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抑郁大鼠情感障碍相关脑区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变化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myu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大鼠额叶、海马及杏仁核小胶质细胞的增殖表达变化,了解小胶质细胞在PS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将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分为4组:正常组、抑郁组、卒中组及PSD组,每组5只大鼠。抑郁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的中等应激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结合孤养法建立大鼠抑郁模型;卒中组利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PSD组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模型后,再加以CUMS及孤养法建立PSD大鼠模型。造模后对各组大鼠进行蔗糖水消耗实验和旷场实验检测,于造模后第8周末,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检测各组大鼠额叶、海马及杏仁核OX42阳性小胶质细胞的增殖表达变化。

结果

在CUMS后第29天,PSD组蔗糖溶液消耗量[(23.8±0.8)%]、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距离[(63.0±1.2)cm]及垂直距离[(25.0±1.0)cm]与正常组[(31.2±1.9) %;( 69.8±2.3)cm;(31.0±1.6)cm]、卒中组[(31.0±1.4)%;(70.2±2.4)cm; (30.8±1.1)cm]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大鼠额叶、海马、杏仁核OX42阳性细胞数[(20.8±2.6)个;(20.2±1.3)个;(19.8±2.6)个]与正常组[(7.4±2.3)个;(8.0±1.6)个;( 9.4±2.1)个]、抑郁组[(8.0±2.0)个;(7.8±2.2)个;(9.2±1.9)个]、卒中组[(9.6±1.1)个;(9.4±2.2)个;(10.2±2.6)个]相比均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卒中后抑郁大鼠情感障碍相关脑区额叶、海马及杏仁核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情感障碍相关脑区小胶质细胞的表达增多在PSD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458名首发抑郁症患者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焦虑程度,根据量表得分划分为无焦虑症状组(n=76)和伴焦虑症状组(n=266),并使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关联测验、可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定其认知功能。结果(1)无焦虑症状组在完成分类数、学习到学会、即刻记忆、视觉广度、注
目的:探讨在单胎头位自然分娩中,对低危初产妇实行限制性会阴切开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26例产科住院分娩的单胎、头位、足月阴道分娩的初产妇,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
目的探讨认知融合与分娩前后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为接纳承诺疗法对孕产妇的焦虑抑郁进行心理治疗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通过整群随机取样,选取309名待产妇作为被试,用自编孕产妇一般资料调查表、自评焦虑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和认知融合量表,分别对其在住院待产期间和产后3~7 d进行测查。结果(1)产前产后焦虑组CFQ得分[(32.18±10.78)分,(31.54±10.30)分]均高于正常组[(2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