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与嚼字,品悟语文的津和梁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iang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一个“素质教育”旗帜飘扬的现时代,语文教学很容易被架空,学生看似读了很多,但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与文字驾驭能力却没有提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带领学生进行“咬文嚼字”,让他们品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提高对语文的兴趣,从最细微的地方着手,引领学生走建构语文学习的津梁,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咬文嚼字 品悟 津梁 素养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文本。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一字未宜疏,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其中“一字未宜疏,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咬文嚼字”是引领学生通往“学会学习”的津梁。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带领学生诵读、涵咏、品味语言,语文上有所突破,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品,品出“言外之意”的蕴藉之美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这是最美的状态,最深邃的情境。这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含蓄蕴藉不无关系,这也成为我们交流的一种手法与技巧,留下空白,让人去猜、去想、去琢磨,给读者创造一个更广阔的再创造空间。
  传达室门前有一只很雅致的花盆,司机小牛爱不释手,门卫李大爷说:“这是公家的东西”!言外之意——因为这是公家的东西,所以不能随便拿。
  小牛经常把轿车停在单位大门外,门卫李大爷不放心,提醒他,小牛不屑地说:“这是公家的东西!”一句话,两个情境,两个人之口,却有不同的意蕴——反正是公家的,被损坏了也不关我事。
  这道语言应用题,考查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语言之“言外之意”的领悟与驾驭能力。学生如果不能根据情境,咬文嚼字,就无法把握人物的情感,更无法阐述那言外之意了。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個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那弦外之音,言外之韵,是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值得着眼用心的地方。“家”和“住的地方”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可以住旅馆、住桥洞,那仅仅是栖身之所。但我们人类又不仅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还有一颗心需要安顿哪!我们的心何时何地才能安呢?有人、有爱、有情,可以疗伤的场所,可以包容我所有的地方,那里不仅可以让我们免于风餐露宿,还有家人的温情和呵护。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后面的细节——送冰比别人的大;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还悄声问杨绛需要不需要钱;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以及那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的深刻内涵。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无所不包的语文架空,一定要带领学生回归文本,去咀嚼、涵咏、品味那经过作者精心组织的语言,揣摩、体悟作者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蕴情思。
  二品,品出“内涵与外延”的延展之美
  《地球上的王家庄》中:“鸭子们一到乌金荡就迫不及待了,它们的屁股对着天,脖子伸得很长,全力以赴,在水的下面狼吞虎咽。为什么鸭子要长一只长长的脖子呢?原因就在这里。”这是描写鸭子“全力以赴”地吞食水下食物,而鸭子有一个“长长的脖子”就是为了能够探到水下深处去捕捉食物,填饱肚子。而在另一处,毕飞宇又有这样一段文字:“整个晚上父亲都要仰着他的脖子,独自面对那星空。看到要紧的地方,父亲便低下脑袋,打开手电,翻几页书。”鸭子和父亲都有脖子,却有着不同的用途。一个寻找果腹的鱼虾,一个探寻宇宙的奥妙。在比较咀嚼中,我们会发现,毕飞宇想表达的是——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脆弱的苇草。没有思考,人类便失去了基本的“人性”,而回归到“动物性”,人便不再高贵,便沦落成动物。失去了思考宇宙人生的能力,失去了探寻宇宙奥秘的欲望,只知道填饱肚子的人,和猪、和狗没有任何区别。即便有一个“脖子”,和鸭子也没有区别。内涵,让我们变得深刻,外延,会引领我们去对历史有所沉思,对未来有所期待。引领学生去品味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就可以深化和延展我们的思想深度和维度,对语言存有深深的敬畏。语言,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字,也是我们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是我们带领学生进行思维体操的起点和依托。
  三品,品出“简洁与凝练”的意蕴之美
  “文以载道”,文字承载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在表达的过程中,也许并非所有的字都能契合自己的情思,更多的时候,我们感觉到的是“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干”,一旦落在笔端,就发现语言无法和情思对接,有时情思和语言甚至是云壤之别。
  “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评价说:“著一‘闹’字,境界全出矣。”一个字,就是一种境界。所以,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品味这种一个字盘活整句甚者整段的文字,是教会学生学会遣词造句的最重要的途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说:林冲刚去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到草料场后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作者为什么两处用“紧”而不用“猛”“狂”“更大”等其他字眼来刻画雪景呢?这里值得深味。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水浒》里的一句话‘那雪正下得紧’,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这“神韵”究竟是什么?它又表现在哪里呢?一个“紧”字关涉到“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物、情节”这小说的三要素,真可谓是“一箭三雕”,取得了“以少驭多”的效果。“紧”字不仅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大雪纷纷扬扬,越下越大、越下越密的情形,还渲染出了一种阴森恐怖、凄寒冷峻的艺术气氛,衬托出主人公处境的险恶,暗示着主人公的命运。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被仇人步步紧逼,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心情,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正是雪下得“紧”的时候,故事发展到了高潮,完成了林冲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在这样的涵咏、咀嚼、品味中,我们可以触摸文字背后的温度和深情。透过这些字,去发现、感受文字的“简洁凝练”,却依然有着丰富的意蕴,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言简意丰”。
