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大黄为主中药组方序贯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Jia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以大黄为主的中药组方对急性百草枯中毒(APP)患者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河北衡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128例AP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对照组(64例)和联合中药组(6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反复洗胃并口服白陶土。西医对照组用20%甘露醇和(或)硫酸镁导泻,入院8 h内进行血液灌流(HP),同时给予常规药物综合治疗。联合中药组在西医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洗胃后口服百草枯中毒解毒一号方〔组成:生大黄(后下)10 g,芒硝10 g,仙鹤草12 g,甘草6 g〕导泻,2 h 1次,待停止排绿便后改服百草枯中毒解毒二号方(组成:熟大黄10 g,人参6 g,仙鹤草15 g,川芎10 g,甘草6 g),每日1次,连续14 d。观察两组患者服毒剂量、首次口服药物时间、首次灌流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末次排绿便时间、血浆毒物清除时间、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动脉血气、血乳酸(Lac)、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胸部CT、不良反应及住院时间和病死率;于治疗前和中毒12 h测定血浆和尿中的百草枯含量。出院后60 d回访胸部CT,观察肺纤维化情况。

结果

两组服毒剂量、首次口服药物时间、首次灌流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西医对照组比较,联合中药组首次排便时间(h:3.94±1.14比6.17±1.52)、末次排绿便时间(h:36.90±4.10比51.63±4.91)、血浆毒物清除时间(h:19.48±3.63比23.84±3.29)均明显提前(均P<0.01);WBC、CRP、丙氨酸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于入院后逐渐升高,5 d达峰值〔WBC(×109/L):15.35±2.17比17.47±2.09,CRP(mg/L):32.62±2.76比39.51±2.45,ALT(U/L):270.88±11.06比334.67±7.85,BUN(mmol/L):13.29±1.90比17.63±1.42,SCr(μmol/L):203.54±18.40比251.53±14.38,均P<0.05〕,随后下降;Lac于入院后逐渐升高,7 d时达峰值(mmol/L:3.53±0.21比3.82±0.14,P<0.05),随后下降;心肌酶谱于入院后逐渐升高,3 d达峰值〔肌酸激酶(CK,U/L):192.09±16.26比216.20±11.96,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U/L):39.03±3.75比47.22±5.84,均P<0.05〕,随后逐渐下降;动脉血氧分压(PaO2)、剩余碱(BE)于入院后逐渐下降,7 d降至谷值〔PaO2(mmHg:1 mmHg=0.133 kPa):87.04±2.37比84.93±2.44,BE(mmol/L):-7.31±2.31比-9.18±2.49,均P<0.05〕,随后升高。中毒12 h后,联合中药组血和尿中百草枯含量均明显低于西医对照组〔血浆(ng/L):0.83±0.08比0.96±0.10,尿(ng/L):0.88±0.09比0.97±011,均P<0.05〕。联合中药组入院14 d内肺损伤程度明显轻于西医对照组,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中药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d:20.46±6.07比29.73±9.16,P<0.01),病死率明显降低〔35.9%(23/64)比45.3%(29/64),P<0.05〕。60 d回访CT示,联合中药组肺纤维化程度轻于西医对照组。

结论

以大黄为主组方的百草枯中毒解毒一、二号方序贯治疗APP,可有效清除体内百草枯,减少毒物吸收,阻断中毒后所导致的多器官损伤,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其他文献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感染性钉螺是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因此,感染性钉螺检测在血吸虫病预防控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近,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
疼痛是手术后患者常见症状之一,是个体的主观感受。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会提出:“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和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1],为人类共有而个体差异很大的一种不愉快地感觉,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命保护功能[2]。手术后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理功能,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心理感受。在临床护理中,疼痛亦被作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来评估与处理[3]。
目的观察百草枯中毒小鼠肺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 (HO-1)的表达,探讨其在百草枯中毒肺损伤中的机制。方法将58只雄性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只)和染毒组(50只),采用一次性灌胃20%百草枯溶液50 mg/kg建立中毒模型,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于实验首日,染毒组于染毒后6 h及1、 3、 7、 14 d分别处死8只存活小鼠取肺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组
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为代表的代谢性脂肪性肝炎,系以内脏脂肪蓄积为关键介质导致的肝脏炎性反应和纤维化[1].本病的超声影像表现为肝脏脂肪累积和肝细胞脂肪交性的非特异性反应,当肝脏脂肪累积>5%时便可显示脂肪肝声像而资为超声诊断依据.实践证明,现代超声诊断技术便捷于粗略评价脂肪肝.因其操作简便,费用相对低廉,加之无损伤、非介入性特点,被检患者乐于接受,而首选适用于广大代谢综合征人群之筛检
百草枯又称敌草快、克芜踪,为联吡啶杂环化合物,属接触灭生性除草剂, 接触土壤后迅速灭活, 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除草剂之一。百草枯对人类的毒性较高,中毒途径多为口服,至今无特效解毒剂,现有的治疗方法效果多不理想,病死率高,幸存者绝大多数遗留肺间质纤维化, 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笔者是对我院院前急救站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接诊7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的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院前抢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