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或陷阱?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nv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关键词?演君主集权,制度,人事,皇权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43-03
  2014年全国卷II文综第27题如下: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此题正确选项为B项。题干分为两部分,且指明了一定的时间范围。根据前半部分材料得出“君主集权加强”这一结论对于学生而言应该算是基础知识的简单运用,但加上后半句之后有些同学便产生了困惑,以致错选其他选项。在他们看来“明初”已经强调废丞相、严防权臣乱政,结果“明中后期”却出现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的局面,从语言逻辑可以理解明初统治者想要达到的主观效果已经在明中后期发生变化,既然这样又如何理解B项为正确结论呢?一般的解释认为,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严、张二人能够权倾朝野也是皇帝意志的体现,不影响皇权加强这一结论的得出。吉林省一位老师的解析如下: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①
  在笔者看来此类解释是值得商榷的。明初,朱元璋废丞相之后,出于处理庞杂政务的需要设置殿阁大学士,给其的定位就是“大学士特待左右,备顾问而已”。②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正像赵翼所指出的那样,“洪武时,虽设有殿阁大学士,官仅五品,特以备顾问而已,于政事无与也”。③后来明成祖朱棣在内阁设立之初,就强调“内阁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④从明初两位皇帝对大学士及内阁职能的规定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主要用意,即限制辅官的权力,防止权臣专政。和明代之前相比,我们给这两位皇帝的所作所为定性为皇权的不断加强是没有任何疑问的,题干材料前半句提供给大家的就是这个信息。而在后半句提供给大家的却是和明初相悖的历史史实,即出现了太祖、成祖担心的权臣操纵朝政现象,但最终并没有影响此题选择B项作为正确答案。也就是说题干材料看似矛盾的说法实际上是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陷阱,即先强调明初通过相关措施防止权臣乱政,这个基础知识很容易被大家接受,而后却强调明中后期权臣操纵朝政,让大家误以为后一说法无法支撑“君主集权加强”这一结论而犯了错误。对学生而言,只需整体把握明代“废丞相、设内阁”和前代相比是“君主集权加强”的体现这一基础知识点即可,而不必纠结于明中后期和初期是否出现权臣专政的比较,因为不管内阁权力大小,首辅是否操纵政,它的权力都是来源于皇帝,所以都是皇权加强体现。试想一下从秦到清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把“皇权专制”定义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基本特征,无论明之前的宰相时代还是之后的无宰相时代都出现过权臣、宦官等人物操纵朝政、权倾一时的现象,他们的权力不都是来源于具有专制权威的皇帝吗?不以皇帝的名义他们何来专权的机会,那么为何把废丞相之前的情况看做是对皇权的挑战,而之后却说仍然是皇权加强的体现呢?
  这里面就需要对“皇权”从两个角度去理解,第一个角度便是制度上的皇权,这个皇权就是一个符号、一个概念,其本质特点就是专制,这是从制度的角度定性的,我们说秦以后“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就意味着在制度上不断进行调整使得抽象的“专制皇权”越来越强,这个意义上的皇权威严是绝对的。第二个角度是人事上的皇权,即具体皇帝的个人权力,这个意义上的皇权威严是相对的。大多数时候两者是统一的,但有些时候却是分割的,也就是说制度上皇权加强的同时不代表人事上的皇权也一定会加强,反之亦然。就好比汉、唐后期都出现宦官操纵朝政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当时皇帝的权力都被宦官行使,何来皇权专制呢?很显然宦官行使的是制度上的皇权,他还是只能以皇帝的名义而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做事情,因为这个皇权是具有绝对权威的,而某个具体的皇帝却不一定具有这个权威。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道题就应该理解,明初朱元璋和朱棣把制度上的皇权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废丞相,设内阁,把原来制度规定给丞相的权力直接由皇帝行使,内阁作为皇权的附属产物不具有以往丞相时代法理上的实际权力,因此教材上说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且就人事上的皇权而言,明初皇帝也实现了两者的统一,没有权臣专政即是证明。按照这一思路,明中后期以严、张为首辅的内阁操纵朝政本身并不能说明“制度上的皇权”得到了加强,因为皇权在制度上并没有增加新的内容,这一任务明初已经完成。即是说严、张操纵朝政与否与皇权加强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也就无法得出B项为正确选项。从人事的皇权角度讲,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不仅没有加强皇权,而且侵犯了皇权,此时制度上的皇权和人事上的皇权已经出现了分离,太祖、成祖防止权臣专政的想法在后世子孙那里已然落空,所以说这种情况下的皇权已经受到了极大挑战。概括来讲,后来内阁权力的增大一方面是制度上的调整,即在已加强的“制度的皇权”下内部权力分配的一种变化,皇帝及其附属机构内阁所行使的“抽象的皇权”在内容无所增减,而是皇帝在无力一人包办的前提下把权力下放给内阁一部分,内阁大学士的地位从明初的“备顾问而已”到后来“行使票拟权的制度化”便是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内阁权力增大的另一个原因便是人事操作带来的结果,像严、张二人操纵朝政便是这种情况的突出表现,即是说当时在法理上内阁首辅最大的权力也就止于票拟权而已,但他们却做了上侵君权,下侵六部的事情,俨然成了有实无名的宰相,完全违背了“内阁佐天子出令”①这一基本的制度性原则。内阁在法理上的权力远远低于以往宰相的权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加强皇权,而如今严、张二人突破法理行使了本该皇帝拥有的权力,显然内阁是对“人事上的皇权”的一种挑战。根据制度上的皇权和人事上的皇权的区分再理解上述高考题,就会发现此题前半部分反映的信息是“制度上的皇权”的加强,后半部分反映的信息却是对“人事上的皇权”的削弱。也就是说题的前后两部分表述并不在一个层面意义上谈论“皇权”的强弱问题。因此像“内阁权力来源于皇帝,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正表明皇权的扩大”之思路的解析是值得商榷的。
