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为何家破人亡没朋友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ple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冲火并王伦,看似一条血性汉子,但这不过是吴用一番火上浇油游说之后,林冲一怒之下的发作,算不得数。真实的他胆小、懦弱、怕官,活得憋里憋屈,而且只顾自己,以致家破人亡,没了朋友。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虽然这只是个不人流的下层军官,但毕竟在编制内,吃穿不愁,且有娇妻为伴,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美中不足的是,家中少个孩子,于是,夫妻结伴前往庙中进香。不承想,妻子被高俅养子高衙内调戏。林冲闻讯赶到,正打算挥舞拳头教训对方时,“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软了”,顾忌太尉高俅的面子,只好自己“郁郁不乐”。为何拳头软了,血性没了?正如林冲所说,“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即在人家手下做事挣粮饷,得罪了高衙内的后台高俅,绝不会有好果子吃,保护自己是硬道理。高俅心腹一语点穴:“他(林冲)见在帐下听使唤,大请大受,怎敢恶了太尉?”
  但他的退让并没有使高衙内收手。相反,高衙内步步紧逼,设计挖下陷阱,让林冲误入白虎节堂,被刺配充军,以致要他的性命。此情何堪?可林冲不仅没有丝毫觉悟,反而自认“身犯重罪”,给情深意切的妻子写下一纸休书,说:“今小人遭这场横事,配去沧州,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心去不稳,诚恐高衙内威逼这头亲亨……今日就高邻在此,明白立纸休书,任从改嫁,并无争执。”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看似一片用心,全是为妻子考虑,其实是撒手不管,撇清自己,表明他與妻子再无干系。岳父为挽回局面,对他做出种种许诺:“放你回来时,依旧夫妻完聚。”但林冲铁了心:“若不依小人之时,林冲便挣扎得回来,誓不与娘子相聚!”多么决绝!林冲这样做无疑是拱手相让,哪里有一点儿大丈夫气概!正是他的休妻之举如瞌睡给枕头,为高衙内提供了方便,使之有机可乘。林冲前脚一走,高衙内随后即至,紧紧相逼,林冲的妻子无奈之下,只有“自缢而死,妻父亦为忧疑染病而亡”。
  岳父和妻子之死固然高衙内是凶手,但林冲无疑在中间充当了帮手。
  林冲处置家事时只顾自己,与朋友相处也是只顾自己。林冲与鲁智深相识后惺惺相惜,结拜为兄弟。鲁智深仗义,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闻知林冲妻子被人调戏,立马拿着铁禅杖奔来,欲帮着厮打;林冲被发配沧州,鲁智深一路暗中紧跟,当林冲在野猪林命悬一线之际,鲁智深如同天降,救林冲一命。这是何等的情深义重。
  但林冲的回报竟然是出卖!被高俅收买的两个恶棍公差没能在野猪林结束林冲性命,为了回去有个交代,暗里猜测鲁智深是“大相国寺菜园廨宇里新来了个僧人”,但心里没底,所以拐弯抹角,想坐实鲁智深的来历,问道:“不敢拜问师父在那个寺里住持?”鲁智深明白个中的花肚肠,笑说:“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
  这时,林冲出场了,说了一句:“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昧心的恩将仇报、出卖朋友,林冲硬是做出来了。结果,高俅果然来报复了,差人捉拿鲁智深,致使其“逃走江湖上,东又不着,西又不着”。
  林冲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只顾自己。为什么他是这种品性?这由他的朋友陆谦可看出一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陆谦与林冲是“自幼相交”,即发小,人们也皆知二人是至交。但正是陆谦听从高俅的吩咐,“只要衙内欢喜,却顾不得朋友交情”,与他人沆瀣一气,几次三番陷害林冲,直至要其性命。而陆谦之所以死心塌地站在高俅一边,只因高俅对他许诺:“救得我孩儿好了时,我自抬举你……”
  “抬举”入耳人心,为了自己的前程,陆谦当然不再认林冲这个朋友,陆谦作为高俅的跟班,当然决意要对林冲痛下杀手。陆谦陷害林冲,林冲出卖鲁智深,这二者一脉相承,念的都是只顾自己这本经。
  不过同样是被出卖,林冲和鲁智深的反应也不同。林冲得知真相后怒斥陆谦:“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又说:“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鲁智深则要大度得多,他不曾斥责林冲出卖自己,只是“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后,二人在梁山泊再次相见时,鲁智深已不再称呼林冲“兄弟”,而是客气地改称“教头”。称呼的这一改变意味深长,一对曾“十分要好”的朋友就此分手。鲁智深是问心无愧的,林冲却很难做到心中惭愧,因为只顾自己是他人品的致命弱点,也正因此,他最终落得个没家人、没朋友的下场。
  编辑/羽川
其他文献
