进诗里。不过,我很快就发现,他
思想品德课怎样才能引领学生既获得知识,又让学生有触动心灵的学习过程的体验,收获品行?笔者曾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效果不错。    一、以热情传递信念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要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首先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  负责任,有时就体现在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简短的话语、一个小小的动作里。握手,通常被
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德育不容忽视。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在于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与时俱进地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第一,正面传导法。即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通过正面启发、传授、渗透、明理,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理念的方法。这是一种最广泛、最常用的方法。德育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而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主要靠摆事实、讲道理,引导人们分清是非黑白,明白事理。正面传导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