  由于很多人拘泥于“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这一基本思路,使得他们只看到其对皇权的从属性,而忽略了其对皇权的某种制约性,这种过于绝对化的看法是不合理的。虽然制度层面明代内阁最大的权力止于票拟而已,但无论权力大小,内阁票拟对皇权还是有一定制约作用的。“首先,在票拟上,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其次,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①在人事层面上内阁则明显地逐渐向宰相化发展,即使没有完成法理上的转变,但不能不说也算是起到了一定制约皇权作用。正像有人所说,明代内阁宰相化的动力有三个:统治中枢为了弥补由于废相带来的体制缺陷而不得不在组织结构上作出调整,儒家知识分子为了维持正常的纲常秩序而与君主进行博弈,千年宰相制度历史传统的招魂与人们思维定式的呼唤。②如果说严嵩之流是为一已私利而权倾朝野,那么把张居正归为上述中提到的儒家知识分子之列恐怕没有人提出质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如果把制度上的皇权和人事上的皇权做区分去理解此题,就会发现此题的题干缺乏统一的逻辑性,而如果逻辑性没有问题,用上述解析的思路去思考本题,就会发现后半部分材料的和选项之间缺乏恰当的因果关系。是命题错误还是陷阱?以上便是笔者对这道高考题的一些思考,不当之处还请广大同仁多多指教。
  【作者简介】袁巨涛,男,1980年生,中学一级教师,抚顺市第一中学历史教师。
  杨凤辉,女,197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抚顺市第一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高考命题思路围绕学科主干知识,鲜明地突出能力与素养立意。研究高考试题,切实改进教学,进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逐渐成为共识。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如何提升能力?从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25题答题情况来看,我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细化。   试题如下: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
[关键词]补贴,价格,常平仓,保险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3-0025-04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国家;而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人类。”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美国建立之初,是“以农立国”起家,而且一直是农产品出口大国,
[关键词]思想,专业素质,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21-0030-05    新课程启动后,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决定组织一次高一新课程历史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由武汉市第12中学的刘芃老师主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笔者和当时在美国的汪学毅老师一起进行教学设计。基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寻找材料、设计问题,试图以“材料·问题”的教学模式展开
甲午战争前,日本报纸开始对中国海军进行报道。观其报道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关中国海军主要是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舰队对朝鲜出兵的军事动向,如6月13日《支那的北洋舰队》,6月14日《清兵和北洋舰队》,6月20日《支那军舰的停泊地》《支那军舰果真会来吗》,6月21日《清舰五艘》,6月27日《清舰的指挥官》,6月28日《福建舰队北行》,6月30日《支那舰的煤炭缺乏》《广东舰队的北行》《仁川港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持續推进网络提速降费,更多惠企利民。  会议部署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进一步推动网络提速降费,提升网络和服务质量。  一是大力推进5G和千兆光网建设应用。开展千兆光网升级和入户改造,推动城市基本具备固定和移动“千兆到户”能力,今年实现千兆光网覆盖家庭超过2亿户。推动宽带网络实现行政村普遍覆盖,并向生产作业区、交通要道沿线等重点区域延伸。  二
[关键词]神入,想象,情境,同理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7-0020-03    今年5月19日,广州市中学历史老师《资治通鉴》读书会本学期第二次活动,仍在铁一中学进行。会上我们读了刘备伐吴,为陆逊所败,到白帝托孤的这一段。    夷陵道陆逊破敌    魏文帝黄初三年,即公元222年,刘备伐吴大军进至夷陵,与吴军相拒。刘备使出诱敌之
2017年高考天津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第12题,以近年来轰动国内外、引发学术界和社会广泛关注并持续热议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葬考古发掘成果为切入点,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2017版考试大纲,以最新考古发掘材料及相应评价观点与经典传世史料和学术研究结论等相结合,搭建试题情境,突出体现包括对史料的理解、认知,对历史事实与历史分析(解释)的联系与区别、对经典传世文献记述与最新考古文物材料的关系及其客观评价认知
关键词微课,主题立意,工业革命,工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3-0056-05  “微课”,自2010年从广东佛山兴起以来,受到各级各类学校和各学科的关注,不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都积极参与到“微课”的建设和评选活动中。笔者所在的学校不仅举行了校级各学科师范生的微课比赛,还参加了华东师大的C20慕课联盟微课比赛。作为指导教师,对微课,笔者经历了从关
[关键词]革命阵营,社会革命党,布尔什维克-  [中图分类号]K10 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11—0005—07    《苏联共产党历史》说“布尔什维克是俄国最大的政治力量”“它在国内革命时机成熟的条件下领导无产阶级取得了二月革命的胜利,社会革命党与孟什维克利用了人民的胜利,趁着革命的浪头爬上领导地位”。以后的教科书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说法,其实,推翻沙皇
甲午之后,严复从海军先驱到启蒙之父的转变,表征着洋务时代的终结和启蒙时代的开端。严复译介的进化论以一个变动的、进化的、竞争的新宇宙观、世界观颠覆了古典中国的意义世界,并激发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和改革意识。严复“开民智”的启蒙主义,深刻地影响了清末和五四两代启蒙知识分子之“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严复第一个发现“自由”的现代性核心意义。其“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西方文明观,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