  四品,品出“逻辑与思辨”的智慧之美
  【内容摘要】在一个“素质教育”旗帜飘扬的现时代,语文教学很容易被架空,学生看似读了很多,但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与文字驾驭能力却没有提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带领学生进行“咬文嚼字”,让他们品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提高对语文的兴趣,从最细微的地方着手,引领学生走建构语文学习的津梁,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咬文嚼字 品悟 津梁 素养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文本。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一字未宜疏,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其中“一字未宜疏,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咬文嚼字”是引领学生通往“学会学习”的津梁。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带领学生诵读、涵咏、品味语言,语文上有所突破,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品,品出“言外之意”的蕴藉之美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这是最美的状态,最深邃的情境。这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含蓄蕴藉不无关系,这也成为我们交流的一种手法与技巧,留下空白,让人去猜、去想、去琢磨,给读者创造一个更广阔的再创造空间。
  传达室门前有一只很雅致的花盆,司机小牛爱不释手,门卫李大爷说:“这是公家的东西”!言外之意——因为这是公家的东西,所以不能随便拿。
  小牛经常把轿车停在单位大门外,门卫李大爷不放心,提醒他,小牛不屑地说:“这是公家的东西!”一句话,两个情境,两个人之口,却有不同的意蕴——反正是公家的,被损坏了也不关我事。
  这道语言应用题,考查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语言之“言外之意”的领悟与驾驭能力。学生如果不能根据情境,咬文嚼字,就无法把握人物的情感,更无法阐述那言外之意了。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那弦外之音,言外之韵,是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值得着眼用心的地方。“家”和“住的地方”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可以住旅馆、住桥洞,那仅仅是栖身之所。但我们人类又不仅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还有一颗心需要安顿哪!我们的心何时何地才能安呢?有人、有爱、有情,可以疗伤的场所,可以包容我所有的地方,那里不仅可以让我们免于风餐露宿,还有家人的温情和呵护。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后面的细节——送冰比别人的大;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还悄声问杨绛需要不需要钱;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以及那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的深刻内涵。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无所不包的语文架空,一定要带领学生回归文本,去咀嚼、涵咏、品味那经过作者精心组织的语言,揣摩、体悟作者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蕴情思。
  二品,品出“内涵与外延”的延展之美
  《地球上的王家庄》中:“鸭子们一到乌金荡就迫不及待了,它们的屁股对着天,脖子伸得很长,全力以赴,在水的下面狼吞虎咽。为什么鸭子要长一只长长的脖子呢?原因就在这里。”这是描写鸭子“全力以赴”地吞食水下食物,而鸭子有一个“长长的脖子”就是为了能够探到水下深处去捕捉食物,填饱肚子。而在另一处,毕飞宇又有这样一段文字:“整个晚上父亲都要仰着他的脖子,独自面对那星空。看到要紧的地方,父亲便低下脑袋,打开手电,翻几页书。”鸭子和父亲都有脖子,却有着不同的用途。一个寻找果腹的鱼虾,一个探寻宇宙的奥妙。在比较咀嚼中,我们会发现,毕飞宇想表达的是——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脆弱的苇草。没有思考,人类便失去了基本的“人性”,而回归到“动物性”,人便不再高贵,便沦落成动物。失去了思考宇宙人生的能力,失去了探寻宇宙奥秘的欲望,只知道填饱肚子的人,和猪、和狗没有任何区别。即便有一个“脖子”,和鸭子也没有区别。内涵,让我们变得深刻,外延,会引领我们去对历史有所沉思,对未来有所期待。引领学生去品味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就可以深化和延展我们的思想深度和维度,对语言存有深深的敬畏。语言,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字,也是我们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是我们带领学生进行思维体操的起点和依托。
  三品,品出“简洁与凝练”的意蕴之美
  “文以载道”,文字承载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在表达的过程中,也许并非所有的字都能契合自己的情思,更多的时候,我们感觉到的是“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干”,一旦落在笔端,就发现语言无法和情思对接,有时情思和语言甚至是云壤之别。
  “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评价说:“著一‘闹’字,境界全出矣。”一个字,就是一种境界。所以,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品味这种一个字盘活整句甚者整段的文字,是教会学生学会遣词造句的最重要的途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说:林冲刚去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到草料场后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作者为什么两处用“紧”而不用“猛”“狂”“更大”等其他字眼来刻画雪景呢?这里值得深味。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水浒》里的一句话‘那雪正下得紧’,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这“神韵”究竟是什么?它又表现在哪里呢?一个“紧”字关涉到“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物、情节”这小说的三要素,真可谓是“一箭三雕”,取得了“以少驭多”的效果。“紧”字不仅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大雪纷纷扬扬,越下越大、越下越密的情形,还渲染出了一种阴森恐怖、凄寒冷峻的艺术气氛,衬托出主人公处境的险恶,暗示着主人公的命运。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被仇人步步紧逼,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心情,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正是雪下得“紧”的时候,故事发展到了高潮,完成了林冲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在这样的涵咏、咀嚼、品味中,我们可以触摸文字背后的温度和深情。透过这些字,去发现、感受文字的“简洁凝练”,却依然有着丰富的意蕴,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言简意丰”。