1770年,16岁的路易十六迎娶了奥地利公主-14岁的玛丽。新婚之夜,看到又矮又胖的丈夫居然无视自己,玛丽深受打击。而路易十六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有些难言之隐,其实毛病不大,但他羞于启齿,不肯治疗。  第二天,路易十六一头扑进自己的五金室,玛丽则满怀好奇地将目光集中于法国宫廷的奢华。于是,凡尔赛宫出现了这样的景象:玛丽混迹于各种聚会,出尽风头,令无数男人着迷。  当时王室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各国关
看过新生入学名单后你会发现:梓萱、若涵他们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了!就像当年的建国、援朝一样,如今的“取名跟风”依然让人啼笑皆非。这不,背负奇葩名字的古人也纷纷开麦,怨气爆表。  人设全崩组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看我这番能打敢拼的狠样,“小白”这个名字怎么叫得出口!  汉桓帝继后:家父大概与您有相同的烦恼,明明是个“套马的汉子”,却被取名“邓香”——心理阴影铺天盖地,以致他生了宝贝女儿还没缓过劲
在《三国演义》中, “舌战群儒”是浓墨重彩的一章。按照这个故事,诸葛亮到达柴桑后,见到张昭等二十多位江东谋士,凭借极佳的辩才将众人怼得哑口无言。  不过,据史书记载,张昭确实反对抗击曹操,属于“投降派”,但他只在孙权面前表达过观点,而没有就此与诸葛亮展开正面交锋。与诸葛亮有过“舌战”的,只有孙权。  据《三国志》等书记载,诸葛亮一到柴桑就去见了孙权,没有太多客套和试探,直接对孙权说:“天下大乱,将
网红奶茶、网红面膜、网红餐厅、网红展览……好像万物皆可网红,但没想到连书店都能“网红打卡”了。朋友应邀去了北京海淀某网红书店,结果傻眼了——什么时候逛个书店也要排长队了?从一个书架到另一个书架需要挪行半天,结个账都得绕过若干“人形障碍物”才到得了收银台。朋友回来后吐槽,网上照片拍得跟“书的天堂”一样:复古的吊灯,一本本从书柜底延伸到半圆形的穹顶。可惜,跟实地体验完全不是一回事,因为屋顶上的“書”其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诗脍炙人口,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则徐禁烟抗英有功,却遭清政府投降派诬陷,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被革职,发配到新疆伊犁,这首诗是他在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所写。  诗句表现了林则徐为了国家,不顾个人安危的坚贞态度,让人感受到满满的为国担当情怀,他虽遭革职遣戍也毫无悔意。诗的下两句为:“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能听得出来,即便
20世纪初的老报人、文史作家郑逸梅在上海主编《金刚钻报》时,写下了大量的随笔文章,每天一篇,因为写得生动有趣,很受读者欢迎。不想却被文抄公盯上了,有个东北的作者从《金刚钻报》上抄下来,署上自己的名字,发给当地报纸,竟然还刊登了。这位正抄得得意时,不想却被当地另一位文抄公给再次抄下来,投到了《金刚钻报》,还托人恳请郑逸梅给予发表。郑逸梅哭笑不得,懒得打口水仗,只是把这件事记载了下来,以示警诫。  1
西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愍帝刚去世,文武百官便奏请司马睿登基。  按照程序,第一次被推为皇帝是不能同意的,一般要谦让三次才行,这是固定套路,谁也不会当真。偏偏周嵩上疏夸赞司马睿谦让得对,因为正值国家动荡,应先收复故土,现在称帝太没责任心了。这显然有点指桑骂槐,司马睿勃然大怒,将他贬出京城。  周嵩很郁闷,好友张嶷将他带到戴邈家中做客,打算帮他排遣积郁。可没想到,高谈阔论之余,周嵩的嘴又收不住了,挨个评论
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迎战太平军,军中缺少一名得力的辅官。这个辅官相当于军中参谋长,必须有勇有谋,所以一时难有合适人选。  金銮殿上,拿不定主意的曾國藩请咸丰定夺。咸丰想了想,钦点曾国藩的六弟曾国华。曾国华屡立战功,堪称有勇有谋,又是曾国藩的骨肉至亲,商议军机大事时彼此也好沟通。但没想到,曾国藩坚决反对。  咸丰奇怪地问为什么,曾国藩说:“我六弟的脾气不好。”同在大殿上的曾国华非常
张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百万宇,出版历史图书15本,带领《我们爱历史》获2015年度网易最佳自媒体奖,2016年度头条号奖,2017年浙江省自媒体十强等奖项。  崇祯殉国前,留下了两句招骂的遗言:“诸臣误我”和“文官皆可杀”。后世学者对这两句话也是口诛笔伐,但看到晚明官场上的“神操作”段子,则要忍不住叹息一声:崇祯临终前的怒吼,真是实在话,  明代出名的特权阶层,就是宗室藩王们,他们生下来
很多国产古装剧里都有太监的角色,搞得好像太监这种奇幻生物是中国独有,然而并不是。不仅朝鲜、越南这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有太监,古埃及、古波斯、古印度甚至古罗马、拜占庭帝国也都有太监。  古印度小国林立,每个国君都有很多老婆,以致宫里不得不大量使用太监,太监数量最多时甚至达到两万。  古罗马和拜占庭帝国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哪怕贵为皇帝也不例外,但依然有太监,对太监的重用和宠幸程度堪比中国皇帝。  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