  四品,品出“逻辑与思辨”的智慧之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有“清洌”和“清冽”两个版本,细细辨别,揆情度理,会发现“清冽”更具匠心:“潭水之清,有目共睹;可潭水之凉,非和作者情感碰撞不能理解。作者遭受贬谪的孤寂,寄情山水,排解忧闷,‘以我觀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而潭水恰恰是柳宗元真实心境的写照——空灵澄澈,郁悒凄凉。所以惟有既‘清’又‘冽’,方能一语中的!”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推进,初中物理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针对当前物理教学中的若干问题,采取一系列实在有效的教学措施,实现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已经有的一些问题  1.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对课堂教学有了掌控性的作用。但是现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推进中,物理教师的很多教学的观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例如,传统物理教育教师容易陷入给学生
你知道“化学教育”和“化学教学”的区别吗?以前我也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但随着应试教育的日趋加剧,我觉得我们慢慢的把“化学教育”变成了“化学教学”,教育中的培育思想逐渐被淡化了,而教学的功能被逐渐突出出来。  一、我的教育理想  刚上班时我将“职业是谋生的手段,事业是进步的阶梯”,作为座右铭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以此激励自己,把教育事业当成终身的追求。  在现实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我满怀信心的迈出
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写作方法指导外,读和写是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在写作指导课后,适量的读和写可以将老师教授的写作方法夯实;但在平时,不可能天天上写作指导课,但动笔写一点东西是可以天天进行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经之路。  学生写什么呢?刚开始我是不设限制让学生写一段话,可
【内容摘要】传统教学中,教师不顾问题内容、质量、时机而“满堂问”,使提问失去该有的效能。本文主要从精心预设问答内容、周密组织问答活动、灵活调控问答活动等角度阐述了提高高中数学课堂问答活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问答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教育理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钳制、传统的教学观念作祟,正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由“满堂练”变成“满堂问”,不问
【内容摘要】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则是培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图象法的教学,说明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的途径——循序渐进,逐步渗透。  【关键词】思想方法教育 途径 渗透  高中物理的思想方法是高中物理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要破除单纯传授知识的传
教学必得有效,实施“有效教学”,已悄然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是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每一位中职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  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开展有效教学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变得更加困难。中职的学生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失败
【内容摘要】初三面临毕业,学生分化严重,“边缘人”客观存在是我们教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不利于高效教学,化学教师要对“边缘人”进行科学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合理分组,注重小组合作;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把握导向,通过评价引领。  【关键词】边缘人 小组合作 个体差异 导向  合作学习是“学讲模式”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学进去和讲出来的重要途径。“小组讨论”是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
改革教育就是要不断对教育进行创新,让教育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价值理念,让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一堂有教育意义的课,无不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创新中展现光彩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并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努力给学生创设新颖、巧妙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把教学放在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上,才能掌握教育教学的主动权,才能让我们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学任务主要是依靠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来完成的,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遭到严重扼杀。在新课改的春风下,人们更加强调课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日常教学环节中来,便成为重中之重。“共生教学”即老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老师带动学生,学生又反作用于老师,共同打造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本文中,笔者将从问题激活、任务激活、差异激活、
【内容摘要】自新课标课程改革之后,学生们的素质教育已然成为了当代教学的趋势。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封闭式的教学课堂、应试型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们物理素养的提升,违背了物理教学的宗旨。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开放性的教学课堂为主,引导学生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并提升物理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高中物理 物理素养 素质教育